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下的乐园》是一本由[日] 原田舞叶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一):画布下的梦
一名当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中年女子,被委派到国外与艺术馆交涉,组织一场画展,她的潘多拉盒子便被开启。
年前,一位美国艺术馆小助理tim,被某财团大佬邀请去瑞士鉴定卢梭亨利的画,但是他却发现应该是邀请人写错名字本来是邀请他上司tom,于此同时,一位年轻的日本女学者,早川也同时到达。一位大老板给他们七天时间来验证他的画“做梦”是否是真迹,因为还有一副画“粉”正在美术馆里,后来又发现很有可能还是毕加索的二重作。两人用七天时间读一本书,书写的故事竟然是亨利卢梭的末年,晚年潦倒的卢梭,遇到一位女神般的洗衣女与她的快递员丈夫,还有另一位并不受欣赏的抽象派大师毕加索,最后邀请洗衣女当模特画下大作“梦”,两人一同达到“永生”.....
中途一位让tim很眼熟的自称国际刑警的女人相遇,最后两位美术侦探终于揭开了这幅画的秘密,这幅画还有这本书到底隐藏了什么出乎意料的秘密呢?我就点到为止了。
多年后一场画展,两位终于又再次相遇,像做梦一样。
艺术,悬疑,梦幻的交织,强力推荐。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二):秘密中的秘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秘密,即使你以为已看到了真相,却也未必就眼见为实。《画布下的乐园》,展示的就是一个隐藏在秘密中的秘密。
提姆和织绘,两个醉心于卢梭画作研究的年轻人,因命运的瞬间偏离而相遇在神秘的《做梦》面前。然而,他们并不曾料到,对于这幅画的鉴定其实也是对于他们本性的鉴定,而这幅画的最终归属也将改变他们一生的轨迹……当然,他们在最后关头竟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去成全彼此,这想必才是让我们读者最料不到的。那么,在这一切变故背后又隐藏这怎样的秘密呢?那个最秘密的秘密又是什么?一趟名画鉴定之旅将揭开一切的真相。
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关于《做梦》的一本日记是两位学者做鉴定唯一的线索,在七天的时间里,他们用心品读着这本日记,出于对卢梭的爱与爱慕,他们不由自主地将个人情感沉入日记之中而不能自已,并逐渐将名画的秘密揭示出来。毕加索的名作究竟隐藏在《梦》之下还是隐藏在《做梦》之下?画中的女神原型究竟是谁?日记的作者又是何人?神秘的画作主人“怪物”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那如影随形的管家又意欲何为?带着这些疑问,剧情不断被推演,高潮迭起。令人拍案惊奇的是,就在剧情即将戛然而止之时,织绘的一滴眼泪竟牵出了另一个秘密,并因此影响到提姆和织绘的最终决断和陈词,他们不约而同地用谎言成全了这个秘密。
书的最后,时隔十七年,两位当日心有戚戚的学者终于又见面了,秘密依旧还是秘密,但面对围绕这幅画作的人们散发出的种种真实情感,真相原来一直就没那么重要。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三):线条、色彩中的悬疑
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画就是他的语言,每一幅画的背后就是他的思想。隐藏在线条、色彩背后的思想,若非画家自己解读,留给世人的就是无穷的谜题。围绕着这个谜题就有了千样的解读,也有了千样的答案,同样让被解读的画变得情感越发丰富,这种情感与其说是画家本来的情感,不如说是解读者自己的情感。《画布下的乐园》为我们呈现的正是美术研究者对一系列名画的解读。这种解读只凭画而行,充满了美术研究者自身的推理才能,塑造了一座座画布下的乐园。
就故事的结构而言,《画布下的乐园》虽有悬疑、推理,但绝不是一般的悬疑推理小说,它所有的悬疑推理都是基于解读者对画作的解读,这种解读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对画家思想的解读。这种解读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一幅画作,如何从色彩、线条中解读出情感!所以,在架构《画布下的乐园》时,作者是从一个普通的美术馆开始、从一个普通的美术馆巡视员早川织绘面对画作时的不普通感受开始!一个普通的美术馆巡视员即便是天天和美术作品在一起,若非具有高深的研究能力,绝不会对画作有如此的感受!而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这种出人意外的开始,体现出了悬疑无处不在,不必刻意去寻找,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问题!这个问题恰是《画布下的乐园》优势所在!
