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27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10篇

  《蝲蛄吟唱地方》是一本由[美] 迪莉娅·欧文斯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一):【推迷会荐书团】湿地女孩的冒险!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自然、非常淳朴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没有以往欧美作品的那种繁冗和啰嗦,也没有一目十行阅读既视感,相反,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阅、逐行逐字去感受故事魅力的小说。

  当然,这也是一部悲情的小说,让人不忍直视的小说。文中叙述时刻会触及你的心灵,让人伤心难过。《蝲蛄吟唱的地方》讲述了一个六岁小女孩,在逐渐失去了所有家人之后,独自一人在大自然努力生活长大的故事。

  小说采用两条时间线进行分别叙述,随着年代递进合二为一。讲完了湿地女孩的一生,却道不尽其中的酸甜苦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那个历史时期正好是全球动荡不安人们生活无比艰苦的年代。生活物资匮乏以及人情冷漠程度恰是达到一个最严重时间段,很多国际秩序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也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毒品泛滥、种族歧视贫富差距、失业率高等各种急需解决现状,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每天都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这种社会背景造就了“湿地女孩”的诞生。她害怕见人,害怕与人交流,害怕所有一切与人有关活动性格执拗偏激,独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这是人类悲哀,也是社会的不幸,但不可否认的,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如此残忍事情发生

  作者行文非常流畅,阅读的过程非常舒服,这在欧美文学作品中非常少见。更值得赞叹的是作者对环境海洋、鸟禽等素材非常熟悉,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画面,女孩跟海鸥的交谈、与禽类共眠在海滩上,此种描写非常独到,这既体现了女孩的孤独,也表现出大自然的宽容慈爱

  文中着重描述了女孩的爱情经历,并因此引发了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湿地女孩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走向极端倾向,任何企图伤害她的人都应该要受到惩罚,女孩在自我生存中摸索出了一条路,一条只属于并只适合于自己的路。剧情向后发展法庭阶段的描写一气呵成,这是惊喜,在此不多赘述。

  湿地女孩过完了平凡却又不平静的一生。至少她得到了一切想要的生活,然后,安详离开了她的湿地…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自然之歌

  湿地不等于沼泽。湿地是一片光的空间。在这里,草在水中生长水流天际溪水缓慢流淌,带着太阳影子蜿蜒奔向大海。在上千只雪雁的喧闹声中,长腿的鸟儿们以不可思议优雅姿势起飞——美得不像是为了飞翔而生。

  人类尝试着将自己托付于大自然,伴随着周遭一切共同生活,成长,也许是树林深处的鸟儿,也许是海滩边的贝壳蜉蝣泥地鼓动翅膀月光也来时不时助兴,把生命过成一首诗,基娅的人生就是一种孤独中感受着的安宁

  哪怕阻隔文字语种,依然掩盖不住作者落笔处那种流畅舒适文风,还要感谢译者优秀文笔,才得以让我在整本小说的阅读体验会如此的好,大概可以算作2019年里读过的最顺畅的一部欧美小说,没有之一。

  小说采用了很酷的双线性叙述,让故事在过去和现在中不断来回穿梭,而每段叙述都以年代志的结构,用具体镜头定格于主人公生活点滴和爱情亲情,然后由此及彼,扩展到身边的事与物。

  小时候的基娅一直在被抛弃,从母亲不堪受辱后的离去,到哥哥姐姐们相继出走,最后连自己的父亲也不知所踪,孤独总是不期而遇,能够陪伴她的只有那片湿地和蝲蛄吟唱的声音,幸亏还有老跳和他的家人,还有湖里的鱼,还有海滩的贝壳,与其和遭遇对抗,不如和大自然和平共处,然后成为它的一部分

