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 | 拾遗(shiyi201633)
作者 | 拾遗
01
前两天,《××雅小朋友之死》这篇文章刷屏了,该文称一对夫妻疑利用重病幼女,骗捐15万元,但一直未带女儿去治疗,导致女儿死亡。一时间,网友都在声讨女童妈妈。
第二天,故事来了个大反转,有新闻媒体发出警方和家长的回应:家人用善款对女儿进行了医疗,并且非法占有善款证据基本不足。
但因为舆论的汹涌,女童爷爷表示“我现在已经崩溃了,全家都崩溃了”。
当然,目前事件尚不明确,在此我们不作讨论。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想到什么,我想到一个词 —— “键盘侠”。
02
我想起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张三买了幅画,想挂起来。
邻居有,但他不知道邻居是否愿借。
比如他每次买菜,都锱铢必较。
比如他遇到乞丐,经常不给钱。
“这样品行的人,怎么会借我锤子呢?”
然后,张三继续开始臆想:
“他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小忙呢?”
“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因为他有锤子!”
立马跑出门,按响了邻居门铃。
邻居开门,还没来得及说“早安”,
就迎来了张三莫名其妙的谩骂:
“留着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凭借“我觉得”“我认为”“我臆想”,
03
为什么我们容易成为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呢?
测试者约翰收到的报告是这样的:
有时候你外向、可亲且乐于交际,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有所保留。
…………
约翰给报告打了5分:“和我太像了。”
而事实上,每个测试者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但绝大部分人都像约翰一样觉得“和我太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福勒说:如果一个人信星座,那么他就会只留意那些符合自己的诊断,而忽略掉不吻合的信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了,
其实这个事实或真相是武断的、片面的,
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确认偏误”。
04
第一个人性弱点: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你觉得图中间的字符是B还是13?
很多人说:当然是B了。
“因为左面是A,后面是C。”
很多人说:当然是13了。
“因为上面是12,下面是14。”
看到了吧——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心理学家麦基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第一个人是祁同伟。
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全是“潜规则”。
第二个人是易学习。
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05
第二个人性弱点:以自己看见的世界来想象别人。
我们都学过《智子疑邻》的故事:
于是他悄悄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
“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像小偷。”
可过了几天,富人把斧子找到了。
富人儿子再观察邻居时,
“怎么看怎么都不觉得他像小偷。”
看见没,这就是“我们”。
我们想要的真相,
不过是合乎我们自己口味的真相。
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而根本不在乎真相。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成为键盘侠?
因为我们都患有“确认偏误症”:
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当我们把自己“选择看到的样子”强加于别人时,
所以伽达默尔说:“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键盘侠”。
06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首先:评价别人之前请先检视自己。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
在80名大学生中征求意见,
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
并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背,
而拒绝背牌子的32名学生,
则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背。
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我们之所以看别人不顺眼,
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好恶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我们看到的对面那个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见圣雄甘地:
“我孩子太喜欢吃糖了,
他的牙齿因此都坏掉了,
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听。
请您帮我劝劝他。
只有您的话,孩子才会遵从。”
甘地挠了挠脑袋说:
“夫人,请您一周后再来。”
一周后,妈妈又带着孩子去找甘地。
甘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开导说:
“孩子呀,今后不要再吃糖了……”
最终,孩子把嘴里糖块吐了出来。
这时,妈妈向甘地问道:
“您这些话为什么非要等一周才说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其实我也很喜欢吃糖。
我自己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叫孩子不要吃糖呢?
说别人贪婪时请先检视自己是否贪婪,
说别人自私时请先检视下自己是否自私,
我们越检视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
因为我们嫌弃别人的缺点我们自己都有。
那个谩骂吴京不捐一亿的人,自己又捐了多少呢?
07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其次:在指责谩骂别人之前请先“守脑如玉”。
我们都听过一个故事:
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夫妇。
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有一天,天降大雪,
道路被封,他只能绕道而行。
直到次日上午,他才赶回了家。
他打开房门一看,到处是血,
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
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
他大怒——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
于是拿起斧子,把狗给砍死了。
突然,床下有异响——孩子居然爬了出来。
他伏地一看,床下有只死狼,嘴里还咬着一块狗的肉。
他顿时明白了。
别急着对一个人一件事立下判断。
发言之前,你想过这五个问题吗?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请且慢下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08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正闲聊时,一个小孩从她身边窜出来。
“哇”地一声大叫,吓我一大跳,
同学追上去,好不容易逮住他,
“乖,瞧你一头汗……”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旁观者,
立刻向她投去不屑的目光。
“孩子还是应该好好管管……”
同学低下头,眼泪涌了出来:“孩子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出门……”
我的脸立马红了,为自己的轻率论断而羞愧。
从这件事里,我悟出一个道理:
理解一个人,得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
是因为我们没有“还原”的能力。
我们看不惯别人特立独行,
我们看不惯别人剑走偏锋,
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09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北宋曾有两个名相,
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斗争结果是王安石获胜,
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评价,
但仍得以“退江湖之远”,锦衣玉食。
王安石上台后,强力推行改革,
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
墙倒众人推,很多人跳将出来,
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
皇帝听信谗言后,征求司马光意见。
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什么是成熟?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即便和我们不一样,但也应该被尊重。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看不惯,
因为他懂得尊重和容纳不同,
他从来不会强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样,
也不会把这种强迫当成强项沾沾自喜。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
曾写过这么一句名言: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
10
和尚无意间看了女人一眼,
女人立刻大发脾气:
和尚一听,赶紧把眼闭上。
女人见了,更生气了:
“偷看我就算了,竟还敢在心里想我!”
和尚无奈,只好把脸扭到一边。
女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
“你无脸见我,正好证明你心里有鬼!”
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
“看不惯”的基本逻辑通常是这样:
“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太不好了。
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
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
然后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
但究竟谁的价值观更高级,有时真是无法说清。
有人看不惯富二代,觉得他们没志气,
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
但富二代看不惯屌丝男们不敢投资,
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
有人看不惯90后的张扬矫情,
觉得做人应该低调务实,
但90后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
你看不惯的人也正看不惯你,
谁的活法才是应该的呢?
谁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
都不能那么“一定”和“绝对”。
“看不惯”看似站在正义一方,
其实是一种隐性的道德攻击。
培根说:总是说别人坏处的人,永远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在我们决定“出手”之前——
●请先以衡量别人的标准检视自己
●在指责谩骂别人之前请先“守脑如玉”
●懂得把一个人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明白“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如此,我们方不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 The End -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心理公开课马上关注,免费领取60节心理学入门精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