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安事变》影评100字
日期:2022-05-23 19:2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安事变》影评100字

  《西安事变》是一部由成荫执导,金安歌 / 辛静 / 孙飞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安事变》精选点评: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汉卿糊涂,自坏长城”

  ●把西安事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反映在银幕上,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反映现代史,特别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创作领域,过去和现在都不是创作者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导演成荫就说过:“创作这么重大政治性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影片,创作者神经是很脆弱的。”

  ●为成荫一生的电影创作作了一个完满的总结,把他毕生的追求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也将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的创作推向一个新高度。《西安事变》是对成荫导演艺术功力的全面检验:真实美学理想的体现,显示了导演驾驭错综复杂、迷茫浩瀚的历史事件和矛盾冲突的能力,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纪实风格与蒙太奇手段结合

  ●智勇双全,心系家国的英俊少帅~很棒的电影~只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还另有文章……

  ●还是有点丑化蒋

  ●主旋律主旋得很恶心——原本可以更好的!

  ●再次为风云年代激荡惆怅,一念间,历史写就了呀,一念间,也是一辈子呀。致敬张杨二位将军

  ●东北人就是性急啊………

  ●不花哨,平正叙述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影评(一):三个男人一场戏

  去兵马俑的路上被售票员忽悠洗脑,稀里糊涂就去了华清宫,150块钱的门票,感觉被宰很是心疼。好在最先看的是西安事变这一部分的景区,到了五间厅,兵谏亭,了解了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才算是不虚此行。回来之后看了这部老电影,感觉无论取景还是服化道,都非常用心。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几位主角的表演,形神兼备,非常到位。趁此看了这部电影,也算是钱没有浪费。

  《西安事变》影评(二):主旋律题材起评6分哈哈哈

  这部当年家喻户晓人人必看的经典名片成荫代表作到了DB才6分,恶意刷低分的DB迷真恶心,他们就怕年轻一代看新中国经典,否则他们睡不着觉,类似情况还有青春万岁,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烈火中永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火烧圆明园,神鞭,红旗谱, 所有当年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社会主义文艺到了DB都是低分,遭到有组织的谩骂,希望年轻人好好看看我推荐的这些被恶意打低分的经典,相信DB所谓评分你就是傻子

  《西安事变》影评(三):周恩来为何要这样称呼蒋介石?

周:“十年没见,你可是显得苍老多了”

蒋:“是啊是啊,我已经是老态龙钟,残缺不全了,而你却还是满头黑发不减当年,请坐”

从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就对周的这句话的印象无比深刻,印象无比深刻的原因就是我始终不理解周恩来为何要这样说老蒋?!因为周给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印象就是为人处世特别的得体和精干,所以反差才特别大!-------这太明显不符合礼貌常识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也无论是客人还是家人,从人类怕死的本能出发,老人都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如何老,在西方国家,更是不允许直接问老人和妇女年龄的,否则是极不礼貌的!更何况看蒋当年才49岁,根本就不是老人。我不知道这是历史上周的真实原话,还是编剧编的台词,可毕竟是周圣人,所以我根本不敢想象周会犯如此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只能去想这里面一定是有别的更合理的原因,可惜想了这么多年,我也没想出这个更合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我真的太愚笨了。总不至于是周在故意这样说吧?(即:故意咒骂嘲笑蒋介石),因为这既不符合电影的剧情,也不符合周的身份和素质,更何况和老蒋的回应一比较,不是更加有损于周的光辉的圣人形象了吗?

  《西安事变》影评(四):“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张学良

现在已经是2020年,而不是影片拍摄时的1981年,所以,关于西安事变是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历史问题,明白的人早已明白,不必说明;不明白的人永远不明白,无须争论。

关于九一八事变,无论蒋介石是不是对张学良下什么命令,也无论这个命令是抵抗还是不抵抗,对张学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张学良当时直接控制“华北+东北",整个东北军都只听他的,根本不听蒋介石的,所以,南京政府和老蒋对小六子来讲,只是形式上的一个上级而已,当时的东北军是个陆海空三军齐全的当时中国第一军阀,空军光战机就有三百多架,比南京政府的空军还要强大,仅仅陆军就有足足40万兵力,除了大量的火炮,甚至还有坦克部队,这还不算大量的兵工厂、军校和警察、宪兵部队。而日本当时在东北的关东军只有两万人,是专门保护北满和南满铁路和当地日本领事馆和日本侨民的,根本没有什么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东北军要就地全歼关东军是易如反掌的,更不要说抵抗住了。本来九一八事件只是日军底层的几个下级军官的擅自胡闹,根本就没有经过国内高层的通过,而且日本当时的政界是普遍反对侵华的,但是我们的最奇葩的小六子的完全不抵抗行为,让这些反对侵华的日本高层领导人在事实面前,完全张不开口再反对军方主战要求,也就是如果小六子坚决抵抗,那么最坏的结局也就是东北被日本人军事占领,但是抗日战争极有可能不会爆发,因为日本人拿下一个东北都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就没有这个野心敢去全面侵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六子是打开日本侵华大门的钥匙的人。

