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纪念品:第一部分》的影评10篇
日期:2019-12-15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纪念品:第一部分》的影评10篇

  《纪念品:第一部分》是一部由乔安娜·霍格执导,奥诺·斯温顿·伯恩 / 汤姆·伯克 / 蒂尔达·斯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一):…

  影片讲述一个年轻、有野心的电影学生(Honor Swinton Byrne 饰)和一个有魅力神秘男人(汤姆·伯克 饰)开始了她的初恋,她尝试现实虚构离开,违抗过度保护母亲(蒂尔达·斯文顿 饰),而这段关系危险接近摧毁她的梦想。 乔安娜·霍格执导,马丁·斯科塞斯担任执行制片人,BBC Films、BFI、JWH Films、Sikelia productions联合制作,5月17日北美上映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二):纪念品

  影片讲述一个年轻、有野心的电影学生(Honor Swinton Byrne 饰)和一个有魅力的神秘男人(汤姆·伯克 饰)开始了她的初恋,她尝试将现实和虚构分离开,违抗过度保护的母亲(蒂尔达·斯文顿 饰),而这段关系正危险地接近摧毁她的梦想。 乔安娜·霍格执导,马丁·斯科塞斯担任执行制片人,BBC Films、BFI、JWH Films、Sikelia productions联合制作,5月17日北美上映。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三):聊

  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电影,非要用一种说法表达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执着地沉溺于感官。这种执着并不是固执偏执,而是冷静展示平实甚至有些无聊生活特别当你知道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的时候,你更能理解这种对记忆阐释,因为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留下印象的往往是情感情绪,而不是鄙夷愚蠢。 一般人绝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念品:第一部分》除了画面讲究主角养眼之外,更多的东西是让观者昏昏欲睡的,似有似无的配乐,稀松平常对话故作姿态的剧情,特别是剧情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的来说,如果不喜欢节奏的电影,绝不会看得下去。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四):一点感受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电影,非要用一种说法来表达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执着地沉溺于感官。这种执着并不是固执偏执,而是冷静地展示平实甚至有些无聊的生活,特别当你知道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的时候,你更能理解这种对记忆的阐释,因为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留下印象的往往是情感与情绪,而不是鄙夷与愚蠢。

  一般人绝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念品:第一部分》除了画面讲究,主角养眼之外,更多的东西是让观者昏昏欲睡的,似有似无的配乐,稀松平常的对话,故作姿态的剧情,特别是剧情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的来说,如果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绝不会看得下去。

  影片讲述电影学生的初次恋情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影学习,她是一位有志向有野心的年轻人,一直致力于电影学习与创作;二是与弗兰克的恋情,神秘的弗兰克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身份同时女主与母亲的微妙关系穿插于这段情感之中。

  看完电影来总结忽然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爆炸,可是却给人有很多莫名内容感觉,这些内容是慢节奏的好处,大量的场景对话塑造人物的情绪,让你觉得它好看的,不是电影的剧情如何,而是影片做这些处理,究竟表现什么东西?

  更多的内容在于电影之外,你试图以导演的自传回忆这种思路去看这部电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轻女学生爱上神秘男人,这个男人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女学生养着这个男人,旁人看来,这是无比狗血桥段。可当亲历者的感受与隐秘情节展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感受就会变得不同,因为情绪与现实的感染力更加强大

  这时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你的周围,你自己所处的世界。当你能够跳脱出电影本身去思考影片中人物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即使不好看,也会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有人不喜欢自传性的电影或文字自说自话的表达,但有人喜欢啊,当表达是真诚的,令人能够理解的时候,你还会说它是不好的吗?说到底,看电影还是个人事情,并且因时因地而不同。

  我是觉得,一段回忆拍到这种效果,真滴够好了。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五):一部挑战观众耐性的自传题材作品

