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6-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座城市,三个空间,三种拥有不同身份的人分时段共享48小时,活生生的人,那么轻易的就被分为了三六九等。富人,穷人,有的人是主宰,有的人是附庸,甚至,连出卖劳动力的最后机会都要被剥削,变成垃圾人口。钢筋水泥,幢幢高楼,一个个的盒子怪,得意的神情在阳光灰尘的折射下似乎更加扭曲。生而为人,不用对不起,请善良,请勇敢。
《北京折叠》读后感(二):不经细读
盛名在外,但是对简介无感一直没有看。前几周朋友推荐,周末路过书店就买了。看了其实还挺……和期待值不符,不知是阶级题材取悦了评审还是怎样,与当时雨果同竞文学相比并没有感觉更出色。
读下来似乎作者只是为了写这个框架立意而写,对人物和剧情的推进描述文字平淡漠然,并没有情感的投入。以至于我也只能作为旁观者,看的冷漠,缺乏共情。
兴冲冲的买回一本《孤独深处》,只为《北京折叠》这一个雨果奖的短片小说。
读完的感觉是失望的,无论是从小说本身角度评价还是从与大刘的《三体》做比较,都是失望。这个题材在2016年已经非常普遍,最大的创新点是空间折叠与人类48小时。
剧情缺少一点转折,空间折叠的方式也不够细节,虽然有点像汽车人变形一样改变高楼形态,整体不够惊艳。
《北京折叠》读后感(四):小感
北京折叠空间。
我想整篇故事就是在说一件事情,在同一片空间生活的人,差异巨大,他们之间存在的隔阂是无法填补。就算有机会跨越这些间隙,但是也会在陌生的环境中,压迫回自己的世界。
社会如此庞大,在告诉运转的社会中,每个人只能按部就班,成为一颗齿轮。
有些人会试图去挣脱自己身上的束缚,但是可悲的是,就像大葛一样挣脱了束缚,但是他怀念的还是第三空间。
所以这个社会没有一个所谓的“自由人”。自由人只有内求与己,以自己为满足的参考点,而不是依赖于这个社会,这个现实。
《北京折叠》读后感(五):折叠或许是最好的生活
我看到了被生活所迫的老刀,爱意浓浓不懂世故的秦天,生活在空闲富裕而想踏出生活却没有勇气的依言,生在底层却奋斗成功历练已久的老葛,为了一点房费而争吵的美丽小姑娘阿贝……每个人都有自己空间的烙印,却无可奈何的无法改变。
社会的巨大进步,底层人民却感受不到,即使感受到了,也是革自己的命。处理垃圾新技术将要投产,这不要多少人力了,很多人将会失业,会不会很多人付不起房租,会不会很人养不起家庭,会不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有时候投入新技术不一定是好事……
阳光会照到大地,但不一定会照到每一个角落,夜晚或许是很多人最好的安排!
《北京折叠》读后感(六):通向雨果奖的捷径
看完的感觉是,失望。
这就是雨果奖的水平?就因为“北京”这两个字,加上“阶层分化”这个主题,就让雨果奖的评委们集体高潮了?如果题目换成《芝加哥折叠》,《铁岭折叠》,《马家河子折叠》,那这本书就跟雨果奖没什么关系了。
不过,这本书还是给国内的科幻作家们指出了一条通向雨果奖的捷径:把你们写的针砭时弊的,揭露社会不公的,或讽刺人性丑恶的故事的发生地都放在北京,为了更醒目,最好在题目里也要加上北京,比如《流浪北京》,《美丽新北京》,《北京回旋》,《北京的终结》。仅看到这些题目就足以让欧美的评委们欲火焚身了,这样的作品得雨果奖自然也不在话下,搞不好得诺贝尔文学奖都有可能。
《北京折叠》读后感(七):北京折叠起来的究竟是什么
轻度剧透 不影响阅读 说实话 看完这部勉强算得上科幻的小说 并没有期待的那样惊艳 不过多少还是有些东西的 相比于三体极具史诗感的场面 这篇同样获雨果奖的北京折叠着笔于市井平民 通过描写一个北京第三世界的小市民的生活 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在这偌大城市中的无力感 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则分别代表了 管理阶层 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 从文章里一段第二第三世界之间的恋爱中也能找到扎根于民族骨子里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不过与流传在世的众多故事不同的是 这段爱情只能说是一厢情愿 北京这座城 看似井然有序 包容一切 暗藏在它光鲜表面之下的则是折叠隐藏起来的等级制度 贫富差距和人们自由追求爱情的能力
《北京折叠》读后感(八):可怕的北京折叠
同样是雨果文学奖,这本书获奖的点我是没有理解到,相比刘慈欣的三体,这本书怎么也不能让我感受到科幻题材科幻在哪里。反而,它更像是一部社会讽刺型小说,在这个领域,我不得不说它让我感到被赤裸裸地划分。
小说里将阶级分层以更明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北京被折叠成三部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这种想象非常一般,可以说是简单的抽象化就可以做到。它披着科幻的外衣,写着夸张版的现实社会,以此带入读者的自我定位感,可能获奖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
实质性的内容也老生常谈,努力就能改变自身命运,钱基本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上层人一句话就能决定几千万人的生存状态,底层人为了生活拼命。
《北京折叠》读后感(九):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讲述了四十八岁的作为垃圾工老刀为了赚钱冒着风险从第三空间辗转第二空间到第三空间送信,并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了虚伪的爱情。通过这个过程描述了城市是如何折叠的如何被操纵的以及一二三空间的区别所代表阶级的不同生活品质的不同。
语言方面,并不觉得读起来很流畅,也无法从语言的描述中具体和清晰想象出城市是如何折叠的。可能是自己完全没有读懂吧。
感觉老刀就是一个很冷漠的旁观者,是读者的指引者。他带着故事而来,带着故事离开。对主要人物老刀没有很多的心理描写,像是一个执行任务的机器。他像是小说的一条河流,读者在河流上坐船,看这个科幻的世界发生的故事。他又像是这个三个折叠的空间的一根绳索。
我个人而言更希望小说在所设定的糟糕的环境中,能表现人性美好的一面。
《北京折叠》读后感(十):无题
《北京折叠》的核心科幻设定是被折叠的北京,郝景芳在小说中这样描述道: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 , 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也就是说,这座城市大地的两面都得到了利用,因此时间也进行了分配。第一空间的500万人享用24小时;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7500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其中第二空间的2500万人享用16小时,第三空间的5000万人享用8个小时。与之对应的各个空间的睡眠时间,第一空间为24小时,第二空间的人为32小时,第三空间的人为40小时。三个空间的人都被“塞进胶囊”在催眠气体中睡眠,以此严格确保时间的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