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像史家一般閱讀》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24 01:4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像史家一般閱讀》经典读后感有感

  《像史家一般閱讀》是一本由Sam Wineburg / Daisy Martin / Ch著作,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5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史家一般閱讀》精选点评:

  ●當我們還在糾結於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為不適於將嚴肅史學研究引介課堂時(至少我周邊確乎是有這種聲音的),大洋對岸已然在培養他們的青年人如史家般閱讀了。正如序言中所講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如史家般的閱讀能力對信息的辨別是至關重要的。我固然反對太強調歷史學科的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培養模式對合格公民養成之關鍵作用,即便這並不是歷史學之本意。(稍後會寫詳評,擇期發於豆瓣)

  ●粗略一刷。8.5分不为过。历史教学就该有历史教学的样子,没有问号的历史连考试答案都不够格。我们当然没有史家的素养,但我们可以试着像史家一般阅读——来理解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 这本书从事历史教学的朋友自然该读,其他领域的朋友感兴趣也不妨参考。 反正我是不敢去做中学历史教师的,没那能耐。 (部分美国史内容不熟,但不影响阅读。不得不喷一句:洋人搞的这套历史教学比我们强太多了)

  ●看完本书,才知道什么叫史料教学,才知道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怎么上。作为一部历史教学类专著,与国内类似著作最大的区别,就是作者在手把手教你怎么上以史料阅读和分析为核心的历史课,不像国内学者理论多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一点意义非凡。(当然,这跟本书作者都有从事中学教学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联系本人实际,最大的困惑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世界中找到教学所需的特定史料,以及如何合理地利用?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历史教育为何物,直教头疼得很。。。

  ●不仅仅是为了历史教学,也是为了培养一种超越历史课的思维。

  ●可以开拓教学设计视野

  ●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处理史料的书。“手把手”指的是书中清晰的史料信息重写和问题导向,这样基本上勾勒出了历史学研究的思路。我认为“脉络化”是关键词。书中对“脉络化”的解释是“既要适切了解事件,必须将之安置在空间与时间之中的观念”。我的理解就是在面对一个历史事件时,研究者应当尽力把该事件的情境描述出来,即通过溯因来尽力回归到当事人视角(而不是当代人视角)来勾勒历史事件的时间序列结构。“脉络化”应该是当今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

  ●历史教学

  ●内容并不深奥,通过对美国历史上一些经典的人物和故事再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素养。学习历史并非要去接受简单现成的叙述,而是要主动质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像史家一样阅读,核心思维就是「探究史源」和「脉络化」,前者要求质疑并且比较各种史料来源,后者需要读者将历史人物与事件放在其所处的具体时空去讨论,而非用当下的目光去轻易判断。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这并非只是阅读历史的技巧,更是在信息时代所需的公民素养

  ●值得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阅读,细致的案例设计让我佩服,一位好老师不就应该如此吗?严谨,认真,努力每一堂课都成为经典。里面的历史教育理念也比较实际,总之是一本不说废话的书。

  《像史家一般閱讀》读后感(一):随便写写:收获满满

  昨天听闻假期延期,读完吃灰许久的这本。感谢刘老师推荐! 本书是一本面向美国中学生的教辅材料,使用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案例,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何以对于同一个史实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学习如何像史家一样思考历史问题,对我而言是十分受用的。 1.探究史源,对参考史料进行鉴别。 2.材料互证,当史料来自于立场相反的双方时,我们可以对其正确性较具信心。 3.脉络化,故事有其情境,分析历史碎片要考虑结构性因素。 4.评价行动者需要认识到当时与当代的逻辑的差异性。 作者在本书中较为含蓄地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性,但是也表达了历史被神话化、童话化的批判与反思。读完想到:对历史真相的模糊处理将是不可避免的遗憾,然而转念一想,或许追求真相并不比“史家的思考”更为重要;而“像史家一样思考”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能力,仅仅是对自己思维能力负责的一种实践吧。

