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晴雨
在精英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人都是本能地想要逃离失败,害怕自己是一个loser,被人看不起。
梦想着哪一天能够走向成功之路,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不过只是想想罢了,真正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并不多,我们人生的常态其实就是失败:考试失败、面试失败、恋爱失败……
一个人能走向成功的可能性就好比爬山去看日出,有些人爬了一半就放弃了,有些人走错路了,还有一部分人最终爬到了山顶,但是是阴天或者下雨。
愈加得不到,便愈渴望。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亲爱的安德烈》最后一个主题,在阅读之前,请思考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失败的?
二十一岁的安德烈正遭遇着人生中的一场失败:他努力地想要争取交换留学的名额,但是落榜了
。是了,他现在是人生竞争跑道上的一个失败者。虽然安德烈没有说自己很难过,但是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知道,他只是不说。
这次失败的经历一下子勾起了龙应台的回忆,在安德烈十岁那年,她接到学校的信,带着安德烈去参加一个音乐测验,由于什么都不会,老师只好让他唱《两只老虎》。
但因为太紧张,也没有信心,唱出来的声音就像用指甲逆向去刮刺黑板一样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声音也是忽高忽低的。
这样的表演,结果时可想而知的,这是安德烈第一次遭遇失败的经历。
后来龙应台回家后才发现信上写的是,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有“特别杰出的音乐天赋”,请带他过来参加测验。
龙应台自己也有过特别失败的经历,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她从家乡的小县城转到了市区读书。
市区是这样的:校园四周全是水汪汪、绿油油的稻田和竹林密布的清溪水塘,和她所呆的农村太不一样了。
在一次体育课上,她见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体育器械,没有一个是她认识的。
当时体育老师让她丢铅球,她一次次地丢,老师总说她丢得不对,但又不说哪里不对,周围的同学也笑话她。
最后体育老师实在是忍不住了,大骂道:“哪个学校来的笨蛋,连丢铅球都不会!”
“我怎么连丢铅球都丢不好?明明周围人都可以做得那么好,我还能做什么?我怎么那么失败?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龙应台想到的不是这些,她觉得:“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
她想做的不是成为一个成功者,而是,要学会挑战、质疑这个社会对于成功者的定义。
那到底什么是失败者?什么是成功者呢?龙应台用了一个比喻说明了她对于这两者的定义。
人生就像是一个跑道,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气定神闲地散步。
那个跑五千米的人会因为看到那个跑百米的人满面通红、全身紧张,就开始焦虑自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五千米。
而那个在散步的人,看到那个跑五千米的人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就产生要被超越的恐惧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所以他们都不是失败者。
是失败还是成功,主要是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你的目标是什么。
但这个时代,却硬生生地将我们装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牢笼里面,告诉我们金钱和名声才是唯一的终点。
这种逻辑就好像让老鹰、猎豹、海豚一起比赛跑步,有可比性吗?久而久之,老鹰也忘记自己能在天上飞得多高,海豚也忘记了水中生活。
至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不是成功学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才产生了失败和成功的对比——家财万贯就是成功人士,赚不到钱都是失败者、窝囊废。
一路上,我们不断地被时代所裹挟着前进,这才是真正让我们感到沮丧的地方,没法改变。
其实也不是全然没有办法,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告诉自己: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
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
这也是龙应台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关于失败的智慧——就是彻底地承认自己的平庸,过好平庸的人的日子足矣,这就是一种成功。
亲爱的书友们,到了这里,《亲爱的安德烈》就正式结束了。
现在来总结一下,在这本书中,我们主要探讨了两代人对于烦恼、平庸、失败等问题的不同看法。
书中的两个人虽然成长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差别很大,偶尔安德烈的言语中还充满了叛逆的意味,使龙应台伤心难过。
龙应台的过度关心也有些让安德烈无法招架,但他们一直都在尝试着相互理解对方的审美与趣味,这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所必需的元素。
只有尝试去理解、去共情,两颗心才会靠得越来越近。
- END -
*作者简介:羊子姑娘,二十八线小小作者一枚,地摊文学爱好者。
明人不说暗话,想要你们的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