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宽客人生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30 02:0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宽客人生读后感精选

  《宽客人生》是一本由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5-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宽客人生》读后感(一):算法的世界

  在阅读《算法帝国》后看到这本书,对于股票金融刚兴起的那个时期,算法和数据成为财富获取的手段,通过操控软件获利成为可能。作者在物理界打下了坚实的计算机编程和数学建模基础,为后来的金融模型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保证。读完这本书的唯一感受就是,技术是致富的大前提。书中提到的各种金融模型不太懂,对金融方面是一片空白。

  《宽客人生》读后感(二):一个外国留学生在美国打拼的完美人生

  一个外国人在美国,以优秀的学业为基础,努力打拼的完美一生。

  非常感谢作者絮絮叨叨的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如此详尽,期间不乏检讨自己内心深处的惭愧之事,所以对后来者来说,从求学、选导师、写论文、发论文、做博士后研究、成家、离开物理研究、转入企业、再从工业转入金融、从高盛转所罗门再回高盛、最后从高盛转回大学,这些详细的人生经历简直是一部教人成长的教科书。

  作者做物理研究意识到自己与天才科学家的差距,而导致自己第一次转换行业,从事数量金融研究和实践若干年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后再次意识到理想的数学模型和实践中的金融市场不可调和的矛盾,再次转换了自己的职业。

  不管如何,作者追寻内心深处的渴求而不愿意将就的人生态度,一是使他快乐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做不到他就难受的必须主动改变,二是使他在不算是顶尖高手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令他人和业内认可的成功!

  《宽客人生》读后感(三):不要被年龄限制了想象力

  作者也是牛逼,在30多岁,有了孩子情况下,还在下一份博士后的工作着落担心:

  接下来的1978年9月,我心里明白了佩斯的暗示,开始琢磨自己的处境。当时我33岁,第三个博士后职位的期限已经过去了一半,这种游历何时才能到头?我得出结论,要么必须找到一个有机会得到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职位,要么干脆离开物理学界。

  40岁转行加入高盛(虽然不算从新开始,因为很多建模的技能在物理和金融相通的),后面离开高盛,到所罗门。

  44岁 在所罗门被裁:

  当我走在街头,逐渐略感恐慌。我去拜访猎头,参加工作面试,给我认识的绝大多数人打电话。曾出现过几个工作机会,但没有一个让人满意。我无意于陷入错误的职位之中,我见过太多人每年都要换工作,他们虽然赚了钱却输了名声。 经过反复思量后,我将费希尔视为我最后的求助对象。他对我当初离开高盛丝毫没有介意,并介绍我去面试股票业务部他所领导的量化策略小组。

  这也是说明不一定是个人能力问题的公司,上司也非常关键,对于发挥个人能力。

  同时运气也要好,不然费舍尔介意他当初离开高盛,不给他机会,作者肯定会经历更艰难的时刻。

  《宽客人生》读后感(四):纯粹的金融

1. 数量金融目的是为了对金融证券进行估值。最佳的数量金融学实践洞察了证券价值与不确定之间的关系。2. 在BS Formula之前,没有人能够猜到通过简单混合就能复制出期权来,更没有人能够估计期权的合理价值。3. 当BS模型出现后,交易员就可以按照模型所给出的方法利用股票和现金复制自己的期权,从而估计出这样做的成本是多少。然后交易员就可以以这种自制的期权卖给客户,从而完美地不承担任何风险。4. 实践者的量化生活以前都是快乐、幸福、自由、随意的,以自我教育为主的,现在逐渐变成一门学科、一项业务和一种职业。同时,它也变得不再那么有趣了。

  《宽客人生》读后感(五):真诚之作

  这本书前半部分花了大幅篇章描写各个粒子物理流派的思想,后半部分又花了大部分篇幅阐述诸如期权波动率这样的东西。这两部分的知识我都不懂,但匆匆翻完,还是有些感慨。

  作者对物理是真爱,看到一百多页他还在讲谁谁发现了什么,谁做了什么贡献。可惜除了几个短暂的片段,物理带给他的痛苦远远大于快乐。

  : 原来杨振宁在物理界是那么神一样的存在啊,作者说看着杨振宁的照片,都能感觉到象摩西下凡一般的魅力。

  然而最让我惊奇的是,作者怎么可以这么坦诚地写下自己对所有人和事的看法,包括自己的导师、同事、领导,工作过的大学,公司。也许他已经功成名就到了不管说什么,人们只会大呼:原来这么牛的人也跟普通人差不多啊,原来他是这么真实可爱的人!

