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指挥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09-05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指挥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指挥家》是一部由玛利亚·彼特斯执导,克里斯蒂亚娜 ‧德‧布奥恩 / 本杰明·温赖特 / 斯科特·特纳·菲尔德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指挥家》观后感(一):一部不成功的电影讲诉着一个不成功的音乐人

  女主是一个性强硬事事不愿妥协的女汉子。有一点音乐水平见解,但不足以达到优秀水平,也谈不上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社交能力不强,独立能力却很强,不属于知恩图报的人。养父母的20多年养育之恩没功也有苦,正常人有错也会有感情,而女主似乎对养父母没有半点感情,如果不是童年时被虐待过,那就是属于天生冷血动物,电影没拍出年代感和时间岁月变迁,整个故事似乎只是数天内发生事情,对于音乐,在电影或故事中,应该有更多优美感人东西,本片既没有纪录片真实感,也没有戏剧化的精彩情节,只有12345,然后就没有了。

  《指挥家》观后感(二):女性挑战可能

  女权电影,中规中矩

  女主再低微困苦,也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不断努力追求,相对碌碌无为的我,多么励志啊。

  从女性视角来看,无论影片成败,看到她以一介女流,怒怼众生,多解气啊。

  如此追求男女平等的电影值得一看,也值得深思。最终打了点折的成功也足够一个还算拿的出手的结尾了。

  但影片本身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的。首先女演员演绎指挥时候样子略显浮于表面了,难以令人信服,怼赢了别人两句并不能说明根本问题呀,女性的才能绝不仅于此吧;因为难以令人从表演中信服,那么表现她的才能时,仅仅以一个指挥家听力不错注脚么。更让我耿耿于怀的与现实有关,那就是影片结尾的字幕显示即使到了2017年,评选出的指挥家前50名中还是没有女性,也没有女主,这真是狠狠的一巴掌。是她不够出色,还是她们乏善可陈,或是仅仅因为女性二字呢,影片没有给我答案

  这部电影让我更佩服起指挥家,和敢于挑战这一理想的女性,这是为正分。网上说到2019年了,预计真正男女平等需要200多年,希望那一天终会到来吧。

  《指挥家》观后感(三):大局不行

  电影《指挥家》是历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里克的个人传记,讲述出身底层的安东尼娅在上世纪30年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在男权与上流社会轻视之下成为出色的指挥家。 故事的表现中规中矩,全片看下来感人之处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作为一部女性电影,电影中有太多男性视角的凝视。如果这些凝视仅仅是偏见也就罢了,电影的很多角度会让人觉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胜利不过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比例上不恰当,电影所呈现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够深刻。 在音乐的部分导演也没有什么个人的理解,没有发挥出音乐题材在电影中所能发挥出的属性,一些视听上的趣味性。并且很明显的,电影在音乐方面诠释远远不够。在前半部分尤为明显,作为一位有才华、追求音乐梦想的女性,电影没有呈现女主在这方面的细节,反倒让女主像一个活动一样,去各处游说。无论是家庭线还是爱情线,都让人觉得比重大于音乐线本身。 另外从主题大的表达面上,其他女性角色塑造未免太少。从呼应主题上来说,无论是反面愚昧女性,还是支持者们,便装女性的表演者女扮男装的贝斯手,这些人物在音乐的纯粹性以及对抗歧视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女主的小情人或是那些低看女性的男人。所以整体上,电影完全有更优秀的空间

  《指挥家》观后感(四):指挥家观后感

  本是抱着无片可看的心态观看测此片,对于传记题材的影片以往多看的是英雄主义,对于艺术类倒是头一次尝试,片中女主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锲而不舍精神值得推荐,但也暴露出了整个时代弊端,女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来就是低人一等,可为了争取本应有的权力不懈努力,尤其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受尽了所谓上等人的冷嘲热讽,依然可以不忘初心,“指挥家”,一个本就于女性很遥远的梦想,影片中通过不同时期遭遇配以不同的音乐做背景渲染,使一个简单的传记故事深入人心,女主的演技值得点赞,导演的选角更是恰到好处,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片中的音乐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那些大师们的天籁之音。

  人生,也就是这样,不能轻易妥协,不能忘记初衷,虽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人和事,虽自我底线坚守遇见各种各样的挫折,不是不合群,而是那份坚守,不是没有情感,而是对人生目标的坚定,多么难得的原则性,这不也正影射出社会中的各种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为了各种利益而忽略了人生根本的意义和初衷,不畏,不退,这就是那份坚守和毅力

