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8 02:4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是一本由[荷兰] 高罗佩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40元,页数:2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精选点评:

  ●这才是真正的狄公

  ●我看的不是这个译本,但是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看的翻译不行。

  ●历时十四天,终于看完了大唐狄公案。 传统中国公案传奇加上中国版福尔摩斯的侦探角色,高罗佩是一个令人叹服的中国通。插画虽说取自明清列女传版画,但有点别扭。译者也很厉害,以明清通俗小说语言翻译,虽然有一点翻译腔,但无伤大雅。

  ●外国人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插图尺度惊人,在豆瓣上无法用语言描述

  ●来回地铁上重温。上一次看已经是八年前了。现在看来语言上还是不够自然,应是翻译的锅。高罗佩是真厉害_(:з」∠)_

  ●高罗佩作为一个“中国通”,写的当然好,构思也奇妙,案情有起伏低沉的变化之感。但我觉得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更归功于译者,翻译古色风雅,语言流畅,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古韵,真的是上上品佳作!

  ●找不到自己读的那版。。。评在这版下。故事性很足,跟着狄公经历了这么多案件结束后竟然还有点怅然若失。为了延续狄公的陪伴,打算刷剧了

  ●就翻译没必要特意明清小说体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

  ●讲真,我觉得挺没意思的,但是看了一半又不好意思不看。。。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读后感(一):一代奇人高罗佩,一本奇书《狄公案》

  真心佩服一位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钻研力度与广度之深。高氏笔下的Judge Dee(狄公)成为欧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许多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了解就是从读《大唐狄公案》小说开始的。高罗佩无愧为世界汉学界的“奇才”。

  另外,真心佩服2位译者,他们用中国元明通俗话本小说的语言与行文方式来翻译本套丛书,可谓古色古香,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本套丛书的精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译者深厚的国学功力。联想到如今出版行业中的各种翻译乱象,老一辈翻译家的辛勤耕耘与厚积薄发令人肃然起敬。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读后感(二):简评《大唐狄公案》

  《黄金案》确实见识到了陈、胡二人翻译的高水平,结局出人意料,谁能想到高佩罗早早埋下伏笔了呢!细细想来,整篇竟无废笔,开头铺垫一个接着一个,案犯往往是看似毫无关联之人,四个案子交织在一起,缓缓破来。 短篇《五朵祥云》凶手刻意制造不在场证明,结果靠说漏嘴破案,作者前期刻意误导读者,结尾突然反转。 短篇《红丝黑箭》证据推理过于简单,凶手有性格相反的人物做对比,比较容易猜出。 短篇《雨师秘踪》主要定罪证据是凶手无意掉落,全程靠主角猜测,原以为会想《黄金案》涉及宗教风俗,结果只涉及皮毛,短篇果然不如长篇精彩。 《四漆屏》翻译不如《黄金案》,写法也能看出是近代作者,感觉陈、胡二人翻译有删减,如狄公起先怀疑与画家冷德有私情的是滕夫人的姐姐,没有讲述任何原因就排除了嫌疑确定是滕夫人,滕县令的败露确实早有伏笔,在狄公看滕夫人的诗处。故事对滕县令无儿无女的原因描述地过于隐晦,感觉有删减,结尾滕县令夫妇感情不好出现地过于突兀。2桩人命三个案子其实还有许多内容可以深挖,比如画家冷德的死,艳香的故事、秀才的故事等等,还有坤山的笔墨可以更多,作者模糊了坤山的年龄,可惜作者无意展开,其实系列故事的精髓在感人至深的情,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皆可动人肺腑。结尾处撕碎名帖后的若有所思让人一头雾水。另外感觉艳香好多情,与排军、秀才、狄公,虽不都是爱情,但笔墨过少情节不展开让人不得不吐槽。总体来说,滕县令提前的设计,狄公保全滕县令名声的做法确实令人出奇。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读后感(三):从狄仁杰到大和尚

  将西方推理小说创作模式嫁接到中国传统小说类型上的作家里,能够登堂入室的一个是古龙,另一个就是高罗佩。古龙另辟蹊径把推理融入武侠,设置悬念与解密的过程扣人心弦,精妙的反转加剧了剧情起伏,辅以冷如寒霜美如诗词的文字风格,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古龙时代;而高罗佩则是将推理融入了公案小说,一改以往公案小说中的神鬼因素和迷信成份,通过对线索的抽丝剥茧来寻踪觅源,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将断案演变成破案,让公案小说更加现实主义。不过,狄仁杰里的诡计放到如今高度发达的推理小说界并不出挑,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字里行间浓浓的古风韵味以及对作者对大唐风貌和历史人文的信手拈来,作者作为一个荷兰人,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令人称奇。此外,狄仁杰的名气和故事也借助这位荷兰人而走出国门,在各青天中脱颖而出,成为国际知名青天。

