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非洲,也没有搭乘过飞机。只记得当我还很小的时候认识飞机是一种类似空中飞行的大鸟的交通运输工具,区别于陆地的,它多了一双翅膀,能翱翔在湛蓝的天空,窜梭于云雾里。
因此,在我的眼里的非洲只能活在我的想象力,活在我的直觉里。直到,高中,我们学习了世界的地理知识,才能真实的对非洲有一个概况,这些大概的了解来源于课本的知识和老师不费口水的的讲解。
这时候,非洲在我的眼里是热带雨林,也是撒哈拉沙漠,更是沙漠里的绿洲,希望……
在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非洲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据说,一开始,那里的人不穿鞋子,没有所谓的现代文明,更没有教育。一开始,我也不大敢相信这种据说,直到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解放了双手,又重新拾起了学习,看书的信心。
我也不曾想过我还会再次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籍阅读,理解。我不得不承认在读每一章,每一篇,甚至是每一句时,我都很用力的去读懂意思。有时候,我会很困,很累,可也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看多少。比较起当年上学那会念书理解更困难,也不大记得住阅读过的内容,只能过后会想到一些自己看时特别喜欢的文段。
对非洲的进一步认识是在看过台湾作家三毛的《沙哈拉沙漠》之后,我眼中的非洲又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我想象那么美好的地方,可不那么美好里却也存在着许多美好。这里的非洲其实也只是非洲的一角,是一个沙漠,就因为是沙漠,因此她贫瘠却又不失大漠的风范。她的大漠落日吸引着人们。
可是,三毛就是在这个荒凉贫瘠的大漠里遇见了她的爱情,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和撒哈拉威人的相处颇是有趣,总体还是感觉到一种人性的美,善意。
他们不仅仅是爱情,家庭,更是邻里邻外。三毛更是从一个陌生的亚洲人到和他们融合相处。有时候互相帮助,三毛给她们教书,叫他们认字。或许,我们不能那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因为这个标准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贫穷和落后,让我们的起点和认识不一样。在我们的所坚持的立场上,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我想三毛她在那里的做法是对的。
在我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有能力的人应该帮助身边的比较困难的人一把。这好像我活着的这一座城市一样倡导着能帮就帮的精神。如今,贫富差距更让我觉得有时候很难喘过一口气。工作的快节奏,没日没夜的敢效率,却总是适得其反。明明很努力的在忙着手上的工作,却总是每天受着上司的批评。
每次在拉上做不出货的心烦呢,总是像被困住的猛兽般万般折腾着,痛苦不堪,焦虑,心烦,质疑,紧张,不被看好。
这时候真向往非洲的自然淳朴。有种宁可回家种地也上拉的心情。或许,是我能力不足,手脚过慢,或许是我沉默寡言。可我总是想象着我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能有经济作物可种,或许就不会有这种很吃力的地步。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视频。非洲的海岸上有好多海鲜。可是,视频里这么说非洲的人宁可饿死也不去捡那些海鲜,又说了根本的原因是懒。
可是在《信中国》里,黄继光母亲却说她几个儿子还小的时候,几个人饿的实在是受不了。只有黄继光爬起来,去外边找吃的。后来还被误会打死了村保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