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健身:原理解析》是一本由陈柏龄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一):《原理解析》书中四处错漏勘正
第一版的书籍出现了四处技术上的错漏。这些错漏在新的版本中都会补充和更正,感谢各位的指正!
以下为勘正信息:
67页,第四段的「5000公斤」应为「2500公斤」。
82页,书中「上举时吸气,下放时呼气」应为「上举时呼气,下放时吸气」。
172页与176页关于间歇训练中的储备心率的区间的计算方法不准确且不够严谨。这里直接给出具体数值区间:高强度心率区间应该控制在160-180次/分钟为宜,间歇组心率应在120-130次/分钟为宜。(该数据参考自多个间歇训练的研究数据,目前主流对于间歇训练的心率强度的看法已经趋于一致,修订版会给出具体参考文献)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二):拥有健康的体魄,让自己更高,更远,更强
问:现在什么行业最火?
答曰:医药行业
这话真是不假,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真的是生不起病啊。一到医院没个千儿八百下不来,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看上。就如同刚刚过去的流感,高烧40度,去了医院人满为患,着急也只能干等着。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亚健康的身体,真像那句话说的: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换命。
你可能觉得危言耸听,甚至觉得离自己很远,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到了五六十就开始性脑血管问题,身边人的身体一个个亮起红灯,你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保养了!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出门开车,吃得好穿得暖,什么工作都开始朝机械化标准发展,自然而然的运动量少了。因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就更愿意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每天各种聚会美食不断,再加上长时间不运动,就导致营养过剩导致脂肪堆积形成肥胖,肥胖会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等各种慢性疾病。
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全民健身,把全民健身定为国家战略之后,人们对健身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在这个颜值即使王道的世界,不仅要有漂亮的脸蛋还要有漂亮的身材。健身行业的发展也强势来袭,现在的健身房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崛起,大多数人在闲余时间都会走进健身房去锻炼身体,不仅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想要拥有完美的身材。
《量化健身》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为大众健身者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健身知识体系,使读者能够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健身训练。带你重新正视健身这件大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健身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并不是根据基因不同就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从从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角度量化解析增肌减脂的动作、然后进行训练。轻松拆解增肌、减脂、力量举训练,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注意强度,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强。
将健身进行量化,将健身的知识标准化,开始我们的健身计划吧!
我们只有掌握良好的健身方法,坚持不间断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更远,更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现在开始!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三):强身健体也要有计划有步骤
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动一动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身体上各种各样的毛病自然也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并且困扰着每一个人。幸亏,工作之余人们没有忘记了要加强锻炼:有的选择到健身房参加系统训练,有的选择到运动场打羽毛球、乒乓球,也有的选择公园打太极拳,还有的选择饭后健步走……虽然认识和选择都没有什么错,但似乎分健身之后的效果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好。个中原因何在呢?
陈柏龄,健身科普文章领军人物,潜心7年打造标准化健身必修课。他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认为,众多的健身者们虽然并不缺乏的训练方法、训练理念,却在呈现碎片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了缺乏标准化的健身知识以及完整、成体系的训练思路的一系列弊病。所以,健身效果不但没有显现出来,而且有时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要健身意识和想法很好,再有科学、系统的健身方法就更好了。而陈柏龄的这本《量化健身:原理解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健身思路。
银屏上、现实中那些身体健美者并不少,所以起而效仿者也非常多,依照“拿来主义”自己也照方行事;但也有不少人因为体型、体能、伤病等方面的限制,对健身敬而远之。实际来说,这两种对待健身的“态度”都不正确。陈柏龄认为,健身,首先要“知己”,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助于建立一个正确训练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增肌、减脂、力量举训练等科学、系统的健身训练——当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等作为配合。
首先就是要做到量化。量化的含义就在于提醒每一个健身爱好者要循序渐进,要有计划、有步骤,根据自己的现状和目标,在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一个适合自身的健身计划,然后按照这个计划来坚持实施;而不能一蹴而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切合际的计划,梦想着短期内就有效果!
其次是要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坚持不懈都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必须付诸实践。健身总体来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下来的事情,遵循量变引起质变,属于一种渐进的效果显现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己的身体各项机能、运作逐渐适应了健身的步骤,效果就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逐渐显现、巩固下来。
再次是要协调配合好。这个协调配合好,既包括健身计划的合理制定、有效实施,自己心理和身体的全面配合,也包括调整好自己的饮食计划、生活习惯等。要知道,健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好,才有助于最后预期中的效果。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已经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一个健康体魄对于一个人的特别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奠定基础,其他的一切条件再好都等于零,没有任何意义。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四):《量化健身》读后感
减肥是个艰难的过程,每每到了吃饭的时候,拿起筷子总是自我安慰,吃完这顿再减肥。冬天一到,晚上不愿意出去散步活动,肉肉的堆积程度呈现出了几何式的递增。一边感慨这些多余的肉肉,一边痛下决心,等待春暖花开之后减肥。也不知道明年春暖花开之后是否还记得如今的种种誓言?
