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7 03:4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是一本由[日] 胜山俊光著作,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出版的双封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一):关于那家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你所不知道的前世今生

  当你路过东京银座的铃木大楼时,可能会瞥见一家亮着橘色灯光的小门店,落地的玻璃窗内只有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子,手捧着一本书,低头认真阅读。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二):东京很忙,却有人愿意在这里浪费时间

  在东京,每天有1100万人挤地铁

  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脚尖贴着脚跟

  然而高楼林立的深处却有一方静谧

  它与喧闹的东京格格不入

  它就是“茑屋书店”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三):开书店是要有资本的

  一开始以为是本看图说话的书,没想到非常的有内容。

  书店的开设方向、布置、书籍的摆放、书店举办的活动都是相当的有想法,细想这后面要有多少的资金、时间精力以及最重要的品味和人文底蕴啊。日本能开出这么多人文关怀的书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真的是不容易。讲的东京,因为刚去过,比较有代入感,大概知道方向位置。

  在国内,书店是一个日渐式微的产业吧。喜欢纸质书的感觉,喜欢书店的那种氛围,但是国内很少有书店能达到,或者是完全冰冷的商业气息,或者是萧条戚败的末路英雄感叹。其实感觉不仅仅是书店,零售业、实体经济都在寒冬,房地产高价惹的祸啊。

  如果要挑书中介绍的书店最喜欢哪家,光从图片看不出,但是我喜欢么有摆设的,成山成海的书堆放着的老书店。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四):在京都左京区,“来一根螺旋面包!”

  曾有一次,信步走在街头,我忽然觉得眼前铺展开来的景致很像图书馆或书店。自那以来,散步时我总将街道和建筑物看成书架。那条街道是美术书,那条街道是文库本,对面那条是饶有趣味的“二手书”——想着这些一路行走,恍如徜徉在书籍中间,开心极了。至今我仍像这样漫步于京都的大街小巷,驻足眺望,会发现周围有许多书架。京都这座城市,刚好具备让人产生这种遐想的规模与景致。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五):怦然心动的小幸福

  这本小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开心,一种怦然心动。

  这些年,实体书店和实体书会消失的报道随处可见,但我一直觉得实体书店和实体书不会消失,因为这种怦然心动的体验不是网络书店和电子书能带来的。

  不过我也不大认同很多媒体、文章动不动就拔高读书多么好,读书该如何如何之类的话。

  这个世界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注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吸取知识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有些人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有些人娱乐游戏获取知识。。。

  不管什么方式,都是自己心动的。

  对我来说,读书和逛书店就是一种自己感觉开心和舒服的方式。无所谓目的,更无所谓好坏。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六):那些任性的店主们

  看了这本书的文青们,会有强烈的冲动自己开一家书店的吧,这些小书店都带着店主的个性特征。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以书为主题,非常有个性的书店。主题不同,名字古怪(非常难记),风格不同,营业时间也不同。比如,旧书 日月堂的营业时间是12:00-20:00,休息时间是周一,周三,周五不定时休息。真是任性妄为,但是顾客却能接受,因为店主这样任性,书店居然没有倒闭,可见顾客对它的纵容和喜爱。

  我觉得府琛店也有这样任性的可能,如果胜山俊光到常州来溜达,一定会把书式生活府琛店录进本书的吧。类别:亲子,艺术,文艺;地址:安莉芳路府琛花园32-33商铺;面积约70坪。但是武进店却不会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因为那是小书店才会产生的感觉。小巧的东西容易营造温馨,而这却是宏大的对立面。所以初见武进店的人会发出惊叹:啊,好大的玻璃房子啊。进入店里的惊叹变成了:啊,好大的空间呀,跟迷宫一样。哦了,周常设计这幢房子的主题又一次得了到升华,但是武进店的主题或者说类别又是什么呢?小而精致,让人怦然心动,如果大而空洞,不就适得其反了么?

  小书店关于图书分类和陈列很有启发性,既不是造型论,也不是商品整齐论,既有文脉书架,也有分门别类错落有致法,很值得借鉴。但是,并非把书摆满书架就能成为一家书店,挑选怎样的书、如何摆放、同时摆设什么物件等因素,将决定书店拥有怎样独特的魅力。正如书中所说“按照某种关联摆放,更能衬托出书的光芒”所有的所有,书店的主体都是书,但是有了书却不一定会有性格,灵魂才会让书店变得有魅力,有个性。小书店里的陈列,可以很好地丰富和打磨我们的细节。

  正式启航时,我们的目的地是要守护城市的阅读绿洲,那么我们要如何到达,我们的航线是什么,我们会遇到狂风暴雨吗,我们会险滩搁浅吗,我们有停靠港口吗,我们的水手都有和风浪搏击的勇气吗?常言道,船小好调头,武进店是条大船,启航以后再不能回头,目标只能是彼岸。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七):邂逅时光

