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全集(上下)》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杂文全集(上下)》精选点评:
●喜笑怒骂 皆成文章
●根本不全好吗!神坑!不过燕山的纸薄,随手拿着方便
●2011/02/19
●很多都读不懂,也许是因为讨论的太深刻,也许是因为对于作文背景不了解。不过有几篇杂文真的言辞很犀利,对当时社会深刻讽刺,即使在现在也有价值。
●大先生!!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且介亭杂文末遍(附集)·半夏小集》
●一整套…还在撸
●印刷 排版极差 燕山出版社做的书 大多很便宜 但质量很次
●鲁迅的对人讥讽表现的幽默感让人捧腹
●鲁迅先生的文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鲁迅杂文全集(上下)》读后感(一):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文笔犀利,深入剖析人性
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文笔犀利,深入剖析人性,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鲁迅的杂文,篇篇都是经典,感觉上学时学习鲁迅的文章,觉得很过瘾,唯一的缺点就是,长大后也喜欢深入剖析人性,对于人类的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有时以鲁迅的风格不一定受欢迎,有时会引起争议,惹来麻烦,也许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才造就了鲁迅这样的大文豪,时势造英雄吧。
《鲁迅杂文全集(上下)》读后感(二):舆者
一直觉得初中时候读小迅哥是读不懂的,只能照着课外书的大纲提要去理解他到底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所以觉得重读下,选择杂文因其篇幅多,内容短,每篇都该有个想表达的观点,要不然就不会浪费笔墨了。硬生生把自己套在那个民国的框架下阅读、理解,虽然不像陈丹青讲述的民国那么美好,但是鲁迅的文字和思想真的在当时是发人深省的,或者说在当下还是让我反思很久,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人才,在这个平庸的年代,除了广场上乱喊话的“公知”们为符合粉丝审美而做的种种外,若能安静下来读读还是很好的,关于民国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但不该被遗忘蒙愚初开,思想出现的大时代。
《鲁迅杂文全集(上下)》读后感(三):鲁迅先生是跨越时代的一个人
我最近在重读鲁迅先生的杂文,看的很慢,因为经常要停下来想一些事情。总觉得鲁迅先生把这些现象揭露出来,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就像医生治疗摔伤之前的清创,血淋淋很痛苦,然而是必须的步骤。 去年有个社会新闻—12岁男童杀母案,大家从记者对其家人、邻居的采访中看出了很多东西,也有谴责和反思。然而,这个对于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只是因为现代社会劳动力解放,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导致的问题吗? 不是的。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里面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以小孩,只是他们父母福气的养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这是鲁迅先生针对当年他所见的中国式养儿法的描述。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在科技极速进步的基础上,我们的观念、或者某些部分的人的观念、或者大多数人的某部分观念,并未进步。这些还是需要有人揭露出来的。 鲁迅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教材,但少年人看鲁迅是看不大懂的,有可能只看得到文字的尖刻。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再来看鲁迅先生的文字,才能体会到他文字之间体现出的对社会、民族的思考。可能鲁迅先生从精神上来说,是个无比冷静和坚强的人吧。因为,我单单是读他的文字,有的时候都会感觉痛苦。
《鲁迅杂文全集(上下)》读后感(四):书评(暂仅上)
鲁迅 杂文上 书评
首先要说,此杂文“全集”不全,甚至少了很多。不过作为了解先生的入门书还是极为方便的。《鲁迅小全集》包括杂文、小说、学术、散文诗歌,据编者说文章内容无删减,但选入的有选择。本人对先生的杂文、小说最有兴趣,本书便宜实惠。。入门之友,仅读完《杂文上》,来分享一下个人感受。
(坟、华盖集及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鲁迅于我。我对中国近代文学少有兴趣,又因为课文《风筝》之类的对先生好感甚少,反而觉得这老小子成天板着个脸,说话阴阳怪气,文章夹枪带棒,就这还文学家、思想家?唯一的好感就是《三味书屋》、《山海经》中的淡淡温情吧。
那么,我又为什么来读先生呢?拜托,现在人天天“吹”他,句句嘲讽不离“馒头”、“唯一的光”,呵,这老小子倒有点厉害,这么多人引用+推荐,那我就不妨读上一读。
这一读,问题就大了,一天我匆匆翻了翻前五篇,“节烈观”、“做父亲”、“自由”、“天才与泥土”,笔笔浸血,为什么?如今的女权、家庭代沟、自由、阶级矛盾,难道不就是这些?而我心中的阴暗,难道没有这些?先生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何止千夫、万夫?那是四万万“愚昧”民众。当然,“愚昧”仅是相对的,为何?对社会的毒瘤置若罔闻抑或是视而不见:封建礼制、军阀霸权、歪曲舆论的文人、党同伐异、阶级混战。抱歉,恕先生直言,你们这些个都是辣鸡!不是针对谁,只是说事实,谁身上阴暗,谁隐藏阴暗,谁知阴暗却粉饰太平而洋洋自得。辣鸡!辣鸡!都是辣鸡!