就故事的内容而言,《画布下的乐园》专业性只是很强,在这本书中至少提及了《幻想》《梦》《星空》《饿狮》等26幅世界著名的画作,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画作尤其是《梦》《 做梦》就行了解读,尤其是《梦》,书的封底即是《梦》。因为作者的解读,因为书中情节的延伸,让我对封底的《梦》一遍一遍解读,似乎也走进了《梦》的空间,陷入了一种对美术画作进行解读的境界。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知到,很多时候,小说不仅仅只是情节而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艺术的传授!
有人的地方既有情感的存在,早川织绘和恋人的感情、女儿的感情、妈妈的感情等等,作为绿叶成为了衬托主人公解读艺术画作的最好背景。如此,才不至于让画作的解读者成为冷冰冰的单纯的学术研究者!也为画作的解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四):热情有五星,题材值四星,情节给两星,写作给一星
先说缺点。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笔。作者安排了一个作中作,让主人公花七天阅读一本过去的小说,推理油画的真伪。这个小说讲的是卢梭,毕加索,和雅德维加(画中的模特)的故事。日本人模仿人写西方历史故事总是带一点怪怪的味道。小说设定在一百年前,但是在一些用词上显得很轻佻,没有一种历史的感觉。当然,翻译可能也要接大锅。举个例子,雅德维加的设定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妇女,经常说出一些不符合身份的话,有时是文绉绉的成语大师“在此之前,我们...,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有时是热情的骚话大王“来画我把,从现在开始,我将获得永生”。看到这些对话,我尴尬到脚趾在地上扣出一片i7-9700k。
情节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故事的大框架比较中二我也忍了,大富翁找男女主人公封闭七天搞非诚勿扰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个设计百万美元的名画阴谋有点太儿戏了。国际刑警的出现非常突兀,有点像大陨石之术那样。更可笑的是,在反派的阴谋被揭露和挫败之后,所有人好像都忘了他是反派,让他继续当工具人。作中作的情节也不自然。所有人一看到卢梭的画作,都变得不正常起来。特别是雅德维加的老公,就像个傻子一样魂不守舍。可能这也是文笔的问题,缺乏必要的铺垫。最后一点不能忍的:女主未婚先孕,竟然就默默忍受,放弃了大好的学术前景。因为一句话就辞去大学教授,回日本当美术馆保安。这个安排是不是对女性太恶毒了???
本书完全不是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样的优秀作品。不过作者对于艺术和美的热爱是真的。在读的时候有些尴尬,我还是在一些地方被感动到,比如蒂姆第一次看到《梦》的时候,卢梭作画的时候,男女主在动物园约会的时候聊人生,等等。全书的主题是“热爱”,而不是“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时刻。在看到别人努力追求的时候,又怎能不热泪盈眶!
