《Z的悲剧》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Z的悲剧》读后感(一):连环扣的第一环该怎么解?
文 | 海蓝蒲雨《Z的悲剧》读后感(二):悲剧源于罪恶本身
埃勒里•奎因的“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是世界侦探推理小说的两座高峰,起初因为作者有意使用两个笔名分别发表作品,使得两个系列竟成分庭抗礼之势,两人针锋相对,论战多次,直到1936年才真相大白。奎因迷们津津乐道于此,不得不感叹奎因的才华和智慧。《Z的悲剧》读后感(三):悲剧的真正涵义
有多少人是如我一般在看过前两部《X的悲剧》、《Y的悲剧》之后,才开始在阅读《Z的悲剧》中,逐渐开始体会“悲剧”的真正意味呢?
延续着珠玉在前的两部悲剧,这一幕依然令人震撼,饱受争议的福塞特参议员被发现刺死于家中,现场留下的小木盒将嫌疑指向一位当天刚刚出狱的囚犯,那么他是否是真正的凶手呢?凶杀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动机呢?在等待与寻找真相的过程中,答案呼之欲出。背后的残酷却令人动容,相较于前两个案件,这次的案件似乎平平无奇,却如看似平静的大海,内里早已波涛汹涌。这本书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如作者所述,这本书创作背景为前两个案件的十年之后,为了体现出十年的间隔,雷恩先生已经垂垂老矣,作品的风格也与之前截然不同,首先是作品是以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角色——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是视角展开的,她拥有着远超乃父的洞察力与推理能力,还有着女性的甜美与魅力,以这样一位特殊侦探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肯定可以为一直缺乏感情因素的“悲剧系列”注入一丝活力。也能让故事情节展开得更加细腻。这一点变化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毫无疑问,奎因终于开始在严肃的逻辑推理小说之外,不动声色地向社会派迈出了一步。
作者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非常独特而鲜明的角色——阿龙·道,纵然雷恩先生是永恒的主角,阿龙·道却是暴风之中的风眼,就像佩辛斯自问的那样“为什么我们都把这个可怜人的死看得对自己如此重要?他对我们来说根本什么都不是——就个人意义来说如此。不过从某种观点来说,他迷住我们了——或者是他赋予了某种抽象意义的那件事情。”他是一切的起因,又结束了这一切,他被命运遗弃,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他显然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但是这个人身上同样具有人性的软弱卑劣,或许惟其如此,他的故事才带给我们震撼,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悲剧的涵义,并且为他的命运跌宕而痛苦焦灼。
在《Z的悲剧》中,奎因显然更加注重故事的可看性,并且贴近社会现实,在依然精彩的逻辑推理以及戏剧性的表现形式之外,这本书的讲述无疑充满了感性的意味,对于美国州内政治法律的描写,对于政客群像的描绘,对于死刑残酷的直击,都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于Z的悲剧的诘问,也是对于社会制度形态的探寻,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现在的法律制度是否存在弊端?如何防止政客徇私舞弊?对于政府机构又该有什么样的监管制度?这些都是这本书中所涉及的议题。但是显然在一本书中,我们也无法找到全部的答案,死刑不会被取消,而每个人由于不同原因而施行的私刑也在继续上演,这既是人性丑恶的原因,也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如果说X中的推理十足精彩,Y的悲剧令人惊叹,Z的故事显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与我们贴合得更近。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Z的悲剧》读后感(四):雷恩的“华生”
不得不说埃勒里·奎因悲剧系列的第三幕,《Z的悲剧》是我最喜欢的一幕,前两幕中书中的主人公全是男性角色,这次新进的女主人公,退休的萨姆巡管貌美如花的姑娘佩辛斯,给全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若说前两幕中的萨姆以及布鲁诺只雷恩的小跟班的话,那么这一幕的佩辛斯,可以说就是雷恩的“华生”。
这一次奎因又延续了他的古典推理的过程,书中他又给出了大量的线索,仿佛每句话都是“向读者挑战的宣言”,当奎因时不时的提醒我“你已经拥有足以解开谜题的线索”时,我仍旧是一头雾水,焦躁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在这一幕中,萨姆巡管退休了,成了侦探事务代理人,布鲁诺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当上了纽约州的州长,奎因已到了耄耋之年,十年如一梦,他终究没有了曾经矫健的身姿,开篇就被浓浓的岁月感笼罩住了。故事是从伊莱休·克莱开始的,他是提尔登郡里慈市的一位生意人,一位正直的生意人,但是他的合伙人艾拉·福赛特先生,一位心肠毒辣的医生,伊莱休总觉得艾拉做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他请来了退休的萨姆巡管帮他调查艾拉,萨姆巡管的女儿佩辛斯听闻此事后也跟着父亲欣然前往,佩辛斯就是书中的“我”,书中的故事是以佩辛斯的视角所讲述的。
