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书笔记》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0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一):书,就应该这么读——
维吉尼亚•伍尔夫,一个有神经病底子的女作家,一生饱受精神病的困扰,“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她告诉我们:“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书,就应该这么读——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二):至少我自己写不出这样的读书笔记
越来越感到,对外文作品的译著,能不能持续地兴味盎然地读下去,完全受到译者笔力与风格的影响。
到底是译林的出品,译者笔力甚佳,当然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存在着偏好。某位译者的文风就不是太合胃口,读起来很吃力。
选的是双语版,但英文版究竟能不能挤出时间来读完,还是未知数。所以读完中文版就直接来评论了。
说是评论,其实只得一句:至少我自己写不出这样的读书笔记。至少我自己不能将读书笔记写得这样有趣。
因此,推荐之。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三):读书时,我们究竟在读什么?
《伍尔夫读书笔记》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四):鱼类学家伍尔夫
此书中最棒的两个比喻,都和鱼有关。
第29页,一名美国商人,试图玩弄玛丽的感情,伍尔夫写道:“他本想逗逗小鱼,结果钓上只海豚”。在第63页,伍尔夫将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突然而坚决的自白,描述为:“好像一条鱼……突然猛撞玻璃,把鱼缸撞碎了。”
鱼类受困于水族馆和鱼缸的玻璃,不正像女性受困于很多透明的障碍?鱼类被诱捕,被凝视,不正是女性处境的写照?
当然,伍尔夫不满足于庸常的比喻。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拒绝做金鱼,而要做海豚;拒绝被困在鱼缸里,而要把玻璃撞碎——她要用最天才的方式歌颂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看,一个大写的伍尔夫!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五):伍尔夫的视觉
这里面比较喜欢的篇幅是《多萝西·华兹华斯》《保护人和番红花》和《妇女和小说》。
大概是受《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影响,对于英国的小说,印象中对于景物和心理刻画比较多,大自然加上主人公的情怀,融合为一体。伍尔夫应是博览群书,对于英国的小说和作者,颇有研究,对于小说里的构造和背后的意图,在她的读书笔记里,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她的观点。
图来自网络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六):伍尔夫的随笔文体
这些年读过的伍尔夫随笔译本已有数种,各路译者算起来也有不少,如刘文荣、瞿世镜、伍厚恺、王晓路诸位,但其中再版最多,且最受认可的大概就是黄梅女士与刘炳善先生各自的译本了。
不同版本的选目往往不同,但黄、刘两人各自的风格还是鲜明的:黄梅的文字条理更清晰,在准确传达作者愿意的同时,恰恰弥补了伍尔夫缠绕递进式的文风。这个优点,对比一下原文就会有明显的感觉。而刘炳善更倾向于口语化的表达,正暗合了伍尔夫随笔——以读书类随笔最为明显——的清谈式行文。因而,可以说两人各擅胜场。而这本《伍尔夫读书笔记》大概是两人译本第一次合并出版,其中的选目取舍就很有看头了。
既然是读书笔记,由目录来看,多是选自作者《普通读者》的一、二两集。今天西方学界似乎对伍尔夫的女权意识更为重视,其次是对小说里意识形态的研究,而对其随笔创作的研究反倒有所忽略。其实,伍尔夫的随笔——尤其是读书类随笔——中往往对于前辈散文作家的文体实践津津乐道,而这些文章本身的行文亦是作者文体观的绝佳体现,这方面正是我对伍尔夫作品最感兴趣的地方。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七):同为女性的理解与同情
简直把作家们写活了,但怀着女性的理解与同情,伍尔夫书写的最好的还是那些女作家。
她会中肯的评价《简·爱》总是做家庭女教师,总是陷入情网,这在一个许多人既不当家庭女教师、又不爱什么人的世界里,毕竟是一个严重局限。