  《像史家一般閱讀》读后感(二):高质量的历史教学/学习法

  因为是台湾译者,本书语言读起来有些吃力。本书整体可以视为对陈垣史源学的补充和细化,contextualization译作“语境化”更好,比“脉络化”贴切。对图像的解读容易使人想起昆汀·斯金纳的霍布斯研究,张金光在其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中也时常提到回归“中国历史境域”,包括近年有首师大孙正军所提倡的“史料批评”等,这些都是相通的,都是历史学研究的通则,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史学研究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还必须心细于发,光掌握方法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作者是Sam Wineburg,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是教案,该书的目的是教给老师怎么给高中生上历史课。当然,美国的高中教育水平已经超赶国内的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所以这本书还是很有看头的。但是书中的内容我已经从别处获得了,再看这本书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给它五星好评,原因就是作者是个良心人,不像国内的一些教师心里有小九九,把历史研究的方法严严实实藏起来,唯恐学生看见。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界的无耻败类,我想借这本书骂骂这些人,顺便推介给大家都读读,看看美国的教育是怎么渗透critical thinking的,我们跟人家的差距是多么大。看完这本书我想大家也不会再有那种国内高中生奥数完胜美国er的优越感了,根据早年颁行的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人家老美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把你国学生狠狠踩在地上拖拽摩擦了,你机械劳动重复记忆算个p,天底下又不是都搞科举制。

  《像史家一般閱讀》读后感(三):历史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本书主笔Sam Wineburg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的讲座教授,也是美国教育学的专家,关于历史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本书旨在以大学历史学专家的视角,如何用通俗的方法向中学课堂传播专业的历史教学方法,教会中学生如何使用历史学的专业解读方法认识世界,识别信息知识的真伪。

  全书强调了历史学角度的通识教育的意义。作者指出我们经常探讨读书专深与广博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天才才会具有广博的视野,而是应该让通俗大众,在受教育初期就接受广博的学科教育,以及接触到广博的文献材料类型,这样有助于大众迅速拓宽视野,且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向。

  在本书第四章中,作者以新闻当中的社论漫画的读解为例,优秀的漫画并非低俗而没有意义。读懂一篇社论漫画需要极强的时代文化背景,超过30年的社论漫画,如果读者不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背景,大多看不懂。本书第八章强调了历史教科书的政治外延,尽信书不如无书,教科书经常会有问题,但即便是有问题的教科书,如何去思考与利用,也是一种新颖的思考教学模式。

  读书的精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受过教育之后,就要学会用脉络化的知识分析方法,去理解你所阅读的材料,可以用学院化的方式输出,学以致用。第二是一定要学会一套专业化的研究范式。 学习社会学就要会用社会学甄别材料,学习人类学就要会用人类学的调研方法,总之术业要有专攻,必须要用一种专业的研究法去认识世界,理解知识。故而,学习历史就要会用历史学方法甄别史料,历史教学最终目的不是让大众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点,而是通过历史学专业教育,让大众使用历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尤其是在信息化爆炸时代高效识别知识的真伪,并学以致用。

  本书导论中,阅读专家们强调所谓的“特定领域素养(domain-specific literacy)”其内容核心强调:

技术纯熟的阅读与写作必须要以“对个别学科之规范与传习的鉴赏察识”为条件名同事督促教师们培养学生在每个领域中“衡量评价错综负责的论证的能力”。这个在重点强调上的转变乃是一个大受欢迎的改变,不再停留于“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乃是凌驾于所有知识领域之上的单一概念”这个错误观念上。根据共同核心作者们的看法,学校的科目不仅仅是大量资讯的聚集,他们还构成了泾渭分明的思维方式,没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它自己架构论证与建立宣称的工具。(P5-6)