  如果换一个普通人这样写,恐怕是多少人跟他绝交吧。至少,人们也会在内心默默地说:这种想法好loser啊,这样做也太脆弱了吧。

  读书的一个好处就是作者敢那样拿着手术刀一样残酷冷静的解剖自己的灵魂,读者则可以隔空和另一个灵魂如此没有距离地对话。一个人的脆弱和困境,也许本身就能安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勇气和执着,也能给另一个人某种力量。

  而能这样坦诚(真实,真诚?)地面对世界,他人的人,应该不多了吧。能真实面对自己的人,也不算很多吧?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也许正是多年的坎坷,让作者越来越谦卑。他说:“'业'是指由因果关系的对罪孽的救赎行为…..命运要你放弃虚荣、野心和傲慢,来信奉‘上帝’。心甘情愿地主动做这件事是最好的。如果你没有,那么‘业’也就是命运日常的运行方式,会慢慢地、固执的磨平你的虚荣,剥掉你虚荣与自以为是的外衣,直到你听命为止…...我认为我的宿命就是,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砺之后,我对生活和工作的那些自命不凡的幻想,被痛苦地从身上打磨而去。只有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我才能享受在高盛的生活…...”。

  所以这是一个内容、读者和感想严重不匹配的读后感小作文。

  《宽客人生》读后感(六):My Life as a Quant 读后感

  Derman自传。里面是多么鲜活、多么真实的一个“普通人”,他有他的烦恼、欲望、不满、愤懑和自豪,很多在投资银行界从业的反思很好地解答了我这个“新手”的困惑。四年前我只有一头撞向南墙不回头的执拗,何尝会知道那些所谓的“荣”与“辱”,很多事情经历了才知。还是相信一个道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Derman在金融工程上的建树很多只是灵光一现的思路,但在金融工程高速发展的1980-1990年代确是赶上了时代,那一代物理学家也有很多在业界作出极大贡献的人。我开始相信,很多成功人士也只不过因缘际会,抑或者因宣传或其他一些理由名垂青史,默默无闻的人依然可以很伟大。如果承认物理学是一个残酷的、强者通吃的天下,大部分功劳都集中于一小撮人手里,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呢?既然世界运行的规律就是如此,还把自己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是不甘心?还是利益驱使?假如若干年后我能体会得到这其中的可笑,那时候我肯定可以对自己心满意足。

  其中一个片段,Derman花大篇幅对Fischer Black深切缅怀,这是本书的感人瞬间之一,多次回读不免内心还是受触动,这是对一个“投行学者”的深深敬意。我想仅有这一丝希冀,让我可以坚守初心一直做下去。

  本书中对模型的大量论述,唤起了我14-15年当金融工程学生的幸福回忆,以致我现在仍都有重操旧业的执念。最近对工作转型有很多思考和纠结,Derman的职业生涯也是纠结和不断变化中的,结合他的自述,我开始意识到“拿起”和“放下”是多么的重要!拿得起,放得下。虽然我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匆匆离开,只浅浅饮得一瓢水,但当“一个潮流的追随者、一个客观环境的奴隶”,也没什么错的,这么想自己能拥有这疲劳而奔波的5年也是何其的幸运!若这个工作有一个可以让你愿意花时间去做并且是你喜欢的事情,便是可贵的。有些话让我特别感动:“即使我的人生起起伏伏,我都努力记住,不管你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得到的有多有少,你总是能从未来不可知这个事实中得到慰藉。即使身处苦难,没想到的好事或许会不期而至。”

  只有“经历了现实生活的磨砺之后,对生活和工作的那些自命不凡的幻想才会被痛苦地从身上打磨掉”,把这份感悟留在心中,再去看待那些真实的“是是非非”,或许就能冷艳旁观了吧。

  最后,计算机科学家的量化时代想必已经到来了吧?