  不过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对和尚抱有极大偏见,小说中出现的和尚不是淫僧就是走私犯。纵然佛门清净地,明镜上也总会落下尘埃,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龙泉寺大师,但是以偏概全,却有不妥,相信修为高超的菩萨活佛还是不少的,更不用提那些刻苦修行的小沙尼们了。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上,出家人这个群体不创造GDP,却又占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在生产效率极低的那个年代,非常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朝廷岁入,所以佛门的壮大一旦严重影响统治阶级对世俗社会的驾驭,庙堂上的人便会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除非政教合一,否则宗教与朝廷很难共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拥有的资源、树立的思想岂容他人造次。不过,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和道教太超然物外、太专注精神世界、与世俗相隔太远,因此对帝王统治影响不大,还能为其所用,所以佛教和道教能在独尊儒术的统治下延续千年,甚至儒释道三教合流。而这中间衍生出的许多其他宗教,比如白莲教、天理教、义和拳,均过多参与世俗事物,这是统治阶级所不能容忍的。当然,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佛教不是快餐式宗教,它的苦修对于一般人来说毫无吸引力,出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身体准备,对人的意志力要求极高。佛教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信徒,更何况很多人信佛均出自利益的需求,以为花点钱烧香请佛就能受到庇佑,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与其说信佛,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安慰。当然,这才是佛教自我保护的软猬甲和续命丹。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读后感(四):《大唐狄公案》各案简介与吐槽

  以下我看完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八册版)11年平装八册版和15年精装八册版的简介和杂感(各案简介来自于原书目录,我会适当做些补充,我的简介有无剧透我会提前说明)

  首先,按照顺序,《断指记》一案应该在《四漆屏》和《湖滨案》之后,但因为《断指记》是个短篇,《四漆屏》和《湖滨案》是两个中(长?)篇,所以八册版中《断指记》收录在了第一册,想按顺序阅读的读友们注意了:《断指记》是在《四漆屏》和《湖滨案》之后的。我就吃了不按顺序阅读的亏,对陶甘的出现没有预期准备。

  其次,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陈胡译本是有删减的,而且陈胡译本里提到的年号所对应的时间和现实中唐高宗的年号所对应的时间对不上。这个侦探小说吧有考证。请有兴趣的诸君移驾观看

  旧作:高罗佩《狄公案》的中文译本及其他【侦探小说吧】_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1584968515?red_tag=1859298072

  谁有看过非海南出版社版的《大唐狄公案》?【侦探小说吧】_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5425205972?pid=115097303191&cid=0&red_tag=1624645791#115097303191

  在这里先说一下我的侦探推理小说评分机制——以五分制为准。三分以下的话说明不值得看;三分左右说明一般,好歹具备了一篇推理小说应该具备的东西(就像柯南里案件一样具全了“谜题→疑惑→推理→解谜”这一侦探推理小说应该有的流程),仅限入门;三分半说明合格,可供新手级读者观看,或是对某一作家的专门爱好读者值得一看;四分说明优秀,但对资深读者来说可能觉得一般;四分以上就是必读作了,五分是神作。我打分之所以用五分制而不是十分制这是因为——四分和四分半的区别我还是能区分的,但九分和九分半的区别我就无法区分了,分制定得越高,我越没法区分一本书或一个案件的优劣。

  任 蓬 莱 县 令 时 期(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63年起开始任职):

  黄金案(剧透)

  狄公到任蓬莱县,开始勘查前任王县令遇害一案。正当此时,县衙录事和一个地方船主的新婚妻子同时失踪,一名和尚的尸身又出现在树丛中……勘查面临复杂局面。

  ↑↑↑以前我在杂志上看这案的缩写版的时候,“黄金”还是占了很大比重,没想到原版中,“黄金”只是本案各种疑云中的动机部分,各种疑云包括甚至不止有以下几点:前任县令为何被害?以及怎样被害?县衙为何有前任县令的冤魂闹鬼?县衙录事和一个地方船主的新婚妻子为何失踪?本来找到的应该是县衙录事和某新婚妻子的尸体为何变成了县衙录事和和尚的尸体?……这样看来“黄金”这种元素在本案中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

  本书一开头还居然埋了一个伏笔,我完全没想到这伏线居然能收回来;本书的杀人手法硬要说的话算物理吧,但实际操作性很弱,弱到我以前看的缩写版只保留了这个诡计和“黄金”元素。

  在第二章看到狄公面对剪径强盗(后来成了他的手下)不是让手下人去解决,而是自己抄起家伙上的时候,我有一种“还没等悟空掏出金箍棒,唐僧自己就提起禅杖把妖怪给抡死了”这种感觉,唉,没办法,钱雁秋的电视剧系列看多了,已经先入为主地以为狄仁杰是那种只逼逼不动手的侦探。

