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物理学》是一本由李淼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一):三体中的物理学
《三体中的物理学》,李淼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虽有收获,虽是普及,许多内容仍看不懂、难理解。只能说科学太博大精深了,我辈还是看看科幻小说吧,别管其中的原理了。
《三体中的物理学》,李淼著,四川科技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虽有收获,虽是普及,许多内容仍看不懂、难理解。只能说科学太博大精深了,我辈还是看看科幻小说吧,别管其中的原理了。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二):孤独的科幻
作者李淼教授兼具多重身份:物学家、诗人、科普和专栏作家、作家……
这本书是对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的物理学解读,其中还包括了不少科普和哲学探讨。书中讨论了《三体》中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幻概念:黑域、智子、水滴、思想钢印、进入四维空间、曲率航行、二向箔、引力波、黑暗森林。涉及的物理知识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理论、暴涨理论、多重宇宙、热力学等等。其中还谈到了实在论、自由意志、技术社会学、人类中心主义等哲学内容。
李淼在书中指出了《三体》里科幻概念设定中的很多问题,有的是理论上的硬伤,例如黑域、引力波天线、三维跌入二位、三维进入四维,有些是没有交代清楚,例如曲率驱动的能量来源、水滴微观几何结构。《三体》等科幻小说让我们对外星人、多重宇宙、多维空间非常期待,但是,以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我们至今还没有探测到它们(期待已经完成升级的LHC能够发现),面对广袤的宇宙,缺乏星际航行技术的我们是那样的孤独。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三):物理盲也爱看科普
我的物理盲多严重?之前无数次捧起时间简史,都看不下去,无法理解……这本书之前在网上看了一点点电子版,也觉得深奥枯燥hold不住。没想到实体书看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看得欲罢不能。
总体感觉是,大刘的物理功底还是非常厉害的,虽然基本所有的梗都被判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基本原理基础还是有的,并不是完全瞎掰瞎扯。那些不明觉厉的术语们也是用得很到位很合情合理的,并不是纯粹用来吓唬我们这些文盲的。所以,这真的是本非常硬的科幻。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窥探了下目前前沿物理的冰山一角。感觉自己以前学校里学的那些真的很浅很基础,就这样还学得拼了老命半死不活,真心没有慧根……
然则茫茫宇宙到底怎么回事,看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感觉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大,思考到一定程度都会忍不住不汗而立。这样的书真的很适合心情不佳的时候阅读,一想到还有这么多终极的大问题没有解决,身边那些琐事又算什么呢。再多的烦恼,在宇宙中连颗尘埃都算不上,忍一忍,稍纵即逝了……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四):笔记
「三体」中的物理学 这本书看完之后 有点迷茫和不知所措 就像当初三年前第一次看完黑暗森林之后的那个下午 如题所说 书里讲的是物理 在我熟知三体的每一个情节时 读这本书依然吃力和昏昏欲睡 理论知识超过我所接收的能力太多 可能以后还要再读几遍 大刘在序言中说到 ,“不是挑硬伤,(李淼无疑是最有资格的),而是以《三体》中的科幻内容作为引子和起点,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宏伟图景。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 详细的科普了物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比科幻更神奇的科学。 让我思考最多的是最后一章关于宇宙公理的讨论,生存是不是文明生存的第一要素?宇宙的总物质量是不是保持不变,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是否成立?还有费米悖论。BGM是云翼的「黑暗森林」,脑海中回响着大史的那句“操 真tm黑” 以我们这不到百年的生命去想要读懂宇宙深处的黑暗 摸到几百亿光年的法则 究竟是不是草芥一般的笑话 我们都是虫子 给岁月以文明 然后好好活下去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五):物理学的酣畅淋漓(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当初是《通信原理》的老师推荐看的《三体》,差不多已经过去十年了。
最近偶然翻到此书,想作为补充知识读读,发现已经遗忘了大部分的情节,反而对本书的内容着迷不已。
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也算是看到的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脱离了基础教育的物理学是如此的晦涩难懂,却又是如此迷人。。。基本粒子的猜想与证明(上帝粒子,这名字真好听),宇宙学的争论与辩证,时间旅行的可行性与否,以及那些只有了解才能发现其美的各种公式。
到底是什么样的求知与探索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带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
记着以前看过有本书说科学就该有科学的样子,不应该人人都懂,可是科学不也应该也应该如所书一般生动有趣吗?
