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湖》读后感(一):人人心里有净土
新疆喀拉峻从来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雪山皑皑,林海深深,芳草萋萋,静美如画,是大自然留个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而且充满着神秘,演绎过无数的传奇。历史上,曾经响彻过胡人的号角,飘扬过乌孙的战旗,洒下过解忧公主的眼泪,烙下过唐玄装西行的踪迹……
如今,当那位叫墨菲的内地女孩出现在这片土地的时候,一个新的悲情故事又开始上演。
墨菲,一位妙龄美女作家,从一位叫“天狼”的网友那里得知在喀拉峻草原深处,有一个叫天堂湖的神奇地方,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而且还可以和仙逝的先人对话。深信不疑的她只身来到喀拉峻草原,梦想找到见证真情的天堂湖,结果,在到达夏塔古道神秘失踪。至此,可可达拉派出所和墨菲之间的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按照耶和华的说法,与生俱来,人是有罪的,我们每做一件善事,就是为了减轻罪恶。可不幸的是,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并没有行善德之事,反而在增加自己的罪恶。比如赛尔江,一副狰狞的面孔,凶残无情,亲手杀死了美丽善良的莎雅,甚至连自己的哥哥也不放过,每个人都会对他恨之入骨。
然而,当我们寻根溯源追查造成赛尔江这个悲剧人物的原因时,又不能不对他产生某些方面的恻隐之心。刚刚走出大学的赛尔江是一个心存志向,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只是因为一次不公平大的待遇心生忿恨,产生了报复心理,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这次不公平的待遇,正是造成他心灵扭曲的直接原因。然而,等我们跟随着艾山的脚步一步一步追查到底是谁制造了这次不公平的事件,造成赛尔江最后的悲剧时,却陷入了迷惘之中——因为我们无法把悲剧的原因强加到某一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是有错的,但每个人似乎都又是对的。
而在赛尔江心中,却坚持认为包括阿莱在内的每个民警都是邪恶的,都是心灵不纯净者,是肮脏灵魂的人。他恨阿莱他们,甚至于那些和警察有关系的人。他觉得他们都不应该出现在天堂湖这个地方,所以,他宁愿把他们杀死,把他们推下山涧,或者逼他们走冰川离开,也不让他们留在天堂湖这个地方。因为,在他心中天堂湖是神圣而又纯洁的一块净土,是绝不容许别人来玷污的,他要让心中这片纯洁土地永远保持着美好和纯净。虽然他在行为上有些畸形,但在人性上却符合人之本性——人心向美。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块净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净土,人间才有友善温暖和谐,人生才有目标向往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净土,墨菲才不远万里执着地来到喀拉峻,寻找那个人人都说不存在的天堂湖。也正是因为她固执地坚持着别人认为子午须有的东西,大家才会把怨恨发泄在她身上。然而,墨菲又有什么错?她只是怀揣着一个向往纯净的梦想;她只是心中有个渴望;她只是比一般人更执着一些,认真一些,结果却被所有人视为抑郁症患者。直到后来,大家才忽然发现,墨菲说的一切都是真是的,她根本就没有抑郁症。这样看来,有忧郁症的人应该是那些“正常人”——当他们用一种抑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正常人的时候,那个人就是抑郁的。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醒者,往往可能就是那个醉者;醉着,也许才是真正的醒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谁敢保证自己不会被腐蚀?即便不被腐蚀,太多的红尘喧嚣,太多的尔虞我诈,也会让我们时时感到有紧迫的呼吸和孤独无助,甚至无奈的忧郁。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今社会,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人群总数的75%。这样看来,我们或许大都在正常和非正常之间徘徊。但我们之所以精神没有颓废,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有一块永远不会被污染的净土在支撑。