话说回来,最触动我的也许不是“热爱”,而是结尾的柠檬。比“热爱”更感动的,是找到另一个人有相同热爱的人。比“热爱”更宝贵的,是“陪伴”啊~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五):绘画与人生
作家创作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想表达出的真相,世间万态的核心,无外乎真情实感的流露。日本作家原田舞叶的《画布下的乐园》读完让人对作者对织绘最终的结局安排心生感激,苦难过后的绘织终于与心爱的伴侣并肩而立,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达成自己的心愿?未婚先孕的织绘生下了女儿真绘,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对织绘处境充满嫉妒与恶意的环境里,拥有外国血统的女儿真绘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有意无意的伤害,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三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成长,每一步都是如此艰难,但生活仍在继续。织绘深爱着女儿真绘,在真绘桀傲不训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颗敏感善良的心。
织绘常常遭受来自女儿的绝望打击,而织绘的母亲却一次次将织绘对女儿的误解优雅温和的纠正,在真绘送给外婆的明信片上,一幅真绘最爱的图画,表达了真绘想要冲出困扰她的现实生活的牢笼。温暖的爱是放飞自由的翅膀。织绘付出了她纯粹的爱。
巴勃罗·毕加索的《鸟笼》在织绘的眼中赋予了新的含义。一幅幅名画让身在美术馆工作的织绘心灵沉静下来,只有沉静的心灵才能让织绘拥有面对厄运的勇气。
全书以织绘对名画的感悟和对现实的抗争有序展开。这也是一部名画的普及之书,书中有许多世界名画的画作介绍,画家的生平简介等,对于爱好美术的读者会从这部作品中得到许多名画的鉴赏常识。享利·卢梭年逾四十才拾起画笔,在世时不得世人理解,死后多年被誉为“朴素派始祖”,梵高穷困潦倒,死后才获得爱戴和尊重。这些世俗带来的悲剧性结局,不要再重蹈。孤高和寡的卢梭以作品给了庸碌世俗最有力的反击;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信念支撑着提姆·布朗度过工作之初的艰难岁月。——成功从来都是与艰辛的付出相匠配,一颗幼小的树苗,要经历怎样的狂风暴雨才能傲然屹立。
书中无论是提姆·W·布朗,还是作为热爱研究享利·卢梭为已任的早川织绘,他们如梅花绽放般绚烂,生命经历了多么可怕与刺骨的酷寒。琴棋书画本是高雅艺术,可与人类的欲望相勾结时,就变得不是那么纯粹,能够摒弃这些欲望的人才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大师。原田舞叶的《画布下的乐园》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讯息:美是什么,美术是什么,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终有正解。倾注了全部热情的人才体会到生命的全部意义。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六):我们永不独行
日本推理小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逐渐丰富的基础上不仅发展出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也逐渐在小说中融入了各种元素,恐怖、科幻、生物、科技等等不一而足,而原田舞叶则在其中加入了艺术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一位生活在纽约的策展助理,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学者,由于对于卢梭共同的热爱,而来到巴塞尔,开始与卢梭一起为期七天的“奇妙旅程”,旅程的终点是争夺卢梭作品《做梦》的归属权,而决定胜负的是一本古书与最终的讲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书中巧妙嵌入的“书中书”,则让两条时间线索并行不悖的一起向前推进,在为现代的两位卢梭爱好者未来命运担忧的同时,也对于画家卢梭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封存在历史中的人、事、物,总是充满了未知的神秘色彩,封存在画布上的秘密就如画家本身的遭遇一样为后人热切探究,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寂寥却也美好的答案。答案将画布中的美好继承下来,代代相传。
