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色的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1-15 23: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色的歌》读后感精选

  《黑色的歌》是一本由[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色的歌》读后感(一):黑色的歌,幽暗的诗

  诗人二战时期作品黑白书页很配诗集基调,太多因为战争的死亡、分离和艰辛痛苦的抒发也许仅是抒发,而没有了太多的思考。果然如序中所说诗作略显青涩,没有后来意味隽永深远。但考虑战时的背景,在苦难之中仍有这份才情也是难得。还好这是我看诗人的第一部作品,期望看下一部有倒吃甘蔗之感。

  《黑色的歌》读后感(二):热血沸腾的抒情散文

  如此这般精致的诗集,黑色的酷和作者性格很是吻合,冷静沉默和呐喊,抒情中带有一丝忧愁

  《黑色的歌》收录的是辛波斯卡大学时期(1944-1948年)创作的诗,在尘封了七十余年后才整理出版。当年没有出版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经历了二战严重摧残的波兰仍处于动荡不安中,当时作为年轻的诗人难有机会出版书籍。也有说这是辛波斯卡不愿意公开自己青涩的诗作,总之,如此难得的好作品终于重见天日了。 在《万物静默如谜》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两本诗集中,我们可以知道辛波斯卡对生命描述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思考

  有植物阳光风景...也有生活的晦暗,嘲讽,希望...她的文字可以包容宇宙万物,也可以拒绝渺小尘埃

  瑞典学院赠予她“诗界的莫扎特”的称号。为其撰写的诺奖奖辞说道:辛波斯卡的诗通过精确反讽生物法则历史活动展示人类现实片段中。她善于精妙的错位,偶然和断裂,唤醒植根于我们内在的对世界忧伤乡愁依恋,在享受愉悦时候发出叹息和赞美。 她的诗迷人之处在于不经意营造一个虚幻意象,不会刻意去描述,没有套路式的深情的抒情。

  比如植物的沉默一诗,给人一种与诗中万物对话错觉。可以任凭想象对照现实生活的一切。而透过一些书籍了解到她的创作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一直觉得她在生活中应该是一个优雅温柔,具有智慧女人

  《黑色的歌》读后感(三):黑色不黑暗

  黑色的歌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奇迹了吧。如果你对文学有一些了解,你就一定会知道这本书。标签很多,但这本书中的干货也很多,会让你领悟到很多东西。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评价那么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己经常生活很繁忙,但是在这本书中却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真的,看完这本书,内有一种很平和,很舒服感觉,这本书带给人的意义真的很大。 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觉得获得诺尔,本文学奖不是偶然,也不是巧遇,而是必然,因为真的很不错。 《黑色的歌》是一本被时间隐没的传奇诗集——这是辛波斯卡的首部诗集创作,却被尘封了七十余年。当年没有出版的原因众说纷纭:波兰历经二战的摧残,在种种动荡不安中,这本出道作品很难有机会出版问世。 直到二〇一二年诗人过世后,她生前任的秘书友人代为处理她的遗物。于是,收录了辛波斯卡大学时期(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八年)创作的《黑色的歌》,终于在世界读者的企盼下,于二〇一四年首度在波兰出版,其中还收录了辛波斯卡最初公开发表的诗作《我在寻找字》。 原来这本书之前可能并不会出版问世,但是现在我有幸能够看到这本书,真的是我这辈子很大的幸运啊。 这是一本很有魔力的书,会让你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觉。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领悟到一些以前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这本书阅读完真的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可以从中领悟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感觉读完这本书整个人从头到尾都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愿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自己,关于工作热爱生活的东西。

  《黑色的歌》读后感(四):辛波斯卡的诗歌寻找

  波兰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经历了二战的动荡不安,1944-1948年间的诗作是她的早期作品,因为内容mingan和zhengzhi等原因在其生前未能出版,2014年诗集《黑色的歌》终于成功面世,读者可以更清晰认识这位伟大女诗人的创作与成长

  早期诗歌中的意象普通精准旗帜道路雕像玻璃枪炮孩童老人士兵等,描绘着战争与城市面貌诉说着面对战争的痛苦与愤懑还有和平真理主题,有自己的反抗与希望。文字难免青涩,但情感表达非常鲜明

  《我在寻找字》中,辛波斯卡努力寻找一个字去描述战争和其中的种种人、事,对于发生事实语言总会露出其贫瘠一面。在作者看来,最勇敢的字依然胆怯,最轻蔑的字尚且神圣,最残酷的字太过仁慈,最充满恨意的字不够坚决。她找不到合适的字,但她思索了,并以这首诗来表达。

  《关于九月的记忆》《关于一月的记忆》等记录反映了二战波兰的历史,“要给世界钉上木板”、“残垣断壁和痉挛的铁”,天空大地火焰交织,听到车队震动,看到蜂拥的旗海,但“嘴巴话语遥远”,字间情感丰富,有着悲壮爱国气氛