  主观评分:四分。

  五朵祥云

  贺春帆正在衙中议事,忽报妻子在家中悬梁自尽。狄公即赴贺宅勘查,发现死者并非自杀,而贺宅亭阁中五朵祥云似的盘香引起了狄公的注意……

  非常简单的一个(时刻表?)诡计,破案是靠凶手说漏嘴。主观评分:三分。

  红丝黑箭

  蓬莱县衙中丢失了第404号公文;蓬莱炮台的苏将军午睡之时被人用箭戳死。县衙公文缘何丢失?杀死苏将军的凶手是谁?狄公造访炮台,在将军房间的地板上发现一缕红丝……

  本案中的主要证据很不确定,就好比柯南里那些明明知道戴手套作案却偏偏在关键时刻取下手套留下指纹的罪犯一样。主观评分:三分半。

  雨师秘踪

  雨师逢雨便从天而降,光顾县城北门外废弃的谯楼,他去作甚?黑妖又为何闯进谯楼?谯楼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质铺掌柜被刺死在一个谯楼里,谯楼里只有一个半傻不痴的哑女,她比划说经常有“雨师”“化变为人”来看她,而今“雨师”为“黑妖”所杀……

  本案中的主要证据依然是靠凶手在案发现场意外落下而得到的。主观评分:三分半。

  四漆屏

  县令家的四漆屏图案有了奇怪的改动,难道这图案暗示了什么离奇的事件?与此同时,一名钱庄掌柜莫名其妙地自杀身亡。于是,狄公与乔泰二人乔装混迹于一帮盗贼中间明察暗访……

  本篇共有十八章,以下是前六章的剧透和泄底:

  狄公隐名去牟平县游玩,携登州刺史私章信拜访该县县令;该县县令感觉魂不守舍、头晕目眩,觉得自家的朱漆屏风仿佛在随着自己的视线移动,而且家中他所喜爱之花瓶不知被何人打破;该县一钱庄掌柜在算命占课出会发生大凶的当天中午宴请友仁时突然脸色大变,回房服药后该人突然满脸是血的横冲直撞然后越过围墙跌入河中;乔泰在沼泽地里发现一具被刺死的女尸,从该女尸身上得到一些首饰;之后狄公乔泰二人听从一个一直暗中注意他们的独眼无赖的话混迹于当地的盗贼行会中……

  后来狄公通过推理发现该女尸是县令的妻子,是县令把她搬去沼泽地的;该县令旋即向狄公解释自己曾经买过四扇屏风,因为这每扇屏风上雕刻的画刚好代表了自己至今为止的每个人生阶段,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最后一副夫妻相依相偎的画变成了丈夫用匕首刺死妻子的画,自己的祖父曾有精神错乱的历史,自己可能遗传了这一点让自己无意中对画进行了改变,随后自己经常做着杀妻的噩梦,终于在狄公来的今天,自己走进妻子的梳妆间时两眼一黑,等醒来的时候妻子已经被自己的古玩匕首刺死在床上,自己喜爱的花瓶也被打碎,恰巧这时狄公来访,处理完狄公的事后他稍晚将可怜的妻子的尸体扛向沼泽地扔在那里。他怀疑是自己精神错乱发作杀了自己妻子,决定去自首。狄公却劝他稍安勿躁,狄公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狄公决定推迟尸体发现的时间,伪造案发现场以去探寻新的案情……

  本篇让我见识了高罗佩的前卫,前面有“犯罪遗传”和“接受暗示杀人”这种桥段(伪),后面有“破案者先对众人宣示一个安排好的真相,自己在随后私下处理真正的真相”这种桥段,甚至在最后,狄公还做了一番性格分析,在公案小说中能看到心理分析而没注重传统的道德说教这一点殊为不易。

  我想知道如何写一篇不剧透和泄底本案的书评。

  主观评分:五分。

  任 汉 源 县 令 时 期(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66年起开始任职):

  湖滨案

  在古老县城的花船上,狄公撞上一起谋杀案。正当他对此案进行勘查时,却又碰上了两起新的疑案。很快,狄公发现自己身陷于贪婪和邪恶之中······

  汉源县南门外云阳泽湖中央上的一艘花艇上,汉源首户正在宴请狄公和汉源一众商宦,席间一个舞伎说等会儿要告诉一桩巨大的阴谋,随后云阳泽内浮起了她的尸体;狄公从尸体手中得到一页棋谱残局……第二天衙门公堂上召集昨日在场商宦时,一商人迟来诉告自己的女儿于前天新婚之夜死于姻亲家洞房内,自己的女婿失踪不见(好像投入南门湖中去了),自己亲家却早已将尸身入殓收棺,今早才来报丧,他怀疑自己姻亲家故意害人;狄公欲开棺重新验尸时,棺材里却只有一具男尸……