  KY,2020/02/12

  《宽客人生》读后感(七):物理转金融

  建议从第8章开始读,因为本来就是想了解他从事金融领域以后的事情,写那么多在校生活有什么意义??

  序言 两种文化 著名的金融经济学家、期权理论家斯蒂夫·罗斯(Steve Ross,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席教授)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中写道:“……期权定价理论不但是金融学中最成功的理论,还是整个经济学中最成功的理论。” 期权交易商的风险管理策略则不同:在理想的世界中,他规避IBM股票价格上涨的风险仅需从其他人手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入一份相同的期权即可,还能从中获得盈利。可惜的是,这种策略很少能行得通。作为替代,交易商转而“制造”(manufactures)一份近似的期权。此时,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派上用场了。 不可思议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标的股票来复制期权,而且还能够估算出这样复制期权的成本。根据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所言,复制期权就像在做水果沙拉,而股票就像其中的水果。 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告诉大家,你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IBM股票和现金来混合制成一份IBM期权,就像你将苹果和橙子混合制作沙拉一样。 复制期权的构成比例要不断变化。在股票价格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复制期权需要不断调整股票和现金的数量。用水果沙拉的例子来表述的话,就是你可能是按照50%的苹果和50%的橙子开始的,但接下来苹果的价格上涨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应调整为40%的苹果和60%的橙子;如果苹果价格下跌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应地调整为70%的苹果和30%的橙子。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构成成分的价格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你要通过调整配比来保证混合物的价格稳定。确切的“菜谱”要遵循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式的计算结果。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式还能告诉你“菜谱”的制作成本。在布莱克和斯科尔斯之前,没有人能够猜到通过简单混合就能复制出期权来,更没有人能够估计期权的合理价值。 这一发现使现代金融发生了革命性巨变。 交易商现在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所有标的证券制作、出售客户愿意承担的风险。 交易商运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制作(或“合成”,或运用更加具有金融学味道的“设计”)出售给客户的期权。他们可以利用市场上买来的股票进行期权复制,相反地,他们也可以将从别人那里买入的期权分解成股票,并卖回到市场中去。利用这种方法,交易商转嫁了风险(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仅仅是一个模型,而金融世界里所有的模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交易商无法完全规避掉风险)。交易商对自己的期权制作和期权分解过程收取费用(期权费)

  《宽客人生》读后感(八):物理在金融中重要吗

  这是美国伊曼纽尔·德曼自述如何一步步求学进入物理研究领域、转到华尔街金融领域、回校教书的过程。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曾立志为基础研究奉献终生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了继续留在学术圈内被迫成为‘流动工作者’,在大学过国家实验室等从事临时性的短期工作。很多学者最终放弃了寻找更低薪酬的半永久学术工作等类似的抗争,从而转向其他领域,作者就是在如此背景下,转投金融市场。

  在南非的作者,出于对物理学研究的向往,1966年申请并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1976年成为牛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196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选择粒子物理学准备博士论文,同时认识妻子埃娃并交往。

  从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在英国牛津做物理研究;1977年因录取而担任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后;1979年前往波尔得的科罗拉多大学工作;1980年11月初在贝尔实验室工作;1981年参加贝尔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作者学会了编程的使用技术,且沉迷于语言设计和编码撰写。

  5年时间,作者都在从事设计编译程序的工作,既没有相关证书又无工作背景,不可能调换其他部门,所以幻想逃离工作;1985年11月离开贝尔实验室去高盛。在高盛,作者有一种重返青春的感觉。