相比隔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几位艺术爱好者的遭遇,画家卢梭的故事更加让人心碎心折,在如此严酷的生活条件下,在画作无法得到应有赞许的情况中,已经步入老年的卢梭,依然坚持着绘画,依然坚持着渴望美好的爱情,虽然那些画作带给自己的多是讥讽,尽管那爱情发生在同样贫穷挣扎不被理解的有夫之妇身上,但是这何尝不是属于卢梭的乐园呢?就是这样鲜明的对比,反而让人更加强烈的感觉到那画布下的乐园是如何的光彩耀眼,又是如何的超越了世俗的桎梏。其实想来又有多少艺术家有着同样的命运,再生时生活得穷困潦倒,作品不被肯定,但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每个为之一鞠同情之泪的欣赏者似乎都能得到一点安慰,因为在艺术的殿堂里,他们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与最美的享受,那种身处乐园的幸福之感,每个热爱艺术的人似乎都能感同身受。
或许是艺术作品中传达的感受太过于美好,书中的推理元素稍显弱了一些,有些情节设置也有些刻意,但是结局关于身份的反转又反转,还是让人嘴角上扬,将推理情节包裹在艺术欣赏之中实在一步险招,好在作者用深厚的艺术积淀以及对于画家真正的热爱将作品修饰得恰到好处。许多涉及到绘画创作的小说,都因为浅尝辄止或将绘画作为一种工具而使作品显得不伦不类,而作者用她女性的细腻与对于艺术的真正热情完美的弥合了整个故事,让人在书中沉醉不已。
说回书名,这本书从头到尾为读者展示了对于绘画艺术热爱的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乐园中,以至于让人不禁回想起对于激发每个人热爱与灵感的缪斯是如何按触到心扉的时刻,有些人喜爱绘画,有些人沉醉音符,当然还有人热爱读书,无论什么,这些都像“无论在多么拥挤的人潮中,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无论在如何拥挤的人潮,无论在如何烦乱的环境,我们总会找到并且无法忘掉的“朋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们”都在等待我们,而我们,永远不会独行。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七):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在书的封底发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阅读《画布下的乐园》期间。反复翻看封面和封底,一次又一次思忖那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幅名为《梦》的画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沿着作者缜密的思路,深入画布中的腹地,那幅如影子一般出现在书中的《做梦》是真迹,还是赝品?亨利·卢梭和雅德维嘉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提姆·布朗和早川·织绘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不得而知。不得而知。
将《画布下的乐园》称之为日系佳作列入午夜文库,并作为01号作品出版,绝对名副其实。因为这是一个融合了美术史、推理、爱情的多元性作品,想要让阅读成为乐趣、冒险、智力角逐,那就必须全身心踏入这个故事当中去,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这一场动人心魄的艺术历险。
