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上的月亮》是一本由阿微木依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一):喜欢
阿微的书值得大家用心阅读,她的文字里有她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风景。朴素的人生哲学里蕴含着真情实意,通过她的文字,你可以与内心的自己再次相逢:童年美好的记忆,青春四处的流浪。农村家长里短,城市冷暖交织,亲情沉重而难以割舍,爱情痛并快乐着。无法放下的就是你毕生追求的,用力选择的就是你此生信仰的。
生活里的诸多不易在她笔下就是云淡风轻,经历的困惑与艰难,就是慢慢读懂自己。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二):生活之味----《檐上的月亮》
在这纷繁琐碎的世界,在这熙来人往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不断地品尝着源自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许生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却总可以从自己,又或是周边的旁人提炼着不同的味道。
我们会通过新闻广播见证着大人物们的风光事迹;我们也可以借由《檐上的月亮》观摩那些小人物的琐碎事情。诚然大人们的丰功伟业会促成某些社会的大事件,小人物只见微妙又复杂事亦交汇融入平淡生活的真谛。至少,我觉得少数民族作者阿微木依萝的这部散文作品集让我触动颇深。
相较于以往读到名家散文而言,《檐上的月亮》的翻读带给着我别样的感悟。书中没有刻画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人物的大事件,有的只是些小人物门的小故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也就是在这个“小”字入手。所谓的小其实并非真正的小,经由作者细致的关注,生动的诠释,细腻的描述,幽默的调侃,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瞬间充满着某种灵动。那是属于将作品中的人物写活了的精彩。以小见微,以写实为基调,散文中的描述无疑带给了读者更多的心灵共鸣。事实上,我推测这本作品的读者群体大部分也不外乎是平凡世间的平凡你我。我们也许会被某些大事件激发好奇心,但是我们更容易会被这些仿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琐碎的,真实的生活小事而吸引。这些小事仿佛似曾相识地发生过在你我身边。经由着作者文字的创作,情感的升华,真切的感悟,我在翻读的过程中更多了几分的耐心,几分的真挚。《母亲》,《理发店》,《行乞者》,《手艺人》等等作品皆在真切描绘中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地立体生动。
类似于《手艺人》这篇作品就在看似不经意间带领着读者认识了一位有个性的手艺人。卖手艺活是他的赢生,但他同样是一个有着自己脾气的手艺人。也许是迂腐让他变得做手艺不懂变通,也许是他的个性让他特立独行地只以自己的方式出卖手艺活。尽管我在翻看完整个故事后都未曾知晓这名手艺人的名字,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位手艺人借由作者的文字描绘让我仿佛印刻于心。假使哪一天相遇于街头,我定当会对他有着不一样的熟悉感。因为作者巧妙地将这名手艺人涂抹上了真切的生活之味,所以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此变得生动真实。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大的调色盘,而我们每个人无疑是其中的不同色彩元素。经由着作者细心地刻画勾勒,我们于《檐上的月亮》画面上欣赏到了一幅幅动人真实的有味道故事。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三):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炎热的八月,随着台风刚走的第一天,我不知道是被暂时的降温而治愈,还是被这本书治愈了。相比其他题材,我非常喜欢看散文。也许是更加喜欢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几十年前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我喜欢看别人的趣事,也喜欢带入他们的情景和作者一起回忆。这种细细碎碎的琐事才是生活的组成。而这些琐事能成为一个章节一篇小文,一定是有它分享出来的意义。谁也不会要看一篇低气压的文章来消遣时间吧。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不得不分享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笔很怀旧,让我突然有种恍如15年前读《城南旧事》的感觉。说不出的安定和自在。我借由作者的眼睛,走入她的生活,大山深处,市井小弄,亲人故友,邻里街坊,都在作者的笔下真实而动人。很多人都说散文无非就是这些题材,确实也是,但每位作者的经历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想传达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就比如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爱国爱家思念之情。张晓风先生的作品中则是一种豪秀兼备的文风。阿微木伊萝的风格又不一样,很写实,也很会讲故事。就好像一个会讲故事的长辈在你耳边慢慢讲着家长里短和外面世界的故事,而我仿佛还是那个刚下课回到家里听故事的孩子一般。
在她的故事里,有从小离家的四叔和他的儿子,有的人有开始的勇气但是却没有找到改变的方向。所以结尾作者说,人的选择就和树叶一样,从树上落下来,之后的命运多半是听风安排。
有她的母亲,和母亲的缘分在16岁那年越来越浅,不是那个撒娇陪伴在身边的女儿,但是是不能忍受母亲收一点委屈的女儿。写的很真诚,亲人之间的感情恐怕不能用眼睛来猜测,只有心里最知道。
有天桥上手艺人,不苟言笑也不是能说会道的生意人,坚持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迎合大众。说他是养家糊口吧更像是随性而为。这么有个性的手艺人恐怕真的不多。
有卖梨的小红,在咸鱼巷卖咸鱼的王婆婆,八里庄不会算数但是要摆摊的苏美美。这些走族们,风风火火的做着自己的生意,但是不知道回去的路上,肩膀上的担子是否能轻一点呢?