物理学的天空,星河璀璨!!!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六):测不准的你
想学点形而上的哲学,无奈那方面的知识大都枯燥无味。物理学走到尽头就是神学,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读科幻小说的原因吧!与《平行宇宙》不同,这本科普读物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都是关于《三体》的。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的12,13章,说的是自由意志的。自由在物理学的定义为某时空点将要发生的事情与过去无关,不是过去所有时间的函数。大致意思就是说现在所要做跟以前没有关系(不知道对不对)。就日常生活来说,这种自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比如到中午要吃饭,那前提是我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你得感觉到你已经度过了上午的时间吧!要不然,怎么知道现在就是中午呢?
再看看决定论,我们所经历的和所想象的都是提前安排的,我们的行为由整个宇宙的历史和我们周围的环境所共同所推出的结果,如果肯定决定论,那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就决定了。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好像都不能完全概括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但我从中得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它们的分界点在哪里?我之所以能看见窗外的月亮和点点星光。就是光打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将这些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由神经元传到神经中枢。光是光子和基本粒子组成的,既然它们都符合测不准原理,那现在怎么可以确定就是现在呢?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七):从科学视角看《三体》世界
鉴于对《三体》的热爱以及其中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科学幻想精神的全新概念的好奇,我去读了这本号称“三体学术解读”的著作。初读时抱着娱乐的心态,翻了几页便觉得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随即很想放弃,但后来我还是努力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心用看教科书的认真劲儿重新啃读此书,这下好了,看进去了,也品出味儿了,觉得是越看越好看,蓦得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科学似乎和许多科幻一样精彩,甚至更为匪夷所思。
本书针对《三体》里提出的许多创新性概念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与分析,比如低光速黑域、智子通信、坚不可摧的水滴、思想钢印、多维空间、曲率驱动、黑暗森林等。这个过程中作者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深入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概念诞生所涉及到的真正物理学理论,让我这个物理学半吊子终于搞清楚了以前一直一知半解的“薛定谔的猫”“测不准原理”等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粒子的超距作用、粒子状态的不确定性、粒子在人测量时临时作出反应等各种神奇又诡异反常的特性挑战着我的传统认知,让我对大自然的敬畏又多一分,真是天外有天,人力有限。
不过,也有读者认为此书表面上是在用科学的角度分析《三体》,实则是用物理学大山推翻《三体》中几乎全部原创概念,颇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哗众取宠之感。但刘慈欣曾说过,“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而科幻小说通常能够引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我对此深表赞同。科幻之所以称为科幻而不是玄幻就在于它的科学教旨作用,像我自己,就是通过读《三体》产生了对现代物理学的兴趣,然后去阅读了相关科学理论著作来进行严密的科学洗礼。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本书就不会认为它是利用对《三体》设定的反驳来博人眼球,科学传播才是其主旨和精髓所在。
——写于2016年10月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八):一个可以让你深思熟虑的书
《三体中的物理学》完完全全的围绕了三体这个故事来讲解里面应用到的物理学,正所谓书如其名。但是李森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从物理扩展到了我们如今面对的很多难题。《三体》这本书本来自己就概括,用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题材。而李森从这些方面又表达了他的观点,还有一些相关的知识。
虽然这本书名字叫做物理学,但是并不只有物理在其中。这本书包含了社会学,还有很多别的有趣的理论、哲学。比如讨论了我们宇宙的诞生、外星生物的存在、维度、人类的自由意志、宇宙死亡等等很多哲学性的题目。相对于物理,我觉得这本书更应该叫做:《三体中的哲理学》。这本书中蕴含着很多大道理,一些我们现在就在研究的大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的出。读完之后,你可能就会陷入思考,这本书真的很会让人沉思,思考的不一定是书中提出的问题。可能读完之后你有了共鸣,开始思考自己周围的事物了。
就比如书中所提到的自由意志,我们人类生下来所作所为都已经被决定了吗?还是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行动的?这是我们的两种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致,而我们讨论好几年都没有得到过答案。这是我们不可能得知的答案,因为我们不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意志,因此在我们现有的科学里,我们是不可能得知我们到底有没有自主意识。当然除非某天一位高等存在的生物出现了然后告诉了我们。
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去看,这本书不仅仅是本物理书,不是只有懂物理的人才能看得懂。当然,大部分里面都是理论,但是这对于不懂物理的人也有帮助,你也可以完全无视掉它。如果你能够看得懂,体会书中所讲到的哲理的话,那将对你有着巨大的帮助。这本书写得很好,真的是把我们现代所以的难题都给搬了出来讲了一遍。对于对这些方面有兴趣的人这本书肯定很有趣,而如果你并没有,则相反。但是我还是建议所有人,不限制年龄的去读一读,因为就算你再不懂,你也可以感受得到里面蕴藏着的大道理。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九):科不离幻,幻不离科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是担心的。
无论怎样,这毕竟是一本打着《三体》旗号的“周边”产品;为了照顾原作庞大的读者群,书中的内容会否过于简单而浅显?
