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一本由徐明星 / 刘勇 / 段新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区块链》读后感(一):对区块链扫个盲
内容比较浅显,但对于扫盲是够了。区块链作为互联网后的下一代革命,倒觉得未必,只能说是延伸吧。去中心化这个也只能是在相关部门监督下的去中心化,完全的去中心化的描述倒像个理想国,很难实现。但是点对点,不可篡改性确实在某些领域(金融,股票,供应链,个人信息,信用等)若能合理利用确实能提高效率,优化资源。但关于货币上的运用,这感觉政治上有点难呀。不解的是,区块链增加了私密性和安全性,那是不是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性呢~
《区块链》读后感(二):本人购买了11本区块链的系列书籍(电子版),现在免费分享给大家。
《区块链》读后感(三):并非区块链技术本身的讲解,而是在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应用举例
书本开头以概念性的解说,解释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质,后续从金融的角度,按照“当前中心化情况下存在的问题—若利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该如何解决—当前在尝试的解决方案”的结构,逐一列举目前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区块链应用案例。
1 本书对深入理解到底什么是区块链、其技术本质是什么,帮助不大。
2 若无金融领域相关的知识,对于所列举的应用案例,也基本不得要领。
3 或许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区块链的本质后,同时对金融领域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再重读,会有帮助。
《区块链》读后感(四):深入浅出讲述了区块链及应用
区块链和货币,比特币,相辅相生,区块链首先的应用就在比特币后面开始逐渐进入金融领域,然后再是各种数字资产认证继续进入文化政治人文领域,仿佛看到一个描述前景的未来,二实现仍然具有一定难度,因为也有自己的缺陷,未来很美好一个全民记账和有资产数字化加密安全的存储方式,万物联网互联网的前。目前区块练分为公众区块链,比特币),行业区块链,私有区块链。很多创业公司说提供区块练的记账服务或者资产认证服务还并不太清楚是基于公众区块链还是私有区块链。就是一种数据库和参与者的记账方式。
《区块链》读后感(五):勉强合格,没有达到期望
许多人说读区块链必买这本书,看完了感觉也就一般般,勉强能及格,对于大家吹出来的期望还有一点距离。
本书有不少精华亮点,但是整体逻辑还是很不严谨,前面区块链的基本架构和内容还没讲完,忽然又跳到区块链的应用与国家对区块链的态度上了,读了好几本关于区块链的书都是如此,难道是理科生的头脑始终和文科生有一点不同?
始终认为附录里的核心原理和专业名词应该提到前面的文章里。
个人认为整本书最精华的是第三章,把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众筹、票据、审计、权属等经济问题上的影响描写的比较详细,其他部分还是靠自己百度更清楚一些。
不知道为什么每本讲区块链的书,都要把区块链领域的公司做的每一轮融资列出来,好凑字数吗?
《区块链》读后感(六):只有信息没有知识,没有读的价值
因为单位要求所以读了这本书。这种书就是流水线出来的,没有什么价值。
这本书的逻辑框架很清楚:区块链是怎么来的——在哪应用,然后划开两条支线,分别在金融领域和其他领域做出阐述。但是统稿人做的很不好,没有把各个作者给的稿子理顺,导致文中四个部分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内容,甚至有些地方定义都会不同。
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文学性可言,话基本能说利索。但是对于专业名词、专业知识的解释非常差,有的地方又口语又书面,说不出人话。因此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比较狭窄:懂区块链的不看,不懂区块链的看不明白,因此就是给写报告、写文件的人,以及看装×的领导看。
只能说时效性不高,里面的很多内容放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尤其是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就事论事的内容。书中比较有前瞻性的地方也都算是老生常谈,做行业研究的人根本都不用看。这也是跟风书的典型特征。
这本书没有大错误,但是小错误不断,很多内容的范畴没有梳理清楚,作者写着写着写high了,把属于云计算、大数据的特征给整进去了。所以说,就算是信息也没有做到逻辑一致,清晰可辨。
所以说,这本书只有信息没有知识,现在已经没有读的价值。
《区块链》读后感(七):作为科普性图书,干活基本都在附录
这本书共分6个部分来介绍区块链。
第一章属于概念性介绍。文字写的比较晦涩,但作为想要了解区块链的人来说,还是可以从中能挑出部分有用的概念。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对区块链的应用与展望。基本意思就是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契约世界,在生活中有很大应用空间。但讲解的非常浅,概括起来就是:①传统模式的弊端是低效和易被攻击;②区块链由于自身去中心化的特性,会变得非常高效安全,定会给某一领域带来深远影响;③已经有公司在积极应用;④各国对区块链的态度从否定到逐渐接受,区块链在将来会有广泛应用。
第五章区块链在全球进展。资料的堆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看。
附录区块链概念性介绍,对于对区块链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章全是干货,也是全书最值得看的部分。
这本书的缺点很明显,对于区块链小白来说,干货太少,对于行业人员来说,写的太浅,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毫无用处。作为小白的我读完后,还是满脑子疑问,最大的疑问就是如果按书中所讲,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金融等行业,那么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是否会造成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失控?洗黑钱等违法行为究竟应该怎样防止?