  在别人看来是一句话可以讲完的烂俗狗血男女情事,而在导演本人的立场来看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纪念品”。英国作者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一直备受影评界追捧,这是她第四部电影长片获得今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大奖。尽管我没看过她之前的三部作品,但是在这部新作里能体验到她独树一帜的作者风格,以及对女性情感主题的个人见解。 影片根据她的私人经历改编,从外表上来看是极具古典气质的室内剧,从人物服饰美术布景与配乐都努力还原出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年代的保守气息。而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叙事之下,却潜藏着意想不到悬念感。导演对希区柯克的崇敬之情不仅投射在《惊魂记》那场浴室谋杀戏的分析之上,更深得悬念大师启发,将这种不见血腥却令人耸动的手段运用男主角隐瞒过往经历的刻画里,令这个角色有别于常见题材里的渣男,带有更立体、令人同情而神秘莫测的一面。 另外,语焉不详的叙事口吻,暗中呼应着女主角面对感情犹豫不决心理活动。在她与男主角相处过程里,先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直到起疑心,之后狠下心拒之门外,到最后又回心转意的抉择,在缺乏因果关联意识流情节里浮现。最为惊艳的处理莫过于家里遭遇“盗窃”后,两人一同前往威尼斯的情节,在甜美梦幻歌剧院片段苦涩现实交杂的氛围流露出女主角细腻的心理变化。 影片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女主角的公寓内,却没有因此而陷入沉闷无趣的传统室内剧格局。导演透过精准摄影机运动逐渐揭示出男女主角关系的递进发展,而反复出现女主角在镜子里的影像,则不断剥开她在感情遭遇挫折时极其矛盾复杂内心戏。作为蒂尔达•斯文顿的爱女,女主角初登大银幕就可以跟演技派的母女同台对戏,稍带羞涩木讷表情相当适合这个角色。而母女两人在家中对话的场景有混淆虚构与纪实意味,全赖有导演设计的即兴对白。 如果说这仅仅是一部关注女性个人体验与感情的作品,则有点小觑了导演的野心。除了触及迷影情结的一面(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吕克•贝松的《地下铁》、让•雅克•贝内克斯的《歌剧红伶》),还有对80年代英国政治话题的关注:北爱尔兰恐怖分子、哈罗德购物中心爆炸案、利比亚大使馆围困事件等等,都在聚餐和恋人交谈之间随意透露出来,这种一闪而过的情节令80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更为突出,同时令作品超越私人回忆录私密范畴,尝试向社会政治角度延伸。 用片中男主角的话来说:“我们并不想透过摄影机去看人物角色过日子,而想看的是角色去体验生活样子。”(We want to see life not as it is lived, but as it’s experienced within this soft machine.)这是一部挑战观众耐性的自传题材作品,其低调含蓄的作者风格在影像里闪烁着微暗之光。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六):“无病呻吟”的权力

  本片在2019年上半年北美影人口碑榜排名第一,分数更高达92分。耐人寻味的是,与《小丑》、《寄生虫》等国内外“一致口径”的影片不同。《纪念品》的豆瓣评分仅有6.5,且差评居多。

  本片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单纯的电影系女学生与无所事事的“瘾君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实际上影片也绝没有将文本宏大化的野心。但正是这种“私叙述”下主动触及的内容,才脱下造作的外壳,走入人之共性

  除却虚构和现实的混融,爱情中丧失自我的女人。我认为本片发出的“私人疑问”和接受逆差更加耐人寻味。

  1、偷窥与反偷窥

  本片的“偷窥”性质显而易见的。男女主人公感情上的激烈发展全部局限于一个封闭房间之内,唯一与外部的联结即是一扇窗,而窗外的景色,从不被展示(即使朱莉两次探出窗外”视奸“安东尼,镜头仍然停留在屋内)。窗外的内容还是对面建筑的数扇窗口。影片数次将镜头对准窗外之窗,使二者形成一种“对望”。也是观众目光和导演“情绪”的对望。

  于是整个房间仿佛悬崖上的剧场等待观众抱臂窥伺。

  但同时,本片呈现出对“目光”的有意忽视,则带有一丝反叛气质。无论是朱莉无法察觉片场同学的关注,还是影片本身情绪化的结构表示导演虽邀请观众进行偷窥,但却无意与观众沟通。这种刻意的”忽视“,也使影片的格局封闭。