  年少的泰特大概才是小女孩心中的一抹白月光,而当他启程离开小镇,走向前路时,无论多少的信誓旦旦至死不渝都敌不过基娅心中的不知所措。幸好,作者并没有让两个人走的太远,泰特如同迷途知返小孩,偶然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那个人身边,告诉他为了你愿意放弃全世界。世界那么小,无处可逃,湿地那么大,和她可以过上一辈子

  人生中所有的经历都是最好的安排,于是单纯的基娅遇上了蔡斯。坏小孩有没有爱过她,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她不过是一个小镇传说中的主角和美好的身体;也许有,那串不曾离身的贝壳项链出卖了所有的无所谓和不在乎。最后他死了,高空坠落仰望星空,会不会想着自己曾经和大自然这么近那么远,无奈最后选择,转身离去,人的有些选择会在许多年后得出一个结果,当他决定镇里那个女孩订婚时候,湿地里那个蔡斯早已经死了。

  法庭辩论的剧情和整个小说中略显突兀,却让所有人最后走向了故事最后,老排用他的行动表达了对儿子谅解支持,泰特知道了自己的将来和选择,她的哥哥回到了她的生活,镇上的人们重新认识了湿地女孩,而基娅还是用着她对自然的理解做着选择,比如生存,比如亲情,比如爱情,再比如复仇。

  童话总会有个结局,两个人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再不分开,小说的最后几章让那些过往随着时间烟消云散,直到基娅不曾道别的最后一次离开时,那一夜,月光洒满湖面,远处的蝲蛄正在吟唱。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三):荒野倔强的野玫瑰

  “蜉蝣在月光下发亮的泥地里鼓翼,而基娅在蜉蝣苍白的翅膀间起舞。”

  “啊 我何时能见到那幽暗的湖,和我心上人那叶白色轻舟?”

  “紧靠着大海强壮躯体,她被抓住了,抱住了,不再孤独。”

  《蝲蛄》是很多东西,孤独、成长、婚姻、爱情、种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到的东西一定是自身最为共鸣的东西。我读到了孤独,仿佛从我心里倒影出去的孤独。

  基娅的一生几乎可以用抛弃和孤独来定义小时候被家人一个个抛弃,先是妈妈然后是兄弟姐妹们最后是爸爸,他们的爱“支离破碎”,而基娅那么弱小,除了恐惧痛苦,她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钉子插进脚底的时候,凌晨爬起来到烂泥里挖贻贝的时候,海鸥是唯一的陪伴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只有湿地接住了她,只有湿地是她的亲人。基娅跌跌撞撞长大了,甚至长成了动人心魄的美丽,以一种野性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她的生命中有两个男人,泰特和蔡斯,都成功地狠狠伤害了她。其实我更不齿泰特,这个打着灵魂伴侣旗号的男人,在完整拥有了基娅的身心之后却觉得自己无法放弃繁华目的外部世界,直接人间蒸发,甚至连一句道别都没有。“在羽毛游戏之前,孤独已经成为她的一部分,就像胳膊。现在,孤独扎根到她心里,压着胸膛。”他的消失改变了基娅孤独的本质!我实在不理解他怎么还能有勇气回来,然后要一个原谅?所以对于作者最后让基娅和泰特终老,我是存疑的。何苦要这样一个happy ending!孤独而安静的在大自然里优雅死去未尝不是好的归宿

  对于蔡斯,我反而心怀同情,一种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同情。他其实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要占有基娅的身体,出发点是猎奇和炫耀,但实际上很快他就陷入了基娅的魅力之中,产生了真正的感情可惜他自己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作者赋予他Chase(意为追逐)这个名字,大约也是这个内涵——一直不断追逐,各种新的刺激,各种物欲肉欲满足,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又错过了什么。直到从防火塔上坠落的那一刻,“我看着那双眼睛变化。先是疑惑,然后是答案,最后终结”,他可能明白自己的内心,所以才会有最后的从容赴死。