作者原田舞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完美的融合进小说之中,运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九八三巴塞尔的故事,而在这个为争夺名画《做梦》的故事当中,又嵌套了一个有关画家亨利·卢梭的故事。女主人公早川·织绘的个人经历,提姆·布朗的“冒名顶替”,亨利·卢梭的名作之谜,三个层次的悬疑谜团造就了《画布下的乐园》结构上的丰富层次,也令读者的感情层次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攀升与叠加。
阅读《画布下的乐园》无疑于逆光旅行,读者和两位卓越的亨利·卢梭研究者一同走进了这位伟大画家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梦》、《巴黎郊外》、《激发诗人灵感的缪斯》、《沉睡的吉普赛女郎》等等,都被一一提及、细致解读。而在那个决定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新走向的时代,毕加索与亨利·卢梭的交往,他从亨利·卢梭作品中发现的“新的美”,他的《亚威农的少女们》,以及当时整个巴黎美术圈中画家的生存状态,也都在这个故事中的故事里被描摹的淋漓尽致。作者特意在书的最后附上“登场作品名单”,小说中提及的二十六幅名画如今的踪迹一览无余,可谓是一堂有始有终的世界级美术作品鉴赏课。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画布下的乐园》情节紧凑、步步为营,叙述手法细腻、人物感情充沛。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七天内阅读关于亨利·卢梭的故事,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判断《做梦》的真伪,并赢得对这幅作品的处置权,这本身就是一场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决,是一场好戏。而作者又在其中加入了身份谜团、感情纠葛、阴谋诡计等情节设置,从而令这场角逐更加扑朔迷离、精彩纷呈。因此,最终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个故事兼具了艺术之美、推理之玄、爱情之魅,时而行云流水、张弛有度、时而步步紧逼、扣人心弦。
或许是中间部分的故事高潮太过激荡人心,当结尾来临时反而带来了如同在夜空中绚烂烟花消散时涌起的落寞。朱丽叶的自报家门有些竹筒倒豆子,兜底太过干净;提姆·布朗的签名上,作者玩了一把“麻辣鸡丝”游戏,也不能算出人意料;而约瑟夫与朱丽叶的关系,按照“母亲和爷爷关系持续交恶”的说法推断,其实应该是外公和外孙女,而非爷爷和孙女(这也许是翻译或者文化差异上的原因)。总之,当离开那方寸之间的画布,离开那充满谜团的古书,从《做梦》的乐园中退回到现实时,无法不令人感到盛宴结束后的失落。
但是,如同亨利·卢梭一般的画家和他们经历的那个如疾风骤雨般为艺术痴狂的时代,还有他们背后默默无名的支持者、画商、策展人、研究者、收藏人、模特,甚至是美术馆的巡视员,这些人物形象都在这样一次艺术冒险中变得异常鲜活与可敬。
“理解艺术,就是理解这个世界。爱艺术,就是爱这个世界。”因为在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都饱含着艺术家“全部的热情”,那是用生命绘出的乐园,是一个永远不会失去真、善、美的世界。尽管在方寸之间,却别有洞天,旖旎无限。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八):本书自带doctor who,请系好安全带
这本书把我看哭了。不是感动的那种哭,是被热血感带动得沸腾,禁不住握紧拳头,最后眼泪哗啦哗啦地流。就像去年看《KANO》(我纳闷好久了,为啥这么好的电影连个豆瓣条目都没有),在电影院里用光了两包纸巾,出来了还在呜呜呜地吸鼻子。就像大前年看《建筑大师》,在剧院里,眼泪毫无道理地流啊流,我甚至说不出确切的原因。
我跟你说,这就是被一种精神力量感动时的表现,燃起热血,然后哇哇哇地哭。因此流下的眼泪不光是悲伤,而更像是奔跑后流的汗,欢畅而热烈。