  在一处繁华的商业地段,当我们迷失在各类琳琅满目的店铺之间,如果这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让你怦然心动的小书店。似乎就像光影闪耀的照片中,终于看到了那一处色彩淡然的安静角落,于是我们与它邂逅,攀谈,一起享受着时光。

  本书《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群小书店,它们或店铺设计精美,或经营理念独特,唯一相同的就是当你推开门的瞬间,那时的那一份笑容。这里有专营烹饪书籍或者旅行类别的专门书店,也有搜集时光的各种旧书店,阅读的喜悦,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坐落在东京中目黑的COW BOOKS,由大家熟悉的松浦弥太郎先生与小林节正共通经营,已有十年有余。书店正中央设置着一排对坐的正方形座椅,顾客可以坐下来看看书,也可以常常店里的咖啡,把生活融入这个空间,正是那位为我们介绍着生活精美物件的松浦先生的风格。

  百年,位于吉祥寺附近,出售着各类的旧书,但就如店长所称,我们不是旧书店,就是书店。书从来没有新旧之说,书承载的是对于文化和记忆的传承,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思想,这就是百年这座书店想要表达的理念。新书也好,旧书也罢,只要能让读者满意,总是百年过后,经典的依然还会放在那里,等待另一个想要阅读的人。

  森冈书店,与其说像书店,不如说像一个旧物艺术展。墙是店主亲自刷的,物品也都是精心挑选,淳朴的风格,却营造除了一种舒适的美,屋内的一切都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时光只会把事物变得越来越美。如同店长所言:顾客推开门的那一瞬间真让人高兴,但愿他们能享受穿越时空般的感觉。

  比起东京的书店,京都的更能看出一份时代感,也许这也与这座文化古城的氛围相契合吧。赤尾照文堂创于一九二七年,再有十年就达百年了,这里摆放着各类彩色木版画,是京都独有的文化之一。在京都逛书店触摸的正是京都的文化,传统的日本的那份独特魅力。

  本文配有大量图片,更很有心意的配上了书店的绘本式地图,同样装帧精美的本书,从设计上也一如它的内容一样,让人怦然心动。即使不能完全的逛过这里所述的店,但看着这些介绍,也一定心向往之吧。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八):关于书店的朝圣之旅

  如果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店便是人类安放灵魂、清净自心的场所。在日本出版人胜山俊光的《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这本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书里,书店不再是一个贩卖出版物的商业化场所,而成为爱书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乃至灵魂往来的“圣地”。所以,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了解这些使人怦然心动的书店,倒不如说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在京都和东京进行一番与书店有关的朝圣之旅。

  这本书中选取的这些书店,首先都比较“小”,属于那种“小而美”的典范。其次,这些书店都非常具有自己的个性,或以出售较为少见的旧书而远近闻名,或因装潢布置颇为出奇而使人流连。作为书店的主角,书籍们仿佛有了灵魂一般,它们在店主精心挑选的位置上坚守岗位,等待“对的人”将自己带走。

  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到这些富有特色的小书店的具体信息,更能透过书店了解到书店老板、店员等终日与书打交道的人们对书的看法。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以书店为媒介,让读者看到更为广阔的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书之间不再是占有者与被占有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亲密的朋友关系;而购书者与店家也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而是因为一本书而结缘的“熟悉的陌生人”。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不少藉由一本书而勾连起许多人的例子。通过这些事例,读者能够感受到迎面而来的亲切感:在这个人情日渐淡薄的社会里,居然还能有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为比较亲密的灵魂友人的关系!

  在探访这些富于特色的小书店的过程中,作者还向人们展示出不同店主对书所持有的不同观点以及迥异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应该是这趟朝圣之旅中的比较轻松明快的一部分吧。当一本书除了传递知识、交流思想之外还具备了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等价值,书店便也不再是“为店主赚钱”的一个存在,而成为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座桥梁。

  通常说来,当一本书的内容里出现了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的内容,那么这本书很可能会给人一种比较深奥的感觉。但这本与日本小书店的朝圣之旅有关的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收获到许多信息。说到底,还是作者将自己的心思融化进了文字里,才让这本看起来彩图很多、文字较少的书真正具有了思想性和审美性。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九):书店之于我

  大学毕业之后任性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转悠了半个中国。

  没有做刻意的攻略,只是到了一个城市然后去网吧买好去下一个城市的火车票。当时的想法也很随意就是友邻在哪我就去哪呗,到了一个城市把要去哪转悠这种伤脑筋的事情丢给友邻也没有少做过。