  最终,我只想说,为了梦想,去追逐吧,去奋斗吧,去努力吧,去坚守吧,终有一天,回头看看,一切的挫折都是浮云,眼前的成就才是结果,为了梦想锲而不舍,才是真性情。

  《指挥家》观后感(五):不给你机会,是什么感受

  真人真事。74年老太太还留下了纪录片。

  安东尼娅·布里科,出生于1902年6月26日荷兰鹿特丹,1989年8月3日去世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她是第一位获得世界认可的女性指挥家。

  片中重复两遍的台词:“所有好的东西都来自荷兰。”

  非凡的女性,从战胜压迫,到打破规则,再到重新想象世界。Dutch Dutch!飞翔荷兰人

  1908年,布里科和父母从她的祖国荷兰搬到了美国,并在加利福尼亚定居。片中对其可怜家世叙述颇详,被宗教背景的父母送人,Brico苦苦寻觅自己的身世天天啃着片面包

  1919年,她从奥克兰的高中毕业,那时她已经成为一名有成就的钢琴家,并在她的指挥生涯中有了一个小小的开端。她甚至能弹《蓝色狂想曲》。(罗宾、弗兰克是全片绝对亮点。)

  1923,她毕业于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曾担任旧金山歌剧院主任助理,在大学期间的教师包括Sigismund Stojowski。1927年她进入柏林国家音乐学院,1929年她成为第一个从指挥学硕士班毕业的美国人。她还是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的学生。片中后半段,就靠这位没有偏见的名师了,而且从没想过要“性剥削”她。

  布里科作为职业指挥家的首次亮相是在1930年2月的柏林爱乐乐团。这一场面,以及后来的洛杉矶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和汉堡爱乐乐团,受到了评论家高度赞扬

  1933年1月,她作为音乐家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在纽约首次亮相。随后在底特律、密歇根、布法罗、纽约、华盛顿等地客串。

  1934年,她同意成为新女子交响乐团的指挥。1935年初,新女子交响乐团在纽约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此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完整的音乐会,直到1942年。

  1938年7月,她是第一位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女性;1939年,她在纽约世界博览会的音乐会上指挥联邦管弦乐队。1946年,她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欧洲巡演,在那里她既是钢琴家又是指挥家。巡演期间,作曲家让·西贝柳斯邀请主持赫尔辛基交响乐团的一个音乐节目。1974年,吉尔·戈德米洛和布里科的前学生、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拍摄了一部关于她生活的纪录片《安东尼娅:一个女人肖像》。

  片中的重点就是:那一个个的“第一次”。她灰姑娘般的身世。

  男性,都等着她出丑。残酷的世界。心爱的男人,也只是指望她结婚生子

  看完有想哭的感觉

  不给你机会,是什么感受?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心里只想为她喝彩。

  :QQ音乐里仅有两首她指挥的莫扎特序曲,值得一听。虽然又慢又拖拖拉拉,但声音质感层次

  《指挥家》观后感(六):竭尽一生追逐的梦想,你可以吗?