  这些早期作品中有不少组诗,这在她中晚期作品中几乎难见,《音乐家扬柯》《摘自一天的自传》《献给诗》都是组诗。早期作品毕竟不够成熟、但有其动人诚恳之处,对战争、世界、死亡的思考有其逻辑,读者是懂的。

  译者在译序中多少分析了辛波斯卡早期与中晚期作品的对比延续,前后的一些诗作是有对应关系的,有对话性,后期作品对事物观察更为冷静、文字也更为精炼。早期她喜欢用叙事或散文化风格的文字。

  通过《黑色的歌》,读者能更完整地认识这位波兰女诗人,也能再次清晰认识到那段战争历史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影响。或许这个世界如《无题》中所说,是那么渺小、简单平凡,却又那么巨大复杂奇怪

  《黑色的歌》读后感(五):一个人的朝圣

  这本《黑色的歌》首先吸引我的是装帧,暗黑封面看起来很严肃高冷,和内容很搭调。一首一首读下来,想起她的一首诗,在《有些人喜欢诗》里,辛波斯卡写道: 倘若不把每个人必上的学校 和诗人自己算在内, 一千个人当中大概 会有两个吧。 诗不同小说散文,或者科普读物,诗是一种精炼的语言美学通过字与词的最简洁的组合,传达出最深刻涵义。诗是跳跃的、富有想象力的。它可以没有逻辑、没有故事,但不能没有思想,思想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辛波斯卡说,一千个人里面大概有两个吧。在辛波斯卡的每一首诗里,你都能看见诗人的思想藏在字句背后在熠熠生辉。《纽约客》的一位编辑写道,读过辛波斯卡的诗的人,都会觉得她实至名归;而那些没读过的人,一开始会觉得困惑,但当他们读了之后,也会觉得实至名归——辛波斯卡的诗就是好到这种程度。 她一直过着低调隐秘的生活,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理解融入文字中,并与文字进行孤独的斗争的过程。而辛波斯卡也无意隐瞒她生活中平淡而孤独的那一面.看辛波斯卡的诗,会觉得她就像一位敏锐犀利旁观者,她拒绝滥情、拒绝廉价感动,总是用质疑、嘲讽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这本诗歌中的大多数内容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命等宏大的主题。但无论多宏大的主题,她都是从细微处着手,从人性角度出发,无一不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用白描手法平静的字句中透出来的张力比任何标语口号都要震撼人心。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这样描述她:“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 与你们的交谈是如此必要,却不可能 如此紧迫,却被永远搁置, 在这次仓促人生中。 如果你也热爱文字,热这种精辟美妙艺术,热爱观察平凡生活的小细节,热爱思考,热爱美,那就读读辛波斯卡这本《黑色的歌》吧,成为一千个人里面,爱上诗的第三个人。

  《黑色的歌》读后感(六):看得见的美好

  第一眼看见《黑色的歌》这本书的封面,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我是一个封面党,所以毫不犹豫的就收藏了这本书。有人说,看封面买书的人,不是读书的料,买书也只是装饰,在我看来,作者用心的创作,出版社也要用心的出版,在这个书山书海时代,封面是我们对于一本书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都不好了,哪有读下去的欲望,好的作品不只内容好,他的整体设计也必须是优秀的。 《黑色的歌》是一本诗集,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维斯拉瓦·辛波斯卡,对于她,我并不陌生,因为在我的一个读书群里,她曾经火过一段时间,好多群友都买了她的书,不过我一直无动于衷始终感觉不喜欢她的风格,但是男人的感觉有时候往往不准,如果不是因为喜欢《黑色的歌》的封面而收了这本书,我应该会错过辛波斯卡和她的作品吧! 《黑色的歌》全书以黑为主色调黑白分明,黑底白字,就好像黑暗的战争中迎来了点点光明,白底黑字,就好像美好的生活迎来了战争,不管怎么样,战争后都是一片废墟,一片灰暗,但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终将迎来光明与美好。就像辛波斯卡的生活一样,经历过战争的她,生活不也慢慢的好起来了。活着的人不一定幸福,但活着并且坚持的人一定会幸福。 《黑色的歌》是辛波斯卡的首部诗集创作,创作于她大学时期的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但却被称为一本被时间隐没的传奇诗集,七十多年过去了,作者过世之后,被他人整理出版。当年没有出版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后来辛波斯卡总有机会出版吧,她也没有出版这部对于她来说意义重大的作品,也许是因为作品风格阴郁灰暗,也许是质量达不到作者的要求,也许是作者不想在回忆那个动荡的时期……但不管怎么说,《黑色的歌》总算出版与我们见面了,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了解辛波斯卡的早期创作风格,和与以后创作风格的变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大学时期的辛波斯卡有着年轻人的青涩与冲动,与她后来作品的成熟冷静有着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成长,这种成长和作者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越来越好的!

