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艺术》是一本由(日)冈本太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一):喜欢这两段
我们在觉得作品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懂了好的一部分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其他没弄懂的部分担心。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眼诚实地欣赏作品,这是前提。只要能有所发现,这个“发现”就是“价值”。画作不是谜题,我们不是为了寻找隐藏的答案才去看画的,而应该抱着坦诚的心态,勇敢地与作品碰撞,摆脱过去的经验,不断提升感悟的能力。如此一来,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本觉得很好的东西其实很无聊,原本没什么兴趣的东西,反而更能点燃激情。即使作品不变,欣赏的人越积极,越有热情,就越会对作品的深度与高度有深刻的理解。
隐约记得有友邻发广播说,冈本太郎怎么一直到今天才被译介到中国?难道他不应该早在做出太阳之塔这样惊人的创作时,就应该被惊讶着欢呼着介绍给更多人了吗?
我想,冈本怕是不太在乎虚名的人,像他这样率直地,不喜欢精心修饰的照片,认为艺术品可以直接放在街头成为民众直接欣赏的日常景观的人,即便是有著书立传,他也是不贪图不留恋的。
作为有过长期留法经验的艺术家,冈本总能够横跨多种文化背景来思考问题,热烈喜爱欧洲艺术的时候,他对日本历史和人们心理的形成都有精微的思考,反过来回到日本国内,再次审视日本文化时,他又能够具体而微地指出母国艺术品里最被忽视的那些部分。有人大概会说这无非是某种多元背景造成的狡猾吧,但冈本的赤忱和直接让人很难觉得他在骑墙。相比于模棱两可,其实这是一位非常明确自己主张的艺术家。
让我们看看他的呼告吧:
我要大声宣布:
今日的艺术,
不能精巧,
不能漂亮,
不能舒服。
比起传统日式美学里的柔弱纤美,他更喜欢日本文艺开蒙时期的粗粝直接,他甚至直言不讳对枯山水“装腔作势”感觉的厌恶,而那些外国游客竞相追逐的和风浪漫,譬如并没有那么日常与接地气的艺伎、能乐,他不畏难听地说道:“外国人一夸就觉得脸上有光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反而是对日本文化的亵渎。”
到底冈本是不是一个爱国的艺术家呢?或者一个艺术家要如何言行才能表达出内心对本国艺术深切的爱呢?在如今微博那种“国籍互换,转发过万”的恶劣预设下,我们还有可能平心静气好好读一读冈本,细细看看他就一幅画或庭院一角来解读他心中的理想意境吗?
日本是很讲究“心”这个概念的国度,包括心流,包括禅心,冈本也总强调,但我更爱看他偏离传统日式表述的部分。他那本《传统即创造》千万不要把书名当中心思想来读,他所表达的传统,是基于眼见日本人,特别的日本青年人精神振幅过小过窄,大家的眼光都固守在一些基本动作和表达上,恨其不以切身感受理解艺术,从而进行再表达,最终凝练出的创造。
他谈日本为什么没办法那样照搬西方的裸体画,没办法书写西洋式的爱恋,没办法进行深入彻底的文化交换,他以生动的“食盒文化”来阐述岛国的情况,他希望我们了解,我们要打倒和重建的,始终都是我们自己。
其实转述下来他的观念并不怎么冲撞反骨,但冈本自己都力透纸背地说自己是激进的。我读他总也想起郑渊洁(当然也有最近风口浪尖一些话题的影响),其实殊途同归,这样心思清明的文艺工作者都是以大实话在和民众,和社会沟通的,如果听者觉得刺耳或者惶恐了,可怕的并不是说出真实的那些嘴巴,而是接收方长期错误言行走出的歪路。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处于不需要深思的流水线时刻,但总需要某些针是不是地扎进来,点醒一些吹得太猛的气球,指出一些并不存在的遮羞布。如果每个普通人的普通思考都能在错误的路上按下一秒暂停,或许群体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去选择更好的路。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三):艺术小白和零基础爱好者千万别错过
冈本太郎的代表作《今日的艺术》和《传统即创造》,对零基础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套书。
冈本太郎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创作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诸多领域,作为日本现代美术先驱,在当时一批年轻艺术家心里,是启蒙启智的存在。
这样一个牛人写的艺术论集,怎么会是好读的?