  主观评分:四分半。

  断指记

  顽皮的猴子将一枚金戒指丢落在狄公衙院内宅的凉轩里,而在衙院后山丛林中则发现了一具被砍断手指的尸身……

  狄公在官衙内宅凉轩里用茶时,一只猴子带来了一枚带血的金戒指,随后在院后山丛林中发现了一具左手被砍断四个手指的尸身。随着勘察发现,这具断指的尸体竟和狄公近日为之焦头烂额的走私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支线的走私案好没存在感。主观评分:四分。

  朝云观

  狄公一行从京师返回汉源,途经汉源山区一座道观,一行人在此避雨过夜,而观中却隐藏着种种不祥、阴谋和暗杀……

  狄公一行在京师欢度端阳佳节后返回汉源时遇雨,于是露宿龙门山中朝云观,陶甘告诉狄公已有三个女子在这不明不白的死去;狄公被安排住进观内东楼正要关窗避雨时,他惊讶的发现对面的塔楼内的一个房间内,一个头戴银盔的士兵搂抱着一个左臂断残的赤身女子,他正待细看,风吹来关上窗户,打开窗再看时只看见对面东南塔楼的墙壁,他被告知对面那个房间只是一间堆放杂物的仓库,且那个房间并没有窗户可供东楼这边看见里面的情形,狄公实地考察过后发现那个仓库现在正被观内的伶人戏团用于堆放道具,但确实没有窗户面向他们暂住的东楼,仓库内堆放的道具中也没有狄公刚才看见的银盔……

  结果正义先于程序正义的一案。主观评分:四分。

  莲池蛙声

  诗人孟岚被人杀害;其妻弟突然失踪;县衙金库黄金失窃……狄公正对这一连串疑案一筹莫展之时,夜幕下的莲花池蛙声顿起,连成一片,这不幽静的莲花池暗示了什么?

  这是惟二我以前在杂志上看过的篇目之一,感谢当年的编辑者删去了“不可描述”的段落。

  凶手说漏嘴又是主要证据。主观评分:三分。

  任 浦 阳 县 令 时 期(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68年起开始任职):

  铜钟案

  半月街肖屠户之女纯玉被奸杀,纯玉的情人被控待判;真智方丈住持的普慈寺中屡生奸淫;林梁两家结下难解的世仇。为破林梁世仇一案,狄公与其亲随遭遇暗算,一同被扣在铜钟之下……

  ↑↑↑以上的简介介绍得很清楚了,我无须多言赘述。

  本篇问题很大啊,刑讯逼供、钓鱼执法、煽动民意,外加“因为大罪没有确凿证据,所以先用有确凿证据的小罪扣押罪犯”以及在公堂之上故意刺激犯人,可以说本篇中,执法者为了结果正义各种打程序正义的擦边球的手段都用上了,狄公不愧是官场老油子。

  主观评分:所以说我是给四分呢还是三分半?

  黑狐狸

  秀才遭遇谋杀;博学的女诗人鞭笞侍女致死;看似清心寡欲的大学士内心深处埋藏着复杂的恋情……此外,城南神秘的黑狐祠里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中秋佳节,金华县令罗宽冲欲宴请狄公和县内一众名人雅士,受邀者内有一曾鞭笞侍女致死的女诗人;此时一秀才遭遇谋杀,罗县令邀请狄公一起破案,狄公发现秀才有一遗物《玉笛谱》并稍后得知此谱中最后一曲《黒狐曲》被称为不祥之曲——只有南门外荒废的黑狐祠内的疯女巫喜欢吹奏;一个舞伎向狄公要去谱子表示要在晚间宴会上表演《黑狐曲》,谁知她竟在表演前被人杀死……

  那女诗人曾和一个姓温的文人有过瓜葛,原型怎么想都是鱼玄机,作者的后记也说明了这一点。主观评分:四分半(如果是十分制的话我会给八分)

  御珠案

  一年一度的龙船赛上,鼓手突然死在参赛的船上;一名女子在荒郊旧宅中被人杀害。而残酷的河神娘娘、传说中的御珠以及富商又哑又疯的爱妻都卷入杀人案中……

  端阳佳节,狄公和三位夫人于官船上打麻雀牌时发现一枚“白板”牌离奇失踪;龙船赛上,正在比赛的一艘船上的鼓手突然死亡;狄公微服扮作拳师走访,被一女子雇为保镖护送她去往林边一荒郊旧宅进行买卖交易,随后该女子在该废宅中被杀害;狄公寻访到该女子夫家,从该女子丈夫那里听到了一段关于传说中的御珠的故事……狄公发现该女子丈夫还有一位四年前不知何故疯癫了夫人,而四年前该地则有河神娘娘显灵现身的传说……