当然,如果先生仅限于此的话,成就也不过是一批评家罢了。“徒有文学史意义而无文学意义。”更深一层,先生为何能如此?正如他总结“革命文学”一样:“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快哉!用来总结先生亦如是!
私以为,先生骂政府骂社会骂文人骂民众,而其文学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正是他骂来骂去,更骂自己。当然这只是表层罢了,深层原因则是:先生的理性,冷酷剖析,敏锐洞察无人能及,无人。所以他无所不骂,当然他也只骂一样——黑暗,只与黑暗搏斗。什么是黑暗?一切束缚、残害人灵魂的东西,谁有,骂谁。管你是什么军阀头子、教育部长,还是民众,还是周树人,都骂。但各位请看清了,边光顾着看热闹怼人,真不是针对谁,只是你们的丑恶太明显。“丑恶固然可恶,但是更可恨的是那些粉饰太平装作清白的,我要做的就是戳破他们。”
当然,仅仅有锋利笔锋的鲁迅我们仍会担心,“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谁又能保证,他一直保持与黑暗战斗?一直亲临黑暗一线的他又怎么保证不堕落呢?有一言概括先生极为精准:面冷心热。痛快!先生的内核正是如此。如历史学术“历史没有观点,但为了考证,人有观点,而且是无法避免的。”而先生亦如此,拳拳爱国心,绵绵悯人情,文中比比皆是。
你看他骂社会,骂的是整个封建礼制啊。简体字方兴未艾,先生曾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甚至考虑用汉字拉丁化。(参考“50年前《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朋友啊,你敢相信一人对一社会?是的,如果现在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分门罗列古文的好处。哦,他鼓吹废除文字,屁股一定是歪的,反动文人!
但是啊,这就是当时某些文人的把戏了,自己吃穿不愁,枕木下的白骨森森也就都忘了吧?连口饭都难吃上的民国人,怎么能知晓古文的种种好处,更别提因为古文的难度导致传播度极窄,只有少数精英懂得,但就这些人大部分又是军阀等人,并不希望更多人懂得这些。现在还能说先生卖国?这怎么会有一己之私,称之为为国奉献毫不为过吧?先生也只会考虑这利于国,不,先生一定想到了阻力,想到了自己会被污蔑,但这对国有利,能尽快看到曙光(在当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先生还是太急了)
而今我们对鲁迅的高度评价是因其作品,当然这近乎废话。但时隔百年,先生的批判性文字仍不失魅力,正是说先生下笔之准,狠,深。深到了我错觉先生似乎在我面前一针见血地批判世事。当然……不得不说,这也是时代、我们的错。先生曾言:“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我诚恳的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
先生所言“他”应是指政治批判,军阀、某些文人等,在新中国大概应是没有了,但关于人性,关于黑暗……恐怕是“万古如长夜”,而今黎明大概已经来到。但,照亮人性的恐怕只有微微几束光,道阻且长。
先生批判作品中最核心的便是深刻,其外在表现的即长时效性,太深太深了。不知道他在四下无人时会不会叹息“黑,真***黑啊。”然而如此,还是能站起来继续搏斗,继续临战一线。这才是先生身上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先生初期时自以为有三个任务(或说幻想亦可吧)。一则唤醒青年,二则攻击社会,三则建设。他关于此的情感在《而已集》中的《答有恒先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曾经先生以为社会为何是坏的?就是有那些个“老人”,老封建礼制、古文!(所以他在这方面火气一向很足),从象牙塔出的青年虽然是浅薄、略显幼稚,但贵在纯洁。所以先生认为只要自己多引导这些,自然是可以多挽救些青年,那中国的曙光也就指日可待了。