每个人心里的这片美好的净土,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就像镶嵌在汗腾格里峰山上的天堂湖一样熠熠闪光。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人情如何冷暖,不管情绪如何无常,它始终在心灵的某个地方,始终让我们保持着一份纯真无暇,一份美好向往。一片纤尘不染的净土可以安慰孤独的灵魂。对于在红尘中纠结中的人,能拥有一片辽阔、平静、美丽、祥和、友爱的土地,便是内心的天堂。所以,天堂湖对于有心的人来说,是珍视和惜爱;对于淡泊的人来说,是对风云变幻的忽略,对于急功近利的人来说,也是心灵最后的归宿。
那么,请踏上喀拉峻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循着历史的踪迹,去寻找心灵那片纯净的土地,播下善良友爱的种子,结出幸福的果子,在流年的来去中,优雅地老去。
《天堂湖》读后感(二):真实的冲突和虚假的冲突
常德丛的《天堂湖》是一本悬疑破案小说,讲的是在新疆喀拉峻草原上,民警协助一个女作家寻找天堂湖的故事。
看书评,有人说故事悲情凄美,也有人说故事充满了正能量。这自然是极好的,然而读完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我总感觉故事有点轻飘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连着几天我也没想明白。就直到上个周末我打开电视点播,无聊怀旧连着看了三集琼瑶阿姨的《梅花三弄》,我才发现,是冲突。冲突的疲软让整个故事都立不起来。
先说琼瑶的冲突。一开始是王妃要男孩,好巩固自己的位子,但是自然规律是另一回事,让她无法遂愿。于是王妃的姐姐策划了狸猫换太子的阴谋。冲突暂时解决了。但它是一枚定时炸弹,在后面随时会爆炸。并且因为这个冲突又引出了新的矛盾,王妃渴望见亲生女儿和担心秘密泄漏相抵触。而秘密泄漏的后果,是所有人都得死。所以每个知情者拼命去守住这个秘密。接着就出现故事的主要矛盾,王妃的养子爱上了她流浪在外的亲生女。
这个主要矛盾是不可调和,无法避免的,直接就将故事推到了最坏的方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有一集,就是男女主角相爱没多久,他们努力冲破满汉之分的桎梏,争取到了王妃的支持。接着男主角回王府,坐着马车,非常轻快。但是作为观众的我心里知道这不过是导演的手法罢了,一个小的矛盾解决了,让观众放松一下,更糟的事情马上就要出现了。编剧不可能放任两个人恩恩爱爱过日子,那样故事就没法讲了。果然,一回到王府就是皇帝赐婚。而皇命是不可更改的。悲剧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这个故事的冲突是生死攸关的。所以从冲突荡开来,整个故事紧凑有带感,尽管这是部缠绵的言情剧。
但是《天堂湖》里的矛盾让我很难接受。整个故事,前面的矛盾是墨菲闹着要去找天堂湖,民警站在对立面阻止她。但是墨菲要去天堂湖的理由呢?为了灵魂的净化?寻找亲生父亲?和天上的妈妈心灵交流?第一个理由太虚了。第二个理由前面铺垫不够,看不出父女情有多深。第三个理由实在又太做作了。动机牵强导致矛盾的正方力量不足。寻找天堂湖对她而言不是一个生死攸关,不得不做的选择。
而在另一方,警察又太过无聊。故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整个派出所的警察除了寻找墨菲,试图阻止她就没别的事了。而现实,现实不是那个样子的。矛盾的反方也很疲软。故事前段的矛盾不合理。
故事后段的矛盾是黑化的赛尔江试图报复社会,而代表社会秩序的一方去阻止他。问题是作者对赛尔江的堕落之路着笔寥寥。一个人因为一次考试而仇视社会,彻底颠覆了自己的一切。这他得有多玻璃玲珑心啊!让我辈在考场屡经挫折的人情何以堪呢?