  《黑色的歌》读后感(七):黑色的歌

  黑色,闭上眼睛颜色,黑色像黑洞一样吸收一切可见光,黑色庄重神秘的颜色,黑色是带给我很多遐想的颜色。诗集《黑色的歌》未阅读之前,诗歌的名字给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读了这本诗歌集之后,黑色的歌不再那么神秘,读了这本诗集之后,又认识了一位有趣朋友

  辛波斯卡,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被誉为“诗界莫扎特”,已经不用费口舌就可以说明她诗歌的美好,在活着时诗歌就可以得到公众认可,她的诗歌让许多人得到共鸣。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位绘本作者几米就深受辛波斯卡的影响,他根据诗人的一首诗创作了《向左走向右走》这个让我感动思考的绘本故事。

  黑色的歌是诗人的第一本诗集,从诗集里可以看到诗人诗集创作初期的风格,可以对诗人加深了解,对比诗人后期的诗歌作品,可以从诗人诗歌变化来阅读诗人的人生经历。经历过世界大战的诗人,波兰这个国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或多或少给诗人的诗歌注入了养分

  作为诗人生前没有发表的诗集,出版社和编辑译者都倍加小心对待这部大师早年的作品。封皮是黑色的,花朵围成的花环,像是编辑为诗人献上的荣誉赞美。黑白相间的书页看起来视觉感强,感觉挺美。自己有种明暗交替的看和想的阅读获得感。从译序里能看到译者尽量不破坏诗人原汁原味又尽力翻译诗歌的努力。整本诗歌读起来没有什么晦涩语句。诗歌总是用精简的语言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思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与辛波斯卡对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辛波斯卡对话,在对话中发现认识自我。“未来有谁会知道,过去是确定的,但有谁知道呢。眯起想法演奏黑色的歌。”我的未来,我的过去,我的旋律,我应该想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的话语总是太崇高。它太渺小了”。说的话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崇高,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渺小,对待父母对待孩子,对待生活对待工作自己的话语又是怎样的呢。

  黑色的歌,诗人逝去后才出版的诗歌集,诗人给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人的最后馈赠,很庆幸遇见

  《黑色的歌》读后感(八):青春期的诗是最美的

  黑色的歌。在任何艺术中,一位初出茅庐创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愿意彰显出与之反差老道或者是前卫,这会造成逆反效果或是单调匮乏。并不成熟的能力却偏要直击自己当下的极限,总是显得有足够活力却也很多不尽满意。有的人视之为并不成功的实验,但我却钟爱这最初的灵变与闪念,它是停格在年轻的,有原始生命力的,往往也是伴随青春最美的礼物

  《黑色的歌》就是这样的诗集,它是辛波斯卡最早的创作,却一度未能发表。它并不如晚年辛波斯卡的诗那样近乎完美,却也足够让我惊喜若狂,译者把这些诗称为她童年和青春期的诗作,但毫无疑问青春期的诗是最美的。

  也许我还年轻,但如果要我选择回归自己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一定会选择青春期。我在任何阶段都没有在那时有原始冲动的力量和对世界的好奇,即便叛逆左右着我,倒行逆施的自己却显得格外有主观表达,它脱离通过学习带来正面或是负面的能量,它的奥义源自难以想象的自身的能量。创作亦同,正是辛波斯卡在《诸灵节》写到的——我没有在这里等待诗歌;而是为了寻找、抓住、拥抱。活着。

  不清楚人在演化的过程中舍弃了什么,但那一定在某个阶段发挥着作用。诗也是如此吧,它总是能展现无形的感知到万物的道法,遵循规律。我爱辛波斯卡的诗里那些充满与自然统一的主题,即便是《黑色的歌》也有彩色的画。云和岩石、溪流和天空、黎明或是清晨都在诗意的世界里清澈透亮。她并没有表现的深刻,却也把诗句融化在恬静里。深邃的情感与哲思都让它在未来生出,这里只要生机盎然。

  当然在时代的阴影下,这里收录了很多战争诗,带有人文关怀与对人类命运的同情,这也加重了书里黑色的情结——萨克斯风手……眯起想法,演奏黑色的歌。这是早期的讽刺与幽默,在一个看似与战争无关的主题中提出了很有趣的回应,这看起来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在平静的战争风暴中一切都显得正常,但总会在字里行间有股激愤在锤击胸口,让垂死哀默的心脏再跳动起来。