我们先从出版形式来看。
《今日的艺术》1954年由光文社出版,划在“河童丛书”(カッパ・ブックス)。
光文社是日本战后第一个成功将书籍商业化的出版社,为了与面向知识阶层的“岩波新书”相抗,时任社长的神吉晴夫创立了“河童丛书”,走轻型社科路线,旨在为大众推介轻松易读的“教养新书”,也由此掀起了50年代中期日本第一次“新书”热潮。甚至当时还传出了光文社的书可以比鸡蛋这样的日常食品还好卖的戏谈。“河童丛书”的成功促使光文社又设立了“河童小说”书系,创刊发行的便是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
这里要提的是日本“新书”的概念。所谓“新书”并不与“旧书”对应,而是指新近刊行的学术出版物,一种日本特有的出版形式,一般较薄,两百多页,开本小,便于携带。
《今日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推介在了大家眼前,由此也可以想见本书的好读。
这时的冈本太郎已经提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对极主义”,以及震惊日本文化界的“绳纹文化论”。
“对极主义”即不寻求造型表面的协调或均衡,而是将直接呈现相互对峙的矛盾作为作品形态的主体。他认为,现代社会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不能回避或粉饰现实,只有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并用艺术手法予以揭示,才能激发潜在于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走向希望的未来。
1956年,《今日的艺术》出版两年后,冈本太郎又写出《传统即创造》一书,全面论述上一本的未尽话题——日本的传统文化,并在第二章详细阐释了自己之前在《美术手帖》上发表的“绳纹文化论”。
绳文土器的美感的确不可思议,它的形态与纹路好似粗暴的不和谐音发出的呻吟,它的气魄给人无限的震撼。隆线纹(将黏土搓成绳状贴在土器外侧形成纹路)猛烈地相互追赶、遮盖、重叠、突起、下降、盘旋。紧张感无穷无尽,近乎执拗,还有一股纯粹、清透的文化底蕴特有的犀利。现代日本人实在无法接受如此浓厚、复杂、不和谐却又强健的美感,甚至感觉无福消受。于是人们至今仍在纤弱的神经外砌了一堵墙,屏蔽绳文之美,下意识地将它置于传统之外。所以大家承认弥生土器与陶俑是日本的经典,疼爱有加,常把它们印在海报、日历之类的地方,绳文土器却备受冷遇。他认为,日本的原生艺术精神就体现在远古的绳纹土器上。
这两本书的出版,让冈本太郎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今日的艺术》成为当年的大畅销书,横尾忠则在此书序言中提到,“热爱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都读过”。《传统即创造》出版后,在日本文化界掀起巨大风波,有的教科书中开始从绳纹时代介绍日本美术,而非之前学界、民众公认的弥生时代。
其次是冈本太郎这个人。
他因为讨厌故作高深、满口术语的学究,所以书中的语言很浅显易懂,像老师备课的教案。
冈本太郎贯彻这两本书的其中一大观点就是,艺术没有内行外行之分,人人都能创造。他以此立场,在写作时把自己放在了和普通读者相同的“小白”的位置。语言、观点一旦接地气就会避免很多同类书籍的高谈阔论,看似不正经实则有深意的金句时时蹦出,让人会心一笑。
他在《今日的艺术》中写道:“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因为“充满激情的艺术会不由分说地迫近、刺激我们,不管我们能不能看懂。这样的作品必然让人不快。”
同样是批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他的态度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法隆寺失火的时候,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在《传统即创造》中说:法隆寺失火反而引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了。他认为法隆寺烧得好,这是年轻人直视传统的最佳机会。如果为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感到可惜,就应该竭尽全力填补它遗留的空白。
比起绘画和雕塑作品,冈本太郎的电视演讲、书籍出版等行为影响日本人更深。艺术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思想,这在他那个年代很少见,因此他被美术界认为是异类。现在很多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村上隆等都乐于亲自参加各种互动,追溯源头,就是受到冈本太郎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他拒绝出售自己的作品,去世后所有代表作都被收藏在冈本太郎美术馆里。大家有机会去他的家乡神奈川县川崎市时别忘了去看看。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四):冈本太郎《今日的艺术》