从这些散文中,我看到作者丰富多彩的经历,远离家乡,在外打工,和走族们一样卖东西,如果她不写字,不让我们看到她的世界,实在是有点可惜。这些朴实而又现实向的文字里,我可以体会到这些人物的心境,也能看到这些社会百态。感动抑或唏嘘,都是生活。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四):大大的城市里小小的你我
“你看他弯腰驼背的样子,很像传说中背井离乡的人。”——阿微木依萝《檐上的月亮·夜盲症》
阿微木依萝,四川大凉山里走出的80后彝族姑娘,虽然初中肄业,却坚持写作,在《钟山》、《花城》、《民族文学》、《散文》、《天涯》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和散文,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两部,获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2016年度散文奖等。
《檐上的月亮》是阿微木依萝根据她在家乡的生活,以及异乡打拼的真实生活经历而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此书精选了阿微木依萝的三十二篇散文随笔,每一篇都能感受到作者过人的才气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她将贫瘠大凉山与繁华都市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的对冲、城市下层居民的流离困苦的体认、经济社会下人与人的关系变迁,均刻画得入木三分。因为其生活经历的缘故,在80后女作者中视角独特。
在书中,阿微木依萝对故乡大凉山彝族村寨的回忆占了不小的篇幅。在她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古老村寨里有神秘的仪式:毛坡的巫师、龙女求雨仪式、烧鸡毛驱风,也有旱季艰辛的挑水、桑树栽种、烤烟叶。有性格各异的亲戚朋友:奶奶、大伯母、三婶、母亲、欧磊一家、菜饼先生、尔布、吉芝阿妈等等,他们共同演绎了纯朴而自然的生活状态。但伴随着这种生活的是地处偏远,信息不畅,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而如此种种让新时期的彝族青年陷入了生活的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满足不了物质需求,也追不上物价的飞涨和不断出现的新商品;外出打工,却被祖辈留传的彝语、生活方式阻碍了与外部社会的畅联;不高的学历让四叔和堂弟连进厂打工都困难重重;郁郁葱葱的大山限制了彝人的眼光,在子噶眼中,妻子依妞做保姆就是十分好的工作;最后,有的彝族人留在社会底层苦苦支持,有的回到村寨,继续祖辈的生活。
在大大的城市里,除了作者的彝族乡亲,还有许许多多奋力生活的人们,他们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别离。作者有时用直白的文字,有时用隐寓的方式,清醒真实地记录下了城市生活贫困、艰辛、愁苦的另一面。习惯了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便利,看到书中提及的城市另一面的生活,一方面感觉新奇,一方面也有唏嘘。城乡二级分化,城市本身也在默默分裂。小小的我们,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不被抛下,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更多,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唯愿生活的苦难打倒不了坚韧不屈的你我,一切的不放弃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能站上生活的高地,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五):解文识人,感悟点滴
世间万象,我们总在不经意间遇到着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群。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样的人群其实仅仅只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存在。在太多的时候,他们实在显得那样地微不足道,并不起眼。但假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他们时,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存在演绎着世间最真实生动的生活图景。
《檐上的月亮》这本书很是独特地通过小人物们的故事向书外的读者展现着很多我们也许遇到的,却被忽略掉的人世间丰富的小人物们演绎的丰富影像。正如本书编者推荐的,这本书里是『一幅幅色彩鲜丽、生动活泼的小人物生活图景,让读者了解到不同个体丰富有趣、充满差异性的精神世界』。
也许是见多了那些大人物们轰轰烈烈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我觉得小人物的点滴其实同样也颇有看头。也许更是因为这些小人物们的故事更仿佛何时似曾相识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这本书里的故事更加地容易激发我的阅读共鸣。
小人物自有她们的生活轨迹;小人物自有属于他们的生活故事。本书的作者就是以这样故事作为切入点,细致生动地向我们书外的读者勾勒下了别样的人世间风景。在以往读惯了名人传记的我而言,我觉得这本读本其实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揭开着人世间的世相百态。于书中,我们可以翻看到《檐上的月亮》(七章);《落叶》;《小马哥和他的女人》等等故事。细细数来,其实这里描绘刻画的人物其实就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们。很是感叹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灵魂把握,我觉得书中故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将这些小人物们的细节把握非常地到位。虽然读者并未认识这些书中描写的人物,但是读着这里的描写却凭空地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地认识了解着故事中的角色。哪怕这些角色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形象饱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类似于书中的《行乞者》这篇文章,我尤其是感慨其中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行乞者是有关于乞讨者身份的人群。但是每个乞讨者们其实也并非是千篇一律的画面。借由着天气,场景的陪衬,我们犹如看着电影放映般地于天桥上走入作者笔下的行乞者世界。以乞讨为生,却并不千篇一律地相似乞讨。因为哪怕是乞讨者,他们每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共性相似的乞讨目的,却用着不同的形式来乞讨生活。有的会用一只碗摆放在面前于天桥上乞讨;有的会以学生打扮的形象借由粉笔字其他路费;有的则是四处转战战场地寻觅乞讨的机会-----对于这般细致入微的观察,入木三分的刻画,我觉得作者写活了这些行乞者们。生活于世间最底层的他们也是世间的大彩图上刻画着肚属于他们的形象一角。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觉得《檐上的月亮》难能可贵地引领着读者们解文识人,在感悟的同时更是收获着点滴的世相百态,人间风情。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六):月是故乡明