扯了这么多,不知所云。就写这么多吧。
《天堂湖》读后感(三):天堂自在人心
天堂自在人心
——评《天堂湖》
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界便是天堂,便是净土。
小说的开篇讲述了网络作家墨菲从一位叫“天狼”的新疆网友那里得知,在壮美的喀拉峻草原边界和雄伟的汗腾格里雪峰脚下,有一个净美如画、圣洁明净又充满神秘灵异色彩的世外桃源——天堂湖。墨菲对此深信不疑,只身一人从内地来到新疆伊犁,寻找这个连草原上牧民都不曾听说过的这个地方,结果,在到达夏塔古道进入草原的地方突然神秘失踪。可可达拉派出所接到墨菲失踪的报案后,迅速成立专案组。所长叶尔蓝亲自带领搜寻队伍进入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禁牧三年、荒无人烟的喀拉峻大草原寻找墨菲。婚期临近的派出所副所长阿莱正与未婚妻莎雅在伊帕尔汗薰衣草庄园拍摄婚纱照时,墨菲闯入并认定是阿莱就是“天狼”,而且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并爽约,于是她大闹了一番。在阿莱见过墨菲和她的白天鹅玉佩、又听说墨菲离奇失踪后就再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墨菲三进三出喀拉峻草原,牵动了多少人,又引发了多少悲情故事、恩怨纠葛……莎雅的包容与善解人意,然而好人却没有好报;艾山的心直口快、简单真挚,还有他为嫌疑人追查当年报考公安干警落选的执着令人刮目相看;赛尔江可恨又可怜,因为他始终放不下心中愤懑、仇视与报复的执念,终将害人害己。
起初觉得墨菲任性刁蛮,性格阴郁偏执,甚至有些神经质。她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梦想中,从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为了找到天堂湖,她甚至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更让人觉得她偏执得有些可怕!然而,她的执着终成正果,但也有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其中曲折让人感到颇多心酸与无奈!随着故事深入,对墨菲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我们感慨于她的善良、勇气与热情,不得不钦佩她为理想而不懈追求的精神。对于墨菲而言,天堂湖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可以和妈妈连通心灵,交流情感的地方,是自己可以触摸内心、荡涤灵魂的地方。这才是她人生的目标、心中最美的向往,也是她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墨菲始终不移地为之奋斗着,这才是最美的天堂。“生命,对于有心脉的人来说,是珍视和惜爱;对于淡泊名利的人来说,是对风云变幻的忽略;对于急功近利的人来说,是奔波的匆忙和哀怨。而对于真正有不拔精神的人来说,坚韧才是生命的真谛。”
这也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天堂。来到了天堂门口,他喜极而泣,然后开始欢呼起来:“我终于来到天堂啦!我终于来到天堂啦!”然而天堂的守门人却诧异地问道:“哪里是天堂啊?”
欢呼的人一下子惊呆了:“难道你不知道这里就是天堂?我明白了,原来你没去过地狱啊!”是啊,在生活中有些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并为之喝彩,而有些人身处天堂却依然不知天堂在何处。
“生死其实就在一念间。生有何其苦,死又何所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目标;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生存,而在于蜕变。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死亡,即使你的躯体是活生生存在的,灵魂也会经历很多次泯灭。但,真正的蜕变只有一次,那就是从生到死的那一次。”我们总是一边妥协,一边羡慕那些坚持到底的人。每当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又懊恼得恨不得去撞墙,初衷是我们再不愿提起的心中隐隐的痛。而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在拼尽所有的努力之后,即使无所得也无怨无悔!
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最需要好故事的支撑。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拍成电影,已经被全球业内人士视为最可行的捷径,也是最保险的票房灵药。全国公安文联与中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拟联合摄制《天堂湖》同名院线电影。读过小说后会更期待观看电影,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立刻活色生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步投足都极具立体感与画面感。
最后,我想以董立勃先生一段话结束此文,“有执着,才能找到向往的天堂;有真情,才能唤醒迷失的心灵。有相守,天堂不一定是你向往的地方;有大爱,何处不是志士的故乡?”