艺术,对于我等平凡之人总感觉是遥不可及的;所有事情,只要一提到艺术,立刻给人一种高大深奥的错觉,我们一直都在刻意的避免它。谁能想到,艺术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今日的艺术》中说“艺术没什么大不了的,它是由人类的精神创造的,却如同路边的小石头一样,所见即所在。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看,世上就没有比艺术更易懂的东西。”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啊。艺术原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冈本太郎(1911-1996)作为战后成名的画家,在那个年代却说出到今天我们还都没弄明白艺术认知,其超越性,可见一斑。
对于艺术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这点不好说强制让别人接受什么。单说如果这本书只是讲艺术,那么也只会是在专业领域引起反响,而不会让我如此心潮彭拜了。书中在论述艺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论述了其他的很多东西,比如 文化自信、人性、创新性等等。书中说“我们不应该去纠结什么是日本的,什么不是,这是钻牛角尖,没有科学性而言。积极吸收现代的养分,不断推荐世界性的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而现在我辈之青年,能够做到如此的又有多少人,很多人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繁文缛节反而过分追求,一味地守着这些东西,还沾沾自喜,何其悲哀。还有“以为自己比实际上更优秀,相让别人眼中的自己更高大;低估自己的实力,过度自卑,在自卫的本能的驱使下,钻进安全的壳里,扮演弱小(这是人们长用的手法,在古时候的日本社会也被认为是明智的处世之道)。”我发现我自己确实是这样的,有时极度自大外表谦卑,有时极度自卑外表又装的若无其事,到现在一直如此,无法摆脱这种情绪。被作者几句话总结出来,原来是我早已放弃了人的本性去追逐社会性而已。“为了虚荣与面子,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习惯于戴上面具,并不是人的本性。”
《今日的艺术》中记叙了这样的一件事,是作者于一九五三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前发表了一场演说,被其中一位听众问道,您觉得此次出国,会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听到别人这样问,感觉好像没什么问题,不,应该说本来就没什么问题。然而仔细想想,你什么时候觉得会有收获,是自己能够学到还没有掌握的东西,是自己能领略到自己以前没有感受过的东西时候。可是作者是去办个人画展的,这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可人们觉得出国就要把外国的新鲜事物带回来,一直处于这种惯性思维中。我们国家到现在也还处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之中,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竖立起来,心中想来也有一丝悲哀把。作者的回答原文如是说“我不是去收获的,而是去给予的。”我国何时在文化界能出现敢如此“大言不惭”之人?“我们应该把在日本的土地上奋力战斗过,沾了一身泥巴的东西原原本本的展现在外国人面前,勇敢的把刀举过头顶。再铆足劲用力砍上一两次,虽不知道这是否能在对方的地盘上辟出一条裂缝来,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必须去砍,一次又一次的砍,否则自己和别人都不会进步。”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对待艺术文化的挑战精神。
冈本太郎本人受毕加索的影响在进行抽象艺术的创作,而抽象艺术在现在还不是被很多人接受,我本人就不是很接受这种创作,纵使别人再怎么赞美这种艺术创作我到现在还是不认可,但是作者对创作的解读却是深得我心。作者说“每一种艺术都没有继承老旧的形式,而是致力于解决每个时代的全新课题。”艺术创作不是模仿旧有的东西,而是创新。我们不能模仿着老旧的东西进行艺术创作,甚至连模仿以前的自己的作品都不能算是创作。作者写道“生物必须不断摄取外界新鲜的物质,完成新陈代谢,否则就会受到自己的代谢产物的毒害反噬,同理我们也要批判、超越自己,积极吸收不同以往的新生事物,否则就会陷入无可救药的颓势中。”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有作者这样的觉悟吗?我没有从事艺术行业,对于国内的艺术创作者没有了解过,不能评判他们的创作怎么怎么,但是我们在自己的心理,有这种想要超越以往超越自己的精神吗?
