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1-06 23:0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100字

  《被看见力量》是一本由快手研究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一):在快手,看见87%的人,身边的中国

  11月初接了一项新工作,2020年京东电脑数码品类下沉。 然后研究了点拼夕夕 今日头条头条三加公司的下沉策略。 上周五和朋友天时,她说“快手的社交生态 老铁文化 用户复购粘性 直播形态 流量分发普惠机制更值得学习。” 当天,中出版社首发了《被看见的力量 快手时什么》… 第一次像13面前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一样抢一本首发书。 快手世界那么大,如果你没有时间看看,那就让全世界来看你, 中国的地貌特色风土人情呈现在你的世界里,这就是快手。 源头电商 流量扶贫 超长直播 在线教育 文化遗产 企业阵地 机构生态 … 这就是一本书打开的这个熟悉陌生の世界。 《笑林广记》中有个段子,一个聋子看到有人放炮竹,感叹说“好好的一个花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 当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另一个维度自圆其说不是本事,推到重来才是… No.55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二):被看见被认同的力量

  这是快手官方推出的一本书,没有讲任何的操作方法技能,而是以30个生动案例讲述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普通用户通过短视频创作农村电商、脱贫、教育、非遗传承、音乐等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甚至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在当前智能手普及、4G通讯资费下降、移动支付便捷物流高效条件下,哪怕是处于中国国土神经末梢人们都有机会通过拍摄短视频来认识外面的世界,也可以通过直播将当地的风景特产、劳作、技艺等等展示出来。依托快手强大后台算法内容匹配机制,获得关注、获得自信收获粉丝也收获朋友。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写,这是“被看见的力量”。被看见,被了解、被改变表达观点输出生活方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人人可享有的基本权利,“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

  虽然平时偶尔也会读到关于快手的观察文章,但是第一次认真一读快手研究院自己写的书,看看快手自己对公司发展定位、对重新定义知识”、对乡村扶贫、对快手电商、对非遗传承的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了解快手,更是了解那些因为过往没有发声能力而被忽视群体,而这个群体是我们社会的大多数,同时也是极富生命力存在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三):关于书(二)

  我们的书有30个案例,采取当事人口述体例。我在编稿时,每每读到用户讲的一些精彩生动的话,每个毛孔都会生起舒畅感觉,不夸张的。

  比如,耿哥说,“我涨了10万粉丝,我们村只有5000人,10万粉丝对我来说真是相当大的数字了。”

  您可能会说,这些话挺“接地气”的。对的,有点这样的感觉。

  今年2月,我们开始有做书的想法时,目的单纯的多。只是觉的快手上的这些案例太好了,太精彩了,特别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得到一些启发。有一阵子,我甚至想把书名定为《快手致富经》。但这个名字实在俗气,所以也只是嘴上说说

  不过,这里其实倒也包含了我们的原则:这本书必须是非实用的,而不是文刍刍,假惺惺用来装B的。一本书其实就是一个产品需要用产品经理思维考虑: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可以把体验做的很好。

  这样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案例采取的是“口述体”。

  口述体才是最自然最为吸引人的文字。我们搞学术沙龙时候,请用户过来讲,每个人讲的都是他们最自然的语言听众的效果都特别好。

  我以前在记者的时候,为了显示客观,经常需要用第三人称表述一个事情的时候,看上去很权威,很客观中立,但这种文体往往会把内容的最精彩部分过滤掉了。

  “口述体”也有缺点,就是让别人觉的不够正式,显的不那么牛B。后续,我们在接触出版社时,有人就会因此质疑书的权威性

  不过,幸好我和李召做过那么多年的记者,我们对文字有足够的自信。有一些书,看上去做的正儿八经,其实没人愿意去读,或者读的懂。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好读。

  我想象的一个场景是:一个读者在书店,随手拿起这本书,翻了翻。看到一个案例,读了几句,因为很好读,就把一个案例读完了,毫不费力。觉的很有意思,然后说一句“这事我也可以干啊”。

  我老婆书稿时,就说了“这事我也可以干啊。“

  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这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不全在案例上,还是有系统理论框架的。对于最最最最精英人群,这本书的价值,我下次再说。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四):关于书(一)