  ↑↑↑御珠作为一个麦高芬我给好评!本篇的气氛渲染相当不错。

  主观评分:五分(如果是十分制的话我会给九分)

  跛腿乞丐

  元宵佳节,浦阳城跛腿老乞丐的鬼魂在县衙游荡;城中富户林子展家的塾馆先生度假不归;名妓梁文文家的兰花凋谢枯萎……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每回翻译都用三句话来概括一句案件,让我每次为了补充案件细节得费心增加内容,结果这回同样是3句话,不到20页就讲完了这个故事,这三句话害我以为这案件很复杂。

  本案简单的就和柯南里案件一样,就连“鬼魂游荡”这种谜题的解答都很柯南。主观评分:三分。

  真假宝剑

  一场寻常的表演,竟使爱子死于父亲的宝剑之下,到底谁是杀人的真凶?又为何要杀死一个无辜的孩子?

  一群江湖艺人在表演时,表演用的假剑被人换成了真剑,导致了儿子死于父亲剑下……

  ↑↑↑本案中,狄公去隔壁金华县了,所以本案中乔泰、马荣一开始看着表演,到命案发生时果断采取了行动,四处走访确定了所有嫌疑人后,把所有嫌疑人都拘捕到衙等狄公回来勘破;狄公回来后,分析了所有人作案的可能,然后开堂审问所有人隐瞒的一些信息,最后是真凶自己受不了听到的隐情自己招供的……

  主观评分:二分半(或许看在乔泰、马荣那么能干的分上加半分?)

  玉珠串

  一具支离破碎的尸体浮出大江水面,客店遭遇一伙奇怪的客人,皇上最宠爱的三公主陷入困境……狄公面临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复杂最玄妙的迷案。

  狄公途径清川途中,清川里浮出一具支离破碎的客店帐房的尸体;狄公接受了该县校尉的请求隐名调查此案,于该帐房生前供职的客店入住,在客店浴池沐浴之后,狄公发现校尉为自己方便查案签押的名帖(简单说就是官方为了方便执法人员查案伪造的身份证)被刚才一同洗浴的人翻看过;清川县内碧水宫乃皇上三公主所在地,她逢重要场合必戴的玉珠串突然失窃,她委托狄公暗中查访找回珠串……

  ↑↑↑本案中狄公作了一个猜测,然后跑去嫌疑人那里一番恫吓之后入伙,于是搞笑的一幕来了,打入犯罪团伙内部的执法人员手把手地教犯罪团伙怎样黑吃黑,今天看来颇具讽刺。本案在推理性方面真得不怎么强,就连本案的中心关键“玉珠串”最后被找到的过程都像是趣味问答书中的智力谜题。

  主观评分:三分半(或许我应该看在“玉珠串”被藏起来的那个巧妙的方法加半分?)

  红阁子(本案案发于金山埠,一个距离金华县六十里远的市镇。)

  在金山乐苑狄公偶遇花魁娘子秋月,导致他决心勘查三桩人命案。狄公最终从调查一系列人物复杂的感情纠葛入手,找到了答案。

  狄公夜宿金山乐苑内红阁子,夜间巧遇金山乐苑花魁秋月和一满身脓疮痂疤的乞丐;稍时狄公拜访正于此逍遥的罗县令,罗县令恳求狄公代他出席稍晚的夜间宴会并帮忙处理本地一件三日前的自杀案;宴会上,狄公发现宴会上首席花魁即为秋月,并且自杀案就发生于他所住宿的红阁子内;宴会散席后,狄公回红阁子后发现秋月死于红阁子里的一间反锁的卧房内,并且唯一一把能打开房门的钥匙由内插在锁孔内,狄公还了解到,三日前的自杀案和二十年前的一桩案子也是和今日一样的情况……

  ↑↑↑罗县令套路狄公去代他赴宴这段着实好笑,马荣的那段由单相思转为成人之美的无果恋也着实令人嗟叹;本案的多重解答是一大亮点,本来已经解决了的案件,犯案人自己也已经招供了,但因为发现了新的疑点又得重新勘察,“一案多破”,才逐渐搞清楚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

  本篇的时间是鬼节后半月祭鬼的最后三日,也就是七月二十八日到七月三十日,按照设定上来说,如果《黑狐狸》、《御珠案》、《跛腿乞丐》和《红阁子》是发生在同一年的话,那么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发生在元宵的《跛腿乞丐》、发生在端午的《御珠案》、发生在七月末的《红阁子》、发生在中秋的《黑狐狸》。

