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陪高考四十年
日期:2021-06-06 19:38:26 作者:大唐羽衣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陪高考四十年

  我陪高考四十年

  一晃,我参加高考,竟然已整整40年了。

  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的,两年后师专毕业重回母校任教,到今天,快近退休了,还在和孩子们一起忙高考。40年中,几乎“见证”了恢复高考之后的考生和家长在它面前的“爱恨情仇”,说来还真是感慨良多。

  高考是1977年恢复的,自由报名,但有严格的“政审”制度。因为十多年没有高考,积累了很多届毕业生,所以,之初的那几年,报考的人数比较多,全国大约在五、六百万人。而当时录取的人数,包括大、中专,加在一起约在二、三十万人,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真没说错的。因此,能被录取,哪怕就是中专,那全家甚至全村、全单位的都感到荣光,因为那就意味着要“转户口”,就意味着是“非农户口”,跳出农门了,就意味着你是“国家人”,国家要给你“分配工作”的。

  为了这个,只要觉得自己还有一丝可能,就难以舍弃这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一年没考上,复读;两年还不行,大部分还是继续选择复读。有的甚至复读七、八年的,在当时被戏称为“八年抗战”。说来不免心酸,能理解《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会“疯”的情节了。也由此,前几届大学里的同学,年龄差比较大。我上大学时,首届的“安师大分校”毕业生还未离校,有半年的同校机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同班同学,年龄大的,孩子都在上学了;而年龄小的,都差不多是“子侄”辈的了。

  这样一来,积累的人数越来越多,当时的条件,组织这样规模的考试,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所以,我参加高考的1981年,引入了“预选”这个说起来“残酷”的做法: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要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若是不幸落选,就没资格参加当年当年的高考。

  预选是由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的情况,把预选人数分别下达给中学,择优预选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预选可以放在包括县城以下的完全中学,正式高考一般放在县城。当时高考时间是7月的7、8、9三天,预选则在这之前一个多月。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些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万左右,录取的人数在三十万左右。录取比例很低很低,但很难统计,因为预选前的人数被忽略在统计之外。

  网上有人找出历年高考试卷,比较后说,当年的题目那么容易,“比今天的考生幸福多了”。其实他们只看到了表面,没考虑具体的情况。一是当时师资严重缺乏,缺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县城以上可能好些,县城以下中学,能勉强开齐课程就相当不错了。举个例子,我高考英语只考了5分(当年报非英语专业,分数折算为20%),不是我不学英语,因为当时开不起来,只能让一个当年学俄语的老师现学现教。二是资料严重短缺,说实话,看到今天的孩子们资料多得无法选择、书商免费送给你还口中说着感谢的话,我就唏嘘不已。我们当时哪有什么资料啊?也举个例子,当年政治考试考三门加上时事政治,三门是《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除了老师凭经验“划重点”,没有一本复习资料。好不容易听说有个本事大的搞了一本70-80页的“政治复习资料”,立即找过去,说了很多好话才借过来,如获至宝,组织四、五个字写得不错的同学,用复印纸接力抄写。一次复印6、7张,用力必须重力,3、4张抄下来,手都僵硬了,握笔导致的勒痕好长时间才还原。

  还有,考试就是自己的事,没有家长陪考的情况。有的人甚至头天还在正常干工作,第二天考试了,才请个假过来。

  考过之后是估分填志愿。这“估”也“估”出了不少悲喜剧来。有人“估”得过高,分数下来,羞怯难当,不敢见人;有人太过“保守”,估低了,志愿填低了,后悔得屁股都拍肿了;还有的不懂填志愿,瞎填一气,只要有个大学上……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应届直接考上了。我还清楚记得当年总分540分(语文120,英语算20分),我考了个359分,离本科线差几分,加上英语的折算分5分也不够。我“要不要复读”问题上刚表现出犹豫,就被老师和家长劝住了——多少人想走走不了,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吧。而且,一个村子就你一个能上大学,已破了“天荒”,复读一年就保证你能考上呀?

  是呀,我没有不上的理由。再说,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耽误一年。

  这一上,就跟高考结了“缘”,从此年年“碰”高考。

  最初两年带的是初中,但一年两度,预选考试和正式考试,我都在监考。两年后进入高中,更是和高考直接接触。监考,阅卷,年年如此。

  预选是在1989年才取消的。参考的人数逐渐稳定下来,考试的条件也大为改善了。随着高中会考制度已经慢慢实施了,自由报考的条件具备了。这之后,是毕业年级,自是与高考“密切接触”;不是毕业年级,也是平时研究高考,考试监考、阅卷,从未间断。

  当然,脱产进修那两年例外。

  后来就来省城了,来到一个高考成绩很出名的学校。自然的,我与高考直接的、间接的接触更密切了。

  而且,随着录取比例在逐渐增高,甚至我们学校的录取率已接近100%了,但压力似乎越来越大了。首先是学生的压力大了,不是考上就行,动辄标准是985、211,甚至前10名大学,相应的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资料越来越多,几乎资料书“等身”了。其次是家长压力大了,陪读大军越来越庞大,直接推高了买房和租房的代价;再次是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大了,组织考试如临大敌。

  高考,高考!高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陪高考四十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