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导读》是一本由詹琰 / 路姜波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体》导读》读后感(一):如何解读晦涩难懂的“三体”——一起来看《三体》导读
2015年,伴随着《三体》这本书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三体热迅速蔓延开来。从性质上来说,三体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给人的印象都是脑洞大开,晦涩难懂,虚幻缥缈,初接触《三体》的人确实会被其中包含的各种物理学名词搞蒙,看来确实需要一本导读书籍。
有幸居然得到一本三体的导读书籍,于是三步并作两步,赶紧来看一下脉络。首先,这本书解读《三体》中天体的探寻,构想出一个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人类如何实现对全宇宙探索。
其次,这本书解读了三体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对人类未来的恐怖勾勒,形成一种强烈反差。
最后,笔者通过比较农场主假说和知识的确定性,得出:科学不能采用归纳法,而要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不可一味注重经验主义。
《《三体》导读》读后感(二):佳作解读,背后的故事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共三部:《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以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如今网络小说泛滥,随便一个不是作家的年轻人写了一个故事就出版成书,使得我层一度放弃了国内小说。直到身边所有人都跟我推荐这套书,并且我拿来阅读之后,的确是震撼到我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科幻小说,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下的社会状况。
这套书好就好在读者能够轻松读懂,不像是国外的那种科幻小说,写得云里雾里的,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是没什么实质性的内涵。这套书是由内而外的精彩,无论是故事情节、题材还是作者的文笔,都不愧于成为世界级科幻巨作。很少有书籍能让读者在看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并被剧情推着走。然而尽管作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解释清楚某些科幻原理,但是毕竟会有我们难以理解或不容易被发现的亮点存在,彻底读懂一本书,是对这本书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本文由刘慈欣的创作动机讲起,带领读者从《三体》的萌芽开始了解。这部小说只有一个词来形容,神奇。那么到底刘慈欣是怎么想出这么多不存在的理论,并且让人们对之信服呢?他也是经过了很多努力,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为了独树一帜,避免书中出现俗套的情节。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人工智能和那个小小的智子,这是两个世界最初的连接。这个智子很神奇,本身就是一个人类肉眼看不见的质子,经过了一系列复杂地改造变成了一个微观粒子计算机,本身它是不具备人工智能的,后来经过微妙的转变,成为了由AI主导的智能机器人。刘慈欣说,电脑下棋赢了人类不是AI,它下棋输了后恼羞成怒,把鼠标通电杀死对弈的人类棋手,这才是AI。由此能够看出,他对问题的看待方式更加透彻,并且十分独特。
本来是一本科幻小说,现在看完,活生生一本哲学书,让我惭愧当初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肤浅,如此佳作,值得我们花时间与精力去反复研究,千万不要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三体》导读》读后感(三):《三体》的人文解读
刘慈欣跨越五载,创作《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科幻作品的扛鼎之作,获得了包括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甚至雨果奖,可谓是获奖无数。在大刘《三体》基础上的再创作或各种解读也是层出不穷,宝树在《三体III 死神永生》出版后短短的时间内就抑制不住自己,后续《三体X》。这也可以反映出《三体》一书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这么说,从《三体》之后,中国的科幻小说再也不是那个尴尬的小众乃至偏门小说了,科幻小说再也不是只能去竞争优秀儿童文学奖的“童话”了。
随着《三体》于2015年荣获雨果奖,更是在国人中掀起了一股“三体热”。《三体》也随即进入各种好书排行榜,其受众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科幻迷的小圈子。与此同时,对《三体》的各种解读也蜂拥而上。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从专业的角度,为读者,特别是没有太多物理学基础的读者提供科学领域的解读。而詹琰和路姜波两人合作的这本《三体导读》则是从人文的角度为读者展示了另一幅活色生香的人文景色。一部伟大的作品,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故事的编排或者科幻概念的堆积上,而肯定是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性。
詹琰,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曾主持多项与“三体”作品相关的课题研究;路姜波,哲学硕士,资深科幻迷,现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由这样的两位老师来对《三体》进行人文解读,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更便捷的进入到《三体》世界,有意识的思考其中的哲学意义,思考科学和人类的未来,即《三体》中隐含和体现的科学观。
有人说《三体》讲的是一个女人毁灭地球,一个男人拯救地球,最终一个女人毁灭宇宙。这其中更多的是故事。有人说《三体》讲的是地球文明想和外星文明打成一片,结果地球文明被外星文明打成一片。这其中有故事有科学。有人说《三体》讲的故事是宇宙毁灭心还在。这看似幽默,却蕴含人性和哲学。普通读者看故事,高端读者不仅看故事,琢磨科幻中的科学问题,更要思考其中的人性和哲学。这本《三体导读》就是带领我们走向高端读者的路标。
《《三体》导读》读后感(四):《三体》导读