  这一套全新的通识教育理念值得推广重视,记得 去年年底蒋竹山老师在人大举办影像史学相关讲座时,曾提及本书在台湾一经出版,风靡全台,但是大陆却没人引进,重视程度不够,应当关注本书之于公共史学,或者说是公众史学有很多的理论实例的拓展。

  在本书尾页中有这些提示,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本书的要点:

歷史不等於背誦,更重要的是──思考。當「網路上找到的事物」被偽裝成知識,該如何從龐雜且真偽難辨的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實的脈絡?本書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本並佐以史料,引領讀者批判性地重新解讀歷史,真正地──像史家一般閱讀。歷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的堆砌,閱讀歷史更非背誦強記。本書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幫助你批判性地閱讀史料,提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有助於提升閱讀素養,培養歷史思維。是公众史学理论的革新做出的影响。本書教你──1. 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不受政治風潮的影響。2. 區分歷史與迷思,了解歷史知識是被建構出來的。3. 質疑史料,判斷史料的可信度及代表性。4. 探究文獻的史源與史料脈絡化。5. 綜合多重的歷史記述。6. 進行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7. 活用視覺史料來探究歷史。8. 以複數的歷史(histories)解釋事件。9. 區分虛構小說與歷史。10. 激發對當代議題的進一步研究。

  另外,究其历史教学法层面,本书也是非常好的教具,全书共八章,每一章以一个美国史的人物事件,告诉中学生传统思维与历史学家思维在看待同一事件时,理解的思维方式的大相径庭。全书每章都有1/2/4小时教学实例推介课堂教学模型,以及教学法要点提示,还有关于原始史料如何改写成历史化叙述的多重案例,既是知识理念的输出,也是历史教学法的手把手指导指南,的确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著作!

  《像史家一般閱讀》读后感(四):简评及摘抄

  因为是台湾译者,本书语言读起来有点吃力。本书整体可以视为对陈垣史源学的补充和细化,contextualization译作“语境化”更好,比“脉络化”贴切。对图像的解读容易使人想起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的霍布斯研究,张金光在其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中也时常提到回归“中国历史境域”,包括近年有首师大孙正军所提倡的“史料批评”等,这些都是相通的,都是历史学研究的通则,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史学研究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还必须心细于发,光掌握方法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作者是Sam Wineburg,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是教案,该书的目的是教给老师怎么给高中生上历史课。当然,美国的高中教育水平已经超赶国内的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所以这本书还是很有看头的。但是书中的内容我已经从别处获得了,再看这本书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要给它五星好评,原因就是作者是个良心人,不像国内的一些教师心里有小九九,把历史研究的方法严严实实藏起来,唯恐学生看见。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界的无耻败类,我想借这本书骂骂这些人,顺便推介给大家都读读,看看美国的教育是怎么渗透critical thinking的,我们跟人家的差距是多么大。看完这本书我想大家也不会再有那种国内高中生奥数完胜美国er的优越感了,根据早年颁行的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人家老美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把你国学生狠狠踩在地上拖拽摩擦了,你机械劳动重复记忆算个p,天底下又不是都搞科举制。

  【摘抄】

  学生学习如何比较不同的阐述,如何质疑作者之动机,如何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属之时代脉络之中,以及如何想象一个主要流行之思维方式回异于我们的世界。

  事实必须靠问题赋予意义,如果事实从问题孤立出来,所能建构的历史理解,既零碎又缺乏方向。

  处于“我在网络上找到的事物”被伪装为知识的时代里,历史为智性上的懒惰提供了重要的平衡。

  历史学家已经发展出种种有力的阅读方式,这些阅读方式让史家们在其他人迷失于细节的丛林,乃至在挫折感中举手投降的时候,能够看到发展模式、找出矛盾现象的意义,以及形塑出种种合乎理性推断的诠释。

  史家们则从文献的最后开始,先找到文献的史源(sourcing),史家会先看一下文献的前几个字以便得到大致的头绪,但之后马上就跳到文献的底部,将镜头拉近至文献的来源说明。谁写了这份文献?什么时候写的?它是一则日记吗?是