把我看哭的那部分在讲书里的主人公,画家卢梭,他极度贫穷,却仍一心只想着要创作一幅新作品,在艺术展上展出。他省吃俭用,只为买新画布、颜料、画具。没人欣赏他的作品,人们说他是小丑,对着他的画大笑,但他充满自信,懂得透过他那窄小房间的窗户,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并将这种原始的美体现在画中。
就是这样的他,终于在艺术展前画出了新的作品,名为《玩足球的人》(The Football Players)。矮马我感动死了,虽然这画的名字有点怪异,但我已在脑中认定,一定是幅名作。于是,我去百度了,你们见过那幅画的一定懂我……
这时我意识到,终于可以用“名副其实”这个词了。看到名字不正常的那一秒我就该知道的!我脸上挂着泪痕,却抑制不住的想大笑,混蛋,想感慨他那么贫穷还坚持艺术追求的气氛全没了啊!而聪明如我的读者,自然不会就这么算了。
书里还提到一幅画,叫《激发诗人灵感的缪斯》,是卢梭为好友纪尧姆及其情人画的画像。这幅画共有两个版本,都是两人站在花丛前,但花的种类不同。卢梭在创作完第一幅时才想起,为诗人作画,应该用香石竹,于是又画了一幅一模一样的,只是换了花的种类。嗯,我又去百度了。首先,香石竹就是康乃馨……原来这货不光是送母亲老师的……其次,我就不多说了,这缪斯和诗人,你们真的是好朋友啊。
说到缪斯,整个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卢梭为他的缪斯雅德维加作画。也就是封面上用的《梦》。这幅完全可以用来玩“找找画里共有多少只动物”的神秘画作里,处于中间的那个裸女就是缪斯女神了,现实中的洗衣妇。她怎么就甘愿脱光衣服让卢梭这么个穷酸老画家描绘呢?怎么想都像是无知少女误入虎穴吧。
结果还是被丈夫“劝”去的。
书里说雅德维加的丈夫是个快递小哥,有空了就帮画廊送画什么的,一来二去的就沾染了一身的艺术细菌。卢梭为了博得女神的欢心,没事儿就给她送画嘛,雅德维加就拿回家。(你们想想卢梭那画风吧,可能也就喜欢逛动物园的我喜欢。)就被丈夫看见了,丈夫慧眼识珠,说“这是好东西啊,我们要给这位画家买饭吃、送他画布!”最后就把老婆送去当模特了。好吧,其实人家这一段写得特别美,特别热血,也把我感动得晕头转向。
我不太清楚这一段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还是纯属作者YY。想来其实这部分故事在书里也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一本古书,现代的两位美术研究者,去推测曾经发生了什么,从而判断一幅画的真伪。两个现代人真的挺……就没啥想多说的,所有让人激动的都在死了的那些人里。爱情啦,惺惺相惜的艺术家啊,疑似好基友之情啊,于是,这又让我想到我们需要一个蓝盒子,穿越回去,去一次独立沙龙展,真正的对着那幅《玩足球的人们》。如果可以遇见卢梭,寒酸贫穷的小老头儿,我要试着告诉他:“你以后真的会非常红,虽然没红到梵高那个地步,和你的好基友毕加索也不是同一级别,甚至现代人可能会把你和另一位哲学家搞混,但你真的要相信我——”嗯,我估计说到这儿老头儿已经要被我说哭了……
确实,即便我穿越回去,也没办法告诉卢梭这样的画家什么振奋的消息,毕竟我没看这本书时,连有这么个画家都不知道……但是,他坚持了那么久留下了什么?为之忍饥挨饿值不值得?这些问题在这时看来都不值一提得可笑。因为有他这样的人存在,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我哇啦哇啦哭个不停了啊!而认识他的这段阅读旅程就是搭乘doctor who的蓝盒子,回到过去。什么都改变不了,单纯的被感动一把,不是也挺爽的吗?
另外,我看doctor who梵高那集也哭成了傻逼。
《画布下的乐园》读后感(九):【泄底档案011】为了赋予你永恒的生命
仅仅是做浓缩剧情的介绍,包括谜团,真相,作者运用的诡计等,严重泄底
2002年 日本
早川织绘是美术馆的巡管员,和母亲还有女儿三个人一起生活。突然有一天馆长找到,说要她协助一家展会公司去和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协商租借法国现代派画家亨利·卢梭晚年最后一幅作品《梦》的出租以便在日本进行展出。而MoMA的首席策展人提姆·布朗的要求是——早川织绘参与就给与会谈的机会。
原来织绘早年跟随父母在法国生活学习,父亲死后,她一人留在法国攻读美术史,26岁获得博士学位,发表多次论文和演讲,引起了法国乃至国际美术界的注意。之后却发现一切,成为未婚妈妈回到日本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孩子出生后带有显而易见的异国血统,却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
