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文 jenny/图
人为什么会抑郁?目前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多数仍然处于“心病需心药治”的观念,认为是社会刺激和心理认知扭曲导致。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抑郁症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家族生物传承、多种内科疾病、压力应激。实际上,许多患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外界的压力刺激仅仅起到提早加速发病的作用。
比如,说到双相,家族史方面的因素非常明显。经常看到一些年轻患者在开开心心的状态下发病,找不到什么压力刺激。即使找到并且去除,患者的症状也没什么变化。
内科疾病可能导致抑郁症状
多种内科疾病是导致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例如糖尿病可以直接导致脑神经损坏而出现抑郁症状‘甲状腺疾病也会导致患者无力、易疲劳、心境低落。许多精神医院专门设有糖尿病科,在诊断抑郁症时要抽血化验。还有其他内科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等,都能引发抑郁症状。
这里举一个案例:一位53岁的干部,突然“被”退居二线。此前他是个干劲十足的人,退下来后,一时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人际关系上也觉得“人走茶凉”。就这样过了大半年,他浑身无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多处不适,自己对照一查,觉得可能是抑郁症,做了一段时间,无效,找我求助。
我建议他重点查生物疾病。他先拍了张腹部CT,但医生看不出问题。之后一位专家看出点名堂:他的肾脏部位有一根很细很细、像是一根豆芽菜似的东西。最后诊断结果是肾癌早期。手术后,他的心情、精力、吃饭、睡眠一切恢复正常。
事后分析:看似他是压力应激引发的抑郁症,其实是长期不良情绪导致机体免疫机制下降,引发癌细胞活跃繁殖,先期表现出抑郁状态。这称为共病。
这位患者是不是抑郁易感体质,不好说,但他的癌症易感生物因素显然很重。在压力刺激下,什么疾病易感,就先出现什么疾病。
青少年罹患癌症比例很低,但患糖尿病、甲状腺等内科疾病比例不低。在疾病早期阶段,不一定呈现生物疾病症状,而是先出现抑郁症状,因此治疗需按照内科疾病的方式为主。
两个特殊应激抑郁案例
再举两个例子。
一位普通高中男生,在学校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被同学欺负排挤,老师仅仅简单调解,不深入解决。家长只知道强行要求孩子去学校,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出现问题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也只有你自己能解决”,最后孩子只能休学。本想在家自学,到期末再去参加考试,但发现思维、记忆、精力下降得厉害,只能闷家里玩手机打游戏。
家长很后悔,来找我时,孩子思维、记忆、精力严重下降,由家长搀扶着,浑身无力,说话声音很小,食欲全无。当地精神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用药西酞普兰,三个多月效果不明显。
简单由于孩子说话没力气,不能正常咨询,沟通一段时间后,我提出两个建议:一、考虑更换药物;二、做室外活动。我让他家人先陪他在小区散步,再逐步到公园散步,再尝试能否爬附近的小山。散步过程中多观察周边花草树木、自然景观。以上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行为激活思路。
两个月后,家长说,孩子食欲已经恢复到病前状态,走路健步如飞,能正常看书学习,并自行停药,没再去医院。后来医生排除他是双相转躁,确认他已经康复。
也就是说,仅仅凭散步走路,有的重度患者也能恢复健康。有时候人的自愈能力大到无法想象,抑郁症并不一定越重越难治,不少轻度患者的治疗反而很难,这是人的身体素质决定的。自愈能力强的患者,采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治疗方式全都“获得成功”。
我还给一个中学男生做过咨询。他被市重点高中录取,由爷爷陪读照顾。爷爷脾气不好,总是冲孙子发火。这个男生性格内向,挨骂受气一贯忍着。有次因为琐事挨骂,他气得简直要发疯。突然,他清晰地听到脑子里响起一个声音,虽然知道爷爷还在骂,居然感觉不到任何愤怒。
之后,他发现自己处于情感淡漠状态,无喜无悲,好像行尸走肉。这种状态持续几周后,感觉空虚难熬,尝试自杀,幸而被及时发现,未能成功。
我和他简单聊了聊,找了几个难度较高的思考题让他做,他很快就做出来了。感觉他的读书能力确实没受影响。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病装正常人,还是没病装有病。他上课没问题,骑车满城逛一整天也能逛,吃饭睡觉也凑合,就跟僵尸一样活着,想着这样还要过几十年,觉得没意思,因此想自杀。
我说:你这种情况,也许可以考虑做电击,把大脑重新启动一下,也许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他接受了我的建议,10次电休克后,我去医院看他,他和几个病友高高兴兴在打篮球。
我问他:还恨爷爷吗?他回答说,还记得爷爷发脾气的样子,但没有记恨的感受。看来电休克还能解决仇亲的问题。
这类案例,患者的生活和职业能力不受影响,主要症状是长期心境低落,无快感,空虚难熬出现自杀想法和行动,但心理痛苦程度不大,即使自杀,也很少选择惨烈的方式。
这和北大徐凯文教授说的“空心病”有些类似之处,但形成机制和解决方式差异很大。前者是典型的心理应激导致的未知大脑生物状况;后者主要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持久心境低落,空虚难熬,属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二者都符合抑郁症状,但都不是双相。
总之,抑郁症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看似相同的症状,其实差异大,需要适用多种治疗理念。患者不要抱有“一治就好”的想法,多反复尝试,才有可能找到适应自己的治疗路径。
关于"渡过"投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