萨姆巡管来到提尔登郡里慈市后,一场凶杀案将剧情推向了高潮,艾拉的亲兄弟乔尔被意外谋杀了,谋杀案的细节少之又少,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其实在破案细节中的有一个细节,我一直耿耿于怀,佩辛斯,也就是本书主人公的“华生”,当佩辛斯来到现场后,她对作案现场的观察是最为仔细的,可以说在场的男性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得过她敏捷的思维,当她说出有理有据的推论的时候,就连她的男友,都去制止她,要她原理凶杀现场,停止她的推理过程。我对这种男权的思想态度,非常的鄙夷,血腥的谋杀案现场只能由男性去侦探,女性只能作为辅助,这是人们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大男子主义在人群中显得极为刺眼,“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如此场合依旧存在,可以说是社会的悲哀,往往被忽视的人,最容易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佩辛斯在后来的推理中,果然不失所望,她比前两部中的配角萨姆和布鲁诺,拥有更加敏捷,更加具有洞察力的大脑,她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在他们两人之上,若说雷恩是福尔摩斯的话,那么“华生”非佩辛斯莫属。
这本书中的剧情还暴露了官场中的漏洞,公务员在常人眼里通常都是“混吃等死”最佳岗位,也是最容易捞取利益的地方,灰色收入往往要比白色收入来的更多,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抵御住金钱的诱惑,或许你十几年的“皇粮”,都不抵一次贿赂得来的“工资”,正如《人民的名义》中所说的,“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有权就可以任性啊!”我觉得若是官场中没有那么的漏洞,或许这个惨案发生的概率会更小。
本书的末尾部分最为惊心动魄,仿佛一把上了膛的手枪抵在我的脑袋上,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那滴答声清晰的在耳畔回响,当我闭着眼睛等待死亡来临的时候,千钧一发之际,雷恩又用他滴水不漏的推理能力,将冤枉的好人,更是将我脱离了危险的边缘,我再一次被他所折服。
当真相来临之际,永远不要放弃任何细微的线索!
《Z的悲剧》读后感(五):欲望的悲剧
凭借《希腊棺材之谜》埃勒里·奎因奠定了其在推理小说史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之后的“悲剧系列”则成为其巅峰之作,在埃勒里·奎因的小说中,我们只有看到最后一页才能知晓结局。
《Z的悲剧》是“悲剧系列”的第三部,区别与前两部的第三视角叙述,在这一部中,视角转换为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的女性视角,这也是众多读者所诟病的地方,视角的突然转换会造成阅读的不适,但以女性作为侦探小说的第一视角比较有新意,而且给予了读者重新观察哲瑞·雷恩的机会。
在第一章《会见哲瑞·雷恩先生》中,佩辛斯第一次见到雷恩的时候,雷恩已不再是萨姆巡官口中朝气蓬勃的男子。
时光对待他何其无情,过去的这十年,他宽阔的肩膀变得佝偻,一头白发逐渐稀疏,岁月在他的脸上和手背刻下沟纹,让他轻快的脚步变得迟缓。读到这里,不仅油然而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心酸之感,佩辛斯接下来看到:
然而他的眼神依然年轻——那双眼睛沉稳、清澈、睿智、幽默而聪慧。从佩辛斯的眼中我们看到,虽然岁月像无情的刻刀在哲瑞·雷恩的身上留下痕迹,但他的内心始终没有改变。
埃勒里·奎因的侦探小说特别注重逻辑上的推理。这反映在雷恩身上就是他所信奉的“观察细节在侦查过程中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同样,在第一章中刚开始就展示了一段绝妙且让人叹服的推理,佩辛斯通过观察雷恩的手指磨损而判断出雷恩正在写自己的回忆录。
悲剧从不会挑时间,福赛特兄弟的接连死亡,使得整个小镇的人似乎都有嫌疑。但奎因的小说中从不误导读者,从不向读者提供无用的信息,而是极其严密的推理,丝丝入扣抓住读者的新。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人的时候反而让人生疑,所以,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之前,都应该视为无辜。围绕阿龙·道身上的秘密,从标有“He”字母到“ja”字母再到“z”字母盒子的出现,像拼图一样将多年前的往事还原,福赛特兄弟和范尼·凯瑟曾经的恶行曝露在阳光之下,而杀害福赛特的真凶另有其人,这一切都是欲望在人心作祟。
福赛特兄弟的贪婪造成他们的死亡;范尼·凯瑟的贪婪让她彻夜难眠,负罪前行;阿龙·道的贪婪让他身陷囹圄,几近丧命;而造成这次悲剧的幕后人物,也因欲望的不断膨胀,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也许这就是埃勒里·奎因在故事之外要让我们看到的:过度的欲望带来的只有悲剧和无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