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29 01:5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100字

  《鲁迅杂文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一):做人还是做兽

  038。略论中国人的脸。

  手记,最后一行,空白处。

  “还是保留了。鲁迅以这结尾保留了他对兽性的看法,不偏不倚,火候温和。”

  “兽性与人性之间有所保留。何为兽,何为人?人见之兽是否有同感,兽见之人又会否来认亲?以鲁迅的观点来说中国人是斥兽的,做人好,做兽固然不好。家畜的兽则是被驯化了的人,批判封建。”

  “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兽的时候,怎么做,怎么面对。鲁迅不教也不会”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二):灵魂有毒的革命战士

  小时候老师让背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纪念刘和珍君》…背的天昏地暗,先生的文笔集文言文与白话文一体,简直就是童年梦魇。那时候的鲁迅在我的脑海里,还只停留在:“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是个有点不修边幅,严肃,教科,不苟言笑的瘦削老头。至于他为什么伟大,也不是很懂,也更和灵魂有趣搭不上边。直到读了鲁迅的杂文集,才发现他是个如此好玩的人,是那种清醒中不失趣味,毒舌中不失幽默的人。这本书里,你看得到他对很多观点和实事的看法,很多观点和主张现在看来依然犀利。先生的文章经常会让你看着看着笑出声来。文中几处提及陈独秀,两人的关系也是极其微妙有趣。包括鲁迅先生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两种思想的个人见解。每天茶余饭后,闲暇无事之时,拿来提神醒脑,特别带劲儿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三):重读鲁迅的价值

  重读鲁迅的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了解我们从哪儿来,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往哪儿去。

  因为鲁迅的杂文披露的是国民性,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字是极硬的,无一字不在战斗,而且是以一敌百、以一敌万。

  其实鲁迅的书应该是做教材: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换句话说,你是棋子,但是跳出了棋盘,你不知道这是一盘大棋,被你给耽误了。可是就算再大的棋,对我一个棋子而言有何意义?

  其实我们读鲁迅读的不是遥远的事儿,当年的事儿,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读的就是此时此刻此地的事儿。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四):那个清醒的人

  鲁迅杂文集-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不得了;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致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有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经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五):只能悲叹一句,唉

  

小时候,最不爱读的就是鲁迅的文字。

而现在,主动想要甚至反复的去读。

读书的时候,感觉能看到鲁迅先生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吐槽”。读着读着真的会忍不住笑出来,可是笑完之后却有些想哭--鲁迅先生对中国、中国人都看的那么透彻,哪怕是在百年前,他也能写出当下中国人身上不变的特性。

看完书没多久,我去影院看了《八佰》,看到一本热血正起劲的时候,却又突然想到先生书中那段““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当然,我背不下来这段话,只是记得大致意思。)在观影后,看了督工和一些UP 主关于华谊和八百壮士的讲述,真的也只能悲叹一句,唉。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六):内容的高峰,形式的低谷

  

评价一本书得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打分,满分五分,我一般的习惯是三分论内容,两分论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一本书同时具备阅读价值和审美价值才值得打五分。

毋庸置疑,这三分我全部打给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尖锐独到的看实物之眼光和严肃却不失笑的文字,鲁迅先生把握地尤其好。

问题出现在形式,这本书抛开装帧设计不说(因为我的审美实在放不上台面),单说字体就有非常大的问题。圆润扁平的文字是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字体不假,但是用以承载鲁迅的内容,我觉得实在不妥,非常影响观感。那感觉像是在一场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电影里放着学猫叫的BGM一般违和。

其次,没有通假字的注释,没有前言后记(当然没有这是每本书都必须要有的意思),除了正文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内容,甚至在版权页的前边还印了广告……通篇看下来只觉得非常敷衍。像是不知道要出什么可以保证销量和政治正确的书了,所以随意整合一本不会出错的公版书随便出版的感觉。

我很感激果麦重新出版了这本《鲁迅杂文集》,因为这本书的很多版本确实已经不再版,在市面上很难买到。但是,既然要出版一本承载着新文化新思想的严肃文字,请做点功课认真对待,不要再让读者忍受一种伴着苍蝇吃美食的恶心感。

(再一次谴责果麦的广告,腰封我已经忍了,为什么还要在内页印广告?!)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七):鲁迅与尼采

  

鲁迅与尼采是很相似的,鲁迅在活着的时候就已有此名声,比如徐志摩就讽他说,其作品大不敬得很,“有人尊他是中国的尼采”。然而,常常听人说,尼采偏激,读他会走火入魔,却没有人会这么说鲁迅。或许是因为,尼采发了疯,而鲁迅没有。然而,读鲁迅的杂文就会发现,他批判传统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尼采。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鲁迅嘲讽儒者无知:“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倘是四方的大地,那是很知道的,但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于是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

在随感中,鲁迅嘲讽打着“爱国”旗号的守旧派。他说,中国人的自大,只有“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而这“合群的自大”却主要“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就像尼采说的末人,对任何可能出现的超人,群起攻之。