  对于基娅,我只有心疼,漫天漫地的心疼。看着小小的她独自挣扎在沼泽,向大自然学习一切,像一只小兽,倔强又孤独,寂寥地独自长大。如果说她有罪,那只能是人类群居天性原罪。“寻找暖和陪伴大概是人类的天性”而“孤独又自带指南针”。对陪伴和分享欲望如此强烈,以致陷入两场痛彻心扉爱恋白雪一样的基娅啊,从来简单从来直接,要的只不过是那一点点互相靠近的温暖而已,可惜复杂的她的同类,对于这样的纯洁,只有践踏冲动。“她总能找到爬出泥潭力量勇气继续前进,无论脚步多么不稳。但她的勇气和决心又给了她什么?”

  我第一遍读的是原版,哭了,太契合心境。彼时刚结束自以为牢不可破的婚姻,从满满当当的生活突然变成孤身一人常态,这种极速没有过度的转换,成倍扩大孤独感。更可怕的是厌弃自己的被抛弃感。和基娅一样,我一度认为自己错了,才会不断被抛弃,认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孤独终老。怎么会不害怕呢。天黑了会哭,下雨了会哭,起风了会哭,花落了会哭。一无是处的自己,连呼吸都是多余。还好还好,基娅有她的湿地,我有我的文字。湿地总是安静接纳她的所有,包容她,抚慰她,给她幸福意义。而文字,也总能填补我每一个失眠的夜或者莫名孤独的晨。只要想到很多个日日夜夜我独自对着电脑敲下的一个个字句会被某个人在某个时刻读到,产生共鸣,甚至带给他一瞬的幸福,心里就会充满喜悦和力量。我的声音有人听见的。我的感动有人感动的。我的灵魂不是孤独的。多好。

  美和孤独成就了《蝲蛄》。我会永远记得基娅,荒野中倔强生长的野玫瑰。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沼泽女孩的荒野求生

  本作发表于2018年,是作者小说处女作,一经发表后杀入纽约时报虚构类小说畅销榜长达58周时间,并在2019年先后入围了爱伦坡奖和麦卡维蒂奖两项mystery大奖的最佳处女作奖(后者目前尚未公布最后得奖名单)。不过本作亮点并不在于推理悬疑部分,而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一个人在野丛林生活的描写。

  作者出生于1949年的乔治亚州,今年已经70岁了。从小她就在母亲的教育学会了在野外各种生存能力,以及和各种动物和谐相处技巧。可以说她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和作品中女主角基娅一样都独自在荒野中生存。小时候每年夏天,她们全家就会到北卡罗莱纳州的海岸沼泽度假,所以在她这部处女作中也以这里作为小说的背景所在地。进了乔治亚大学后,她放弃了擅长的文学,选择了动物学,并在加州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1974年,她在非洲博茨瓦纳认识了她现在的丈夫欧文斯,两人一起长期在非洲赞比亚等地探险和研究生动物。同时她们还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生存服务,让他们尽量减少猎杀野生动物。期间迪莉娅长期在杂志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得各种大奖,建里的基金会至今仍致力于保护赞比亚的濒危动物。在非洲待了23年后,夫妻两人回到了美国,定居爱达荷州的草原,和各种动物为伍一起生活。在本作发表前,作者还发表过3部研究动物行为科研作品。

  作品分成两条线叙述,一条线讲述1952年北卡一个湿地小镇,7岁的基娅母亲和哥哥姐姐因为不堪家暴逃离了这个家。基娅不得不和长期酗酒的父亲一起生活在荒无人烟沼泽地中。她长期孤独生活在湿地中,既不上学,也没有朋友。10岁时,父亲失踪,她不得不每天天不亮起身捞贻贝和打鱼到小镇上和杂货老板老跳交换生活用品食物和开船用的汽油生存。自从偶遇泰特后,泰特经常来看基娅,并教她读书识字,两人逐渐相恋。1961年泰特离开了湿地去大学,基娅在之后几年怎么也等不到他回来。孤独的基娅在19岁时遇到了附近镇上的高富帅蔡司,后者慢慢攻陷了基娅的防线。然而基娅之后并没有等来传说中的求婚,反倒在报纸上看到了蔡司订婚的消息。攻读博士的泰特回到了沼泽向基娅道歉,并鼓励她将沼泽地里各种标本观察心得发表出版。基娅成为了有名动物学家。另外一条线,1969年,两个男孩在沼泽地的防火塔下看到了蔡司的尸体。当地治安根据各种传闻认定基娅是蔡司的情人,并逮捕了她。1970年案件进入了庭审阶段,当地退休律师出山为不愿开口的基娅进行辩护。