《天堂湖》读后感(四):天堂还是噩梦
沿着古韵飘香的夏塔古道,进入秀丽的夏塔谷地,趟过冰清玉洁的玉河,在壮美的喀纳骏草原边界和雄伟的汗腾格里雪峰脚下,有一片五彩斑斓的空旷山谷,叫琼库什台。琼库什台的谷底,流淌着灵光熠熠的江布拉克河。走到江布拉克河的源头,是一片静美如画、圣洁明净的湖泊,牧民们叫它天堂湖。 ——天堂湖
天堂,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就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它应当就是美丽的,安静祥和的,一切与“幸福”相关的词汇都与之挂钩。但是,在这美好的表象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
就如同天堂不属于人间,这美丽的天堂湖,虽然始于人们最初最美好的夙愿——保有人间最美的净土,最终却充斥了阴谋、怨恨和鲜血。
一心想在传说中的天堂湖告诉了已逝的母亲现在的自己很好的墨菲,应网友“天狼”之邀来到新疆进入喀拉峻寻找天堂湖,顺便找生死未明的父亲。当她决定出发的时候,“天狼”的阴谋就已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接着,误会,失踪,错杀……这将是墨菲的天堂还是噩梦?到底谁是“天狼”,真的有“天堂湖”这个地方吗,抑或这一切只是墨菲的妄想?情节一点一点铺开,幕后黑手赛尔江的悲剧性引导着小说走向悲剧的结局。赛尔江因为警察梦想的破碎走向了“正义”的对立面,虽然他一开始的设想只是让警察堂哥阿莱声败名裂,但当阴谋展开时,事情的走向开始脱轨,再不是他所能随心操控的了。
在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尖锐、敏感、神经质的墨菲有的时候真想让人掐死她;赛尔江则印证了可怜和可恨的关系很紧密;正直但鲁莽的艾山很多时候想让人踹上几脚;善良、善解人意的莎雅应该是本文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她的形象够饱满。最后,不得不说,阿莱是文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是小说对他的刻画不算成功,他的形象特色不够鲜明,算是一个遗憾。
据说,这部小说已计划搬上大荧幕,期待剧本能在保留小说优点的基础上,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天堂湖》读后感(五):人性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评长篇小说《天堂湖》
长篇小说《天堂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痴缠、悱恻、悬疑的故事。
初读这个不算短的故事的前几个章节,让人觉得有些喘不气来:过多直白的人物对话,疏于对景色的描写,似乎有些神经质的女主人公,派出所民警没有头绪的工作部署,无厘头并且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情节……所有的表象传递给我一个信息:这部小说是紊乱的、不成功的。但是,当我慢慢深入读这个故事,把自己融入这个故事中,当我对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当我以敬仰的心情理解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时,我又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而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情节也越来越精彩了。作者先抑后扬,在写作手法上可以说是运筹帷幄、匠心独具。是的,如果将小说的前一小部分比作待化而出的蚕茧的话,那后文的高潮部分就是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不假,《天堂湖》也必然无法逃脱这个窠臼,读罢洋洋洒洒近28万字的小说,我们或多或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谋篇布局和情节铺设是合理的,同时又是出人意料的,尤其是故事的结局,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书中塑造了阿莱、墨菲、艾山、赛尔江、季峻等性格迥异,内心强大,都很有“故事”的人。阿莱在亲情当中错误取舍,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墨菲历经千难险阻、排除万难寻找天堂湖,实际上是寻找已故亲人的葬身之地;艾山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警察,他在“墨菲事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赛尔江是一个悲情人物,本性不坏的他因为没能当上警察而“失心疯”,最终害人又害己;至于季峻,他的出现就是一个谜,始终对自己能当上警察怀有感恩之心,最终为了赎罪、保护墨菲而受重伤……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他们为天堂湖而交织在一起的命运让人唏嘘和感慨。