  这不就是一本宣传快手的书吗?宣传工作做的不错啊。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应该说,我们的野心不在于此,我们自信可以做一本能流传下去的书。仅仅为了宣传而做书,做出来也没啥意思

  这一点,从我们选择出版社的过程,可以有所体现

  我们的第一选择是中信出版社。它做过小米的《参与感》这样的书。而且,机场有不少中信书店,我希望,坐飞机时,可以在机场书店看到我们的书。

  7月23日,我们第一次与中信出版社接触。8月15日,我们按时交了书稿。但得到的反馈理想,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认为这是一本企业宣传书,要求我们回购2万册,也即花70-80万买书的出版权

  我们拒绝了。如果是一本宣传书,我觉的没有出版价值。

  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深具信。2018年5月底,我加入快手。我以前在腾讯工作,自以为深懂互联网,但到了快手,才发现自己无知。我在快手学到了很多新知。

  在快手期间,我们接待外面的客人,每次给他们讲解,客人们都会在认知层面有很大的收获。而且,不听我们当面讲,不来快手,他们很难获得这方面的认知。

  我知道,快手代表的是人类网络最新发展出来的那个部分。人类网络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非线性的飞跃,无法用思维惯性推理。

  这本书表面上看讲的是快手,实际上讲的是人类网络的最新发展。讲人类网络到了什么阶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很多事情过去不可能,但现在发生了?

  小米的《参与感》这本书也是一样,表面上看讲的是小米的做法,实际是讲,人类网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被动消费者变成了主动参与的用户。小米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加以利用

  《参与感》是一本立的住的书,《被看见的力量》同样也是。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我们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认知,那就是“视频是新时代文本”,如果再加上一句话,就是“人工智能开启视频时代”。这个认知背后,有巨大红利

  回头去看,中信出版社一开始认为这本书是宣传书,也属非常。有很多企业找他们出书,绝大部分都是为了纯做宣传。

  我听说2010年之前,阿里巴巴到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时,马云有时会召集记者们聊天,邀请他们去杭州工作。当时很多人并不在意。到2015年后,大量媒体人跑去杭州,加入阿里巴巴。有些人会后悔,没有早点听马云的话。这也是算是认知红利吧。

  被中信出版社拒了后,我们开始联系其他出版社。

  这时,本书的一位关键人物出场,就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李楠。之前,同事李召和她联系时,她正好在国外。李楠看到了我们的书稿,看到了潜力,果断地想把我们的书抢到中信出版社。8月31日,我第一次见到了李楠。

  这是一个转折点。9月中旬,我们的书敲定由中信出版社的灰犀牛分社来出,作为一本重点商业书出版。

  这本书是不是一本纯粹的宣传书?上面的经过算是一个回答吧。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五):关于书(三)

  请只用一句话,说清楚你们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最最最最精英的人群,我设想了这个问题。

  这句话就是: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

  2016年12月7日,我们CEO宿华在36氪活动演讲提出这个认知。我目前看到最早就是在那里说的。用百度搜“36氪 宿华 演讲”,可看到这篇文章https://36kr.com/p/5058553

  。

  这句话有点拗口通俗的说,就是“视频时代到了”。但通俗的说法也有缺点,大容易肤浅处去理解,以为说的是,像腾讯视频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的好时候到了。

  比较好的理解,是把视频时代与文字时代作对比,理解到视频会和文字一样重要,作为信息最重要的载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说到这里,还是太抽象了。我来举一个例子

  今年国庆期间,中国教育领域最最厉害一个人,召集下面所有高管开会,封闭三天,只做一件事情----刷快手,见到有意思的视频就分享出来。他得出的结论是:视频就是教育的入口。

  这句话是从教育的本位来讲的。我翻译一下,就是:视频时代到了,教育也变成视频时代的教育了。

  接下来,任何事情可能都要从视频时代的角度重做一遍。

  二

  视频时代和文字时代的区别,表面上的,我就不说了。我想加两个角度。

  一个是从信息传输的角度。一个事物要文字化,其实需要把信息进行极大压缩,然后用一个概念来描述一个事物。中间有大量的细节的减损。而视频可以做到原封不动的传输,所见即可传。