而提姆·布朗的要求,打开了织绘尘封多年的“潘多拉的盒子”。
1983年 纽约 / 巴塞尔
三十岁的提姆·布朗毕业于名校美术史专业,进入MoMA工作,但依然是圈子里的新人,作为时任MoMA首席策展人汤姆·布朗的助理,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卢梭展”的前期工作。彼时卢梭的价值还未获得圈内乃至圈外的认可,而提姆·布朗正式这个卢梭的超级粉丝和研究者。
由于和老板汤姆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经常会有送错的信件。这些提姆也收到一份信件,竟然是传说中的收藏家 康拉特·拜勒 的来信,邀请他前往 巴塞尔 见证从未面世过得卢梭画作。老板汤姆正在休假,而有幸见到传说中的收藏家和未曾面世的卢梭作品的诱惑,让他决定冒充老板前往巴塞尔。
在巴赛尔,提姆遇到了同样原因被邀请的织绘。拜勒展现了一副名为《做梦》的画作。而这幅作品竟然和MoMA馆藏的《梦》几乎一模一样。(除了画中女子的左手是握住的。)
虽然卢梭有过因为画错内容,而将一副画重新画一遍的经历。比如《激发诗人灵感的缪斯女神》
但是《梦》是卢梭晚年的作品,那时候他穷困潦倒,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很难想象他能够画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而MoMA的《梦》来源清晰,是公认的真品。这幅《做梦》是黑市上够得,从未公开过,却获得了伦敦泰特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安德鲁·济慈真品认证。(和汤姆·布朗同为世界级的策展人,双雄)
拜勒找他们两人来,就是为了鉴别《做梦》的真假,鉴别方法也很简单
1,鉴别时间一共七天时间
2,在此期间,他们必须读一本书,书分为七个章节,一天一章
3,最后一天双方进行讲评。讲评精彩一方的观点将被拜勒全盘接受
4,获胜方,获得《做梦》的处置权。
1906-1910 巴黎
拜勒要求两人阅读的故事,讲述了卢梭最后的时光(1906-1010)。分为七个章节。而且每个章节的写作视角,方法,笔触好像都有些不同。
故事中出现了如下人物(重点)
卢梭:画家
雅德维嘉:洗衣女,也是卢梭《梦》中女性角色的原型(卢梭为画配了诗歌,其中出现了雅德维嘉的名字。此外,卢梭是没有模特就无法画人物像的画家 )
约瑟夫:雅德维嘉的丈夫,在艺术馆,美术馆,美术家等附件,做一些跑腿的体力活,从而接触了不少画作。
毕加索:是“发现卢梭”的第一人,对卢梭作品极为推崇
故事讲述了卢梭成为职业画家后,作品在独立展会展出,讨论度颇高,但是却没有像样的委托作画工作。还有人暗地里嘲笑卢梭是“星期日画家”,作品不懂远近法,笔触如幼儿一般。导致卢梭的生活非常清苦,却还在创作。认识了洗衣女雅德维嘉,虽然她有丈夫,却还是不停赠送自己的画作给雅德维嘉。
而在这个过程中,雅德维嘉的丈夫约瑟夫逐渐成为卢梭的头号粉丝,而雅德维嘉也逐渐对卢梭的画作着迷,并巧遇了毕加索。而毕加索说卢梭的画作是天才之作,评价破高。甚至举办“夜宴”邀请卢梭参加,极度恭维,并称雅德维嘉是卢梭的女神。
无法得知这个故事是虚构还是真实。
每天一章,每章最后都留有一个大写字母,第一到第六章分别是: S-P-O-A-S-I
1983年 巴塞尔
提姆和织绘的竞争还在继续,还没到第七天。但是这背后隐藏的人物和隐情却接二连三的跳出来了。
-保罗·马宁格:“佳士得”拍卖行美术部门董事,知道《做梦》的存在,也知道拜勒找了两人鉴定画作并且会转让处置权。威胁提姆,赢得处置权后交由他拍卖,300万美金除去手续费可以让提姆变成百万富翁。而马宁格则获得名誉和佳士得内部的更大权利。如果不从就告发他冒名顶替,放逐他。
-朱丽叶·露露: 国际刑警组织的艺术品追踪员,要求提姆保护《做梦》,因为做梦画面下很可能是从未现世的“蓝色毕加索”时期作品
-孔茨:拜勒的秘书,知道提姆的真实身份,也知道织绘隐藏的秘密。和马宁格是同谋。
-安德鲁·济慈:拜勒一开始邀请的人,但是在济慈授意下让织绘替代出席,要求织绘一定赢得比赛,拿下转让权,目的是被掩盖在卢梭画作下的“蓝色毕加索”作品。和苏富比拍卖行的欧文是同谋