“观斗”一文批评了“斗士”懦弱,不敢抗争,如中国民间爱好斗鸡、斗蟋蟀,就爱“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比起小说,从杂文可以更直接、集中地了解鲁迅观点。在激烈地批判传统上,鲁迅和尼采的立场是接近的,又因为鲁迅学德语,接触的西方思想许多是从德国来的,比如,杂文集里也引用了影响了尼采的叔本华(被鲁迅译作“勖本华尔”)。当面对的问题相似的时候,他人的经验格外珍贵,而鲁迅,和尼采一样认为,自己所处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无法消除的困难,再也无法用它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只能另寻他路了。鲁迅运用德国哲学家的思想资源,是为了针砭他所见的时弊。固然,有些激进的建议已经不再适用(比如支持汉字拉丁化),其杂文还是提供了一个敏锐的视角,仍然有助于认识现在的“当下”。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八):看地图的时候想起来鲁迅

  那天看到止庵先生的一条微博:想起鲁迅的话: “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 ”他后面注明这段话引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随便翻翻》。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所谓爱国者的不适,止庵先生还和他们来个几个回合。

  最近读这本《鲁迅杂文集》,发现鲁迅先生还有一篇杂文,对这个问题说的更明白,这篇文章叫做《吾国征战俄史之一页》。有不少人把蒙古人攻占俄罗斯当做中国历史上骄傲的一页,鲁迅先生此文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他在文中说:

  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 “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版图。

  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

  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读完鲁迅先生杂文,我也暗暗感到惭愧,我之前就属于这类为蒙古人的征服感到自豪的人,当然,我骨子里是把蒙古人当做中国人的一部分的,因此把蒙古人的征服也当作了中国人的征服。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伙在历史课上,看到元代中国那么巨大的版图,一直可以向北延伸到北冰洋,自豪的不得了。现在换位思考,俄国人大概也可以骄傲地把他们的版图延伸到南中国海了。现在,每次瞄到地图的时候,就会想起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先生文章真可以振聋发聩。也许这篇文章也可以治治某些“皇汉”病患者。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九):看地图的时候想起来鲁迅

  那天看到止庵先生的一条微博:想起鲁迅的话: “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 ”他后面注明这段话引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随便翻翻》。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所谓爱国者的不适,止庵先生还和他们来个几个回合。

  最近读这本《鲁迅杂文集》,发现鲁迅先生还有一篇杂文,对这个问题说的更明白,这篇文章叫做《吾国征战俄史之一页》。有不少人把蒙古人攻占俄罗斯当做中国历史上骄傲的一页,鲁迅先生此文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他在文中说:

  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 “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倘照这样的论法,俄国人就也可以作“吾国征华史之一页”,说他们在元代奄有中国的版图。

  倘照这样的论法,则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欧亚混一之势”,“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后人“之勇气者”矣。

  嗟乎,赤俄未征,白痴已出,殊“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也!

  读完鲁迅先生杂文,我也暗暗感到惭愧,我之前就属于这类为蒙古人的征服感到自豪的人,当然,我骨子里是把蒙古人当做中国人的一部分的,因此把蒙古人的征服也当作了中国人的征服。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伙在历史课上,看到元代中国那么巨大的版图,一直可以向北延伸到北冰洋,自豪的不得了。现在换位思考,俄国人大概也可以骄傲地把他们的版图延伸到南中国海了。现在,每次瞄到地图的时候,就会想起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先生文章真可以振聋发聩。也许这篇文章也可以治治某些“皇汉”病患者。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十):再识鲁迅

  书中有句话,有关选本的,写道:“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小学时只知道“鲁迅”,也知道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句子,但到底还是不知道他是谁,为何这样重要。看小学、初中课本上选的几篇,也被迫看过《故乡》、《朝花夕拾》,当时还看不太懂。直到上了高中,看到课本里选的《记念刘和珍君》,仿佛看见了满目的鲜血淋淋,直击灵魂。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人们为什么么说他“以笔为武器”,我终于体会到一些。

  读的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杂文精选。读它,我只是好奇,那个大家说“以笔为武器”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也许是选本的问题,或是先生本就如此,期待的一些充满力量的文字出现得并不多。当然,这不读全本是不会了解的。虽然觉得这本选集中特别好的文章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到,许多问题,鲁迅早就看见了,早就批评了,早给出答案了。仅作粗略的知道,选本并不算太差。

  虽不能看见全部,但不能说“悠然见南山”的不是陶渊明,我们只是不知道他还有“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罢了。读全本,除非是做研究,否则是难有精力去读完的。

  还是要吐槽一下,把先生的文章选入初中课本也许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看《少年闰土》,只记得瓜、猹,不记得什么将来闰土和迅哥儿间的隔阂。先生的文字还和现在的文字不太一样,初读它会感到有些晦涩。过早接触它,就辜负了先生藏在字里行间的心意。比如先生说一个“啊”字,就有人说这个字如何如何好、体现了什么什么,也许确实是有的这样的用意,但在普通少年人的眼里,就成了瞎扯,继而排斥,摆摆手,不再看了。选文的人用意是好,结果却反倒不好了。

  又及:

  我就是喜欢鲁迅先生这样的实诚人!

  又又及:

  题目是再识鲁迅,结果忘记再识的是怎样的鲁迅了。看了七月的长评《再次走进鲁迅》,觉得很好,我的感受也同她相像,那我就不写了吧。

  鲁迅啊,他是个人。

  ——————————————

  2018.07.08

  余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