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属灵游 | 日常生活是你宣教的第一禾场
日期:2018-08-11 09:00:06 作者:小驴尥蹶子 阅读:

属灵游 | 日常生活是你宣教的第一禾场

  200人之众的属灵旅游团在镇江戴德生纪念楼旁边的教堂合影

日常生活作为宣教的场合

  文/彭凯

  ➴

  为了准时坐上去镇江的大巴车,我们一家人早早地出发,收拾行李,背上行囊,把孩子抱在怀里,一家兴高采烈下楼时,却发现天空竟然飘着细雨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天空阴沉沉的,四面八方仿佛有沉重气流,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了,是打车过去还是冒雨前行?这么早怎么可能有车呢?冒雨的话小孩子怎么办?

  望着门前合欢树叶上随雨落下的枯叶一片片飘到路面的坑洼里,心想,下点雨也好,不是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要一路同行吗?天气太热的话怕是受不住。于是,心里默默祷告开始感恩神的作为更美好,只不过想恳求神可以让雨可以暂时在我们头顶止住,我们好赶往教会事先约定的上车地点

  果然,十分钟之后,雨就停了,夏风过头顶,远处又传来礼花的响声,就这样,我们迅速地出发了。

  这一次属灵旅游,是我们一家来到南京之后第一次参加主内的集体活动孩子们很开心能够和这么多人一起出去。而镇江作为有着丰富属灵资源城市,能够和家人们一起感受当年戴德生在中国服侍的心路历程也是意义重大。打开朋友圈,旅游的主题永远热门话题,以前中国人见面了,会彼此问候说:“吃了吗?”现在我们在微信上互相问候的方式往往是“去哪儿玩了?”

  说的简单点,人生在世吃喝玩乐哪一桩事情世俗的呢?主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我想他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不吃不喝、拒绝游山玩水的生活,而是命定我们切实地悔改、信福音诚实转变我们的人生方向,活出彼此相爱的生命

  基督徒在世固然是客旅的身份,但是这个世界说到底仍然是上帝的世界,我们有责任认识上帝藉着教会在历史上走过的足迹。主耶稣呼召门徒与他同行同游,一方面训练他们成为天国的门徒,另一方面也是藉着在一起的生活训练他们有蒙神喜悦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代人热衷旅游,把旅游当做一种扩大生命体验增长见闻的生活方式,不尽然是世俗化的表现,背后说白了都是渴望敬拜、渴望获得更加厚实的意义感的行动

  戴德生纪念楼部分内景

  大巴车准时到达,五夫长、十夫长开始各司其职,点名的点名,带领游戏的做游戏,一家人其乐融融弟兄姐妹彼此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采,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还是觉得特别兴奋,不是有人说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一起去吗?很多弟兄姐妹已经去过这次的目的地好多回了,可是听到教友要组织这次属灵旅游,甚至放弃了到更远地方的度假,为的就是能和家人们一起在整个的行程能够更多的交流,也能共同被主爱激励,被主的真理得着。

  当主耶稣因为叫寡妇的孩子从死里复活,路加告诉我们说,他的名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的地方。当施洗约翰派两个门徒去问“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时,主耶稣用一系列神迹来打消施洗约翰心中的疑虑。当约翰的门徒走后,主耶稣的身边仍旧围着极多的人。于是,主耶稣再一次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是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主耶稣的话翻译到今天的处境,仿佛听到:你们浩浩荡荡200多人准备去镇江,是要看什么呢?

  是要看李白、孟浩然、王安石笔下江南风景、旧日英国领事馆的恢宏气势、当今巍峨高耸的教堂吗?你们这么多人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是要看诺贝尔奖得主珍珠的过人风采吗?还是去看西津渡石板道上行走的俊男靓女呢?那小鲜肉当红主播是在抖音、快播上、朋友头条上。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是要看戴德生吗?是的,戴德生比当今的宣教士影响大多了。内地会在中国所做的福音事工,我告诉你们,没有哪一国的宣教士、哪一个宣教机构大的过戴德生的;然而......