她也会惋惜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的早逝,倘若夏洛蒂成为名流,“跟我们难免疏远。她也可能很富裕吧,也可能诸事顺遂吧”;奥斯丁如果活到出名,她可以“去伦敦小住,外出赴晚宴,会见名流,结交新友,阅读,旅行,然后把一大堆观感带回乡间小舍,以便闲时从容享受”。
我最喜欢她谈多萝西·奥斯本,婚前在给未婚夫的信札里展露了文学才华和她栩栩如生的生活世界。婚后便在大使夫人的位置上沉默了。后来有人在她晚年时拜访她,称她“娴静,聪明,了不起”。可是伍尔夫写道,“尽管我们非常尊重这位可敬的大使夫人,但是,在某些时刻,我们真不想要什么三国同盟的利益、尼梅根条约的光荣,只希望多萝西能把她没有写出的那些信写出来。”
好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了。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八):伍尔夫——一个为了写作而生的女人
对。伍尔夫是一个为了写作而生的人。
她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出身剑桥的学者。从小,伍尔夫就没有去上过学,是在父亲的书房长大的。父亲书房里的书是她童年和青年的消遣。由于青年时的伍尔夫受到过伤害,所以她的大半生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侵袭。
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家庭出身,还是什么样的教育背景,甚至是被人诟病的精神病患者,以上这些因素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伍尔夫。没有这些东西,伍尔夫的文学就不完整。
伍尔夫的家庭出身让她从小就受文学的熏陶,使得她从小就极为擅长用文字来抒发情感。伍尔夫像是有天生的写手。她写日记、散文、小说,对文学大家及其作品如数家珍。她的文字都是长句子,像是蹦豆子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还稍微带点儿戏谑,让人感觉像是在耳边叨扰。
伍尔夫看似个小女子,就连写小说也写得自成一派。她和同时代的卡夫卡是意识流派小说的先驱者。她的小说带着这种思维漫游的方式,大概源自她长时间的日记写作。
由于没有收到系统的教育,伍尔夫的世界带着自发形成的天性,她对事物的认识极为真挚、直接,不加掩饰。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优秀作家最基本的品质。
至于伍尔夫的精神病史,出于人的人道主义的情怀来说,她所饱受的精神是值得垂怜的。但是不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羞涩的、敏感的伍尔夫才能给我们如此细致的感受。她将自己内心的话语化成一个个的词语和句子,向我们诉说她脑子中流淌的想法。
从没有否定过,写作是伍尔夫的一种天赋,生而俱来的那种。她的性格是不可喜的,也不是坚强,她甚至无法跟自己的丈夫过正常人的生活。她还对自己的姐姐——凡妮莎有着极其病态的依恋,甚至有同性恋的强项。但是,这又如何?
她在文字的世界里是自由的、坚强的,对欧洲几百年的文学史了如指掌,对各国的文学家如数家珍。她用自己的纯精神的世界帮我们解读这样一个欧洲文学。
她用自己带着些许优越感语气的长句子,给我们讲笛福、奥斯汀,说《鲁滨逊漂流记》《简爱》《呼啸山庄》。她的话语像是没有停顿地一气呵成,像是怕人会走掉不听她讲话一样。在我看来,她真的是一点儿也不羞涩的,也不腼腆的,她甚至是调皮的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九):伍尔芙眼中的他们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意识流”小说写作的代表者之一。作为女性作家,又注重描述人们的心理与潜意识,她确实非常的细腻与敏感。她相信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所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经历,种种经验都会隐藏在自我的潜意识中,他的心理、性格与行为都受到潜意识的支配。所以,伍尔芙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揣摩,推理、想象,运用女人的直觉,她能够最富深情地描述一个人的沉思,以及沉思时的心理状态。
伍尔芙的代表作品之一《达洛卫夫人》中,伍尔芙的细腻与敏感处处可见。“她有一种极为荒诞的感觉,感觉自己能隐身,不被人看见,不为人所知;现在再也没有婚姻,也不再生儿育女,剩下的只是与人群一起,令人惊异而相当庄严地向邦德街行进。如今她是达洛卫夫人,甚至不再是克拉丽莎,而是理查德•达洛卫夫人。”达洛卫夫人表情肃穆,一言不发,却让你了解到一个孤独寂寞的、不被需要的女人。伍尔芙除去心理,对细节的观察同样细致入微。“瞧!她的结婚戒指滑了下来——她已这般消瘦。是她在经受煎熬呵——却无人可告”。这是伍尔芙备受推崇的理由之一吧。