  一份符合(自由信息法案)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规定下所取得的备忘录吗?一封泄漏而出的电子邮件?作者是第一于知道这个讯息,还是基于听闻而得?史家在着手处理一则文献的实质内容之前,会先列出一个问题列表,这个问题列表创造出一个心理架构,能将各种细节置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探究史源能将阅读行为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热切的质问。对史家而言,阅读行为并非搜集死板的信息然后在测验中重述,而是投身于一份与人相关的史料、进行生气蓬勃的对话。

  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即要想适切了解事件,必须将之安置在空间

  与时间之中的观念。

  林肯说这话的脉络为何?(为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参议院席次,与史蒂芬,A﹒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进行的辩论。)这些话是在什么时候和在哪里说的? (1858年9月2日,在伊利诺伊州的渥太华(当地是反黑人狂热的温床。)听众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大多是支持道格拉斯而怀疑林肯的人。)就如同教导语言课里的学生使用直喻和头韵一样,也必须教导学历史的学生找到历史作者的史源,并将历史文献脉络化。

  探究史源与脉络化乃是〈像史家一般阅读〉的中心,也是阅读专家们所谓的特定领域素养(domain-specific literacy)。

  数学思维的特征正在于它所探索的事物超乎时空。但是在史学里,空间与时间乃是学科推理指引的明灯。

  历史探究的过程受限于脉络、地点、观点、时代精神。

  我们能做的是让你练习在关键事件上使用这个方法,并且提供将这些练习扩展到其他主题上的模型。

  文献纪录,由书信、日记、秘密通讯、官方声明、公开演讲等等所构成的瑰宝,让读者去面对多样的语言风格与肌理,而这些多样的风格与肌理,会突破阅读素养的局限。

  史料提供学生一个精确阅读的机会,不过,要记得,对一个困难的文本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会与文本长度成反比。原始史料是教导学生放慢脚步仔细阅读的地方,以便深刻地思考用字与潜在的意义。

  透过历史与科学促进论证能力。

  质疑史料——史源搜寻(Sourcing)、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佐证(Corroboration)与一般通则性论述(making generalizations)。

  两位作者都同意宝嘉康蒂解救约翰﹒史密斯的故事有争议,两人并用同样的历史证据去支持各自的论点,但却得到相反的结论。

  神话化含糊并且窄化了我们对于这段过去的视野。

  将文本脉络化以及相互参照,以便了解关于过去这个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需要知道与史密斯同时代的人与同胞们如何看待、描绘印第安人与殖民化,以便了解这个事件以及与史密斯敌对的记述。

  E.Randolph Turner寻找考古与地理学资料,以补充英国人的记述。他与其他人分析出土陶器及其发现地点之间的变异性和一致性,同样分析也用于现存的交易商品,像是铜与贝壳工艺品上。环绕着印第安紧落的防御性坡崖则帮助我们了解乞沙比克各部落之间的相处状况。

  原始史料总是“原始的”吗?的确,探究宝嘉康蒂/约翰-史密斯的故事,提供了发展学生历史理解的多重管道。约翰﹒史密斯故事之中的种种对比,挑战了学生关于一手或原始记述的想法——也就是说,一手或原始记述,对理解过去来说总是最可靠的来源。通常学生在反思历史真实的时候,赋予原始史料特殊地位,并未认知到去质疑原始史料的需要。但是在这里,众多原始史料彼此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无法以不间作家具有不同观点的说法加以解消,为什么同样的消息来源——约翰﹒史密斯,却述说着不同的事?

