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陈大伟老师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讲座,我听的这个小片段主题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里面讲到了两个教育故事,这两个教育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其中一个小故事叫小小的画,故事发生在一节美术课上,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纷纷上来交自己的作品,而小小却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看到小小交上来的白纸时,老师用充满赞叹的语气说:“哇!你画的是冬天的茫茫雪景吗?太美了!你不为这雪景做一点标记吗?”小小忐忑不安地在这张白纸上点了一个黑点,老师又一脸微笑地说:“这是你们家的那只小黑狗吗?太有想象力了!这么有创意的一幅画,好好地签个名吧。”小小在疑惑不解中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小小无意间在美术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了自己的画挂在了老师办公桌对面强的中央。又是一节美术课,小小只是随意地涂鸦,老师却又一次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幅画又被挂上了墙,而且还被镶嵌上了精美的画框。慢慢地,墙壁上小小的画越来越多了,直到挂满了整面墙壁。30年后,小小已成了当地闻名的画家,但当她每次想起小学时的那位美术老师时,内心总会充满最初的感动。老师持续不断的鼓励让这个原本对绘画一窍不通的孩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
第二个故事来自苏霍姆林斯基,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班里有一盒珍贵的彩笔,是一个孩子贡献出来供全班同学画画使用的,有一天,这盒彩笔不翼而飞,苏霍姆林斯基怀疑是班里一个酷爱画画的孩子萨沙拿的,那天上课同学们对此事议论纷纷,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肯定是某个同学忘到家里了,他一定会还回来的。”这时苏霍姆林斯基从萨沙的眼睛里读出了紧张和不安,他更加坚定了拿走彩笔的就是萨沙,但他依然不动声色,因为他相信画笔一定会回来的。第二天早上,正在学校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忽然听到了有人跳进学校的声音,他出去一看,正是萨沙,萨沙正试图打开门把彩笔放回教室,但教室门是锁着的,正在萨沙垂头丧气地蹲下去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走上去,亲切地说:“把它交给我吧,不要和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又是一节上课时,苏霍姆林斯基半开玩笑地说:“同学们,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那盒彩笔竟然在我的皮包里,刚好我想画一个池塘和一片白桦林,画好了明天我带过来。”这时,萨沙的眼神里流露的都是感激……
这两个小故事让我感动而震撼,教育爱,什么是教育爱,教育爱是理解、是接纳是成全。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当一个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关心、你的悦纳近而在心里愿意信赖你、亲近你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教育是很微妙的,有时候,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能直抵彼此的心灵。
我在心里问自己,在后进生那里,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包容他、爱他吗?或是说,对学生的态度完全有自己的心情决定,心情好看哪个孩子都是天使,心情不好,看谁都想发脾气。真正的教育爱在学生表现糟糕的时候、犯了错误的时候表现的最为充分,我发现碰到事情的时候我的耐心还不够,耐心不够是因为爱不够,胸怀不够,当老师的,要把自己的心灵修炼成包罗万象的大海,吞吐日月、容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