伍尔芙在阅读其他作者的作品时,沿续着自己的思路。从这本《伍尔夫读书笔记》中表写的随笔中来看,她很少从某一个作品入手,很少去分析一个作品的结构、用词遣句、情节布局等等。虽然她鄙视当时那些以绯闻逸事做为主要内容的人物传记,她仍然会从一个作家的出生背景、生长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去分析这位作家的性格与心理,进而说明他的写作手法,并在他的作品中一一映证。她对简•奥斯汀,对劳伦斯•斯特恩的理解均是如此,她首先探索的是人本身,进而再挖掘人的特点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这也符合她对心理研究的重视。
伍尔芙的另一个鲜明主张便是女性主义,在这方面,能看出她偏看简•奥斯汀,却不太支持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伍尔芙主持女性独立,但不能过于激进。“即使受到刺激的虚荣心疼痛不已,即使道德的愤怒热火中烧,促使我们去改良这充斥恶毒,卑鄙和愚昧的世界,那任务也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她并不欣赏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编造”的信条,认为女人首先拥有的是精力、勇气和将意愿付诸实行的能力。本书中对伍尔芙有关女性主义的文章很少,只略略提及。
这本《伍尔芙读书笔记》也并未收录一些伍尔芙有关读书方法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从作者本身开始研究,通本看下来显得有些单调,想要全面了解伍尔芙再去读一读她的经典作品吧。
《伍尔夫读书笔记》读后感(十):与书的情缘
与书的情缘
——《伍尔夫读书笔记》书评
文/青禾
quot;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恰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收;一切知觉印象都有好处。"弗吉尼亚·伍尔夫如是说,不知是否因此,有了这一本《伍尔夫读书笔记》。
从笛福、简·奥斯汀、华兹华斯,到奥斯本、斯威夫特、妇女和小说,这是伍尔夫与经典作品共度的读书时光,也是一次因书而生的情缘。爱书人的情结,《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是最著名的一本,由购书日记里的一本本书、一个个作家串联起一段美妙的读书情缘,这是跨越大洋彼岸的缘分,而《伍尔夫读书笔记》则是一个人的读书岁月。但,一个人,仍然足够精彩。
在书中,伍尔夫提到的作品为数不多,却部部是经典。而每一部,从作者到作品,单列成篇,既有对作者人生的观察,又有对作品的多方面探讨,且结构极为严谨,与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对每一篇作品的探讨中,伍尔夫进行了一场又一场与作者的对话。伍尔夫说:"书本身才是永世长存的。在与书的接触之中,不管我们怎样弯弯绕绕、躲躲闪闪、拖拖延延、儿儿戏戏,最后等着我们的还是一场单独的搏斗。"这样的读书天气,真美。
对于作品,伍尔夫观赏的是,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对生活的观察与透视以及真实感。把平凡行为写得尊严高贵、把平凡事物写得美妙动人、把简单工作写得庄严、把平凡物件写得美好,这是作品的动人之处,读出这种美妙,可以想见,伍尔夫一个人读书的日子,是知足而幸福的。
狄更斯的作品中没有绅士、萨克雷到书里没有工人,作家的出身影响作品。纵读英国小说,伍尔夫认为英国小说中的阶级差别,使英国小说成其为英国小说,社会差别消失,英国小说简直就面目全非了。
再说到女作家,伍尔夫认为,一个女人若想随心所欲地写作,仍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创造女性句式,其次是建立一套价值秩序,再次是较之男性更难于彻底观察。克服这些困难的女性写作,与具备了与男性写作不同的特征。
伍尔夫预言,将来妇女会写小说少一些,但质量更好;他们不但会写小说,也写诗歌、批评和历史。这一预言无疑包含了人们对一个美妙的黄金时代的向往,那时妇女将拥有她们长期以来被剥夺的东西——空闲、钱财和属于自己的一间屋。
这个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或者还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