  在外部的偷窥同时,影片也通过情绪外化的手法完成对自我的窥视。墙上的大镜子正是朱莉自我窥视的能指。朱莉首先希望摆脱与母亲的联结来指认自己,但又在爱情中将他人(安东尼)误认为自己(房间中一“镜”之隔分立的男女)。朱莉于朋友口中得知安东尼是“瘾君子”的事实。但以镜像呈现的对话也喻示着她自我建构失败——选择继续停留在象征界,拒绝与现实发生联系

  导演坦言影片内容是个人回忆。由此,片中的自我窥视就带有借影像反身“记忆现场”,借曾经的自己进行质询的意味。

  如何才能不“生活在泡泡里”?

  最后恋人之死结束一切。镜子终于破碎。朱莉凝视镜头,联结起 “窥视”与“被窥视”,目光两端是朱莉/观众/导演/“当下我”/“回忆我”的随意组合。代之答案,朱莉携带“纪念品”离开双重意义上的“片场”,走向不知是情绪还是现实中的绿原。

  2、我自己与我所有

  母亲、男人、娃娃、电影,朱莉不断移情于不同载体,安东尼的死终结了爱情,就如她要拍的电影的主人一样:母亲之死终结了失去母亲的恐慌。即我们无法从本体存在中自足,爱别人就是要证明他们爱自己,证明自己有爱人能力。沉醉于“浸入感情”的状态,成为自我虚无的遮羞布。在将自恋移给他者,滞留成情结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紧攥至死后再移情于下一个目标。从而陷入得与失的莫比乌斯环中

  而影片背景中混乱的大使馆人质等都参与人物动荡的内心环境。房间犹如战乱中的孤岛,朱莉漂流诗句黑白影像和永远未完的剧本之上。她面对“这会让变得特别么?”的问句感到慌乱掩饰听到“你很特别”后的沾沾自喜。男人是自足自认的工具,自始至终都只是为摆脱母亲的独舞(只有母亲在一片马卡龙色中独自鲜艳)。架空的背景下展示的是拒绝沟通,拒绝参与世界(朱莉总是坐在车里远远的看着大使馆)的现代人,选择流连在自怜自悼的孤独中。

  3、No judge

  影片刻意采用低对比度,颗粒感的画质以及情绪化,碎片化的剪辑。以爱情故事的发展为温床,让观众不至于迷失,但又在其中随意切断,搭配人称的片段。我们无法分辨一些画面究竟是现实还是朱莉的幻想。一些语句究竟是真实内容还是朱莉的内心独白。叙述主体的不断参与,提醒观众这是“我”的故事,不是你的故事。

  影片刻意给观众一个完美的观看视角卧室仿佛祭台,形成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封闭舞台。纯私人日常空间以极庄重戏剧式的方式表现,造成巨大弹性距离,阻止了沉浸式观看,产生间离性效果。而音乐上歌剧和new age的混合服装上现代与复古的穿插,胶片质感的画面都为影片蒙上一层未来古典主义的“光晕”。弱化了道德上的瑕疵剧烈的情感冲突,划出审美距离,自绝于观众的情感判断

  片中的大量对话基本都是半途开始,主题不明戛然而止的。向观众“灌输”显然不是导演的目的,对话更多是为营造朱莉的生活氛围服务,亦或是逐渐在爱中丧失自我,停止思考的朱莉的苍白挣扎和无意识的自我辩护。

  影片的国内评价遇冷,大多差评表示“无病呻吟”,“如果我是女主一定不会…”,“导演居然不批判这种中产阶级生活?”等等。国内观众惯于先将自己放在一个无可指摘的位置一身清白的“看客”,这样就可以安全的留下“最佳影评”。但影片间离的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无意义的道德纠结,观众大可不必如此戒备“中产阶级侵蚀”来显示自己的“清醒”。也许是“文以载道”的集体无意识?“阿Q精神”作怪?让我们必须背负反思批判的诉求,处处都是公共话语,没有个人情绪。