管住嘴,迈开腿。有时候我们感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胖子也不是一天就可以炼成的。胖子的原因无非在于没管好嘴巴,又缺少适当的运动。之前,不少的明星都营销“吃货”人设。在我看来,这种人设确实比学霸人设安全很多,但也绝对是个不靠谱的“人设”。哪里有什么神仙一样吃不胖的体质?这跟某些同学考试一样。平日里比谁都用功复习,到考试的时候就扯着嗓子喊自己没有复习,等到考试成绩出来,那扬眉吐气的小眼神加上那“哎呀,我也没怎么看书”的语气足足让人倒足胃口。之前关注某个明星,她的原则就是每次只吃六分饱。有了饱腹感之后,就坚决不多吃。管得住嘴巴,每日勤加锻炼,自然塑造出了绝佳的“好身材”。
“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努力程度决定了你的下限”。个人以为并不存在什么天才,天才只是比我们普通人更具有恒心而已。确定目标之后,能够依照目标,坚决的执行。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定目标是比较困难的问题。今天的新闻热搜榜上“专家建议不要在1月制定新年计划”,因为一月是一年中最难改变行为的月份。对于制定健身计划的人而言,开始目标不要定的太高,计划太宏伟,每天不能有效的执行,反而会打击自信心。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比比皆是。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并有效的执行,是健身的基础。从一些简单的动作开始,每日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力量训练、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例如慢速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还可以将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结合起来,一天训练力量,一天有氧训练。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虽近,不行不至。任何的目标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能达成。减肥、健身也是如此。书里说,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体能素质也是有限的。相信只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一定会达成目标!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五):破解健身迷思
关于健身,现代人并不陌生,在水泥与钢筋构成的盒子里,我们从早到晚忙碌着,吃得多、动得少,于是全身就出现了赘肉,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我们还会因此而患上了颈椎病、腰椎病,甚至是胃病、心脏病。说真的,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不过,遍览养生类、运动类的书,都是姑且言之、姑且听之,个性化的说法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于是,一本适宜的健身书,必须是标准化、系统化的。 作者陈柏龄是一位健身科普作者,他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在书写《量化健身》之前,他就利用网络传播健身的道与术,粗略算起,阅读量至少2亿,毫无夸张地说,国人对于健康的理念某种程度都是陈柏龄给我们普及的,《量化健身》从来没有强调健身的重要性,因为陈柏龄知道选择这本书的读者至少是对健身有兴趣的。
在《量化健身》一书中,我们获得的不是割裂的、孤立的知识,而是联系的、实用的知识。实事求是地说,理论讲解得并不多,实践训练却很详尽。我们在了解自己生理结构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合适的健身计划是极为重要的。《量化健身》吸引我的是“量化”二字,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都明白,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我们如何控制好“量”,直接关系“质”。
对不起,最好的训练计划是不存在的,更不要痴迷冠军的训练记划。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去制定相应的计划,别人每天几千米跑下来,仍然神清气爽,而你却灰头土脸,这不仅是你年龄增长抵抗力与爆发力减弱的结果,也是你没有正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好比邯郸学步,忘记了本来,哪里还有未来!
