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谎言》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洛温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师的谎言》精选点评:
●史料丰富,观点先锋
●真正的历史在于追求的过程,即便过程中的结果永远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而历史其本身即是如此,板上钉钉安上结果,岂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尊不敬。
●有些标题党的味道。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怎么能够通过通识教育理解到事情的全貌?作者有些吹毛求疵了。
●高考后的暑假读的。是高三的历史老师赠送给我的。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书。美国历史学者用审视的目光来检查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发现其中有意无意地美化了美国人的历史,对于印第安人、黑人、少数族裔的遭遇有选择地忽略了,于是写了这样一部书,用以纠正广泛流传的历史常识偏见和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到美国人确实是相当自信了,以至于完全不惧怕把自己的黑暗历史拿出来仔细检视,里里外外多方对质。
●未看此书时,本以为不过是一本妄图想通过一件件具体事实证明教育中存在的错误与失实,国内不乏此类著作,虽有纠正知识偏差之益,却无太多启发之用,零碎中更多是一种猎奇与噱头;然而翻开此书后,才真正感受到,事实的错误远非作者关心的重点,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偏见对学生的误导才是作者真心想要纠正的,事实错误并不可怕,随时可以通过新的知识学习进行更正,然而偏见一旦形成,便成为痼疾,难以逾越。本书以从众多侧面反思了美国白人至上主义的视角,其中的妄自尊大与对少数群体的歧视无处不在,回想国内教科书中整天宣传辉煌灿烂的千年历史,哪项成就又领先世界,我们的崛起如何成为必然,一切早已不是偏见,而是故意宣传误导。
●看到美国历史教育也沐浴在意识形态宣传的春风里,我就放心了。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着教育到底是什么?
●历史是冲突与辩论,而不是干巴巴的事实
●振聋发聩
《老师的谎言》读后感(一):天下乌鸦一般黑
确实,中国很难出这种书,几乎不可能,甚至原作者为中译本所作序言都不能被通过。(原作者亦深知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接受他如此刻薄的言论)
然而,在今年全国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政治历史教材的现实情况下(思政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
《老师的谎言》读后感(二):褴褛的记忆
褴褛的记忆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本文是我本学期中国法律史课程的一次读书心得,应老师要求随笔。
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来源于陈丹青老师给《当历史可以观看》所做的序言,序言本身的内容不和《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以下简称《老师的谎言》)这本书有很大关联,但这五个字却在我阅读《老师的谎言》的时候常常浮现于脑海。
使用教科书学习历史的时间不过短短七年,对教科书的情感也随着自己课外阅读的深入渐渐变得复杂。《老师的谎言》恰到好处地出现,笔者正好由这个契机对自己以前模糊的感受进行了新的思考。
我们如何了解到真正真实的历史?很可惜,即使人们已经处在自认为全知的状态下,依然很难跨越时间的巨大鸿沟,构建完全客观的历史。读完全书,私以为“老师的谎言”有失偏颇,实际上教科书中的错误更多来源于意识形态粉饰历史事实的需求,把活生生的历史写成了编者主观色彩浓厚而过分干枯的历史评说。换言之,我们学到的历史,很有可能就是政府、国家或者意识形态想要我们了解的历史。诚然,一本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还收到教科书审议委员会、出版社等各方因素影响,直接把一切咎责归于政治制度是不太全面的。
本学期笔者选修了一门《美国法律史》的课程,读完弗里德曼教授的作品自以为对美国历史已经有大概的领略,但实际涉足历史的细节,还是自觉十分浅陋。这本书从海伦凯勒后半生转变为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到为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定居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正名,再到对美国国父们实际就是奴隶主的真相的披露……作者展现了一段与我的个人的认知中相去甚远的美国历史。
由此我开始反观我所更为熟悉的中国历史:封建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所学到的古代史整体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而近现代史在教科书中不仅占比很少,且总让我读完还有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一百多年的风雷用几页纸就能说清么?暧昧的语汇和含糊的线索几乎是我在历史教科书中得到的关于近现代史的一切印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笔者时常想到“褴褛”这个词汇。“褴褛”原本说的是衣服破烂、不整洁,修饰到“记忆”上就有了另一层深意:毕竟历史作为记忆的一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或多或少就无法使后人对历史有全知的感受和了解。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构建的“真理部”让人胆战心惊,然而现实中的我们不也在一步步走向,或者说被推向“真理部”的深渊么?