《三体》导读 《三体》在2015年8月23日,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作为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本书和作者立即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体”热席卷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大刘”的名字家喻户晓。作家刘慈欣一时间几乎被国人奉为科幻界偶像,《三体》销量也倍赠,几乎人手一套。 《三体》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作为一名读者,如何更好的阅读本书,了解作者和三体故事的梗概,理解三体讲述的科幻之谜,一部全方位解读“中国现象级科幻”的额诚意之作《三体》导读,让读者爱不释手。 本书两位作者,一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莫斯科国立工艺美术大学哲学博士詹琰,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等,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多篇关于《三体》的硕士论文;一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硕士,资深科幻迷路姜波,现从事图书出版工作。两位作者上篇中从刘慈欣的创作起点、《三体》的人文内涵和文学意义方面,给出了不朽的见地,下篇中从背景设定、科学设定、学科预览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做了恰当好处的解读。 阅读科幻小说,是一种享受,其中有刺激的情节,有迂回的故事,有前世和将来的预测,也有科学的大胆幻想和预测,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的碰撞带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和挑战,人类和外星科技的对垒和大战剑拔弩张。本书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小白同样适用,在阅读《三体》之前,可以做好知识的储备,阅读起来更加通畅;在阅读其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翻看本书,找到想要理解的答案;在阅读之后,再翻阅本书,你或许会有一种大彻大悟或者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本书作为全方位“中国现象级科幻”的诚意之作,在图书中不乏各种见地和不同的声音,自由意志的探讨,人工智能的走向,科学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博弈等,让读者扩展知识,感受不同的思维和观点。在学科预览中,精彩恰当的示例,让读者在阅读三体时更加清晰、明白。
《《三体》导读》读后感(五):冬眠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科幻小说没有任何的概念,对于三体科幻小说,很多人知道电影但是不知道是否看过小说,而女生一路看下来的可能就是真爱了。
本书从刘慈欣开始讲述,这个未来的世界是童话的货币,我深深的记住了这句话。这个父亲献给孩子的童话,在书里表达,愿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这爱是喜悦的。家人没有看科幻的爱好,很多时候刘慈欣都是孤独,你呢,在自己忘记自己的欢喜里,孤独就是最好的陪伴。如果单独的去看作者的生平,就像浏览简介一般,索然寂静如鸡肋,而本书提着灯笼照亮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成为幕布一般的彩虹,让人不自觉的抬头去看。
《三体》三部曲的人文内涵是所有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束。零道德的现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为所有都是理所当然为我所用,不过是有人承担了所有的道德。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你三体不为人知的人文,“圣母”程心和“暴君”维德,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思想钢印和自由意志,不同的状况不同的选择也可能是思想控制,你选择红药丸还是蓝药丸,智子和人工智能,科学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农场主假说和知识的确定性,黑暗森林和费米悖论,科幻世界里的哲学让我大吃一惊。科学主义有自己的缺省配置,本以为是高深的现代科技和艺术,却是一场解答自己的盛宴,你是否还在寻找一个你希望里的人,你会想到是故事里,还是未来自己是个什么样子,面对选择,你对自己明白多少,一次冬眠,换一次重生的世界。
世界充满对立面,无的对面就一定是有吗,东方与西方,精英与庸众,人物与叙事,个体与族群,宏观与微观,冷酷与诗意,崇高与优美,多元多样的美只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谁都不会孤立的存在,如果对现在的自己和他人充满厌恶,请放出自己的人性,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把自己想得美好而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在努力向前走的时候,想起了曾经的记忆,可是记忆只是留在那里,冬眠过后,换个模样,回忆不起,就只是一个过去的世界。
《三体》三部曲中的背景设定在三体世界,未来世界,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和思想钢印到
科学设定的智子,水滴,引力波天线,曲率驱动,黑域计划,宇宙之死,是不是有科幻的影子和常规印象了,水滴,一滴水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是不存在的物质,但是我喜欢这个具象,就像是手心里的泪流开了,光滑好看,世界也不这么感动了,理性终于是给了世界棱角。最后贴心的作者给出了三体的学科略览,建筑学示例,博弈论示例,后勤学示例和语义学示例,三体的轮廓清晰而丰盛。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三体》导读》读后感(六):一本绝无仅有的导读书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注意到了书封面的这句话:开启哲学沉思,洞察人性幽深,细数沧海桑田,纵览宇宙浩瀚。这句话不仅是对这本书的注释,更是对《三体》的解读。虽然这是本导读书,但却是真正将《三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情节乃至深人人心的道理解读出来的。