最近看了一本散文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檐上的月亮》,看到这样的书名,就会有一种伤感,凄凉的心情。也许是因为皎洁的月亮之下,那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更能让人联想起太多的往事。月是故乡明,看到月亮总会不自觉的有一些感慨,这可能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看到书上封面的月亮,圆圆的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似乎更像是十五的月亮,那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啊,带回我对故乡的思念吧。
《檐上的月亮》是少数民族作家阿微木依萝的一本散文集,作者是一个彝族人,是一位出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创作,尤其是以中短篇文章和散文见长,作者出版过多部作品,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也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书中收录了作者三十多篇散文,这些文章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而且也是作者的生活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之下的生活场景,让人阅读之后,有一种真实的亲切感。同时也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这里面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有亲人,朋友之间亲情,友情,还有和陌生人之间的紧密联系,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三十多篇散文中,每篇散文篇幅不同,但是都是非常真实自然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文章中,虽然场景环境不同,可是作者的细腻笔触都刻画的生动真实,尤其是对于人们的描述,更是淋漓尽致,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还有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也是恰如其分,充分的说明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力。在作者的讲述中,更多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本来稀松平常,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出神奇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深深的被作者的思维所吸引。那些不同地区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人物风情,风俗习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习性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接触到的,更别说可以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都被生动的展示出来,让我们大开眼界。
人在异乡,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在家乡时候截然不同。在家乡,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亲人朋友比较多,可以帮着解决。可是在异乡他地,确实是人生地疏,什么事情都显得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人也会更加怀念故乡。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回想起往事一幕幕,这个时候徒增感叹,而天空的月亮则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希望月亮能够解自己的愁绪。月亮似乎也更加亲切,也更加怀念故乡,月是故乡明啊。
《檐上的月亮》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散文集,这本书是由少数民族作家阿微木依萝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创作而成,在书中充满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流露,这种情感可以深深的打动每一个读者,非常喜欢这本书。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七):掀开回忆的帘子,去往那曾经的旅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檐上的月亮》里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那时的人们或许有些迷信,有些长舌,有些无知,但他们却很善良。那善良掩藏在种种流言蜚语,重男轻女,愚昧无知等等思想未开化里。可这也是那个年代独有的,现如今你很难找到这样一群可爱的农村人。可能很偏远和落后贫穷的地方依然如此。但大多人还是进入了城镇的生活,越来越像是个冷漠的现代人。 现如今你能够理解,在没有高科技发明的年代,人们无聊的消遣不过是你家长短。从前的路途很远,一站离一站,需要好远的路途,你可能是独自一人,也可能是成群结队的赶集。但那被封印在时光里的岁月,如今看来尽是分外的惹人想念。现在高楼大厦平地起,人们的距离也变的那么遥不可及,以前你觉得唠叨,觉得烦操,觉得那些无聊的八卦是那么让人难受。可是彼此之间却还有着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的厉害难听,可危难关头能够伸一把手救你的,也是她们。就像那流言蜚语的背后,虽然也有她的影子,可在你受伤的时候,她仍记得给你带上好的药酒。他们只是太过无聊,生活贫乏到这消遣一般的生活。不像如今,表面上对你掏心掏肺,实则恨不得把你踩入尘埃,伸手是不可能的,落井下石到是时有的事情。被生活伤害的伤痕累累时,怀念来的排山倒海。 那时愚昧无知的迷信背后,都掩藏着一份焦灼的心,和对命运的一种反抗吧!在女儿生病几月未好,家中亦是拙荆见肘的地步,生活如此艰难,我们唯一能怀有的希望,就是那对于神秘力量的信仰。否则能怎么办呢?是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死亡吗?不,至少也是用尽全力之后的不留遗憾吧!这样想来是否有些自欺欺人呢?不会的,人也需要这样的事情,来抚慰这颗焦灼的心,让人有事情可做。偶尔真的有些古办法有着神奇的力量,它就能让你突然间好了。这个世界上本来也有很多事情是解释不清楚的。所以,在该信任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信任,也不要嗤之以鼻,这是救命稻草,是很多人存活下来的力量。看着书中那个画符、涂抹全身鸡蛋而又神神叨叨的母亲,仿佛刹那间就变成法师的样子,我相信很多人会有着同样的感觉,那病痛仿佛就好了些。母亲虽偶有埋怨和口不择言,但她们对于你的爱,从来不需要怀疑。她为了你可以变成所有的人,去做所有的事情。这里想要说一声:“我爱您,我的妈妈。”不过有些时候有些迷信也是很有意思的,就比如没有掉牙的人,说的话一说一个准。而没有脱牙的大多是小孩子。大抵这也是应验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