小说围绕的核心——天堂湖究竟存不存在呢?是一个传说,还是一个传奇?作者为我们解开了谜底:天堂湖被三面圣山环抱着——东面哈雷克套山,北面撒布鲁克山,南面汗腾格里峰,这三座山分别埋葬着三位圣人,因此天堂湖也是圣洁的。在所有到过天堂湖的人们的心中,这一片清净圣洁得像自己母亲乳汁一样的地方,是绝不能也不该沾染上任何尘寰的烟尘的。所以,那里的人们都自觉地保护着天堂湖,保守着这个秘密。天堂湖实际上已成为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精神领袖”:人心向善,内心平静,为人慈悲、宽容和真诚。
天堂湖,是一个心灵净化之地,同时也是一个传播正能量之地。小说中除了命运纠葛的人物故事情节之外,从中也透露出善良、执着、勇气、宽容、不离不弃、不轻易言败等正能量,这些都是人性的闪光点,而这些,正是我们要大力弘扬和极力推崇的。
《天堂湖》已经全国公安文联与中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拟联合摄制同名院线电影,定于2015年公映。
《天堂湖》读后感(六):天堂湖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打开第一页就一口气读完的,《天堂湖》是个例外。一开始阅读就不想停下来,可见作者的故事写得有多么的引人入胜。
本书讲述了一个从内地来到新疆寻找天堂湖的女孩的故事,她从网友那听说天堂湖是离故去的人最近的地方,所以她想要去到天堂湖,去告诉她的妈妈她过得很好。而这注定是一场奇异的旅程,从女主角莫非的神秘失踪,到一块天鹅玉佩的突然出现,男主人公失去联系,作者用一个接一个的疑团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书中每一个人物都与神秘的天堂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整个故事的架构紧密,人物联系密切,行文也很紧凑。
赛尔江是本书中的悲剧人物,他最初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他拥有自己的梦想,想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却因为一次不公正的“黑幕”开始仇视警察仇视社会,最终走上了一条报复的道路。无巧不成书,这次的“黑幕”内里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想要报恩的内地青年顶替了赛尔江的名额,确是勤勤恳恳的工作,把乡亲们都当作自己的亲人。
少数民族大多都有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传说,本书中所描绘的天堂湖是一个鲜有人知的地方。她就像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人间天堂,我们都愿意相信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她神秘的存在于某个角落,如果你心灵纯净说不定有天会遇到。许多人,正如本书的主人公莫菲一样,都在找寻这一方“天堂湖”。
为了保护这片圣洁的土地,天堂湖里所有的居民都守护着一个秘密。如果这个秘密被发现,挖掘机很快就会长驱直入,天堂湖就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在被大家赞叹的同时,她的纯净和静谧就会遭到破坏,就像无数被开发的旅游观光胜地一样。淳朴的牧民因为信仰,世代守护着这一个秘密,但信仰背后是人性的贪婪。墨菲的父亲多年前在天堂湖的山上发现了玉矿,不想天堂湖的美丽被玷污,于是他利用了牧民的信仰,编造了一个传说使他们世代守护天堂湖。
《天堂湖》读后感(七):对人性的思考
《天堂湖》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紧凑、扣人心弦,本土气息浓郁。结局虽然悲怆,但最终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美好的遐想空间:所有人共同维护一个秘密,是因为保护一片圣洁的土地。
作者在书中细致地为读者描述了天堂湖的美景:天堂湖被三面圣山环抱着——东面哈雷克套山,北面撒布鲁克山,南面汗腾格里峰,这三座山分别埋葬着三位圣人,因此天堂湖也是圣洁的。在所有到过天堂湖的人们的心中,这一片清净圣洁得像自己母亲乳汁一样的地方,是绝不能也不该沾染上任何尘寰的烟尘的。所以,那里的人们都自觉地保护着天堂湖,保守着这个秘密。
这本书从很多细节中给读者展现了靓丽的草原风情、悠远的民俗文化、豪放的民族性格。该书既讴歌了公安民警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但是,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最终指向都是利己,故人性本私。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
利己,是人类最终极的根本属性。关于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人性不可解放,一旦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人性只可善加引导,抑恶扬善是为上策。