小六子在西安事变中又再一次打断了中国对日本备战的计划,蒋介石知道中日早晚要打一仗,而日强中弱,所以蒋介石的战略就是尽可能地拖延与日本的开战时间,好好发展经济,建立大量的军事工厂和国防战备,准备用五到八年时间训练和装备国军60---80个德械师,他认为有这样的军事装备,就可以抵抗住日本的侵略,结果西安事变导致抗战不得不仓促中提前爆发,中国军队只有3个德械师,给中国带来了本来不应该有的军事惨败和极大的民族浩劫,八年的抗战中国死伤了几千万人,无数城镇、财产被毁灭、洗劫和损失掉。如果不是日本自己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去打珍珠港,中国有极大的可能性因此亡于日本,凡是有半点常识的人,自己摸着这点常识说说看,小六子是个什么人?所以,小六子这种人本来应该是一辈子在北京八大胡同吃喝嫖赌抽的花花公子,但是就是因为中国封建专制的血缘关系,而坐上了他本不应该去坐的位置。而从小六子身上唯一得到好处的就是某党,而且这个好处简直就是救命之恩。

说到底就是这个种族被专制权力给戕害得太深太久,早已经腐烂到骨髓,从上到下,到处都是人渣和败类,优秀分子太少。所以,造成了中国历史的前进脚步特别的艰难曲折,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付出特别的惨重的代价。

  《西安事变》影评(五):导演说

  把西安事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反映在银幕上,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反映现代史,特别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创作领域,过去和现在都不是创作者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导演成荫就说过:“创作这么重大政治性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影片,创作者神经是很脆弱的。”

  其实反映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没有创作规律以外的障碍或戒律,如果不是流于表面的简单表现而要深入反映历史的底蕴,也是需要功力深厚的创作者克服许多困难,付出大量的心血。

  银幕上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经过的艺术表现,浓缩了那个外敌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年代种种复杂交错的矛盾,显示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让人感受到不可遏止的民族解放的历史潮流的奔腾。张、杨和其他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都和这种矛盾关系,和这种时代历史潮流息息相关。蒋介石在外患日益紧迫的时候,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利用反共消灭异己。处于反共前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既不能战胜红军,又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不甘就这样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又都有爱国之心。张学良还有执行蒋介石命令丢掉东北代蒋受过,背负不抵抗罪名之苦,和对日寇有杀父之仇。在举国日益高涨的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中,他们认清了蒋介石政策的反动和清除异己用心的险恶,而先后和主张团结抗日的共产党联系,谋求出路。在蒋介石拥兵亲临西安时,他们先是进行苦谏,要蒋放弃反共一致对外;蒋不听,并以不剿共便调离他们的军队相迫。他们没有退路,于是举行兵谏,活捉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抗日主张。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政治力量都有不同反响。国民党政府内各派系相互冲突。日本侵略者自然更是特别关注。亲日派以出兵救蒋为名,欲置蒋于死地,另组亲日内阁。而蒋虽被扣,却还自恃军队实力未受损失,还有兵权,故一直拒绝谈判。张、杨将领和西安各界人士对如何处置蒋介石,都有不同意见,或杀或放,一时难于决定。直到周恩来到西安,带来中共中央以抗战大局为重的和平解决方案,与各方进行了商谈,蒋介石慑于内外各种压力,不得不考虑自身处境,终于答应谈判,达成了协议。可见张、杨扣蒋实行兵谏,虽是他们个人行为,有偶然性,却也是内外各种矛盾在全民要求抗战救亡的历史潮流中激荡的结果,事出必然。而问题终于和平解决,也是大势所趋。西安事变顺乎民心,合乎潮流,是中国人民在此之前近百年来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是这种斗争在民族存亡紧急关头促动历史发生转折的一种爆发。