作者在总结艺术与艺道的区别并来说明大多数人对于艺术的误解时,也狠狠的批判了那些抱着旧有的东西而蝇营狗苟的人,读来着实令人痛快。“大多数人对于艺术抱着莫大的误解,他们心目中真正的艺术,以及很多被创作者冠以‘艺术’之名、招摇过市的东西,大都不是艺术。”作者也解说了艺术一词的来历;原来艺术最早是指学问和技术,固有“东洋有道德,西洋有艺术”一说,可就在解说艺术来历的时候他谈到现在的恋爱一词在原来叫做色事,如果有人说你在搞色事,你读来什么感受!!!画风这时突然一转,作者写道“做着比“色事”更龌龊淫亵的事,却装出“恋爱”的姿态--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这样深入骨髓的评判,句句透彻心扉。
《今日的艺术》不仅是在说艺术,更是在揭示着人性的虚伪,在批判着既得利益在的装腔作势,在批评现在的艺术创作的不纯粹。如此佳作,紧扣人心啊。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今日之艺术 在于创新而不在于鸡汤
读完已有两个月有余,整理完读书笔记后,重新写一份评价。
这本书是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自1954年出版以来在日本广受欢迎,然而我读完之后却只给了它三颗星。
整本书贯穿的思想都是“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这也是冈本太郎对现代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的确,如果创作者囿于某个主题或元素的创作,或者执迷于千篇一律的拼凑和仿照,所产生的艺术作品自然会缺乏冲击力与观赏性,显得乏味和枯燥。
同时,刻板成见无处不在,所以在柴米油盐中奔走久了的人们往往会给自己的思维画一个牢笼来,确保某种“稳定”与“正确”。这不仅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使得“认识自己”这件事变得更加艰难。
不必追求自己对“好”的标准与他人相同,否则会干扰自己对艺术品的判断和感受。另外作者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与发展作了讨论。
不可否认作者的部分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性的意义,但是通篇读完之后,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以讲艺术为载体的鸡汤。
诸如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并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进行创作,那是因为还没有激活自己的艺术天赋。针对这一点,我会更认同陶虹在接受采访时的观点,即“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天赋,那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没有天赋,那还是考虑干点别的吧。”
当然,我完全理解作者的初衷是想鼓励人们接近艺术,可是在我看来艺术可以各有不同,但行业内依然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评价优劣,否则这个领域的发展会变得无序和混乱。
或许这本书更适合1954年的日本。在那个年代和社会背景下,有启蒙和改革的效果。但今日读来,我并不觉得它算一本“经典之作”。
最后附上一些书中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话✨今日的艺术8.1(日)冈本太郎 / 2019 / 新星出版社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六):今日的艺术:靠每个人去创造新的传统
冈本太郎这个名字,大多人可能不够熟悉,但我敢断言,你一定看过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太阳之塔。
我仍记得中学的课本上这样介绍太阳之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冈本太郎大抵也没有想到,他这组为世博会创造的雕塑,竟然在中国教科书中被如此解释。
冈本太郎本人1967年,冈本太郎受邀担任大阪世界博览会主题场馆的设计师,为博览会的中心设施节日广场进行综合设计。随后,他开始了大阪世博会主题展示的策划。
首先,冈本认真调研了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展示,认为其主题馆过于分散,过度牵制了主办方精力,且展示直白,对游客的震撼不够。他心目中理想的主题展示,应当集中在同一座建筑内,于是,太阳塔的构思应运而生。