  起初,伊曼纽尔·德曼在债券期权交易部门研究考克斯-罗斯-鲁宾斯坦二项式期权模型,并将一些模型设计得简单一些,满足一价定律。1988年离开高盛到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抵押贷款研究部门;工作一年后,1990年1月重返高盛从事股票事业部的量化策略小组;2000年1月,离开股票衍生品部门转任全公司风险管理小组;2001年离开高盛。2003年伊曼纽尔·德曼重返哥伦比亚大学,做为一名教授和金融工程项目的负责人。

  作者认为无论是物理问题还是期权理论,每遇到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第一个主要挑战就是要找到如何推进工作的直觉;第二个挑战就是把这种直觉转化为规范性的东西,变成任何人都可以照着去做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已经不再需要最初的那些深刻的洞察力。

  更多的交易需要更多的宽客和更好的风险管理系统。宽客群体开始扩张。物理学技术从来都只能在金融领域内产生近似真实的结果。在金融学领域内,不能简单地凭观测就证明模型是正确的。面对与其说是风险,不如说是不确定性。

  市场是行为及对行为做出反应的地方,是关于正题、反题、综合的辩证法。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但继续犯下新的错误。在一个阶段中正确的东西到下个阶段就可能变成错误的了。在市场和理论间,看到的矛盾之处越多,就越能感觉到关于金融和人类世界的模型的局限性。

  每个思想领域都应该是一致的,但真实的金融和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不同,比用来了解它的任何模型都要无限度地更加复杂。

  另外,书中还谈及随机微积分、布莱克-斯科尔斯框架模型、波动率的微笑曲线等金融工程内容。

  《宽客人生》读后感(九):屌丝中年的宽客逆袭记-----从上帝到人类的刑罚之地与变身之路

  一本言语动人的专辑,但能让我读到兴奋与欲罢不能的,则是与作者前半生经历的类似,以及对其终生信仰的共鸣。

  Derman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的"物理黄金时代",毫无疑问,他追随着一些列熠熠生辉的名字:费曼、费米、李政道、拉比等等,从南非来到美国,用幸福快乐而又饱经折磨的7年,完成博士学位——只因为一个梦想:像那些伟大的先辈一样,做一个科学的顽童,窥得上帝的秘密,在世外桃源的象牙塔,过着单纯而又高贵的生活,在神的殿堂里,用一系列美妙的公式为自己此生的注脚,供来者膜拜追思。

  但此后的7年,在数地博后的漂泊中苦挨,饱受家庭分离之痛,前途渺茫之伤。逐渐发现,自己也许并不是那种梦想中的天才,这辈子也许都无法像前辈那样成为盗火者般的英雄。而物理黄金器培养的大量青年才俊,已经把教职空间占满,要等他们退休,且待白头。青春的热情褪去,现实的残酷袭来,终于放下曾经的坚持和梦想,决定为了钱而进入工业界。在35岁的时候,经朋友引荐,进入Bell实验室的商业系统分析中心,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中,成为一个卑微的软件技术人员。正如Derman自己所说:“'业'是指由因果关系的对罪孽的救赎行为…..命运要你放弃虚荣、野心和傲慢,来信奉‘上帝’。心甘情愿地主动做这件事是最好的。如果你没有,那么‘业’也就是名誉日常的运行方式,会慢慢地、固执的磨平你的虚荣,剥掉你虚荣与自以为是的外衣,直到你听命为止…...我认为我的宿命就是,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砺之后,我对生活和工作的那些自命不凡的幻想,被痛苦地从身上打磨而去。只有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我才能享受在高盛的生活…...”