首先了解了一下《三体》这本书,名声想必不用多说,曾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可是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但对于我这种只听说却没看过的人,却不知《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这本书很自然的讲我引导向了看书先了解作者了解原著。
借用书中简介的话:有人从《三体》中看到了沧海桑田,有人从《三体》中看到了旷世绝恋,有人从《三体》中看到了思想实验,有人从《三体》中看到了星空灿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打开《三体》的方式。我想说这句话说的非常不错,看过了本书便可明白,《三体》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其中的感情、人心……给了我们很多遐想的空间,让我们了解很多道理。
作为一名读者我没有看过《三体》但看了《三体导读》这本书成功让我对三体产生了感兴趣的方面,这样看来,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书中对小说人物的解读十分到位,将一位位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如此清晰。虽然只看了一遍书,可能人物名字只听过那么一两遍,但是我还是可以深刻的记住他们以及他们的故事。想创造了粒子加速器并接近成功却被“排险者”销毁了机器的丁仪随后迫不及待的去了解宇宙终极奥秘,不怕死亡,只为了满足自己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对终极真理的欲望,这种欲望已膨胀到了极致。还有“圣母”程心和“暴君”维德,由两人本身的主张却能引出伦理学上的两个著名派别: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这样对人物的解读还有很多很多。
没看过《三体》的先看导读,便可以抢先了解《三体》中的背景设定,科学设定,学科略览等等。看过的也可以再看看导读,可以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刻的了解,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本三体解读的良心好书。
再结合本书开头作者对刘慈欣的印象以及对刘慈欣一些事情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知晓刘慈欣创作三体的背景以及刘慈欣真真切切的科幻梦。对未知的渴望,对太空的热情,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这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科幻小说,反而更像是一本解读人性的哲理书。
读一本书只需一下午,但其中值得回味的,却是一天都想不完的。《三体》正是如此,本书也是如此,它将我们带到了三体的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本解读《三体》的诚意之作。看完了《三体导读》,我迫不及待想去看《三体》了,如果是你,你会吗,我相信你也会。
《《三体》导读》读后感(七):解读你不知道的《三体》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随着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的面市,并且荣获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体、开始关注科幻。
《三体》的出彩之处就是具有可读性的同时,又涉及了极高深的现实与想象相互交融的科学内容。可惜的是,对于像我这样,不知道三体为何物,也没有看过什么科幻、科学类书籍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该如何去了解三体,该如何去了解三体延伸出来的科学,则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除了查询网络百科的解释,以及网络上零零散散的讲解外,似乎有点儿无从下手。
《三体导读》一书,是从作者眼中的作家刘慈欣开始讲述,正如文中所说:觉得蛋好吃,自然就想看看生蛋的鸡,作者想了解真实的刘慈欣,就好比我们看一部电影电视剧,觉得演员演得好,就想在生活中亲眼见一见这个演员,二者的心情是相似的。只是,当你发现这个人的真实生活不如想象中那般完美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失落,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天才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的生活也都是轰轰烈烈的。
《三体》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其中也蕴含着人性与人类生存的反思,如同“圣母”程心和“暴君”维德,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或许程心是对的一方,以爱、善良、包容去待人,但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圣母”、善心,只会让自己和他人一起走向死亡。
《三体》虽是科幻小说,却也蕴含着不少科学知识。科幻文学和科学技术,实则并不冲突,而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科技活动是科幻文学的源文化,科幻文学的产生是建立在科学知识上的。其次,科幻文学与公众的科学素养关系密切,只有公众的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科幻小说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喜爱科幻类小说的书迷。
每一部小说推出的时候,总会遇到不少的质疑声。《三体》也不例外,这些质疑声大多来自于书中涉及的那些区域的佼佼者们,比如科学家、哲学家,通常会针对书中提到或引用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反驳,而文学家或文科生、文学爱好者则是对小说的文学性提出质疑……
通过《三体导读》看《三体》,从文学内涵到文学意义,再从背景设定到科学设定,最后到学科略览,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解读,会让你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更接地气的刘慈欣,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科幻新领域。既了解了《三体》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了解了书中所包含的包括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在内的十一个领域的知识。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本书也讲述了在《三体》面市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读者对于作品本身的质疑,对于作家的质疑等等。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有质疑说明公众对于科幻类小说寄予厚望,希望作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友情赠书 ※