太阳之塔的外表是一个冲天巨人,巨人高举的双臂托起了两侧蜿蜒而出的屋顶。整体设计风格与样式,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中。塔中央造型奇特的人脸由“太阳之脸”和“暗黑之星”两个半边面具组成,这种符号充斥着原始的坚毅与丰盈。
远远望去,整体造型则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野蛮性”,塔身类似日本古坟时代的埴轮,脸部设计则源于日本绳文时代的土偶与土面。
太阳之塔不必疑惑冈本作为现代美术大师为何将传统元素运用得如此的得心应手,早在1952年,他就已将绳文时代的土器摆到传统与艺术的层面加以探讨。
在1956年写就的《传统即创造》一书中,他更提出:“如果能触及绳文土器原始的能量与纯粹,激活、拾回人性本源中不断流失的激情,全新的日本传统将以更加豪迈而无畏的姿态得以传承。”但许多日本艺术家都只将绳文土器视作考古资料,并未定位成艺术的传统,忽视了蕴藏在其中浓厚、复杂、不和谐却又强健的美感。
冈本不愿看到这样的状况,他特地开辟了整个章节来探讨绳文土器的内涵与传统,他认为:绳纹土器的设计中,蕴含着原始人与超自然沟通的态度,强烈的不对称性与线条的反差呈现出积极的空间感,极易引起现代人类的共鸣。
《传统即创造》中 绳纹时代的土面他呼吁道,“应该将这种淡定、明朗而爽快的态度引入我们的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智慧缔造全新的时代。于是,用这样的理念,冈本设计出了太阳之塔。当民众站在塔下仰望时,会由衷地被一种独特的神秘气氛感染,宛如置身于日本远古时代的祭祀现场。
那么,这种氛围代表了什么呢?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是以怎样的方式而被打动的呢?换言之,艺术到底是什么?在《传统即创造》之前,冈本于1954年写就的《今日的艺术》一书中,正文的第一句话也这样问道:
“艺术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艺术,我这样的普通人可看不懂;有人会说,就算没有艺术不一样过日子吗?但是,也有人会为此深受感动,甚至倾注一生。
冈本太郎却说,“在我看来,艺术跟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活本身。” 冈本太郎艺术作品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假如我们生活的同时,艺术就在不断地发生着,那它的意义在何处?冈本为像我这样疑惑的读者解释了其中缘由。
“正因为我们置身于现代社会,艺术才显得尤为重要,用一句话概括艺术的作用,那就是激发重塑自我的激情。现代人的不幸、空虚、异化和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在这一点上化作能量,喷涌而出。”将这种状况代入太阳之塔中,当我们置身塔下,被这座诡异、奇特又难以理解的建筑所注视着,却感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强烈的、根本的惊异,身体的每个毛孔都由于这种震撼舒张开来。
你会疑心这是否是空调温度过低引起的应激反应,但我能诚实地告诉你,当我站在中国美术馆看那场鲁迅专题的美术展时,这正是我的亲身体验。
绳纹时代具有空间感的雕塑我们不用拘泥于懂或者不懂的问题,当我们在觉得作品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懂了好的一部分内容,不必为了其他没弄懂的地方担心。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虚荣装作很懂艺术,也不能因为不懂,就从此对艺术敬而远之。
冈本说,关键在于,你是否喜欢,你能否被深深打动。即使作品不变,欣赏的人越积极、越有热情,就越会对作品的深度与高度有深刻的见解。
《今日的艺术》与《传统即创造》在《今日的艺术》中,冈本还呼吁所有人都来进行创作,他认为艺术能带给人真正的自由,感受到生命的燃烧,促使人挑出狭窄的框架,飞向更高、更宽广的天地。
但他同时也说,传统和艺术一样,需要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年轻人挥洒热情,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传统,这也就是《传统即创造》。他呼吁面向世界创造,突破日本文化中的回避原则,与现实激烈碰撞。
其实,这不也是中国在传统文化中面临的困境吗?
冈本太郎的这两部作品,为迷茫中的我拨云见日,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艺术与传统,如果你也为此而困惑,不妨买来一读,向这位日本现代艺术大师请教一番。相信你一定会同我一样,有真切的成长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