  在5年后,受够了按部就班的消磨,和繁重体制的束缚,Derman离开了Bell,追随当时物理学家进入华尔街的潮流,来到高盛的金融策略小组,在40岁的高龄,和一群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起,成为了金融行业的新兵。之前在Bell积累的编程技能,及其物理学背景,是唯一的敲门砖。到目前为止,这或许是一个充满了挫败的学术界弃儿和失意中年人的故事。但本书的作者却让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成为了逆转:在最初非常痛苦的几个月适应期和家庭变故之后,Derman热情被一个经典的期权定价模型(Cox-Ross-Rubinstein)在债券市场的修正,以及一个非常实用的债券期权交易系统Bosco所点燃:“尽管我已经40岁了,但仍有一种重返青春的感觉。晚上乘地铁沿着百老汇大街回上西区的回家路上,我都会在地铁里埋头阅读Cox和Rubinstein写的教科书,兴奋地学习着随机微积分,为我的头脑再次排上用途而高兴…...在一个人们真正需要你花时间做你喜欢事情的地方工作,者本身就是最大的放松!我告诉一起搭车的伙伴,我可以很容易的想象出,再过10年或15年,我还能坐着这类相同的工作!”

  在16年求之不得的痛苦,5年“刑罚之地”的煎熬后,Derman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我们在创造理解方面,融合了艺术和科学。我们运用直觉、科学知识以及我们的技巧来描绘出如何进行定性思考,并在一定限度内量化分析人类事物的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影响着其他人的想法,也被其他人的想法影响着。如果没有希望,人在生命中,也就不会祈求太多。”----此后的Derman荣耀其天命的道路上一路飞腾----不过,话说回来,这对于他而言,又有多么重要呢?

  如果,看完本书,兴奋地要跳入宽客,成就自己的中年逆袭,那就错把金丹当鸡汤了。细品下来,本书重要之处,在于人生的磨砺蜕变,以及个人天命的实现。回顾了Derman在人生的几个转折,进入Bell,转入高盛,跳入所罗门兄弟,返回高盛,终回大学------这些变化后面,大约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1. 与业务一线在一起,真正解决实际的重要问题。

  2. 与优秀的人共事合作,与杰出的人建立联系。

  3. 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全力以赴,全省贯注,追求卓越。

  4. 拥抱变化,挫而继勇;追随内心,勇敢革新。

  5. 把握时代的机遇:大势。离开昔日的荣光之地,寻找机遇的风口。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鸡汤-----谁说不是呢?可成功本来就没有太多秘密可言,本来就是那些总所周知的常识----如果真要有的话,那也许不过两条:

  1)观念,根深蒂固,习以为常到理所当然的观念,决定了生活的道路。

  2)行动,行动,行动。

  《宽客人生》读后感(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 —— 顺势而为的数量金融大师

  我在想该怎样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写书评,现在我琢磨了出来,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放下书,然后动笔开始写书评,写一些这本书给你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在自己写完之后,再摘录一些读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作为注解,我想按照这个流程来做,这本书也就能消化得差不多了。 这周读的书是《宽客人生》,其实读完觉得这本书写得平平淡淡,而且显得很理性克制,很详尽,但有时候显得啰嗦地对日常生活和心理动态的描述,想想作者的身份,理论物理学博士,华尔街的数量金融专家,这些不带修辞而又没什么情绪的文字让你怎么看都觉得是在看论文,即便是生活中的点滴记载,也有一股学术的味道,所以有时候耐下性子看下去也是一种不容易。 但在看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简要介绍后,你才会知道在那些理性地描述背后,是一个专业从业人员不那么平淡的职业生涯,不同学科的跨越,甚至到一种新职业的创立开端的见证及过程,不论用怎样的文字去描述,我估计都不能只是平静如水。 看完这本书,写这篇书评,我想从成功学的角度来审视作者的职业生涯,就像标题表述的那样 ---- 实力,顺势 ---- 我感觉是他最终获得很多成就的原因,而实力的铸成我想也是他的顺势而为所取得的,不论是开始物理研究所掌握的数学方法,思维方式,还是后来到贝尔实验室所掌握的编程技巧,还是后来在高盛设计模型和研习金融专业知识的时候。顺势,都是保驾护航的利器。而不论是实力还是顺势,都是基于一点 ---- 落地。我想不论是谁,人生终归需要落地,不论是什么学科,也需要落地。落地就是生活,生存下去,也正是在不断地落地之中,作者做着不断的职业选择变化,而这些变化达到了落地和顺势的很好中和,就是舒服地做些自己喜爱的工作,赚着钱生活。我想作者的心态也是在从纯科研的高高在上,不断磨砺变换着到一种更实用主义的态度上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兴趣而又能保证生活的工作,这也是作者的明智之点。 我想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或者何种事业,都是最容易成功的吧,而作者后来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得不说作者的运气很好,也可以说作者很有勇气不断变化职业和领域(感觉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被动和被迫),但不管怎么说,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从此进入到了成功快车道模式。 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的阅读范围很广,读了很多书籍,不同领域的书籍。作者的人脉也很广,不论在何种时期,都能如数家珍般地说道与自己交往或者认识的人。显然在这一点上,我远远差了很多,目前没有认识很多人,也就见识不到很多领域,认识不到很多机会了。天赋上学不到作者,但在这两个方面,我们普通人都可以做进一步的努力。就是读更多的书,见识更多的人,做更多的思考。 看着豆瓣的简介,我觉得作者写得自己还是很谦虚的,也很冷静客观,其实从介绍中可以知道作者究竟有多牛,但他还是事无巨细地写了很多真实故事和感触,没有丝毫美化自己的倾向,我觉得这点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想可能也是作者不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是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难免有情绪。 有时候觉得作者有点小肚鸡肠,这一点也很像理工科的geek男,或者投资银行信息部的人员,爱抱怨和牢骚,心态气度不够开阔宏大。但这些跟持续性地努力进步相比,又有多大影响呢。 下面记录一些摘录感触深的段落句子: 1,衍生品证券比普通的股票和债券更加复杂。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存在?因为它们允许投资银行,资金管理者,企业,投资者,投机者等客户量身定制自身愿意承担或规避的风险。 2,我从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命运中得到一个教训:性格和机会与天赋同等重要。运气,再加上我母亲所说的“忍耐”,也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最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当我转向华尔街工作时,我发现相对于纯粹理论,数量金融更像是现象学研究。数量金融主要涉及金融合约估值的技巧,考虑到人类心理上的波动,数量金融更接近于一门表面上的实用研究,而非研究深层次原因的学问。 4,在传授的时候,所有东西都看上去很简单,但当你独自一人在可感知的,无序世界中挣扎过,你才能知道,制定或是辨别一套最终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规则有多么难。 5,无论是物理问题还是期权理论,我没遇到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第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要找到如何推进工作的直觉;第二个挑战就是把这种直觉转化为规范性的东西,变成任何人都可以照着去做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已经不再需要最初的那些深刻的洞察力。这样一来,一个人的突破性发现就变成了所有人共同的财富。 6,当我在阅读爱因斯坦和费曼的经典论文时,我意识到即使我能够理解并应用他们的理论框架,但我永远不可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理论。已经离开物理学界转入生物学界的我妻子,对这两个领域都非常了解,她说在生物学界即使最聪明的生物学家也不会让你感觉到你跟他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物理学界则完全不同。 7,我认为让他真正受折磨的是一种被夸大的让人没有安全感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同样折磨着很多科学家和学者,但却让他变成一个焦虑的管理者。 8,他们认为编程不只是一项例行工作,相反,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文学创作上的努力。 9,在一个人们真正需要你花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的地方工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放松。 10,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固执地注重于和热衷于清晰和简约。在写作和演讲过程中,他同样注意内容和形式。费尔希要求论文中不存在任何公式,于是我就不得不费尽心力来满足他的要求:他想要的准确和如实,且不能有技术细节,这就意味着要从内心深处理解模型,并将这种理解表述出来。我觉得正是我们的模型在技术细节上的清晰,才使它如此流行并被广泛使用。 11,在市场和理论间,我看到的矛盾之处越多,我就越能感觉到关于金融和人类世界的模型的局限性。 12,费尔希·布莱克曾将金融理论写成:理论最终被接受,并不是因为它被传统的证实检验所验证,而是因为研究者们说服了其他的研究者们,使他们相信这个理论是正确和重要的。 13,歌德不会那么幼稚地将自然视为一件艺术品,而是他相信我们对于自然知识的描述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宽客人生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