  正如前面介绍的那样,作品中的基娅除了家庭背景外,其余作品中大量独自生活的细节描写、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各种鸟类动物对话,后来和同为研究动物的博士丈夫认识结婚,躲避在荒野中的二人世界,这些都是作者真实的经历和写照。所以本作在这部分的描写相当精彩感人,能将读者深入其境的带到那个杳无人烟、远离喧嚣、每天与各种动物吟唱为伴生活中。除此之外,基娅在从小失去家人后,又被镇上的人各种歧视排挤,但她依然坚强的独自在这片大自然中生存下来,还自学了各种知识,最终成为了知名科学家。这些经历尽显基娅的人格魅力,即使大部分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事,一个7岁的小女孩却做到了。

  作品另外一半的悬疑故事则主要是以最后6、70页的法庭辩论的方式展开。这部分描写同样十分精彩,虽然治安官的证据看似证据链完整,实则都是建里在镇里人们对基娅这位沼泽女孩长期的偏见和排挤。律师要对付的恰恰并不是这些证据,而是这些偏见。借用律师之口,作者也狠狠的讽刺了一把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对少数群体和少数派观念的排挤和攻击。唯一可惜的是,作品最终也没提到这个案子的真相。或许对作者和基娅来说,这个轰动小镇的案子只是生命中最不起眼的一颗尘埃罢了。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五):【推谜会荐书团】这就是你望而莫及的人生!

