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千块,给小孩报了暑假第一个补习班,他不开心,我和丈夫也不是很开心,本来都打算好了,一家人去欧洲疯玩一圈。很多人告诉我,上小学之后没什么机会出去玩了,要抓紧仅有的幼儿园时光,幼儿园有什么好上的,不就是做做游戏唱唱歌?
后来跟朋友聊了聊,说她女儿上小学时因为没上过补习班,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别人都会的她不会,小孩会难过。你儿子要赶紧抓紧了,做后进生会很难过的。
我本来已经很焦虑,顿时更焦虑,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仿佛指着鼻子骂我,《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下一代》,文章从成功的香港妈妈陈美玲开始说起,说她是怎么靠优秀的教育,让三个小孩通通进入斯坦佛。
视频之前看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办法,但是有好几点我都觉得很有用,比如小孩跟妈妈的几分钟,对小孩来说是天堂一样。不要做不耐烦的妈妈,这话小陈也经常会说,你对着小孩的时候就好好对待他,不要忙别的。
不过文章接着转身开始骂起中国父母,中国人批评中国人向来不留情面,但看完之后,只让人有拍桌子对骂的冲动。
陈美玲是香港人,香港父母有多焦虑?几年前我去香港,在书店发现一个区,专门卖幼稚园面试辅导题,听说李嘉欣的儿子从小开始学四国语言,而香港的补习班,18个月就可以开始报。我一个内地人,看到香港人这么拼命,简直瑟瑟发抖。
对着这种大环境,妈妈站出来说除了补习班,还该给孩子多一点爱,这是正常的。
马术,一种贵族运动,在国内学,很多人会告诉你,不是很贵啦,一年四五万就够了,学个钢琴也要这么多钱。不过呢,有没有一匹自己的马,是小孩迅速划清分界线的标志,温血,纯血,混血,像学区房一样,有着自己的区分。
陈美玲不会说这些,只会很开心地说,小孩有了自己的马,会教会他们责任感。
这就好比别人指着一名顶级名模的穿着告诉你,浑身都穿名牌不是品味的体现,要像她那样,懂得搭配才对。
你心里点头说是,后来才发现,这些人的衣服根本不会穿第二遍,才显得那么时髦。
文章里频频出现的除了陈美玲,还有世界冠军邹市明,影视明星等等。
我记得不久前后台有个读者留了很长一段言,让我去看某个亲子真人秀,说你去看看某某家的儿子,教育得真得很好。
我把这事说给朋友听,问是不是真的需要去看下这个节目,朋友哧地一声笑出来,你要是有这么多台摄像机对着你,你也会变成世界上最温柔的妈妈。
太特么有道理了。
看客蠢成什么样,居然把真人秀当成育儿宝典来看。
更要命的是,动不动拿出世界冠军的励志名句说:你不能只想赢,也要学着输,输并不丢人。
可这种话让我怎么好意思对着一直是全班最后一名的小孩说:宝宝,没关系的,你开开心心当最后一名,输也输得很骄傲。
万一他长大不想变成谐星怎么办?
小孩并非不想赢,他也喜欢被人羡慕的眼神,他也喜欢被人称赞你真厉害,只要尝试过一次赢的滋味,没有小孩天生会放弃努力。
焦虑的中国父母,真的会废掉下一代吗?
我很想问作者一个问题,如果我变成一个温柔的,教会小孩有责任感,也有爱心的妈妈,从小不让他上任何补习班,让他在家门口上菜场小学,开开心心进入普通中学,人生前十五年因为义务教育,从来没有升学压力,他是不是能考上斯坦福?
你把斯坦福当成你家门口驾校吗?给钱就能进?
我认识一个很有钱的朋友,女儿非常优秀,在上海数一数二的小学,当我问起她,目标是不是藤校?她谦虚地说:那我们起步可能有点晚了,这种学校都需要小孩有一项音乐,一项团体运动,一项单项运动。
有钱人出来侃侃而谈应该如何爱小孩,的确是件增光添彩的事,有钱有地位,如果人生还需要焦虑,的确有点过头了。但是你因此而相信,考进斯坦福,仅仅是因为她懂得爱小孩,那朋友,你是不是有钱过了头?
哦,忘了提一句,陈美玲本身是斯坦福的教育学博士,这下你是否明白,她为什么不焦虑?
只有无知令人恐惧,因为大部分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才竭尽所能扑腾着翅膀。
不明白这一点,高高在上指责一堆没钱没地位的父母纯粹是在害小孩,这就是一种狡猾的险恶。
文章一拐弯,就是你们看呀,催小孩用功读书,结果有人跳楼自杀了。
作者一边大谈让小孩走自己的路,一边又把考进斯坦福当成成功的标准,还顺便贬斥了一下卖西瓜的老农,为了让儿子感受感受卖西瓜多辛苦,特地去西瓜摊位上蹲一小时,就为了让小孩看当农民多么卑微。
卖西瓜就卑微,考进斯坦福就成功?这位作者可能不知道,美国有的是考进耶鲁的人,忽然转道去研究有机农业,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农民。
我不是希望小孩成功,我也没有什么想强加在小孩身上的梦想,毕竟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哪个傻乎乎想,将来要等儿子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