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珍珠》是一部由李泽源执导,雷夏电 / 刘汉钧 / 姚觉僧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串珍珠》精选点评:
●B站赶紧好好看去
●“眼泪虽不能从电线上流过去 哭声却可以由听筒里传出来” 这是我毛
●改编自莫泊桑名作《项链》,成功本土化,没有外国文学的痕迹。结尾明显说教,自谈虚荣心。这可能反映了旧上海的贵妇现象,但批判力度不大。(1)2019-11-02
●坐着看吹万一百分钟的专场,80块可以说是很值了
●同莫泊桑原著比较,做了填充和改动,更符合民国时期的国情。电影版批判的是女子的虚荣心,并强调了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因果报应。只是在结局的处理上,批判精神不及原作有力度。片中有不少象征性内容,比如一串珍珠的定格变成“祸患”的“串”和“心”,还有张怀仁、卜世仁的姓名谐音等。
●昨天看了现场配乐版,100年前电影的字卡都已经那么厉害了,赞全程不重样的字卡手绘边框~~
●意外地不错!虽说是[项链]的改编,但是本土化做得蛮漂亮,就是改了莫泊桑假项链的底,一下就丢了原作的狠辣,所以中式大团圆结尾才顺理成章。不过就算是劝人向善这结尾也太圣母了接受不能。纺织厂那段顺手致敬[工厂大门]哈哈哈。资料馆修复是个菲律宾发行的版本,英文字幕赞。
●吓我一跳,里头还有联想蒙太奇和定格动画呢。即便是叙事整体来讲还比较粗糙。有男权思想。
●老国片的剧本就是扎实,有戏剧性无drama,人物表演也自然,玉生真是个暖男啊。至于配乐,吹万很好,但新迷幻和国产默片水土不服,前半部有几段集中的配乐和影片情绪不合拍,存在感降到最小反而舒服。私以为可以把安东尼奥尼静音了给吹万。另外,我有个疑问:是那时候珍珠太贵、还是房价太便宜= =
●妻子的虚荣,败家的根源。与其看故事引思考,不如跟着电影做一场怀旧的梦,上个世纪初民国20年代的旧时风貌扑面而来,家具、服饰、发型、楼车,一幕幕铭记当年岁月的黑白影像,既古老又新奇。
《一串珍珠》观后感(一):《一串珍珠》:一“串”虚荣“心”的祸“患”
《一串珍珠》:一“串”虚荣“心”的祸“患”
这部由长城画片公司在1925年出品的电影,是典型的20年代“长城派”电影——即侯曜的“问题剧”。
1923-1927年的中国电影探索时期,难能可贵的是,“长城”、“神州”、“民新”三家影片公司在主张上虽稍有差异,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长城”公司的创办人认为“中国有无数大问题是待解决的,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民易俗,针砭社会。”这也正是他们聘用侯曜的原因。
这部电影取材自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我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好像还有这篇小说的节选),透过一串珍珠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生活波折,批评了女子的虚荣,并提倡道德忏悔的精神。
就教化意义而言,这部电影还算是成功的。影片中有一幕“神奇”的画面,落魄后的妻子在光下缝补时,眼花下桌上的针线嬗变成珍珠项链的样子,并不断的转换形态,最终拼成两个字“祸患”,寓意了这“串”珍珠加上贪慕虚荣的“心”,带来的祸“患”,可谓生动巧妙。
其他的,电影中洋化的穿着和出行方式、住所等都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摩登生活方式;这部电影有10本,100分钟看下来,我个人觉得是有些过长了,加上是默片,剧情也不是悬疑类或是含有很紧张的情节冲突,到后半段不免感到乏意。
电影之外,据悉北京影像资料馆曾将这部影片进行现场配乐,遗憾的是,鄙人至今还没有机会进行这种体验,可能是离帝都太远的缘故吧;所以今年的目标就是考上研究生,去北京!
《一串珍珠》观后感(二):西方故事外壳,东方叙事伦理
公司职员王玉生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 一次 ,妻子欲参加女友家的元宵晚会 , 玉生为其从朋友开的首饰店借来一串珍珠项链 。妻子的项链受到女友家来宾的瞩目 。女友的追求者马如龙为了讨好她 ,指派一个小偷跟踪妻子回家 , 于夜静之时 ,偷走了项链 。第二天玉生发现项链丢失 , 无法向朋友交待 , 万般无奈之下 , 动用公款 15000 元买了一串相似的项链还给了首饰店 。不幸挪用公款事发 , 玉生锒铛入狱 。其妻携子搬到乡下 ,靠洗衣度日 , 夫妻均后悔不迭 。若干年后 ,玉生出狱 , 决心从头做起 。一次偶然机会 ,玉生遇到如龙受小偷敲诈 ,遂协助如龙抓住了小偷 ,如龙也受伤住院 。羞愧之下 , 如龙向玉生一家坦白了指使小偷偷项链 ,自己反受其要挟 ,屡次敲诈的真相 。玉生一家原谅了他 , 两家和好 , 一起为了事业而工作。
这是侯曜在长城画片公司编剧的一部问题剧,改编自《项链》但仅仅是改编了一个故事框架,甚至还改变了故事内容,目的也很简单,捏个西方批判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错失了原著当中通过批判显示而通向对社会制度的否定,《一串珍珠》却没有否定社会的意味,甚至在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强调果报主义,很少否定,更多是在警戒和规劝。因此,也就脱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目的,转而指向以故事为本,人物失去了原著当中的独立性,服务于叙事,导致影片叙事者得以显现,调控着叙事进程,避免人物意志推动发展。
这也是中国影片当中首次出现倒叙段落,一方面是为了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也是为了破解隐藏的文化密码。
虽然长城画片公司主体人员是留洋归来的华侨,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潮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是在影片中残存的传统妇道的维护等,说明五四的不彻底性,没有突破中国积压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
《一串珍珠》观后感(三):不错的故事
《一串珍珠》是长城画片公司1925年出品的一部“家庭问题”和“道德问题”剧,由侯曜编剧,李泽源导演。
阅毕此片,实在佩服长城画片公司的这群青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男主人公王玉生出狱后,寻求亲友帮助找工作无果之时,迷茫地站在原地时的心理活动。影片在此刻插入玉生富贵时的回忆段落,配以“有钱是亲戚”“无钱不相识”等字幕,表达创作者对功利心的讽刺和王玉生的同情。
全片虽已固定镜头居多,但少量加入了移动跟拍,甚至还有摇镜头以展示工厂全景,在当时这些视觉方式已经颇为华丽。
令人禁不住赞叹之处,还在于后半部分,导演为如龙设置的悬念,就不剧透啦。
一直想看雷夏电的《春闺梦里人》,这个名字就让人想掉泪。不知何时能找到此片呢?
——后备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