  一旦学生了解他们所被告知的故事可能迷恩的成分超过历史真实,关于我们如何知道过去的问题就有了新的意义。历史不再是许多事实的表列,而成为加入一场关于证据舆论辩的严词辩论的邀请。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考与论证﹒质疑史料﹒综合多重记述﹒建立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字汇﹒辨识出历史知识是被制造出来的

  体验史家们如何分析与综合多重记述,以便创造出连贯协调的论证。

  当史家们尝试发现过去的真相时,他们倚靠佐证(corroboration) ,也就是审慎考虑、不同史料之间的接触点。当多重史料一致,特别是当史料来自于立场相反的双方时,我们就可以对它们的正确性较具信心。

  缺乏佐证以及每则文献的来源讯息,对学生来说似乎都不具重要性,但对史家来说,这些因素却是最重要的。

  调查、评估证据,将个别证据放入较大脉络之中,以及佐证文献,这些都是基于建构一个过去发生史实之图像的目的。

  正是在这个介于确定无疑与不可知之间的空间里,史家们辛苦耕耘。使劲去了解什么可知与什么不可知,这迫使学生与证据的杂乱性奋战,并且给学生一个机会去从事正统的历史工作。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充满了传奇、误解与迷思,教导学生事实的不正确性是如何潜行进入历史纪录,甚至被供奉在邮票之上,对于帮助学生发展怀疑意识与对证据的敏锐观察,是不可或缺的。

  快捷民兵在列星顿公园绿地“挺身抗敌”的形象是由个人利益、可疑的学术成果,以及地方的关注三者所塑造而成。因此,它提供了一个机会教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们的种种动机、证据的重要性,以及改写过去以便适应现代需求的恒存倾向。

  当你使用视觉史料的时候,学生常常将历史正确性与视觉正确性(亦即,一幅图画看起来有多真实)混为一谈,有些学生会因为桑达姆的画“看起来比较真实”而且比杜立德的僵硬人物具有较多的生动描绘,就判断桑达姆的画是两者中比较正确的,即使面对证据压倒性地指向相反方向。

  发展历史判断的部分工作正是拒绝诉诸视觉,并且学到生动性与艺术写实性无法替代历史真实。

  如何精密阅读,并且聚焦于字词如何传递感觉与情绪。

  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教科书乃是另一种史料,一个也挟带着观点、反映特定视角的史料。

  提供探究史源的详尽指引:解释史家们在研究文献实质内容之前,会先问关于文献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献创作与它所描述事件之间关系这种种问题。典型的问题包括:谁写(或者创作)了这份文献?作者的观点为何?作者为何写这份文献?作者值得信任吗?

  比较两则文献,将焦点放在探究史源的信息如何影响可信度的观念。

  不可信史料的动机是什么?这些史料从它们的不正确性中,可以得到什么呢?这样的不正确性,是诉诸哪些阅听者?

  历史中的脉络化( contextualizing)是关于努力了解历史现象演说、人们、事件一一如同它们在它们原来世界中存在的样子,以便就它们本身的观点了解它们,而不是透过一副现代的镜片。

  林肯在这章开头的那段摘录之后,马上又说了什么。脉络化需要考虑广泛的各种因素。从当时的种种意识形态到短语和语句的特定顺序,但无论如何,脉络化要求将历史人造物(historical artifacts )与史料视为存在于特定社会世界中的人为建构( human constructions ),并且,作为这样的建构,不能被视为会主动到位并且会自己说话(而不是由史家诠解)的证据(free-floating evidence

  that speaks for itself)。

  某人某一年表达的意思’是否意昧着下一年仍抱持相同的信念呢?再者,一致性的问题。一个人是否非种族主义者,即平等主义者?我们能否辨明一个人何时抱持绝对的观点,而何时观点又是混杂的、暂时性的、不确定的?

  “种族主义者”这个名称也有问题。林肯那个年代并没有这个字,用这个字是不是犯了时空错乱的错误?

  今天的关注可能促进历史探究,然而这些关注不应该淹没或扭曲过去的真实。

  证据缠绕于矛盾之中,同样公正且博学的学者对于证据的诠释却不一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像史家一般閱讀》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