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太任性了!”
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好友洛洛发了这样一条消息,配图是家里一片混乱,像刚来过土匪。
洛洛对婆婆带孩子一直不满。
月子里她每天都能挑出婆婆的“毛病”,尤其是婆婆说的那些“经验” 她明确指出都是陋习。
对此她特意制定了一系列的带娃攻略,让婆婆照着她的科学喂养法好好地学。
看到晚上女儿睡了,婆婆戴着老花镜在灯下研究科学育儿,看着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她一度洋洋得意。
产后上班,同事见了洛洛,都夸她越来越漂亮了。她说:“我满月后就练了产后瑜伽,强烈推荐啊!”
大家一脸羡慕:“带娃觉都不够睡好不好?还是你有个好婆婆吧。”
洛洛不以为然。
前几天婆婆家里有事,适逢假期,洛洛爽快地让婆婆回家多住些日子。
因为这带娃的日子没法按天算,而是被细细地分割成每一分每一秒。
即使老公一回来就积极带娃,可她已经累得腰酸背疼,困得不行了。
孩子睡着了,洛洛以为可以喘一口气,回头却看到家里一片狼藉等待收拾。
原来婆婆一个人带娃度过的是这样的时光,她做家务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洛洛心一酸,落泪了。
原来她没熬过的夜,没受过带娃的苦和累,都是婆婆一个人在默默地支撑。
他们小夫妻的轻松安稳生活都来自婆婆的躬身托起,否则他们的生活里,哪有容易二字。
婆婆就是那个替他们负重的人。
婆婆在孩子满月之后,因为老家事情太多,就回去了。那时,看着幼小的娃我突然有点不知所措。
刚好老公在外地学习,他晚上视频祝贺孩子满月,看到我们娘俩孤单的身影他也哭了。
一个人带娃的日子,吃不饱,睡不好,24小时待命,做了妈就好像一下子穿越去地主家做了长工。
那时我自己经营的*刚有起色,一点不敢懈怠,整天背着娃跑来跑去。
忙的时候,手干活,脚还要晃动着婴儿车里的孩子。
记忆犹深的是有一次看孩子睡了,我就出去接了个货物,20分钟后回来,老远就听到了娃凄惨的哭声。
飞奔,开门,娃已在地上,我看到了鲜血和娃面前玻璃的碎片,她滚下床的时候碰掉了床头柜上的杯子。
幸运的只是娃的手被割破了,这万一……
一个人带娃,是惊悚,是崩溃,是尴尬。
没人帮着带娃,苦的是孩子,忧的是爸爸,累的是妈妈。
当今大多数年轻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和对保姆带孩子的不放心,老年人带“孙辈”已成为社会一大潮流。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的“主力军”。
很多老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来到新的城市,忍受着人生地不熟的孤独,他们这么做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老人们坚持“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前几天有个新闻,讲了两位“超人奶奶”,看着令人敬佩,但更让人心疼。
64岁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 她一年到头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带孙子,九十月份回山东割玉米、种小麦,其余时间在江苏带外孙。
一年都没个休息,但她乐在其中,她说:“哪里需要去哪里,虽然辛苦,但能帮衬孩子就值得。”
另一位王阿姨虽然身在杭州,但照顾的是二胎家庭,她每天都按照儿子安排好的行程行动。
孙子暑假一共报了8个兴趣班,早上画画和书法,下午表演和游泳,到了晚上要学钢琴。
从早晨5点钟要赶到晚上九点钟,除了吃几顿饭,一天里难得休息。可只要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她就觉得很欣慰。
就连小孙子都说:“奶奶一直在外面站着,等着,天很热,看着挺心疼。”
对于老人带孩子,我们更多关注他们有没有带好孩子,却忽视了他们的辛苦付出,忽略了体察和尊重他们内心的感受。
庆幸的是,小孙子明白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懂得他们的默默付出是因为深深的爱。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他是把自己整个儿都给他爱的人。”
这世上,如果真的有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一定是来自我们的父母。只有他们,陪我们长大,助我们成家,又不辞辛苦为我们带娃。
小的时候我们信任仰仗父母,成人后我们占据了高地,他们做的好,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稍有不好,我们就埋怨吐槽,甚至争吵。
有一种娃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也有一种幸福,叫跟着爷爷奶奶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