  还记得多年前在大学生团契的敬拜会上,我们一群热血青年唱着宣教的中国,唱着HE-NE-NI(我在这里),那时我们对于奉献与委身的理解,就是觉得唯有成为宣教士,或者至少成为一名随时随地分享福音给身边的人,才算是对得起自己基督徒的身份。

  然而,事实上,夏虫永远无法长鸣,春蚕吐丝总有个尽头。唱了无数遍我在这里,却仍然跨不出睡懒觉的那张舒舒服服的大床。过了秋分,后院露水打湿裤脚时候,所有当年曾经意气风发的渴望迈向耶路撒冷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毕业之后,各奔东西,虽然大部分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都要在婚姻里挣扎,在工作上扭斗,在与老我、世界的周旋中被摔打的遍体鳞伤,才稍微清醒地看待基督徒的身份对于生命的呼召的意义所在。而越是生活的压力加大,回到主面前时似乎亏欠就越大。尤其是夜深人静时,想到自己二十出头在团契里唱的那些诗歌,发出的祷告和迫切的渴望神差遣的呼喊,仍然惊心动魄,辗转反侧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哭声,才意识忘记给孩子换尿片了,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迷迷糊糊中暗自想到人生就是这样的平凡。

  以前带领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纷纷在朋友圈卖起了化妆品和无公害有机大米,刷屏的频率比以往发标杆人生还要规律,读经祷告似乎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偶尔听说团契某某姐妹、某某弟兄现在正在巴基斯坦、在新疆展开福音的事工,两相对照,更是自惭形秽。这时候,谁还愿意唱宣教的中国唱差遣之歌?不是因为歌词忘记旋律模糊,而是那些歌再也无法对着自己的心说话,再也无法让逼仄的人生变得开阔起来。

  难道这次来镇江,上帝就是为了要我们看看以往那些舍命流血的宣教士是怎么爱中国的,从而激励自己不要再软弱退后,赶快响应上帝的神圣呼召——看啊,庄稼熟了,要收的庄稼多,工人却少么?尤其是在当前大环境不断恶劣形势下,走十字架的道路更加显得刻不容缓。此时不出来何时出来?如果我们在需要为主殉道的时候退缩,如果我们不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头为主作见证,就会与上帝所赐百年一遇机会失之交臂进而遗憾终生?这些先知般的声音教导刺痛着为生活打拼的年轻人。

  不错,卡森在《尼布尔文化观再思》中说,我们常听人说,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但不一定。有时候,逼迫残暴彻底,教会要么完全消失,要么无迹可寻。但是只要逼迫不够彻底,或者两波严酷逼迫之间有一段相对和平时期,那句老话力量常常就会迸发出来。逼迫会洁净教会,减少假信徒和随随便便的“基督徒”的数量,于是,一旦有一点自由,不论这种自由多么有限,教会就会飞速增长。而在长期受逼迫处境中的基督徒肯定会把自己视为“外人”,在很多方面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威胁和残暴持续多年以后,基督徒群体有时会严重受挫并且灰心丧气。有时,身处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基督徒渴望逃离,移民到别的地方,生活可以更容易些,并且他们如果有机会就会出国。

  主啊,求你怜悯,倘若逼迫真的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倘若我们再也难以切入主流文化的要害,我们该怎么持守信仰?一百多年前,福音之所以能够接着西方宣教士来华在中国站稳脚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晚期帝国风云突变期,由于现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出版医疗等等领域绝对优势,宣教对于他们而言必然地带有文化更新和开风气之先的果效与示范作用。当今之中国教会还有这样的优势吗?在这次属灵旅游中,惠苇弟兄简短的分享了近代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极大无比的影响,当时的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上帝也使用了这一点,但他转而问到今天我们拿什么来吸引我们的同胞?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有真理、有生命。

  这是任何现代化成就、科技发展所难以超越和取代的。

  内地会成立之前戴德生在中国宣教路程

  回想当年在团契受教的日子,“宣教”一词是敬拜、证道、小组分享的高频词汇,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一起加入福音宣教机构,也为了有更多的工人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兴起做工, 宣教成了不得不谈也必须谈的话题。可是那时,没有人关心敬拜结束之后,唱完振奋人心的宣教之歌后,我们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大家好像都以为参加奋兴会就是在特定的场合在自己内心涌出一种特定的体验,我们在朦朦胧胧中好像升华了,达到了一种世界的胸怀,我们甚至可以开口为万国祷告,直到我们离开会场,热血开始慢慢冷却,回到宿舍,回到真实的生活,却发现我们之前的感动其实什么改变也没有带来。

  所以,基督教会的宣教使命绝不仅仅是鼓舞士气培养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那种文化,我们的教会若想培育出戴德生那样的宣教勇士就必须彻底地反思并活出一种深耕细作的牧养文化来。