  影片最后伴着Christina.Rossetti的《song》,朱莉渐行渐远。“或许我会记得,或许我会忘记。”判断和情感都不重要,一切都终将平等的消弭于时间中,成为生命中的纪念品。

  美不等于对,我们需要“无病呻吟”的权力。

  《纪念品:第一部分》影评(七):为了忘却的记念(简评,The Souvenir)

  英国电影《纪念品》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Honor Swinton Byrne、Tilda Swinton、Tom Burke

  故事概述:电影学生恋上毒瘾浪子(相爱相杀)

  上映时间:2019年8月30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一部小众的作品,格调有些高不可攀,题材稍显遥不可及,拍摄的手法、摄影的水准、台词的腔调,散发出浓重的英伦气息,与其说“高端”,或许用“高冷”两字更为合适。

  进入简评。

  1,演员导演

  Joanna Hogg自编自导第四作,与前三作相比,格调没有丝毫变化(私人定制影片/个人色彩浓郁),唯一区别在于“抖森”的落选,换句话说,男主换人了,看样子,接下来是要捧红Tilda Swinton之女Honor的节奏。

  Tilda Swinton+Honor Swinton Byrne母女合作,两个人一个调调,敏感、高冷、颜值高。

  至于男主Tom Burke,看过英剧《神探斯特莱克》的观众对其不会陌生,演技可以,长相磕碜,用在这部剧中,完全符合导演的预期。

  Tom与Honor的搭配,明显是Joanna的主张,毕竟是“个人向”的作品,不存在任何“商业性”的需求,所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再说,Tom演绎的渣男(瘾君子)、Honor饰演的“玻璃心”电影少女,皆符合Joanna一贯的选材准则---外表木讷(纯良、冷淡、缄默)、内心纠葛(进退两难、陷入疑惑、寻找方向)。

  2,拍摄思路

  a,个人化,纯私货,导演内心独白:爱看就看,不看拉倒,懂我的进。

  ,纯英式气息,艺术性+唯美性+贵族情节+孤傲体质

  c,虚无缥缈,若即若离,导演的脑回路、记忆体,如碎片散落在故事的片段中,观众看得很“谜”,找不到剧的中心,说不出剧的缺点,谈不上剧的优势,仿佛一个人孤独行走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之中,失去了方向感。

  3,随性而语

  a,纯恋歌⇋离骚曲

  剧中,观众见证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爱情记忆,“纯恋”Julie、“糜烂”Anthony这对“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走在一起->无奈离去->相拥回首->只剩追忆),上演了一出狗血言情剧(过程“戏剧感”十足,结局“现实感”突出)。

  两人从“纯恋”到“离骚”,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恋情,或许正是Joanna Hogg(一定是Julie)的心路历程,不寻常、不平淡、永难忘。

  ,艺术感⇋话痨情

  一部剧情片拍出了“迷幻剧”的感觉,看着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啥?听到了...听不懂...这就是观众对于此片最直观的感受。坦率的讲,这样的设定---台词寓言+心理暗示,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不少观众望而却步,直接离场,少部分,坚持到最后,昏昏沉沉,只有极少的人看懂了,原来故事提及的“纪念品”不是物件(那最后的外套)、不是人物(Anthony),而是Julie为了追忆这段“忘却的记忆”所拍摄的电影。

  写在最后,《纪念品》,一段往事的回忆,一份记忆的烙印,一处印记的忘却。从想念到铭记到忘却,如(人生、爱情、思绪)“轮回”一般,这就是此剧的意义,这就是本作的奥秘。

  编剧★★★★☆(台词有吸引力,只是过于“唠叨”)

  导演★★★★☆(与前三部相比,个性化的东西更多,渐渐远离了大众的目光)

  演员★★★★★(越是平淡的作品,越显演绎功力)

  剧情★★★★☆(简单的故事,由于夹杂了些私货,就被贬成了颠覆传统口味的糟粕)

  视效★★★★★(画面清新,裸男的出现丝毫没有“情色”之感)

  音效★★★★★(仔细听,悠扬、清淡、脱俗)

  推荐度★★★★☆(小众影片,年度十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纪念品:第一部分》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