《《三体》导读》读后感(八):《三体》导读摘抄笔记
科幻白痴看的第一本有关科幻的作品,从前《阿凡达》都看不下来,《三体》导读这本书,是无意间发现的,事实上在这之前已经开始看《三体》,都说《三体》是个伟大的作品,虽然还没看完,我想《三体》导读也是同样优秀的一本书,特别是为科学素养低下的读者起了“扫盲”的作用 。
8摘:“在这里,偶尔出错是可以被容忍的,不能容忍的是一个人的狂妄、幼稚、不成熟。”
“ 醉心于阅读的人注定孤独,连床头人都不能引为知己。”
23摘“雷军说《三体》不仅仅是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非常认同
27摘:“他(刘慈欣)说,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铜钱’不是指创作要以商业性为导向,而是指外圆内方。对外,讲的故事要让读者喜欢;对内,要坚持自己的核心创作理念”——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凡是能拿来打动别人的东西,一定曾经打动过自己。”
32摘“在哲学上,问题从来要比答案珍贵。”
35摘“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意思是,与其为一个文明徒劳续命,不如泳白短暂的,灿烂的文明,充分彰显人性的尊严。与之类似的一句话是,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如果只是以生存为最终目的,那我们在死忙面前注定是失败者。”
“人在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难道要为自己的求生意志做辩护吗?以太平盛世的道德观来批判绝境中的人难道不是另一种伪善和粗暴吗”
37摘“我们还将在或寻常或极端的境遇中,时时处处杂鱼艰难的道德抉择,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全看你自己。不过,能够直面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恐怕正是人类的尊严所在,而任何试图阻止这种纠结的做法,才是最大的恶。”
49摘;‘我们设想的人工智能至少应该能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独立解决问题,就像刘慈欣在一篇名为《AI种族的史前时代》的文章中写的-电脑下棋赢了人类不是AI,它下棋输了后恼羞成怒,把鼠标通电杀死对弈人类棋手,这才是AI"
50摘:“不需要人工智能,并不是因为它造成了新的失业,失业根本上是由资本力量带来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不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也不是它带来了伦理难题,社会变迁带来的伦理重塑一直都在发生,大不了我们可以把机器人当成一个额新的种族。”
55摘:“就好像Siri语音,我们明知道那些时而机智时而卖萌的答案,都是拜背后的程序员所赐,但还是会莞尔解颐”
67摘:“这样说来,世界上不存在终极真理,只有时刻等着被完善的理论取代的暂时性‘真理。’”
76摘:“即使在最平常的生活情境中,人性之恶也会形成吞噬一切的力量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某种情势的裹挟下和某种情绪的煽动下,我们会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远没有自己认为那么强。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在狂热的群体中失效,深处群体中的个体会表现出独处时所没有的倾向性”
82摘:“施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体距离和心里距离,会减弱甚至屏蔽掉施害者的道德判断。
试想,当战争变得像玩CS游戏一样轻松,杀人时不需要再面对血肉横飞,而是面对一些按钮或操控杆,我们是不是会变得更残忍?当恶性事故变成看新闻中匆匆闪过的画面,受难者的哀号变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背景音,血肉模糊变成了一串冰冷的伤亡数字,我们是否变得有些麻木”
——去年下半年几乎都在档案室整理历史案卷,已经生效判决的案件。刑事案件中贩毒、危险驾驶、故意伤害占大多数,当时的感觉就是,你以为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很安定,其实多得是你不知道的阴暗面,这个社会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美好。犯罪人数、毒品重量、赃物刀具、血肉模糊的事故现场图、高清无码的解剖图,看似轻描淡写的伤亡人数等等,一开始觉得可怕,再者或许会焦虑于社会的不安定,或者庆幸自己身边那么安全,久而久之,当这一切只是冰冷的数字,似乎变得麻木,减弱了对受害人与无辜者的同情与怜悯。
83摘:"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枪械无罪,有罪的是扣动扳机的人。”可是,枪怎么可能与价值无涉呢?
86摘:“尼古拉斯 卡尔在《浅薄》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技术尤其是是互联网如何使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涣散、神志越来越难以平静。想必大家都有同感,我们越来越喜欢读一些短小的新闻、笑话、语录,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去读一本书或者长篇论文。即使读到稍长的文章,我们也希望编辑能标出重点,方便快速浏览。也许你会反驳称,碎片化信息也能让人学有所收获,我想说的是,那只是信息,很难是知识,更与智慧无缘。......重点不在于互联网所提供的内容是否有价值,而在于互联网技术本身重塑了我们的神经链接和大脑结构。比如,尼古拉斯在书的结尾说道,适应互联网的智能伦理的大脑,更难体验同情、怜悯等最具人性特征的微妙情感。”
“我们的社会不断前进、经济不断发展,但道德水准却一直徘徊不签。危险在于,我们拥有与自己的道德能力极不相称的技术能力,这是我们安放在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
2018.7.3摘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