  一本小书能读很久那一定是诗集,如果是辛波斯卡的诗会更久,你会觉察到她的变化和她诗作间的承接。那与青春时光陪伴的自我回过头来要以怎样的目光凝视彼此,也许那会是一个冷酷且幽默的凝视,然后坏笑着把自己又拼接在一起。

  《黑色的歌》读后感(九):黑色的诗

  辛波斯卡,之前没有听过的名字。或许心里会有一点腹诽,该是没有那么优秀吧?看到译者的序,原来本书收集的内容是不甚成熟时期写的,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海子的诗集,也是包括了最开始时期的诗作,有些内容真的就是难以理解,所以说不要太自以为是的以为什么都能读懂,即使是惠特曼,也是存在不喜欢的内容的。

  译者讲本书其中不乏一些成熟的坚挺,本人能够感受到一点,但不确定是否理解合格,每个读者的心是不同的,喜好也不同。书中某些句子被着重强调,甚至加强到另一页映衬,是不是排版有意为之,以便突出强调?

  比光线更快的是消息,比消息更快的是信仰。

  黑白相间的版纸,强烈的味道直冲鼻翼,混合着身上的香水味,截然不同,却又需要仔细区分。这种冲撞,是不是诗意的由来?

  思绪,就像是空屋里的风。没有人的空屋,你又是如何进入那屋的?原来是思绪飘进去了吧?灵感与源泉,就出生于这里吧?

  虽然有分成各个章节,但却有些寻不到完整的意义,只部分能够感觉到,很多诗句语言都显得碎片化,不能够联章成句,难道这就是不成熟的原因么?是作者仍处于创作成长阶段?还不能够完成一个精心打磨的作品?他只是在积累?还不能够俯拾即是的吐出金句?

  看惯了白色的纸,初看黑色感觉很舒服,但看将下来,重重的黑色后,再看到了白色,感觉到一种久违的美好,所以人的感觉很奇妙,人心能够坚硬如铁,却也极容易被诱导,被影响,甚或被腐蚀。

  “头顶有翅膀的时刻”,这是二战时期的波兰诗人的诗集,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作品,很多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理解的。时代篆刻了什么?比如现在,不安全的各种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食品安全环境、儿童成长环境···到哪里去寻求一种力量,这力量能够带来改变,给世界带来新的生机?近年来人们都在感叹自己的记忆力、语言能力,各种能力仿佛都退化了,一些人归结为年龄的老去,但其实年轻人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是哪里出了问题?没有研究所以没有答案,或许你会说这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沉浸在诗意中的我,觉得哪里都有诗,厉害的人们,能不能够用你的力量,改变些什么?或者,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现在的慨叹,也能够成为未来人们的警醒,让他成为一种力量,给我们的后代以帮助,成么?

  《黑色的歌》读后感(十):愿战争不要再来

  《黑色的歌》盼了好久的书终于到手了。黑黝黝的封面点缀着白色的文字,庄严肃穆的封面设计,里面是一本被时间隐没的传奇诗集。一段黑暗的历史血色的记忆,在那个炮火风飞的岁月,诗人、作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篇片枯叶只能随波逐流。然而他们心血凝聚的巨著即使被隐藏一时,但终究会大放光芒。 《黑色的歌》这本书的故事,就像封面一样内容充满了黑暗,那是一段让人不知所措的岁月。 本书以战斗为主题,记录了维斯拉瓦.辛波斯卡1944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轴心国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全境。1942年5月,波兰工人党组成人民近卫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游击战争。1943年底,以波兰工人党为首的各民主党派在华沙秘密组织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把人民近卫军和各游击队组成人民军。1944年7月22日,波兰人民政权诞生。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了柏林,结束了“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役。此时,波兰差不多已成废墟。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是波兰最受欢迎的女诗人,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出生于波兰小镇布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辛波丝卡出生时,波兰刚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辛波丝卡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以诗歌回答生活。辛波丝卡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被公认为当代最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2001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这是美国授予杰出艺术家的最重要荣誉。 维斯拉瓦的心情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时候是可以理解一点的,亡国灭种的伤痛也只有经历过才知其中的滋味。二战的阴云笼罩了整个世界,中国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亡国这个词差一点也用在了中国的身上,万幸的是我们挺过来了。然而不管是中国也好还是波兰也罢,最后留下的都是千疮百孔的家园。 《黑色的歌》是一本战争的“纪录片”,里面描述的是战争的悲哀,讲述了人们在痛苦中呐喊在废墟中挣扎,在面对敌人时倔强的反抗。敌人即使在强大,只要众人一心就一定能胜利,维斯拉瓦更是直接把内心的情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诗歌中用到了很多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加精彩的呈现了出来,让我们对于那个冰冷的年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动荡不安是埋藏这本传世之作的罪魁祸首,黑暗终将过去,光明会笼罩大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色的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