这样的现象不得不需要警惕。“保持好奇心,积极思考,探索真理……”这样的话都是老生常谈,但不可不谓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历史的学习,或者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法学的学习中去。
我们究竟何时能读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这是企盼,或者说,可能是一个渺愿了。或者,在文化市场日益受到严加管控的今天,我们更多的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自己探索历史的真相。教科书里琐碎的史实和单一的大事件名称不是历史的全部,甚至连历史的部分可能也无法真实地还原。
过分宣扬乐观主义情绪是无用的,但我仍然相信好学者会孜孜不倦地探索真实,争取把这“褴褛的记忆”缝补得可看一些。
以上。
2020.06.13
《老师的谎言》读后感(三):集体谎言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对于教科书,我一直都是鄙视的态度,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任何国家。最核心的是,我一直觉得教科书的编写者有知识点堆积的毛病。我实在难以理解,这些人包括老师是怎么想的,把一课大树砍到只剩下树干,学生就能记住了?
而这种教育的后果就是,大家喜欢干货,说实话,哪里有干货,所谓的价值不过就是自己的悟性。而真的靠树干就能有什么感悟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与自身连接点太少。
所以我一直觉得英国教育不错,至少他是让你不断地阅读,大概也是为了逃离教科书的弊端吧。
说回本书,作者主要批判了两点,第一点就是树干编辑法,这个全世界通病。另一点则是篡改历史,而这也是全世界通病。
作者认为在美国,教科书出版有三大禁忌“性、宗教、社会阶级”,主要批判的是第三点,这与我们不同,我们主要是第二点。所以,这就变得很有意思,美国试图掩盖的是机会不平等性,也就是掩盖,并非每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向上攀爬的能力这个事实。那么结果则是,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美国梦。
当然,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每一个历史的书写者都是胜利者,既然赢得了胜利,为什么不可以在可以做的情况下为所欲为,更何况这还是战利品的一部分。
但是看到此书,我竟然觉察出我们编辑的恶。
这三点的掩盖,其实全世界皆而有之,有一部分原因是怕少年儿童是非不明而造成冲动。我们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编辑一直都试图突破,以文人之名。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突破的地方则是对于性。比如曾经天涯大贴“818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里面大量的对于编进语文书里被阉割的文字大放厥词。而后南方周末复议。
1、《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
2、《口技》中的夫妻房事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同性恋,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3、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入选初中课文时曾引起过争议,最后在请示中央有关部门后,获准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4、鲁迅的文章,“他的作品要能改的话,一篇文章要改上百处,这不就改坏了吗?所以,一字不改,就在文章下面做注释。”
5、朱自清的《背影》,父子间的眷恋与愁绪遭到知识界批判,认为是“渲染小资产阶级颓废情调”。
6、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又是吃苹果又是和爱人散步的,太小资产阶级情调了,不够革命”。
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抽红锡包烟漂白了屋子”和“三个月不下楼不梳头”,“这和1981年开始提倡的五讲四美太不搭调了”。
性和社会阶级的删除我是理解的,那么第二点呢?
这方面其实美国也在批判,比如所有的美国文学基本上都不会触及他们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拥护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府。
开卷有益,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到底能读到什么真实的文字,编辑们不辞劳苦的层层删减之后,剩下的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已经无法得知了。
而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或许真知,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的意义吧。
《老师的谎言》读后感(四):读《老师的谎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