增肌、减脂、力量训练既是健身的出发点,也是健康的归宿点,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新陈代谢来得更加顺畅一些,人才能有精气神。然而,单纯的运动量增加,并不直接造成你的健康指数上升,相反当你进入了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平台期,这就告诫我们健身不仅仅要有决心与信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方法与技巧,增肌如何增、减脂如何减,除了要循序渐进之外,还需要辅以科学的饮食。很庆幸,陈柏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既走上了健身的捷径,也避免了走弯路、务虚功。
《量化健身:原理解析》读后感(六):《原理解析》出版的一点心得和导读
这算是我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之前还出版过两本书,但那个不算很正式)。
这本书是个理论书。侧重计划制定。
我觉得这本书独创的点在于:从训练计划最底层的变量一点点细抠,仔细阐述为什么计划应该这么制定。
从频率、动作、强度、容量、进阶策略去剖析了增肌、力量举、减脂的计划如何制定,从专项性、持续性、个体差异、超负荷等四个基础原则去剖析别人的计划是否合适自己。
我在国内没有看见过类似的出版物,国外的看得少,我也没有见过类似的。算是自己琢磨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我自己在健身入门的时候,非常头疼于健身知识体系的建立。
至今为止,家里屯了400本+的体育教材和大众健身书籍~能买到的书籍要么是大学体育教材(偏重理论,偏重竞技体育,对大众健身的实操指导很少),要么是过于经验化的大众健身书籍(书里的计划比较随性,不解释为什么)。
自己琢磨了很多年,线下也教了很多人,每年也都花费5万+的费用参加国内的培训。有不少经验心得和总结。
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了。
第一章写了四个常见的健身迷思,包括「人种/基因决定论」、「二元对立思维」、「完美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的思维方式,这些错误思维即使是教练甚至业余运动员也会犯。
为了找到大众和专业的平衡点,不在第一章就吓跑小白,开篇内容比较浅显,但信息量颇大。第一章既有大量知识的讲解,又有思维方式的拨乱反正,还顺带付了两个经典又搞笑的案例……这章花费了我最久的时间、最多的心思撰写。
第二章进入正题,写了严谨的健身者是如何思考健身这件事情的。包含了「一般生物适应理论」「超量恢复理论」「平台期的成因」「训练体系的冲突」等内容。还有关于训练计划制定时的「四个基础原则」,这四个原则可以帮助你去分析一切的健身计划。
前两章阅读体验算是比较良好的。
第三章则是讲解变量控制和动作选择的问题,包括频率、容量、强度、动作选择等等。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是第一次如此完善和系统性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健身计划制定最底层的逻辑,直接一个个展现给大家。这一章的内容需要结合后续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共同阅读。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抽象和精简,阅读体验可能不算特别好。只有训练经验较丰富的人看的时候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悟。比如我提到「高强度、高容量和高频率三个特征不可能在一个训练计划中被体现」,这句话在这章中被一笔带过,但是在之后的几个章节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个原理。如果阅读的时候只是看到这句话,却没有结合训练实际思考,或者没有实际经验,那这章看起来可能会有些枯燥和无趣,但如果有丰富训练经验,结合之后的章节阅读(比如第五章第二节)会有很大的乐趣。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都是关于训练计划的实操的。阅读的时候建议一天最多只阅读一个章节,如果连续阅读可能会没办法充分体悟。
为了使本书更加简洁易读,在初学者计划、减脂计划、增肌计划、力量举计划中我讲解了计划中的不同侧重点。这些侧重点的内容在其他目的的计划中也依然适用。但为了不显得啰嗦,书籍里没有提及这一写作思路。
第四章初学者计划中,我重点讲解了该计划的「进阶策略」,以及各种进阶策略的搭配组合方式。该内容对增肌者、力量举训练者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第五章增肌计划中,我重点讲解了训练分化的逻辑、如何通过训练周容量的来制订计划。我还详细讲解了营养饮食、睡眠、性格、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对力量训练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对于减脂者、力量举训练者依然适用。
第六章力量举计划中,我重点讲解了力量举计划中动作的种类、辅助动作对主项动作的影响。力量举的计划中我除了给出「每周计划的制定思路」,我还把计划拆解成了「4种动作项目分类」、「5种强度容量组合」、「8种进阶策略」,这些内容我自己对于力量举计划的一些粗浅的理解,我相信这种划分形式会大大帮助爱好者对计划的理解。
第七章的减脂计划中,我从初学者、有运动经验的减脂者和有专项需求的健身者三个角度讲解了如何开展减脂训练。在书中我详细介绍了间歇训练最早的模型,健身从业者可能会发现,80年前最初的间歇训练模型看起来居然比现在市面上的许多大众健身团课都要先进。
书籍的第八章是关于饮食的量化计算,还配了常见食材的营养素表和运动热量表,大家可以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根据书中的条件计算出自己应该摄入的量。 比较可惜的是,书籍原本有第九章的内容,是关于解剖学的量化分析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这次未能够付印出版。
这本书和目前市面上所有讲解计划的书籍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学习完,你会对训练计划这件事情有一个非常系统的认知。也具备有分析别人计划的能力。
阅读的时候建议一章一章看,一天最多阅读一章即可!看太快不好,没办法完全理解!书籍里每章前面或者后面都有一些总结或者阅读提示,那些一定得认真参考和遵循。
以下是我自己为书籍做的一个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