但当我看到李淼老师的大名时,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李淼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研工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就像大刘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坚持一样,物理学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坚持。
这种坚持,就是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书籍开篇,确实照顾了普通的读者群:以科普知识开篇,简要介绍了时间空间的概念,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广义相对论的入门知识。到了“黑域的硬伤”一节,李老师终于开始发力,从光速的改变推知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进而说明了在“黑域”中物质无法稳定存在。记得在读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时,我一直期待着能够看到平行宇宙利用物理定律展开的大战,却苦于没有实现;如果李老师执笔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应当能够满足我吧。
书籍的后半部分更像是一场物理学知识的盛宴,对于一名以实验物理为专业的读者而言,这种不涉及复杂推导的知识讲解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特别是弦论部分,由于弦论至今仍未有实验可证实,即便在物理学界也依然属于较为“小众”的内容;李老师的讲解不但揭开了弦论的面纱,更比一般科普读物中浅尝辄止的讨论更加深入,甚至会不时抛出一些科研界的前沿结论。当然,以本人的私心而言,还希望本书更加深入的研讨,否则怎么能够满足读者中的科研工作者呢?
既然同为科研工作者,笔者也要挑挑本书的“毛病”。李老师提到石墨烯可能作为制作“水滴”的材料;但石墨烯的杨氏模量也不过与金刚石相当,并且现实中的石墨烯更多的应用是其电学性质(如高电子迁移率)。力学性质方面,由于制备工艺的限制、晶格缺陷的存在等,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更多的作用还是用来发paper吧……并且,即便以现今的电子显微技术,也已经能够看到石墨的晶格结构了,甚至用不到球差校正(根据《三体》中的描述,科学家观察水滴的电子显微镜应当是SEM,而不是STM或AFM)。另外,《三体》中一些对实验技术的描述亦值得商榷;例如在同步轨道上建造加速器,强大的韧致辐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后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喜欢《三体》,就没有理由错过此书。
《《三体》中的物理学》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我要表扬这本书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还是很喜欢看科幻的,科幻世界每期看。但后来看的就少了,甚至戒了。不是没时间,也不是失去了想象力。而是感觉,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能够挑出书里的硬伤。没办法,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会有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帮助你融入书中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体验字里行间的生活。这种代入感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不认同书中的设定时,就会有排斥心理。如同盗梦空间里,如果你在别人的梦里折腾的太过分,过于违反物理定律,所有的潜意识投射出来的小人就会来攻击你。
我想,这就是科幻难写的原因,作者的幻想,必须基于物理规律,也必须基于人们的普遍认知。然后再以这些规律和认知为土壤,生长出自己的作品。因此,也无怪乎科幻难写,也无怪乎科幻的小众,这样的积累和沉淀,绝对不是商业作家所能达到的。所以,能够有《三体》这样的作品,是这个浮躁时代的幸运。书中有很多梗,是精彩绝伦而又闻所未闻的,体现了刘慈欣在天文、物理方面深厚的积累(还有脑洞方面深厚的积累)。
然而刘慈欣毕竟不是专业的物理学家,书中的很多设想近乎疯狂。小说的情节很优秀,让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不会想太多。但是读书之后,疑问就会浮现出来。比如水滴会是真的吗?四维空间真的是那样的吗?在这个时候,这本书就出了价值。它把三体中涉及的物理概念一个个的拎出来,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展开,详细介绍他们的前因后果,以及所涉及的八卦。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还完美的向大众普及了一次理论物理。
因为工作忙,只能把这本书带着在路上看,同事看清书名之后对我钦佩不已。觉得没事研习物理的人实在太牛了。但是与他们的认识相反,这本书并没有理论物理本身那么晦涩。数学是理论物理的基础,也是普及理论物理的障碍。作者深知这一点,他用很巧妙的方式避开了数学,列举了大量的例子,然后将数学的推导过程,变为逻辑的推论过程。这样,高深的理论物理一下子变得和蔼可亲起来。得益于作者物理学家+诗人+博导的背景,这本书恰如其分的拿捏好了科普的度,让读者没有迷失在公式的海洋里,也没有远水不解近渴的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把读者从三体繁复的情节中拉出来。单纯探讨物理。如同小炒肉里去掉了作为配菜的辣椒,直接把硬菜端到读者的面前。虽然书是关于三体,但是在内容上超越了三体的束缚。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小说的范畴
但是本书也不是没有缺点。全书章节过于琐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作为三体的注解书,非常完美,但如果作为理论物理的入门书籍,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
总之,我需要的,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无怪乎这本书一出版就能占领销量排行榜的前列。我买书不多,但是这本,值得加入我的收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