  上一次这样的革命,可能就是1860年的电话发明。在这之前,儿子思念异地父母,需要文字化,即写信。有了电话,父母在异地可以听到了自己儿子的声音。这是文字没有办法做到的。

  电视可以传输异地的影像,但没有办法实时交互。

  第二个是从人类网络发展的角度。到了视频时代,这个网络里面可以传输的信息量比以前大了很多,从比特数来讲,可能又有了上亿倍的增长。这就是技术演进逻辑,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非线性的迭代。

  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我们来看交通网络就可以。过去大家都用脚走,后来有了公共汽车,现在每个人都有汽车。原来吭哧吭哧要坐半天公交车,现在就是一脚油的事。我们每个人履盖的里程数较以前有了指数级的增长,而且未来继续会指数级增长。

  三

  宿华在2016年12月7日的这个演讲,是很经典的,把2016年所有文章加在起来,这篇文章的认知是出类拔萃的。

  这篇文章宣告了视频时代的到来,也宣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即将关闭。在随后的2018和2019年,我们看到了很多现象:一些巨头开始衰弱,开始裁员。很多都可以从这篇文章里找到原因

  这么听上去,我们CEO成了天才了。其实不是。

  昨天我跟另一家公司的老板讨论这篇文章。我们的共识就是,这个认知是实践出来的,并不是某个天才的发明。其实在当时,很多早年用快手的人,他们已经发现了时代的红利,只是他们不会去总结。而主流社会因为日子好过,也不会去关心这些边缘地带的事情。

  KK很早就讲过,创新都是来自边缘地带。当时的快手只有100多人,宿华也是名不见经传,还是比较比缘的,反而可以较早发现这些规律。

  这有些像毛主席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城里人不会想去了解广大农村的事,结果一个年轻人去乡下做了调研,发现一些新鲜的事情。

  四

  等等,吹了半天,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宿华提出观点是在2016年12月,离现在整整三年了。这时,我们出了一本书,把三年前的认知像宝贝一样地告诉大家。这里面是不是有问题呢?

  今天,快手加起来有1万人,规模变得很大,开始进入主流了,说话开始有权威性了。但我们讲的认知,是不是还是最新的认知呢?

  我相信应该不是。应该有另一位年轻人,估计是90后,带着几个人,几十人的团队,他们还处在边缘地带,他们已经有了更新的认知。同样,他们积极争取在媒体曝光的机会,同样少有人关注到他们。

  几年以后,他们会突然崛起,而今天的现有的巨头可能会衰退,甚至倒下。

  我想,未来的十年里面,因为人工智能革命,这样的事情会时时刻刻发生。

  宿华在36氪“WISE大会”演讲全文(2016年12月7日)

  用户越来越不在意工具功能,越来越在意他所消费的内容,这个趋势在2016年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快手做的并不是自己去创造内容,而是建立一个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创造内容的机制,这是我们看到这个趋势时做出的比较重大的选择。

  6年前,快手是一个内容创作的工具,我们帮助普通用户用手机去拍摄视频,然后把它转化成GIF动图,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小乐趣

  3年前,我们在快手工具里面增加了内容分享的功能,用户产生的内容可以在社区里分享给所有网友。

  我们当年还做了一系列目前来看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背后的核心逻辑非常简单,当你看准趋势之后,你需要选择一块空旷的土地,哪怕是盐碱地也可以。你可以做土地改造,但是你千万不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说看别人家的土地很好,去找一个大地主,去他们家里面拔一块儿地,这会非常惨。

  从定位上来讲,快手选择做记录和分享生活,我们没有做秀场或者明星,或者特别重的内容。我们选择了比较清淡的、生活化的内容,这是当年比较少有公司在做的。从用户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年轻的、热爱分享的普通人,年轻和热爱分享可能是合在一起的,这里面年轻是一种心态,它不是一种年龄的选择。