但如今,又有着青年杀戮着青年,“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现在已经看不见这出戏的收场。”
二、“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是的,他活下来了,但他字字诛心的话又置于何地呢?不正说明了先生的努力不过一场空么?否则民众为何不觉醒?政府为何不杀我?我何以苟活?莫莫莫,空罢了。
如此,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理由完全消亡,那为何写?写了有用么?先生写此回信时已在南方沉默了两年,答友人信时的语气也少了咄咄逼人,但痛苦、锐利依旧。淡淡地笔锋已经落下,浓郁的迷惘、怅然又难以顿开。
别人封的青年领路人没了,攻击社会又毫无卵用。更可恨的“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这是应该的,我毫无怨恨,但不平的是这罚仿佛太重一点,还有悲哀的是节累了几个同事和学生。”
先生自认看透社会万般丑恶,即使改变无力也算聊以自慰,但身边人又被连累至此,我几乎流下热泪,但先生此刻尚是温和的。“我并不含有谦虚,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淡淡地“发些牢骚”,或打算求“麻木”以生活。
当然这不过是先生在深层痛苦中萌发的幽默,说这些也就是过过笔瘾,先生的战斗永不停歇,黑暗一日不消,那个咄咄逼人的鲁迅便一刻不会软弱。但本文中,一个有着丰富内心的迅哥,他的理想被漠视,身边人也因己而被连累,他还被一些青年视若“前行者”,他就一直是鲁迅么?不啊,他也有血有肉,也会痛苦,迷茫啊。窒息般的痛苦,血仍温的先生。
以上是先生写的回信,自己也说“发些牢骚”,有些细节确实有所夸张(或说随心而写),也不一定真的痛苦到无路可走,“岂效穷途之哭?”。《三闲集》中的《通信》,一位从小资中觉醒的青年,觉醒后又深感社会黑暗,又来“痛骂”鲁迅休做醉虾!:“我就是其间被制的一个。”“哎呀,请指于我!莫要为德不卒!”“一个被你毒害的青年Y。”
可爱,真的是可爱,字里行间透露的苦痛被幽默带过,反而是来开解先生“休做醉虾”,想来这也是一个鼓励先生的人,诙谐幽默地开解先生。先生的回信也甚是有趣:“纸完了,回信也即可为止。并且顺颂痊安又祝令爱人不挨饿。”“我也一定遵命,不但歇歇,而且玩玩。”先生正是因为这些个阳光奋发的青年才能保持一腔热血罢!“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我所爱的是这样一个丰满、有趣的鲁迅,能洞察世间丑恶却又有拳拳爱国心。
但不得不说,成为先生太难太难了,难到我只能忘而却步,暂时无能力,也无勇气行此事。先生似乎不愿被称为“青年领导者”,但先生,此时此世还需要您继续带领道路啊,请你还是继续委屈下去吧。
先生大概真的长眠了,否则睹此景又怎能不执笔作战呢?
先生的笔下,民国的痛苦满溢出来,也让我对此更感兴趣。日后会配上《鲁迅日记》一同研究,详解先生生平……所以《鲁迅全集》是必须要买的啊233
那就先这样吧,我亦知本书评的分析少评论少,反而抒情多,逻辑结构也不算紧密,对某些方面其实是可以展开的……罢了我也挺累的,先就这样吧,日后整理一下补到《鲁迅 杂文下》的书评吧。(那也得等我看完啊233)
——2017.4.17
注:本文为原创,首发于豆瓣
账号:我如松柏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55645944/
部分文字选自《鲁迅小全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关于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选自《鲁迅论语文改革》 时代出版社(194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