  主观评分:四分半。

  第四册中的两个中篇包含第三册中的《铜钟案》,侦破大部分都考走警察程序发现新的情况和证据后再来对现有案情重新剖析。三篇一路看下来,推理的成分没减,走程序的成分却愈加深重,尤其是《黑狐狸》和《御珠案》。两案相似的地方在于:嫌疑人都是三个,但确定只有一个是真凶(这是柯南吗?好吧,我们知道在推理小说中经常会有——在最后解谜时把嫌疑人聚集在一起来说明自己推理过程再指出真凶——的桥段,我怀疑这桥段的创始人是阿婆,还是说更早就有人用这种桥段了?);但这两次事件中都由于狄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究竟哪一个是真凶,所以只有把三人召集到一起从中旁敲侧击来试探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这就类似于警察的讯问。不同之处在于,《御珠案》中,狄公对三个嫌疑人每个人各自的作案动机以及作案过程都做了一番令人信服的分析,这使得狄公对案情的把握比《黑狐狸》中更有力度,也使得《御珠案》的推理性比《黑狐狸》更具看头。

  所以我以后再分类侦探推理小说的话,我会把公案小说和“捕物帐”归类于警察程序小说,警察程序小说再归类于硬汉派,硬汉派再归类于社会派。

  硬要说缺点的话,因果报应的宿命性太重?但这是公案小说啊,公案小说宿命性不重我才奇怪。真要说的话,我觉得狄公的恶意揣测算一个缺点,我知道早期侦探小说中对残疾人的歧视很重,但《朝云观》中的那个戏子也没残疾只是长得比较丑陋而已啊,没道理每回发生事件都先怀疑他啊;还有《御珠案》中的小妾也是这样。虽然法律上主张无罪推定,但警察在嫌疑人讯问时难免会做出有罪推定,希望在看以后的狄公案时不会再出现这样恶意揣测的有罪推定了,但这并不可能,因为按照创作年表上来看,第四册中的案子已经是高罗佩的晚期作品了。

  我不明白《黑狐狸》的时间是中秋,《御珠案》的时间是端午,为什么本册中《御珠案》在《黑狐狸》之后,第一册里的年表上也没有《黑狐狸》这个案子。所以我想试着自己做一张年表,我参考了我手中的实体书中的年表(实体书中的年表缺了一些案子)、下的PDF版中的年表(每看一本实体书为了做书评就得去找它的电子版好辛苦)和英文维基上的创作年表(中文维基只有出版年表没有创作年表,且不论是中文维基还是英文维基都是按创作年份依序排列的,所以我只能一一对照书中的年表来重新排列,把一串洋文和中文对照起来好辛苦)来作这个年表。

  按照设定上说,狄公是公元668年九月二十七日才开始担任浦阳县令的,到浦阳第一天就开始处理《铜钟案》中一开始的奸杀案,所以《铜钟案》应该是浦阳时期第一案;因此发生在元宵的《跛腿乞丐》、发生在端午的《御珠案》、发生在七月末的《红阁子》和发生在中秋的《黑狐狸》,不可能发生在九月二十七日的《铜钟案》之前,也就不可能发生于668年。那《跛腿乞丐》、《御珠案》、《红阁子》和《黑狐狸》则必然发生于669年。但只有英文维基年表上另记《御珠案》和《黑狐狸》的时间是公元669年,其他案件时间都是668年;《玉珠串》只提及“时正夏日燠暑”,所以如果《玉珠串》发生在公元668年的话,那么《玉珠串》一案应在《铜钟案》和《跛腿乞丐》之间,如果《玉珠串》发生在公元669年的话,时间应该可能在《御珠案》和《红阁子》之间;因此狄公任浦阳县令时期的年表有两种可能:

  一、668年“九月天气,菡萏照日(实体书中为秋菊争艳),桂子飘金”(具体来说是九月二十七日)的《铜钟案》→“时正夏日燠暑”的《玉珠串》→669年正月十五元宵的《跛腿乞丐》→五月初五的《御珠案》→七月末的《红阁子》→中秋的《黑狐狸》;具体发生时间不可考的《真假宝剑》。

  二、668年“九月天气,秋菊争艳(pdf版中为菡萏照日),桂子飘金”(具体来说是九月二十七日)的《铜钟案》→669年正月十五元宵的《跛腿乞丐》→五月初五的《御珠案》→“时正夏日燠暑”的《玉珠串》→七月末的《红阁子》→中秋的《黑狐狸》;具体发生时间不可考的《真假宝剑》。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任 兰 坊 县 令 时 期(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70年起开始任职):

  迷宫案

  丁虎国将军被杀、倪琦谋反、黜陟使留下奇怪的遗嘱、白兰姑娘神秘失踪……这一连串疑案与黜陟使生前建造的迷宫究竟有着什么联系?