  完成了一部电影《指挥家》 电影让我有些许感想 1 追逐梦想 整部电影 可以说是安东尼亚竭尽一生精力去追逐梦想的励志历程,让我们所有人都敬佩不用说是在当时女权不被重视的一战后的美国,即使是在今天,从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来,逆袭成为一名音乐天才,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的,少之又少。 也许是安东尼亚,血液流淌着的音乐家天赋,赋予了她对音乐的痴迷学习灵性,5岁就受到启蒙,很早就能够轻松的听出交响乐中,长号抢拍的错误,这个错误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发觉。所以,当爱好变成痴迷的时候,你一定是为了他而生的。 很自然的想到自己,检视后,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为了一个梦想付出过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很多爱好随着时间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淡了,或者不再继续了,更谈不上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情。所以依旧还是那个碌碌的自己,没有自己所精通的,没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或者称不上算是爱好的,想来贫瘠的很。 所以,接下来,不能再拿时间做任何借口,任何事情都不是拉扯住自己的追求梦想的幌子,如果没有时间,那就第一时间做了自己想做的,也许最后就成了。SO,哪怕是一件小事,小目标,小成就,也是让自己坚持的理由踏实的做就对了。 2 爱是割不断的 安东尼亚的成功,成为了人们榜样。 她渴望爱情,从安东尼亚和弗兰克手牵手的那些甜蜜时光,可以看出,她是希望得到爱情的,没有爱也是不完整的一生。爱情和梦想有时候就是在做迷藏,为了一生的追求她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了后者。但是当她就要完成梦想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比她更需要弗兰克的爱了,她写了无数的信,希望再等等她,直到后来的崩溃,几乎毁了自己梦想和追求。 所有人都渴望爱,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和梦想是不矛盾的,女主的经历也许是个极端,是“成为妻子之前也是个歌者”这句话,让安东尼亚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选择了人生的正确顺序。但她依然爱着他,“你来吗?”,“不去了,我要照顾威廉”。他逃避,但却深爱着她。 片尾,弗兰克搬着小椅子致敬了自己的真正爱人,我没有查看史实,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愿景。 我们追逐梦想,渴望爱情,希望得到童话故事一样的美好结局。 爱始终是割不断的,梦想的实现是为了更好的去爱,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想呢? 3 成事需要运作 电影看完,在感慨女主成功,爱情重燃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商业运作。片尾现场观众爆满,台下挤满了社会名流,这实际是商业和市场运作的结果,作为女权运动强烈拥护者和支持者,总统夫人站台,成就了女主的美国梦。换句话说,大家不是来看演出的,而来是刷存在感的,不来参加,俨然会被看成是脱离了上流社会的象征,大家你争我赶,甚至导致交通拥堵。 所以说,成事,还需要成功的策划和运作,有流量明星代言,有咖级角色站台,往往会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当然,实力最终决定一切,有了推手,最终还要靠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会走的更远,更久。

  《指挥家》观后感(七):理想实现的一种方式

  充满理想的指挥棒,看似偶尔的灵气,一心历经磨难,终成必然辉煌。《指挥家》说的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厅引座员安东尼娅•布莉可心心念念做一名女指挥,努力坚持学习并在男人世界的指挥界取得一席之地的故事。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又是一部关于女权成长的故事。其实我觉得所有的女权都是一种男权至上的抵御性平衡,是男权窒息的微小风口一面勇敢飘扬着的旗帜

迷茫执拗前行

  音乐厅里气壮山河,指挥家统领千军万马,所有的乐器既各自出彩,又相互协调。这既是演奏展现灵魂之乐,也是指挥家的织就的霓裳羽衣。 一个普通女孩的梦想就这样诞生了,这期间的学习坎坷困难,无论是想她放弃指挥梦想的恋人,还是想潜规则她的钢琴老师,直到最后遇到真正的导师

影片风景优美复古

  即使学成之后,当年女指挥家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也是颇多阻力,与同时期的男指挥家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有些事还是要有人来完成,有的道路途中总会留下星火,做为他人前行的温暖和路标。 来自荷兰女导演玛利亚•彼特斯的作品,《指挥家》 下图是为了从事音乐工作而女扮男装的“罗宾”,完全淹没了女性痕迹。电影里有她穿回女装的样子。不着痕迹里的无奈

  《指挥家》观后感(八):德国无所赠 唯有一支曲

that piano brought me comfort just dust it of and start again it is an abyss either way? but did that count, i thought it did for me.