如何去看待《天堂湖》这本小说反馈给我们的精神价值?我认为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一段话是对它的最好诠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美的向往。只有那些为了心中的向往披荆斩棘、千锤百炼,在千辛万苦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人,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最美的天堂。生命,也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才熠熠闪光。”
《天堂湖》读后感(八):秘境天堂湖
初看到天堂湖三个字,心中充满无限遐想。天堂,一个代表时间无限美好的词汇。是永恒世界里至高的居所,是圣洁的,也是人们所盼望的灵魂永远归宿的地方。天堂湖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是一片精美如画,圣洁明净的湖泊,是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充斥着阴谋、仇恨。故事围绕网络作家墨菲只身一人从内地来到新疆宁州,寻找所谓的天堂湖开始铺展开来。紧接着墨菲的失踪,莎雅的死亡……一个个人物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
墨菲,是这个故事里面最核心的人物。她是一个倔强任性,偏执得有点神经质的形象,每每看到一些情节,都让人有种想掐死她的感觉。可能当中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莎雅,她的善良、真挚让人有无限的悲悯。幕后阴谋的策划者,赛尔江,典型的被仇恨冲昏头脑,让人可恨又可怜。值得一提的是,艾山则是代表了口无遮拦、我行我素,但是他却有着执着和真实的另一面。另外一个核心人物阿莱,全书对他的刻画不够深刻细致,以至于读完全书我都无法清晰地想象出他的形象,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这是一本典型的悬疑小说,但整体读完之后,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很多故事情节不够连贯、严谨,人物塑造得不够丰满,而且个人认为结局很马虎。悬疑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悬念贯穿始终并且最终解开的小说。悬疑小说以曲折的情节、强烈的悬念、严密的逻辑取胜。有人形容写悬疑小说是带着脚镣跳舞,可见其对作者的知识厚度,叙事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的要求是极高的。整个故事里不够严密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墨菲执意去寻找天堂湖的理由太牵强;二是整个警察局如此费心费力地要去找到失踪的墨菲并且要以一种特别的途径医治好她的幻想症,在现实里几乎是不成立的;三是赛尔江策划整个阴谋的动机让人难以接受。
除去这些,总的来说,整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传递着一种正能量。正如底封上张玉波老师评价的一样,天堂湖留下的不仅仅是神秘和美丽,还有冷暖无奈的人情和悲天悯人的人情,而更多是人间的真情。比如,墨菲对母亲的爱,莎雅对阿莱的爱,墨菲对心中自由执着的追求……也许有没有天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对美的渴望。
《天堂湖》读后感(九):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从来以为,世界上最让人欲罢不能的,不是刻骨铭心的爱,也不是刻骨铭心的恨,而是想爱而不能爱,想恨却只为掩藏爱。
爱恨交缠中的人,往往神经兮兮,就如小说主人公墨菲一般,看起来疯疯癫癫,时而纯洁如孩童,时而邪恶如荡妇,眼神飘忽,情绪多变,而一切皆因,她心中不纯粹的爱与恨。
小说中的那个“天堂湖”不也一样,本来是纯洁得如同神的眼泪的地方,却因其怀碧,而不得不在这个年代隐蔽成为一个传说。原本,至美的东西大家宁愿它是虚幻的,因为它的美是世间的人和物是不配享有的,怎么容得下丑恶的外人前来搅扰她的清白?
然而,所有美的东西,有多少人想要保护她,就有多少人想要占有她。当一个神秘的誓言被建立起来,当一些人被若隐若无的线索所吸引,天堂湖理所当然成为一个萦绕着所有人的爱与恨的地方。
也因此,那个爱恨交缠的女子墨菲,会为了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地方,不顾一切地想要到达它,体会它。而当二者以一种古怪的方式相交织的时候,隐藏在二者内部的那些痛苦、悲哀、欢乐、赞颂才在碰撞之中一点点揭露出来。真相一层层被揭开,为了美而受的伤,其实比因为丑陋而得到的痛苦还要多!
到底是谁的错误呢?
故事的一开始,谁都没有错。然而因为美,为了保护美和占有美,没有错的人们竟然也交缠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出匪夷所思的缠斗,在错和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竟难以挽回……那么,这难道是说,美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吗?
想到一句话,“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正因为人的内心太过幽深,才导致这一出出口是心非的荒诞剧的发生吧?