  狄公调任兰坊县路上遭遇强人,解决了强人之后进入兰坊城内却发现县衙之内无人接待只留下一座空房,对之前那伙强人加以审问才发现兰坊当地已为恶霸所把持;当地一退职黜陟使生前建造了一座迷宫,并且死前遗言将家产全部留给长子,只留给小妻幼子一帧画轴,此举造成该黜陟使死后兄弟失和争夺遗产;当地为一黜免将军之子的秀才告知狄公可能有人要谋害自己的父亲……

  狄公把之前那伙强人招募为衙役并设计解决了当地恶霸后,秀才来报将军死于家中反锁书房内,并且从良的衙役告诉狄公被恶霸虏去的自己女儿失踪不见;刚刚平定下来的这个边远小城,狄公马上就要处理“遗产争夺案”、“将军遇害案”和“失踪案”……

  ↑↑↑第二十章才讲到的“谋反”,目录简介就给剧透了(这该怪翻译还是编辑?),看来出版社似乎是想让我们阅读的注意力往“迷宫”上集中,但关键是“迷宫”只是一个麦高芬啊,它和“画轴”只是是作为“遗产争夺案”的一个旁支,本案的核心还得看“遗产争夺”和“将军遇害”。

  主观评分:四分半。

  《红阁子》和《迷宫案》两案涉及了密室杀人,尽管解答相对其他小说来比看起来很粗糙,但于本书中阅读体验却极佳。《红阁子》中,围绕“二十年前的案子和今时发生的两件案子是否用的是同一手法”这一疑点狄公进行了多重解答,一案三破后又三案一破,看得令人拍手称快,本案作为支线的各种儿女情长也和主线剧情相得益彰,契合的恰到好处;《迷宫案》的主线三案虽然开始时看似毫不相关,但按照推理小说的惯(niao)性后面肯定会交汇在一起的,只是“失踪案”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为了给“翦除恶霸”一事留个尾巴故意交汇到其他两案中去的……

  紫光寺

  山中的百年佛寺林木茂密,深夜一个幽灵在那里游荡。与此同时,富商的女儿神秘失踪,二十根金条不翼而飞,无头尸身出现在山上。这些奇事拼凑在一起,出现了一个更为可怕的阴谋……

  狄公和洪亮提起去年(乙丑年)八月初二的一起五十锭御金被盗案时,狄公发现自己买来给太太祝寿用的镶玉木盒里粘有一张一女子去年九月十二日写的求救纸片;城外废弃的紫光寺内发生一起斗殴枭首案件,狄公看过被枭首的尸身之后却发现头颅和尸身不是一具尸体的;马荣乔装探访到一女巫处,女巫言及盒中留信者生卒年月并言及留信者死于去年九月初十日酉时,并且言及自己明日大限将至;马荣于紫光寺内查探时发现一身着白裙的幽灵,随后他于寺内枯井里发现一无头尸身时遭人投石暗算,幸而机智躲过一劫;衙署里张贴了纸片上所记女子信息的告示,一富商来询并言及自己是该女子的父亲,然而他和他续弦却对女儿的失踪有两种说法……

  ↑↑↑官方简介里的“二十根金条”究竟哪里来的,这一篇我看完发现也只提到“五十锭金子”啊?最后幽灵的身份究竟是谁没有说明,这一点差评。狄公这一章也同样把所有嫌疑人的所有作案可能一一分析了一遍,这一点好评。

  主观评分:三分半。PS:我就想知道“马侯酒店”里面有没有“马侯烧酒”?

  太子棺柩

  反击突厥叛军战事之前,左军先锋刘将军被人告发将阵前倒戈;军中潘校尉妻子被人掐死,吴校尉被判行凶杀人;刘、吴二人果是叛贼、凶手?狄公自有分说。

  ↑↑↑本篇的两个疑案,其中一个狄公想了一个方法来证明不能擅自打开的太子棺柩内是否藏有用来接应外敌用的铁甲,另外一个把真正凶手抓来一问就招了(MD)。

  主观评分:二分半。

  除夕疑案

  除夕夜,兰坊县小贩王么哥家中血迹斑斑,人去屋空……而王宅楼上刘裁缝家却是大宴宾客,笑语蜚声,狄公赶赴现场,却原来……

  八嘎推理。主观评分:二分。

  任 北 州 刺 史 时 期(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76年):

  铁钉案

  古董商妻子被人杀害,只留下无头尸身,正直的角抵大师被毒身亡,店掌柜莫名其妙地死去。狄公面对一系列疑案,冒险当众开棺验尸。然验尸无果,公众哗然,大堂之下发生骚乱,面对上上下下的质疑,狄公如何作为……

