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
是疯狂地去完成所有想干的事,还是什么都不做,安静地等待死亡?
观众评论说: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怎么和世界和平相处,《生命里》第一次教我,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1
“死亡”病房里的
百态人生
中国人总是忌讳“死亡”,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至亲离去、朋友永别,是自己“行将就木”。
怎样与他们、与世界告别?
这里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数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积极治疗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几乎每两天就会有人死去,来这儿的人都无法忽略这种“死亡的气息”。
医院对面的很多居民忌讳,就在窗前安了镜子,要把“晦气”挡回去。
一些病人刚来便忍受不了要走:“这里根本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进来,隔壁床的人就没了!”
她们无法延长病人的寿命,只能让他们“走得更坦然、舒适一些”。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生命开始倒计时,似乎每个人都有无法忘却的回忆和放不下的牵挂:
新疆的瓜果、年轻的“风光”、儿孙的将来、此生无法再见的老伴……
得病不久,她想过*,但舍不得儿女。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她向剧组聊起年轻时待在新疆的经历:“那儿的瓜实在好吃,回来后我好几年都不吃上海的瓜。”
现在她已经没法再去新疆了,只能躺在病榻上反复咀嚼回忆,回味瓜香。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黑子叔快要80岁了,病痛让他连捡起掉在胸前的鸡腿的力气都没有。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一张张翻阅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给自己挑选遗像。
还让儿女带来了假发,说要戴着走,隆重体面地迎接人生最后的时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向他们“埋怨”孙子总是考不到100分、丈夫从来不愿意分担家务。
她希望自己承担孙子今后所有的病痛,好让他一辈子都能健康平安。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回忆过往,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生了这个儿子,有了这个孙子……”
亲手带大孙子,是让她最自豪的一点。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片中有一对夫妻,丈夫躺在养老院已经意识不清,妻子躺在安宁病房等待死亡。
护士为了让两位老人“见见面”,两头跑着录下视频。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生命就是这样,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如今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没人能够违背自然的规律。”
“每个孤独脆弱的个体,是因为有了爱与陪伴,才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
2
死亡面前
爱也被同时放大
癌症晚期的陈晓军,浑身没一点力气。
可是,他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说以他的状况无法再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暗淡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在以往的人生中,陈晓军并不习惯看病,经常能拖就拖,因为“钱是要替女儿攒起来的”。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女儿离开后,陈晓军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他不想死,他想多活几年,想亲眼看着唯一的女儿出嫁。
可是,陈晓军没能等到那一天。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人在死亡面前,总是很无力。
亲属都知道,他们没法以“等你出院了”作为开头欺骗自己和亲人。
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完成亲人们未了的心愿。
可是她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她亲自回去,于是儿子决定代替母亲,用照片记录下海盐。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谈及这些,这个在母亲面前一直笑着的高大男人,独自面对镜头时一下子垮了下来。
“本来我想带她玩一玩,出去旅游旅游什么的,这一切都成空想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吴留生半靠在病床上,终于在儿子的手机中看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这里从来不缺少让人无声哽咽的画面:
一边为母亲梳头,一边小声啜泣的孩子。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有想要回家的老人。
有母亲发出一串含混不清的音节后,仍然应着母亲的话的女儿。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作家柯云路曾宽慰那些看着至亲离世的人:“生者的悲哀往往在于不知道逝者去向何方,他们离去后是否安好。
对于那些一生善良的人来说,与其长期缠绕于病榻的苦痛与煎熬,另一世界的景象一定是好的。”
舒缓疗护承载的爱,是陪伴更是承诺:
3
有尊严地离开
是他们最后的愿望
对于这里的病人来说,痊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
因此,这些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们,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心愿:
以及一个共同的愿望: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学者齐邦媛谈到死亡时说:“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
送到医院时,护士发现他大小便失禁,指甲都已经变成黑色,指缝里残留着粪便。
或许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狼狈的老人,曾经是一名大学英语教授。
医护人员一点点地为病人做全身清洁,每隔几个小时就为他翻一次身,否则可能会生褥疮、甚至生蛆。
老人最后离去的时候,身体干燥洁净,头发和指甲长度适中,面容安详。
带着他最后一点尊严,离开人世。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另一位老人汪昌明,胃癌晚期。
初来医院时,他的精神很好,时不时会吹上一段自己喜欢的葫芦丝。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和医护人员聊天时,别人问他和老伴“谁追的谁?”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坚持“不做任何积极治疗,死后也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墓地、可以海葬。”
因为他“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
化疗到头发掉光,吃不下饭也说不出话,心脏跳动,呼吸犹在,却连翻个身看看窗外的世界都困难……他不愿意。
可是,正如护士所说,她见过太多被送进来的病人,他们活得很辛苦。
因为更多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活,是在为家属亲人活。
他们往往不能选择生或死,更不能选择“怎样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汪昌明想要“一切从简”,妻子却直白地告诉他:死后不是你说了算。
沈和敏临终前想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我身上已经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想想只有一双眼角膜有用了。”
她希望尽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也让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可是一直到她去世,家属都不愿意签捐献同意书,沈和敏的心愿最终落了空。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旦触及到死亡,许多人就变得十分敏感。
有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
他们尽心尽力地想让亲人多活哪怕一天,病人孤零零躺着的ICU、全身插满管子、昂贵的药物……全都不在话下。
我们很难说他们错了,可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去尊重病人的心愿。
“人人都知道优生,从来没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对有些人而言,比起死亡,同样害怕的,是自己的不堪和无力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可是亲属们在“爱、舆论、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不肯也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
“临终关怀”这个词,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
“让生命走得更温暖,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意志”也成了不少人努力的方向。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能够“体面、圆满”地离去。这也是《生命里》最大的意义之一。
死亡究竟是什么?
他们的故事和牵挂,遗憾和坦然,让屏幕外的人,能够“了解死,了解生”。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给文章点个赞,珍惜那些在死亡面前被放大的爱,它们一直都在你的身边。
本文截图均来自纪录片《生命里》。
获取观看链接
《槽值》招聘坐班实习生,工作地点北京,三餐免费、提供班车、下午茶。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单篇稿费300-1500元。点击☞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