  问想去哪,哎,我带你去书店吧。或者也没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你带我去书店吧。

  就这样。在南京去了好像已然变成景点的先锋书店,用原价买了一本《理想国》买了一张明信片寄到西安去。

  在广州朋友带我去了大众书局,还去了广州图书馆看书。

  在贵阳朋友领我去了西西弗,好像买了一本《生活中最好的事物都是免费的》后来我留给了在兰州的同学。

  那家在很多地方开了分店文艺小清新的“猫的天空之城”(是这叫这个名字吗),虽多次在不同城市遇到过却很少涉足踏入。一则我不爱猫二则总觉得我已经脱离了那种太文艺过头的岁月三则嫌里面东西卖的贵四则虽是书店但卖书只是顺便卖杂货卖咖啡才是正经营业吧。

  也不知是不是偏见。

  所以就是不知道送礼物送什么的时候也会送书,送文化送知识啦哈哈。

  在上海住了不到两年,除了常去的艺海剧院,公司,菜场,图书馆,虹桥火车站,拿话剧票的大楼以外,一个人出门去的最多的路可能就是福州路了,因为这条路上拥有众多书店,拿完话剧票之后,想着一个人也没什么好逛的,那就逛逛书店吧。

  有一本书叫《查令十字街84号》其实简介已经写得够好看的了,爱书的人之间的那些信那份情谊让人动容,在伦敦的时候也专程前往那条著名的街,虽然那家书店早已经不再变成了酒吧,但听说每年都会有很多爱书的人前去参观。

  杭州本地倒也有一家有名的书店叫晓风书屋,年幼时看家里订的都市快报,上面有读书版块好像总会提到它,虽在杭州待了那么久却一次都没去过啊,傻傻的我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全世界的书店都叫新华书店哎。

  从小到大爱好那栏肯定会写上“阅读”。

  然而我总是去图书馆借书看,很少买书。写书的作者都会恨我这样的人吧,毕竟卖得好才有动力继续写下一本:)

  最后谢谢在南京带我逛书店的晴天,在广州的阴暗星,在贵阳的娃姐:)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读后感(十):爱书入魂

  三岛社的创立者三岛邦弘先生相信“一本书有时将改变一生”,一册入魂,无论对人、对书都是幸事。在《遇见砰然心动的小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爱书成痴,爱书入魂的人搭建出的梦想地,静谧、自在、流光溢彩。

  如果说书是我们的朋友,那你将如何结识每一位新朋友?我想大概百分之八十的认识都是相亲式的——在网络上看大家的评论,让熟悉的人推荐,然后通过网络或是图书城购买,这可不就是亲戚朋友三姑六婆介绍相亲的模式,出生、背景、样貌、身价,见面之前就一清二楚,见面之时也就不痛不痒。没有不打不相识的欢喜,也没有一见如故的庆幸,多了刻意,少了情绪。

  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到广州天河购书中心,从当当到京东,宽敞明亮的高楼,众多各含几万本书的细分类目,仿佛身体力行的向读者诠释什么叫做书海无涯。场地宽且阔,促销繁而多,商业气息浓厚,是当今书店给予我们的感官印象,贪图到了大而广,必然遗失细腻和温情,唯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大概只剩三四线城市沦落为暑期图书馆的新华书店了。个性化的书坊到也见过一些,附带着咖啡店、杂货店,窗明几净,也还是商业多过梦想。

  东京和京同为忙碌繁华的大都市,却似乎在文化气息方面和我们有相当大的区别。《遇见砰然心动的小书店》里介绍的众多小书店,像是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珍珠,有净化周边的魔力,屏蔽外界的喧嚣,让人仿如穿越时空之门回到没有网络、没有计算机、没有工业化的慢生活时代。这些小书店规模、风格各异,即有仅100册图书的limart,也有销售册数20000册的往来堂书店,有连接孩童和成人的旋转木马,也有跨越百年的山阳堂书店,松浦弥太郎的中目黑也在这本书的介绍之中……整齐划一的商业化、连锁化书店像是工厂流水线上打造出的机器人,这些让人心动的小书店则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论高矮胖瘦,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机器人、人,区别就在于灵魂。

  小书店的灵魂是爱书人长期灌注生成的,这些人里有创始人、有店员、有作家、书评人、出版人,也有普普通通的读者。小书店,贵在小而精,旅行书店、绘本书店、古书店、美食书店……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精通的范围,吸引着该领域内的爱好者。如果将一件事物爱到极致,它便不再是谋生的工具,攀比的利器,评判的标杆,它会融入灵魂成为身心的一部分,一颦一笑有它,举手投足是它,这样氛围的书店里,书籍自然立体起来,与人平等,生命在人和书之间流转,形成周而复始转动不息的生命之环。

  ACN董事长幅允孝把逛书店称为与书邂逅,多美的诠释,懂书、爱书之人自会珍惜每一个机会与书结缘,不激进,不功利,自然随性。

  文|团团花哚 2016.05.12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遇见怦然心动的小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