掩卷长思,不由得想,天堂湖也许真的存在吧,也许真的存在。
《天堂湖》读后感(十):另两种解读
当一群原本有着错从复杂关系的“陌生人”同时出现在新疆喀拉峻草原腹地神秘的天堂湖畔时,我们知道一场交织着复仇、出走、嫁祸、缉凶、真与假、爱与恨、纯净与肮脏、灵魂与利益等诸多精彩剧情元素的好戏要开演了。作为读者,当然不希望这只是一部“类型片”的原著,生产于商业电影时代的流程化产品,纵然情节可圈可点,也只能带来快餐式的观感。好在本书近三十万字的篇幅给了作者更多维的表述空间,也让读者更多角度的解读成为可能。
戏剧性特征和情节思维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多条线索、人物交织的冲突集中在一起事件中暴发,随即一条隐藏多年的线索谜团也随之揭开:大学毕业生赛尔江因投考警察落榜而对主考官堂哥阿莱心生恨意,精心策划了一场骗局,制造了内地女孩墨菲的离奇失踪案并失手杀死了阿莱的未婚妻莎雅。这个看似简单无可辩驳的复仇动机背后却被作者隐藏了错综复杂又不可抗拒的因果关系:阿莱造假迫于压力,赛尔江落榜纯属巧合,而偏偏顶替赛尔江当警察的人又曾因被赛尔江一家所救而心怀感恩想当警察,无辜被骗的墨菲苦寻的父亲又是赛尔江一家的恩人。
掩卷长叹,不禁发问,为何一个复仇的故事背后隐藏了这么多的恩情,为何一个充满仇恨的人所报复的对象原来都是曾经的恩人,又为何赛尔江悲剧命运的开始源于他曾救过的人想当警察的报恩行为,他伤害的都是他应该爱的人,伤害他的也正是感恩他的人。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悲剧。所有人被莫名卷入一场颠倒交织的因果循环中,一件事追着另一件事,来不及喘息来不及思索,谁都没有做错,却最终互相伤害。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引起了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但是在这个悲剧故事中,谁能理出头绪?谁能找出扇动这场悲剧的最初那只蝴蝶翅膀?
一个小人物的生存困境突围,必然是所有明暗情节交织的发展主线。赛尔江投考警察失败,走入人生选择的困境,如何突围?大多数人也许会另寻出路,但赛尔江却走上了复仇道路。这一情节设定是整个故事的发端,也是点燃主人公仇恨情绪的直接导火索。有人不解主人公在这个困境中为何做出如此极端的复仇选择,假设我们抛开所有情节设定的需要,单就这一行为本身来探讨,赛尔江的选择大概代表了作家在处理笔下的小人物面对生存困境时的一种“类型化选择”。这无疑让人想到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女主人公在面对“被离婚”“被诬陷”的人生困境时,为证明一句“我不是潘金莲”耗尽了大半生上访告官,二十年过去她的上访还在继续,当初欺骗侮辱她的前夫突然去世,没有了要证明的对象,所有的一切仿佛瞬间消解了存在的意义,读者哑然,这个曲折的故事里所有的努力、挣扎究竟值不值?这也是我看到本书的结局和真相渐渐被揭开时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既然所有都是机缘巧合造成的误会,没有真正的坏人,也就消解了复仇本身的意义,除了造就一个情节紧张环环相扣的好故事,主人公的存在显得毫无意义,突兀可笑。
可作品既非生活本身,也不随书籍的页码而终结,它是一种现实与虚构间的介质,一种表象背后的灵魂,它真实存在,又仿佛从不曾发生。就像俄狄浦斯的寓言,你深知,却无法避免地陷入悲剧。命运无常,人生无奈,囿于此,无力挣脱。你看到了赛尔江的困境突围,觉得可笑,觉得不至于此,小题大做,可就在你合上书的明天,也会遭遇这样的困境,也会在瞬间无意识中暴发仇恨偏激,当然你或许随即平静下来淡然处之,那瞬间的极端闪念则留给了作家,演绎出这一个个没有被现实熄灭的无奈悲剧。这大概就是这类故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