  互联网越来越开放,普通人也越来越愿意分享,过去专门为普通人做的内容分享平台太少了,这是一块空地。

  从理念上来讲,我们给用户传递的理念是,在快手里你可以发现真实有趣的世界。因为都是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到的,他没有特别酷炫的内容,但是他很普世、真实,也很有趣,在这里你也可以让全世界发现真实有趣的你。这是快手当年做的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做完战略选择以后,你在执行上面怎么样能够胜出,跟同行不一样,快手最核心的地方是我们的匹配机制,是在内容和人之间的匹配机制,这是我们团队,包括我个人已经扎根了快10年的领域。

  匹配机制最核心的要点是理解,过去我们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图片、文字、视频、语音,另外一面是人、是用户。当你做了一个平台,里面产生大量内容,可是这些内容给谁看,怎么把内容和人之间建立连接,把他们匹配起来?核心的事情要做两件:第一,理解内容。第二,理解人。

  门槛在于数据,你要有人和内容之间交互的数据去做模型。首先是理解内容。如果你是文本化的内容,今天可能有很多创业者,也许有做自然语言处理或者做过搜索引擎、推荐引擎的朋友,你们会知道理解文本的技术在10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分词,做词性标注、提取标题、关键词、实体,算重要性、情感,等各种各样文本分析的方法。

  最近10年,学术界又发展出来一整套用于分析图像、分析文本、分析语音内容的工具。给你一个图像,你可以分析出场景,他是在学校还是酒吧,里面有没有人或动物,他们高兴吗?不管是对文本还是影像,都可以让计算机建立对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层面是理解用户和理解人的属性。你需要理解一个人长期的静态属性,我们叫用户画像,他的年龄、性别、身高、出生地等。另一方面,还得理解他的兴趣偏好。他喜欢吃什么口味,最近爱打球还是爱跑步,最近是想旅行还是宅在家里,这是他中期会变化,但是不经常变化的兴趣偏好。最后,你还需要理解人的意图。一个人在用你的APP,他当下脑子里面想什么,是在想苹果手机还是三星手机,是不是在想自己饿不饿?

  如果你能够很丰富地在这三个层面建立起对一个用户的理解,你就能在人和内容之间建立很好的匹配关系。但是这个匹配的关系不是靠规则来建立,而是利用在你的软件里面,用户和内容之间相互互动的数据,用现在深度学习的方法做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只需要干一件事情,用来预测一个新内容和一个新用户之间匹配的概率。如果你有这样的预测能力,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匹配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你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三方面,每个方面都要有非常好的人去解决。

  最后是认知,我们这几年做下来最重要的认知是一句大白话: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

  我跟一些朋友去讨论,大家会说你觉得视频行业怎么样,或者短视频行业怎么样,或者说长视频、PGC、UGC行业怎么样?我会给他一个答案,其实视频不是一个行业,短视频不是行业,直播也不是一个行业,行业早就已经存在了,视频只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

  如果再过五年,所有的人都会发现视频会替代掉文本,就像今天你并不会说文本是一个行业,长文本是一个行业,短文本是一个行业,用户选择140个字是一个行业,编辑写专业的内容是一个行业,它并不是,它是一个承载信息的方式。但是信息承载方式会有它独特的地方。

  我们过去描述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以有1000个成语可以来回倒,但是影像是活生生地放在那里,比文字的力量是要更加真切。当我们整个产业环境,包括带宽、计算能力、存储、传输,以及对视频理解的能力,一旦提升到跟文本类似的程度,那时候所有的行业都会因为视频而重新定义,包括我们的通信、内容分享、记录生活,过去记录生活大家能想到的可能是写日记,也可能是照照片,现在大家越来越习惯于用视频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大家会发现一篇新闻文章没有一段视频用户都不爱看,视频在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人类对视频信息接受是最天然的,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可以不会说话,也可以听不懂你说什么,但是他能够看到、看懂。所以我会说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快地认识到这一点,视频会改变一切,这种改变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补充,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增量,而是彻底的改变。

  未来如果我们的个人设备从手机进化到眼镜,进化到VR、AR以后,影像化的产品会更大地改变这个世界。所有的应用,都会重新再做一遍,这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机会。

  42,72�{[5�z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看见的力量》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