  影片揭示的这种历史内容,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有纪实风格的情节体现出来的。西安事变的历史事实曲折复杂,要是从传奇性、戏剧性上大做文章,也会拍摄得惊险好看。而影片所呈现的,却让人感到有些散文意味的朴实和自然。创作者是在力求以历史的真实说服人、感染人。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兵围骊山活捉蒋介石,无论在历史事实或在作品中,这都是最核心的事件,是“重场戏”中的“重场戏”。但观众从银幕见到的,却没有特别的激烈和惊险,没有大肆渲染的矫作的人为的痕迹;而从抓蒋过程的骊山的军事行动、搜山、捉蒋和张、杨在指挥部的焦急等待及抓蒋之后南京亲日派居心叵测的调兵遣将、亲英美的宋氏兄妹的活动、何应钦和日本大使的接触、外国记者包围张群采访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等一系列平行、交叉的画面中,看到复杂矛盾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广阔的时代背景,感受了历史的合乎逻辑的进程。

  这种真实反映了历史进程的情节,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密联系的。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的性格,都有个性特点而和事件、情节相统一。张学良和被红军俘获后放回的一个部下高福源会见,始而怒斥高被俘无脸回来,不由分说要从严惩办,继而表示念高有随他多年之情可以在处决后照顾家属,终因高诉说了红军的真实情况和联合抗日的真诚,既为东北三千万同胞也为他这个少帅本身设想的一片赤诚所感动——高说“生为东北军人,死为东北军鬼,可惜一腔热血未洒在松花江上”——而将高扶起,说“福源,你是好样的!”张学良的这些表现,既是有意要从高福源处了解中共中央对他的态度的一种试探,也可见他作为一个军人的特质,他的爱国热忱和刚毅、果断的个性,同时也可见他的身上,他的军队,他和部属之间的关系还有封建性。这样表现的少帅性格,让人感到合乎历史真实。张学良的这种性格贯串了整个事变的情节。也正由于这种带有封建性的敢作敢当的军人性格遇上了蒋介石的阴险狡诈而酿成了送蒋回南京,被蒋长期幽禁的悲剧。杨虎城的性格和张学良正好形成对照。杨的冷静,谨慎,老谋深算,这在他和张学良相互试探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他们都和共产党有秘密联系,都想走到一起联合共产党对付蒋介石,却又都讳莫如深,因为事关通共大事,环境严酷;而张出于本性,便是试探也总是主动,可杨仍滴水不漏。但在关键时刻,杨却毫不含糊当机立断。在张学良抄了省党部从秘密文件了解到他和杨都被戴了“红帽子”后和杨相见,想和杨一起联合共产党和蒋介石斗,而说话还在绕弯子时,杨却直接说出事已如此,“你我不能再捉迷藏了”,当即决定和张采取一致行动。杨是外表冷静,内里热忱;胸有城府,却是光明磊落。事变后他去看蒋,对蒋坦率说出事变发生前,他是“和副司令商量过的”。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想请委座改变国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还说了请共产党派代表来,是“委员长自己逼出来的”。他和张学良一样敢作敢当,只是各有不同的表现,而都合乎性格逻辑,合乎具体情境。蒋介石虽是天字第一号反面人物,却没有以往银幕出现的革命敌人那种简单的如同戏曲舞台人物抹了白粉的脸谱。他利用反共消灭异己,手段阴险,却是“名正言顺”。张学良抄了省党部,他自然愤恨,因两广事急,便表示“宽容”;而待风波平息,即调兵西北,威逼张、杨。游大雁塔显得轻松潇洒,有“领袖”风度还带些文士的雅气。借吟唐诗以论西安为兵家必争之地,似发思古之幽情,却暗藏了挑拨张、杨矛盾的用心。他被捉后自然心存恐惧,但也不是草包而仍有“委座”架子。最后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协议,却未签字……这才是背叛了孙中山遗教与人民革命为敌数十年的一代枭雄复杂而又统一的性格的生动表现。也可见蒋的失败,并非由于他无能,而是由于反动本质迷了心窍,错看了形势,逆历史潮流而动。影片的这些人物性格是随着事变情节的发展自然表现出来,而事变情节的发展也是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彼此矛盾的行动的表现。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而像《西安事变》这样达到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生动性相统一的影片,迄今为止也还是少见的。在如何反映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电影创作方面,这部影片有典范性。

  这部影片也有遗憾:如周恩来及其他中共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有不足;蒋介石被捉后中共中央原有不同看法,却未能揭示,回避了矛盾。……还有些陈规未能突破。或许再好的电影,也不能不是“遗憾的艺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安事变》影评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