-织绘:卢梭的铁杆粉丝和研究者,也是济慈的情妇。来到巴塞尔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被授意用“赝品”的鉴别结果夺得转让权。之后济慈就可以无所顾忌的去除卢梭《做梦》的表层画作,获得“蓝色毕加索”。
-蓝色毕加索:毕加索的友人塞沃斯一直在寻找这幅作品,这是毕加索亲口告诉他存在的作品,他怀疑这个作品被毕加索送给那个穷画家,而被当做二次使用的画布覆盖了原本的画作而画上了新的作品。(在当时也是满常见的,因为大家的作品在出名前都不怎么有价值)
1910 巴黎
第七章故事,卢梭最后的时刻,依然想要创作出参加展览的画作。但是没有画布和颜料。雅德维嘉找到毕加索帮忙,毕加索拿出自己的一副作品到卢梭的画室,让他在这幅旧作上作画。
雅德维嘉前往卢梭画室,发现另外一个全新的画布,这样卢梭现在有了两个画布,一个全新的,一个有旧画的。雅德维嘉献出自己作为模特给卢梭画画——获得永生。
1983年 巴塞尔
提姆判断,无论是《梦》还是《做梦》都是卢梭的真迹,但是其中有一副作品下面覆盖了“蓝色毕加索”。但是依然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一副。
最后的讲评对决
提姆论点:赝品。而赝品作者是毕加索。(提姆自我感觉是一个自暴自弃的论点,因为他爱上了织绘。他认为织绘一定会以“赝品”为结论进行讲评,只要比他的讲评更加有说服力就能获得转让权)
织绘论点:真品,因为感受到了卢梭的热情。(提姆大惊,因为判为真品,即使织绘赢得转让权,济慈也无法毁坏作品获得蓝色毕加索)
最终拜勒判定提姆获胜,而提姆获得转让权后又转让给了朱丽叶·露露。朱丽叶露露的真实身份是拜勒的孙女。
孔茨反击说“提姆”是冒名“汤姆”的,不能作数,结果拜勒说他邀请的就是提姆,拜读过他所有关于卢梭的论文,确认他是卢梭研究的权威学者。一切尘埃落定。
字母猜想
前六章:S-P-O-A-S-I ,提姆猜想换个位置: P-I-A-S-S-O ,差最后一个C就是毕加索
但是第七章结尾却没有字母。之后MoMA的修复师告诉提姆,在《梦》女人左部分好像隐藏着一个大写字母。但是提姆没有去做最后的求证,他相信那个字母不是C而是N,连在一起是 P-A-S-S-I-O-N 热情,画家对于创作的热情。
七章故事作者
提姆在书的纸张中发现了作者的名字—— 雅德维嘉·拜勒
而收藏家拜勒,就是故事中的雅德维嘉丈夫—— 康拉特·约瑟夫·拜勒
家族血脉
雅德维嘉和约瑟夫结婚好几年没有怀上孩子,而在卢梭葬礼上,雅德维嘉有了身孕。
而七章故事最后的内容
长椅上,雅德维嘉不知何时已和卢梭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两人此时正做着同样的梦。雅德维嘉觉得,她的身体、她的心, 都被一种出生以来从未体会过的强烈的陶醉感所俘获。突然,天空的尽头划过一道闪光,稚德维嘉抬起了上半身。婴儿般赤裸的雅德维嘉缓缓地举起左手,手掌紧紧地握成 拳头。近在咫尺的地方,不,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了卢梭的声音。你手中握着什么呢……雅德维嘉?雅德维嘉的侧脸如痴如醉,回答道:“是天国的钥匙哦。有 了这个,我们就能穿过天国的大门——我们一起。”能把那个钥匙给我吗?我要先走了。不能带着你。为什么,亨利?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已经结合在一起,永远分不开了。不行,你要永远活下去。为了这个,我才画了这幅画。为 了这个,我才成了画家。为了赋予你永恒的生命。再见,稚德维嘉。我要走了——你要幸福,永远幸福。很难不理解成。雅德维嘉肚子里的还是究竟是约瑟夫的还是卢梭的?那么朱丽叶很可能是卢梭的后人?
本来可以写的很短的,但是不知不觉写长了。
这是典型的作中作模式,但是并没有使用作中作常用的诡计。严格而言,这是一本带有谜团和悬念的历史解谜故事,不过重点不在解谜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是作为一个捆绑了作者私人爱好的谜团故事。对于享受爆裂般真相冲击的读者而言并不是非常理想的读物。但是却又实实在在是让人沉醉其中的好故事。
虽然毕加索那个时代空间和时间上都离亚洲读者非常远,不过读起来并不会感觉无趣,反而会不断的去搜索书中提到的画作和人名,从而对西方美术有了一点兴趣,这是因为故事引导的好,也没有一股脑儿塞进一堆专业内容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