  我们若是觉得宣教最重要的是抢救灵魂,而非让上帝的名在全地——不仅在人类的灵魂深处,也是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教育界、在法律界,在医疗领域——我们就必须培养承接大公信仰一代又一代基督徒来,使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信仰有根有基不被异教之风摇动,并且知道所学之道是确实的

  倘若我们的基督徒群体面对大规模的、长期的逼迫而养成一种和文化势不两立的隔离、甚至是仇恨心态的话,我们还有盼望可言吗?我们越是在思想上学懂属灵的分辨力,就越是要俯下身来,不只是全力以赴地猛攻文化的堕落和颓废之处,更是要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和真理的从容不迫来。基督徒文字工作者莫非女士多年前就指出我们的信仰群体多的是tell式的先知控诉和呐喊,而少有真正的show,真正的文化精品,能够屹立在摇来摇去的文化大浪里成为世界的光和世人当中的盐。

  属灵旅游不是创造出一种和平时灵性大不相同的灵性体验,藉着人多势众渺小的基督徒自我得以喘息而是藉着属灵游,让我们看到诗篇宣告说:“这是耶和华所定(has made)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是上帝,满怀着喜悦和智慧的上帝,创造了、命名了、祝福了如此普通的一天。不是用属灵的高峰体验慰藉我们平淡无奇甚至是哈欠连连的生活,而是要用我们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生命来见证创造天地的主事无巨细,他关心我们到一个地步,连我们的头发他都细数。

  在《Liturgy of the ordinary》一书中,作者Tish Harrison Warren同我们分享了一个源自她朋友的故事

  作者有一个朋友在加尔各答最贫穷的地方从事宣教事工。他告诉作者最令他震惊的是,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充满挑战的地方,生活却是同样的平淡无奇。当他志愿海外宣教时,心中充满着勇气和澎湃激情,但他却惊奇地发现只要他生活在地上,大部分的时光都要花费在与人交谈、做点生意和杂事、照顾身体邻居走动、以及寻求机会不计成败的爱别人中度过。无论你是特蕾莎修女或者全职的在家主妇,不管你是革命家还是一介书生、哪怕是税务律师,你一天的生活都需要在二十四小时里度过。我们都有一个身体;我们全都缺乏能量;我们也学得很慢;我们每天醒来却不知道摆在我前面的是什么。

  这位宣教士的见证何其真实!就算在我们短短的两天属灵旅游中,我们经历了汽车爆胎、经历了房卡丢失等等的突发状况,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时刻,我们都不会因为参加了某项活动而让自己变得更加温柔或者更加属灵,相反,群体生活会放大我们的愤怒和掌控欲,我们的耐心可能连一条狗等待猎物都不如,我们对炎热天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不是表示属灵旅游意义尽失,而是给了你更多的机会看到自己的骄傲冷漠不可一世。倘若通过属灵旅游让我们失去了这些东西,或者最起码意识到这些罪,岂不是比登上西津渡更令人欣喜吗?

  戴德生纪念楼内景·内地会部分宣教士头像

  人生之中多有艰难困苦,我们多想改变自己却又不知从何开始。我们不得不围上围裙准备晚餐,或者照料孩子们好好刷牙。我们背负着一周苦痛无聊的工作,我们看上去那么渺小,内心疑窦丛生,同摆在眼前的虚无扭斗挣扎。为着所爱的人,我们吊胆提心,挣扎着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怀着爱心靠近身边的人,我们是如此地悲伤,又在孤单等待。

  如果生活教会了我以往所谓的属灵追求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一时血气,我岂不应该好好看重每一天的生活吗?Tish 接着分享说:

  如果我渴望耶稣的好消息前来转化我的一生,我就必须学会如何将教义、神学、教会论、基督论这些宏大的、横扫一切的真理刻画到日常生活的纹理里。

  我如何在基督里度过平凡的一天,决定了我如何度过我的基督徒生命。确切地说,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宣教士,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他宣教的第一禾场,他需要亲自耕作,用心浇灌,从天领受日日的供应,才能在患难的日子站立得稳,并且得胜有余。

  2018.8.10

  戴德生纪念楼(右)

  —镇江之行-欢迎来稿—

  -往期微文-

  属灵游 | 在上帝的热心中平静安稳

  属灵游 | 难以尽述的大恩

  走访南京宣教士遗迹

  宁波宣教历史一日游

  另一种杭州游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属灵游 | 日常生活是你宣教的第一禾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