  某商会行董女儿已失踪三日;一对兄弟前来状告自己妹婿杀妻遁去,狄公勘察现场后发现尸体全身赤裸且头颅不见;一角抵大师大师于浴池单间内在浸泡完喝茶时被毒死,死前用随身携带的七巧板中的除了一块小三角形的其余六块拼了一个图形;狄公怀疑一个寡妇的亡夫死于非命,决定以职业生涯和性命为担保开棺验尸,岂料一无所获引起众怒;一系列疑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狄公如何决断……

  ↑↑↑本案名字中的“铁钉”剧透太伤了,直接造成了泄底,可是这又是按照原名“The Chinese Nail Murders”直译出来的,又没有其他更好的翻译,真是为难人。

  主观评分:四分。PS:陶甘跟人打赌说自己能用七巧板拼出任意图形,结果那人叫他拼个铜钱,他懵逼了←233;他于本案中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不近女色有时恰巧是与女子结下深仇的原因。”

  飞虎团

  狄公赴京师就任新职。途中,黄河洪水从天而降,他与他的亲随被洪水分隔,狄公被困在一座险恶丛生的庄园中。庄园里幽灵的闪现,将意味着什么?

  狄公赴京师就任途中遭遇洪水,与一众亲随分隔开来;他寄宿于一个被洪水包围的山冈里的一座庄园内,庄园此时正被一伙草寇威胁索取黄金,如今黄金被一侍婢窃走,庄园主人的唯一的女儿也于昨夜病发身亡;狄公被安排住进亡者房间内,他抚琴时却隐约发现亡者的鬼魂……

  主观评分:三分半。

  任 大 理 寺 正 卿 、京 都 留 守 使(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77年):

  柳园图

  长安发生瘟疫,圣上移驾凤翔,狄公临危受命留守京师。京师发生的三起杀人案,难道意味着京师最显赫的三个贵族世家的最终灭绝?

  时疫横行京师,京师里三个世家大族各自的唯一后嗣皆按照一首童谣里所预言的死法死于非命……

  ↑↑↑这可能是我写的最短的一个简介了,就这简介所传达的谜面看来——“童谣杀人”诶,颇有推理小说的氛围。主观评分:四分。

  西 都 牧 鱼 兼 领 大 理 寺 卿(依第一册年表所记是公元681年)

  广州案

  大理寺正卿狄仁杰以岭南巡抚使的名义南下广州,借考察海口通商事务,暗查柳钦差失踪一案……捕蟋蟀的盲姑娘的出现,能使案情的侦破有突破吗?

  ↑↑↑上面的简介说得很清楚了,我无须赘述。主观评分:三分半

  全部24案看完之后,我觉得这种文言文不像文言文、翻译腔不像翻译腔的行文方式有点怪别扭的。话说高罗佩你作为一名精通中文的汉学家,写了一本以中国人为主角的小说,我们中国人要去看还得自己把它翻译回来,这太坑了。

  作者的后记不仅提到《黑狐狸》一案那个女诗人的原型是鱼玄机,还提到了苏秦,我低估了高罗佩的学识。但从后记中也可以看出高罗佩对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和办案程序还是太理想化了。另外设定上本书记载的故事发生于武则天称帝前(并且最后一个案子还和武则天有关),没能看到武则天登场怪可惜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作为一个汉学家和性学家对武则天这个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执掌君权因而得到正史追认的女皇帝有什么特殊的看法。他作为一个性学家对女性的态度我很不明白,你要说他尊重女性吧,在他的笔下女人好像就连日常生活中都随时保持衣衫不整或衣不蔽体的状态;你要说他不尊重女性吧,他往往又给他笔下那些不幸失足的女子一个好的归宿并展示出他对这种女性的同情。总之,他对笔下女性的这种处理方式令人琢磨不透。

  顺便八册下来,第一册有两次漏点;第二册有四次漏点;第三册中有五次漏点;第四册有两次漏点;第五册和第六册各自出现了两次漏点,但第五册中有一次、第六册有两次是出现女人裸体但是因为角度问题看不到漏点情况;第七册中出现了四次漏点;第八册中出现七次漏点,外加有一次因为遮挡没有漏点的裸女图。我闲的真够蛋疼的。

  以下是11年平装八册版出现的一些错误平装版第一册第112页倒数第13行平装版第一册第112页倒数第4行以上这两处的我在看了15年精装八册版后发现,这里的“末牌时分”应为“未牌时分”精装版第一册第98页倒数第七行精装版第一册第99页第三行

  平装版第三册《朝云观》第79页,“玉镜”错为“玉境”平装版第四册第180页,这里的“余”不可能是“我”的意思吧?

  以上这些错误在15年精装八册版中都有修正,但15年精装八册版我只是为了看看相比11年平装八册版有没有增加什么新内容而看的,并没有下细看。所以15年精装八册版我也不敢保证说没有什么错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唐狄公案 50周年纪念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