  湿地不等于沼泽。湿地是一片光的空间。在这里,草在水中生长,水流向天际。溪水缓慢流淌,带着太阳的影子蜿蜒奔向大海。在上千只雪雁的喧闹声中,长腿的鸟儿们以不可思议的优雅姿势起飞——美得不像是为了飞翔而生。——看了开篇这第一段文字,我就觉得这本书值了。 当然吸引我的不止是这些句子,还有序言就抛出的悬念——1969年湿地里的一桩谋杀。 基娅,一个弱小的女孩,6岁便要脱离妈妈,在黑暗的湿地里独自长大。然而她并没有被黑暗吞噬,湿地包容了她,湿地成了妈妈。她的一切成长都遵循大自然规律,仅有的一些与社会生活的接触是那么的冷漠、可怕,以致于她都逃向了湿地深处躲藏起来。 幼年的基娅是那么无助,所以把家庭看得非常重要。基娅忘却了爸爸之前的残暴,和爸爸的每一点融洽的气氛都让人感到幸福。但幸福之门只是开了一点点,就又残忍得关上了。亲人们一个个的抛弃了基娅。基娅把妈妈来信的灰烬收到雪茄盒里,仿佛那是与妈妈唯一的联系了。 至湿地部分结束,我总是想起迪弗的《空椅子》,那是我一段难忘的阅读记忆。里面的昆虫男孩,跟这里的湿地女孩多么相似,都是弱小的孩子靠大自然的知识来保护自己,只是基娅显得更加可怜。但是戴上妈妈发卡的时候基娅也已经成为大人了。已经能主动把陷在泥里变成一件好玩的事。也能把对自然的观察提升到自己的意识中去了。火鸡群会杀死受伤的火鸡,防止天敌来时被连累;雌萤火虫会发出特定信号诱惑捕杀雄萤火虫;鬼鬼祟祟的求爱者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繁衍后代。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雌螳螂吃掉自己的伴侣。无所谓悲剧喜剧,无所谓对与错,这是大自然的基因使然,已经深入基娅身体。 一个人生活,浪漫而残酷。让我想起了沙乡年鉴和瓦尔登湖,而基娅看得第一本书也正是沙乡年鉴,这着实让我惊喜,感觉莫名中与作者有了些联系。 作者把基娅的一生用两条线来叙述,两条线的时间慢慢重合到谋杀发生的1969年。当我以为时间马上就要重合的时候,它巧妙的一侧身,基娅的主线超过了谋杀这条线,又把悬念留到了后面,只能等待再次重合,也是最后的高潮了。可是并没有等来高潮,这案件只是基娅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无论你当初抱着什么心态来看这本书,最后总会融入到基娅的一生中去。当然,在你不在乎案件真相的时候作者确实又给出了答案,此时只能佩服作者了。构思布局如此巧妙有趣,读起来让人兴趣盎然。真相来临的时候你猝不及防,只能无限回味。(说实话,事情的真相不如基娅经常念的阿曼达汉密尔顿的诗这个彩蛋更加耐人寻味。) 法庭询问很精彩,一个个控方证人的证词带着恶意揣测和偏见,要辨倒证人很容易,可是证人背后的偏见是很难打败的。而辩方证人的出场则带着温情,也补充了基娅成长中未交待的好人的帮助。法庭好像丛林,人们好像动物,丛林法则,等级序列提高了自然界种群的稳定性,不那么自然的人类社会也一样。 作者专注的湿地,我感觉跟外界社会是平行空间,基娅是这个两个空间唯一联系。这就能说明法庭上双方激烈辩论的时候,基娅只是在看着海鸥和猫,如此不相关的风格统一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种魔幻的气氛。 回忆才是最痛的。忘掉以前才能活下去。基娅为了活下去,忘掉了被抛弃的事实,直到最后在想象中妈妈终于挥手再见才得以释然,然而接受这个想象,她花了20多年。而我只花了两天就感受了她的一生。 合上这本封皮磨砂感十足的书,摩挲着,仿佛在感受着基娅那坎坷又与众不同的一生。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衬得人类社会那可笑的秩序如此渺小。用自己的观点去认知别人,永远带着偏见与仇恨。一下子让我看清了很多事。 本书行文生动而有趣,细腻而内敛,是我喜欢的文风。我摘抄了很多漂亮的句子,可惜我已经不用写作文了,只能留在这里自己看看了。“时间让孩子永远无法认识年轻的父母。”“没有价值的男孩总是发出很多噪声。妈妈说。”还有这句我最喜欢的,看完笑了半天的——“秋天来了。常青树没注意到,但美国梧桐注意到了。” 每次快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但是这次感觉更加强烈,我想记住书中每一个美好的词句,每一种小动物,每一个好人,每一个让我会心一笑的句子,当然还有那些让我眼睛进砖头的话语。

  书名《蝲蛄吟唱的地方》,作者在文中一共只提到过三次,这个代表着人心最深处的地方,是最最脆弱而又不愿让人触碰的,一碰就疼。作者描写的每一丝感情都那么撩人心弦,当最初感情强烈的时候感觉不到,待到最后那若有若无的提起,最让人难以坚强。这种感动不是靠情节的跌荡起伏带来的,而是平静的如小溪一般流入人心里的。我相信这本书要是经常翻看,以后一定还会发现新的意义。 作者迪莉娅.欧文斯是1949年出生的老太太了,本书是她的第一本小说,我也很自然的把主人公基娅想成了作者年轻时的样子。为什么老天可以让一个小女孩写出如此优美的作品,而在我写书评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那么吝惜华丽的词藻呢?这不公平。我就只会用优美啊感动啊来形容了!不过我已经把此书排在我今年阅读的第一位,不接受反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蝲蛄吟唱的地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