  我好喜欢那个结局,我以为导演会拿一首大曲子作结局的。 像1812 或者英雄来表达胜利!但没有!用的是 爱的敬意。 而且很细致的地方是,第一遍是提琴的solo, 第二遍才有整个乐团加进去。 我记得,在歌手第一计都标高音的时候。 林志炫用了一首 你的眼神,四两拨千斤。 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前面,女主角太累了,一直是大曲子, 一直和自己,和贫困,和家人,和社会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就用一个柔软的小曲子吧!it is ok!青峰唱的蜂鸟,没关系,可以向后飞的。用至柔表现至刚,我好喜欢。 女主角说,that pinao brought me comfort. 我觉得我懂,懂得程度不一定一样。但是那个感觉我知道。我也比较小就在外面读书了。有开心的时候,但是不管我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失去了什么。我知道至少我还有琴。 它永远都在守护我。我做过一次小手术,打麻药的那种。 还有一次 ct. 我很紧张,很怕有什么问题。我清楚地记得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按渔舟唱晚的曲子。 it brought me comfort. 在看钢琴家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最打动我的是一个人抱着一把小提琴,上火车的时候,什么都不要了,就是还死死抱着那把琴。 上一个老师要搬家,我说你东西这么多! 她说, not so much, just my violin. 大概也就是女主角在柏林都要抱着那个钢琴的一片木头。 我好久没有认真地看电影了,就是一边看一边画画或者干别的,这个电影是我认真看的。我看得这一版,把每个曲子都写下来。我好喜欢那个 <火鸟> 。原来在乐团的时候,我是很少看指挥的,反正看不懂。还不如看前面的首席。哈哈... 其实指挥的压力应该很大,因为我们有的时候私底下也说指挥的笑话。 ling: i heard somebody said that the conductor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y look like. paul:who are the "somebody" , conductor themselves? haha... 其实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励志或者坚持梦想之类的。她如果和frank 结婚我觉得会更开心吧。 但是80说,人生不只是开心,不是总看你得到什么,有的时候是要看看你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的。 什么是天赋,完美音程当然是天赋。 但除了那些天生的条件,像我爸爸说的不放弃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电影乐曲: 马勒 mahler : 4 bach 哥德堡变奏 拉文斯基 :火鸟

  《指挥家》观后感(九):《指挥家》

  一部很励志的电影。讲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热爱音乐的女子安东尼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第一代女指挥家的故事。

  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26年。安东尼娅是一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孤儿(这和乔布斯的出身几乎一样)。那时在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仅仅才六年,社会上对女人的偏见无处不在。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指挥家是多么艰难。贵族沙龙上的嘲笑,汤姆森夫人的不屑,门格尔堡近乎诋毁的所谓“推荐信”,这些都没有动摇安东尼娅的决心。当德国著名指挥家卡尔·穆克拒绝了安东尼娅的收徒请求后,她踩着垃圾箱,登上卡尔·穆克家的窗台,和他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安东尼娅:“史怀哲是你的朋友吗?”

  卡尔·穆克:“我们是有些相似之处。”

  安东尼娅:“一次大战他在法国被抓,他什么也没做,只因为他是德国人。你现在谴责我,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只因为我是美国人、或荷兰人、或女人或年轻人、或不吸烟。这叫短视。”

  卡尔·穆克:“那就短视罗。”

  安东尼娅:“在他写的关于巴赫的书说,那些音乐家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日子来到,竭尽一生精力。我就是那样。”

  卡尔·穆克:“你在损我吗?”

  安东尼娅:“还没有。史怀哲放弃了音乐,选择了其它。而为了音乐,我宁可放弃热爱的生命。就算你不帮我,先生,我就是要成为指挥家。”

  安东尼娅的执着终于感动了卡尔·穆克。他最后问了一句:“所以,你准备竭尽一生精力了吗?”他无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安东尼娅对音乐的热爱,来源于她的遗传天赋,更是因为只有音乐才能使她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上看到光明,得到快乐和希望。获得精神的慰藉。她并没有高远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仅仅就是喜爱。当法兰克问她:“你会仰望天空的星星吗?”她回答:“不会,我只欣赏脚旁的花朵。”为了音乐,她可以忍饥挨饿,忍受屈辱,甚至忍痛放弃了她渴望得到的爱情。当法兰克对她说:“我要你,我想娶妻生子。”安东尼娅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那去找别人吧。”或许我们会质疑安东尼娅的思维太极端。可是,世界上许多的“第一次”的出现,不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极端的人极端的想法和极端的举动吗?她没有伤害任何人,也没有向任何势力屈服,这样的奇女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最后安东尼娅的目标并没有在“凡事都有可能的美国”实现,而是在德国获得了成功。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安东尼娅的所有努力换来的并非是后来的成功,而是归于失败,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实际上,我说的这种情形更加常见更加普遍。目标没有达到当然很不幸,然而只要你做出了努力,经过了百折不挠的过程,看遍了人间冷暖,经历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即便失败了又怎样?即便是无人知晓又怎样?你的勇气仍然是值得称颂的。你的人生仍然是完美的。

  影片的编导根据情节的发展,配上了许多我们熟知的音乐片段。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音乐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编导对于不同时代音乐的喜好。即;尊崇巴赫,喜爱德沃夏克,追随马勒、格什温、斯特拉文斯基。

  并且这些配乐和情节是那么契合。举例来说:

  影片的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

  安东尼娅全家在街头上观赏的音乐并使得她养母头疼的是苏萨的《自由钟进行曲》;

  安东尼娅在法兰克和指挥家里弹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在富豪募捐会上,安东尼娅和罗宾等组成的乐队演奏的是德彪西的《梦幻曲》;

  当安东尼娅得知自己的身世时疯狂的弹奏钢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

  安东尼娅在德国指挥的首场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美国组曲》;

  在安东尼娅圣母去世的教堂里管风琴弹奏的是巴赫的《亲爱的耶稣,我们在这里》;

  在美国第一场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

  最后的结束曲是埃尔加的《爱的礼赞》。

  影片的编导对于情节的剪辑和调度非常出色。特别关注了一些细节。如五次出现的洋葱,两次出现的那根筷子和被毁坏的琴键,与情节都密切相连。可见编导确实是用了心了。饰演安东尼娅的克里斯蒂亚娜 ·德·布奥恩和饰演罗宾的斯科特·特纳·菲尔德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菲尔德完美的表达了罗宾这个亦男亦女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注意了相关的演技,如在酒吧的演出中,很自然很优雅的将大贝斯原地转了几个圈,很符合当时的演出风格。

  比较差劲的是饰演法兰克的本杰明·温赖特。虽然很白脸很鲜肉,但是一遇到需要表达复杂情感时,便力不从心了。虽然不能说演砸了,可实际上让观众不知其所以然。

  本人评分:7.5。

  《指挥家》观后感(十):女版《波西米亚狂想曲》,女性的火花,更需要震撼的交响乐!

  今年虽然是奥斯卡小年,

  但是角逐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的几部电影,依旧非常的优秀,

  不仅在IMDB、豆瓣这样的评分网站收获了高分评价,也注定会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比如最佳影片《绿皮书》,

  它注定会与《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这样的经典电影在日后被一同提及,

  因为它们用一种温和善意的方式讲述了美国那段让人无奈的黑白对立的历史,

  推倒心中的那面墙的,有时候不是抗争、不是暴力,而是友谊、爱情和勇敢。

  这样的电影就像一颗碧绿色的幸运石,

  俩人共乘的青草绿雷鸟汽车,以及那本薄荷色的绿皮书,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

  激起了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而另一部《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注定会被音乐电影史和摇滚史所铭记,

  音乐电影一直是电影类别中非常经典的一类,

  不论是《歌舞青春》这样的纯歌舞电影,

  或是《海盗电台》、《爱乐之城》、《曾经》、《初恋这件小事》这样燃情、清新、甜蜜的音乐电影。

  但讲述一个音乐家一生,或者摇滚乐队的电影本来就是少数,

  能将两者结合,既有传记片的跌宕起伏和细腻的人物描述,也有一种再现音乐现场的激情与美妙,

  实属不易!

  这不,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就有另一部,音乐传记题材诞生,

  也融合的是时下最热门、最“政治正确”的元素:女权、音乐、传记,

  那就是——《指挥家》。

  《指挥家》收获了豆瓣7.2、IMDB7.1的评分。

  该片的题材非常新颖,讲述了女指挥家一生的故事,并且全篇都由交响乐所串联,

  可以说是复古又温柔。

  《指挥家》讲述了女指挥家Antonia Brico追逐梦想的故事,

  她梦想成为一名女性指挥家,但她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她没有服输、没有放弃,她不断地请求老师的教导,

  穿越欧洲、美国去寻找自己新的导师、参与各类演奏会,

  最终作为女性指挥家登场演出,还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女性交响乐队。

  作为一部传记+音乐+女性题材的电影,

  《指挥家》的剧情完成度上算是合格,并且在元素上也融合了很多:

  女权、励志、变形、爱情、收养以及寻亲,探讨女性在家庭角色、战争、以及女性的天赋与婚姻、事业与爱情之间的权衡等,

  很多都是点睛之笔。

  女主角出场就是一个倔强、美丽、拥有才华的灰姑娘

  对权贵不屑、对刻板教条的女性印象、以及老师们的古板都有很强烈的反抗精神。

  也正是因为刚强的性格,她一次次被打击,

  被老师侵犯时,她勇敢的反抗,导致被学院开除,

  因为出言不逊,被很多上流人士所讨厌,

  作为礼堂服务生,竟然举着凳子,坐在了指挥家脚下,被轰出音乐大厅,

  因为性格刚强,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而最终错失了自己一生所爱……

  《波西米亚狂想曲》与《指挥家》的不同就在于,

  一开场,故事就展现了弗雷迪的天才音乐天赋,

  当他一张口展现那横跨八度的音调时,两位原本不屑的吉他手和贝斯手马上先是震惊,随后是态度的大转变。

  媒体和旁人可以指责他生活放荡、放荡形骸,

  但没有人可以否定他音乐上惊人的天赋,演唱会上热情挥洒、魅力十足的与观众互动,全场的观众都会为他欢呼,

  那高亢又温柔的嗓音,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触及到观众心中最柔软的一块。

  那样传奇的人生,那样震撼的音乐,他就是自我到极致的天才,

  而私生活上又游走在天才与疯子之间,如果非要刻薄地说,最终他患病死去的结局,也只能是咎由自取,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有的人生下来就像火苗,注定要燃烧,

  他的音乐天赋和自我激情与浪漫,温暖又澎湃,是所谓的“正常”,无法给予我们的情感上的震撼。

  而《指挥家》的故事则就非常平淡了,

  虽然融合了大量时下的新鲜元素,串联起来也只是中规中矩的流水账。

  比如,一边在变装舞会上弹钢琴,一边那挣着钱补贴家用,

  就颇有咱们国产剧《情深深雨蒙蒙》里依萍的“复古励志感”!

  包括后来的被老师侵犯刚强抵抗,导致被开学,

  一次次被故人接济或者靠自己坚持音乐梦、不笑脸迎逢的性格,一次次被伯乐识得,

  这样的情节设定都没有什么新鲜感,

  这样灰姑娘靠倔强、独立最终成功的故事,在中国的大女主剧中,涉及的情节桥段都可以见得。

  而我们说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它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那样巨大的震撼以及视听效果上的极大享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

  皇后乐队的原声贯穿全片非常过瘾,以及最后“拯救生命”音乐会还原的原汁原味,让我们看到摇滚成就一个时代的伟大感~

  可以说,不论电影剧情怎么样,都可以被音乐原声救回去。

  而《指挥家》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电影,剧情上并没想到失败,

  失败的,确是在最重要的音乐表现力上。

  新人女演员的指挥并没有我们期待的指挥家那种大刀阔斧、大气婉约的感觉,

  反而瞪着双眼、伸着脖子,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乐器演奏的画面与同期声音处理也显得空旷,

  所以整部电影就有一种奇怪的柑橘:

  画面有着华丽的灰尘感、剧情布局也充满史诗辉煌感,但重要的音乐却被女主角的感情戏喧宾夺主,落为了背景板。

  但我们还是要感谢这部《指挥家》,点名了音乐史上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女性指挥家。

  其实,电影中,也很多地方还是很有启发的,

  男女主角可以说是彼此一生的soulmate,男主角有担当又温柔,女主角独立自主,

  女主角痛苦的在事业和爱情中做出了选择,并且最终错过了彼此。

  如同《爱乐之城》那样分手后达成了和解,

  一个坐在台下,一个在台上指挥,两个人相视一笑,音乐继续,

  生活也不会因为爱情发生巨变的结局,这样不收而放的结局,使电影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我们还能看到的一点是,

  一个人独立能力和拼搏精神很强的话,是很有可能凭借毅力和努力取得收获,

  却很难名利双收、被人慧眼识珠,或者登上大舞台,

  因为她同样缺乏处事能力、社交能力、看大局的视野。

  能让我们看见艺术家性情上的不足,以及展现音乐史上少数群体的悲哀和挣扎,

  这部《指挥家》也是音乐传记电影史上的开阔之作,只可惜它2小时的内容只是堆砌,并且爱情盖过了音乐,失去了重点,

  没有纪录片的真实感,没有戏剧化的精彩情节,音乐上也不能使观众们耳膜震颤,

  可惜的沦为了平庸之作。

  女权与音乐结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这是个绝好的题材,也要看日后的导演能够如果有新意的玩转它!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烂番茄100%,神反转的《调音师》,也是黑白人生的缩影!

  这是一部另类的“现实漫威”史诗挽歌!

  豆瓣9.3,HBO的制作,贾静雯的演技,绝配!

  不羡慕神仙爱情,却爱上了《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深情!

  4月必看美剧,不止有《权力的游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指挥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