这是读了一遍的感想,以后也许会根据需要再读,但这本书给我感觉是明显不合格的,如果是区块链小白想要了解区块链,看看本书目录,然后在网上搜索,基本就可以找到想要了解的知识。想要更加系统的学习,还是看看别的区块链方面的书籍吧。
�|��
《区块链》读后感(八):一点笔记
比特币的五个主要特性:
1. 点对点
2. 分布式账本,没有第三方信任机构
3. 使用者可以完全匿名
4. 可以用哈希现金形式的“工作量证明”来制造新的货币
5. 用于制造新货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可以用来预防双重支付。
人类进步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信息传递不断变革和升级的历史,从早期没有文字到发明文字,从发明文字到鸿雁传书,从印刷术的发明到电报电话的崛起,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的升级,其本质上都没有改变传递的点对点的单向模式。而互联网的兴起则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点、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球网络化,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单一中心模式。
从数字货币的生成方式来看,主要有四种:数字法币、基于算法的比特币、众筹发行、资产锚定
央行态度:2014年底,把类似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定义为算法货币。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算法货币只解决了信用问题,但如果没有适应经济需求的供给调节机制,就无法解决币值波动的问题。它可以成为金融产品、金融资产,但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货币。
2. 算法货币能否成为货币取决于参与者的认可和币值的稳定。
3. 法定货币之外的货币为私人货币,私人货币有实物形态,也有数字形态,数字形态的私人货币可以与法定的电子货币共存。
从技术角度来讲,比特币有三层:区块链、协议以及货币。第一层是底层技术,也就是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总账,其数据库是由所有网络的节点共享的,由矿工更新、全民监督,但没有人真正拥有和控制这个数据库;第二层是协议,即区块链上进行资金转账的软件系统;第三层是货币本身,如比特币。不只是比特币,这三层的技术结构对所有的加密货币都是通用的,每一种不同的数字货币对应它独有的货币、协议以及区块链。
任何一种去中心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应该支持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的交易:无须信任的点对点通信、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分享和强大的可扩展的设备协作方式。
《区块链》读后感(九):这本书不推荐,但区块链这一话题可关注
中信出的书越来越差了。一看就是许多人围绕区块链写了一些文章拼成了一本合集,内容、观点、甚至案例都在不断重复。
这两年比特币、区块链真是逆天般火爆,眼看着就像一场技术革命。也还真有人认为区域链技术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技术大革命时代。
什么是区块链?一句话说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本,它本质上是一个底层技术,并非一个产品。而比特币正是基本区块链应用下的一个产品。这个账本存在整个互联网世界里,在每个人的手上。它是基于数学算法形成,信任也由此而来。这种冷面的、技术控般的技术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一切信任问题,一切基于事先确定好的标准与契约,一旦符合这一脚本交易就自动执行。这种执行即时完成,也构成了它又一特点,即高效率、低成本。它的“去中心化”意味着未来的种种第三方中介或许要失业了,因为记账本上的信息高度透明、同时加上时间邮戳它也是难以篡改,保证了信息极易被保存、被跟踪,也就不需要再借助人力的审计、核实,只需要在区块链上去把相应的信息调出来就搞定。
区域链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包括信任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与人力成本。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点对点的链接更加通畅即时。在近期内它最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金融、审计、登记结算、资产确权(人洪都拉斯都开始用啦)、身份认证、万物互联等。而国内比较火热的除了北京外,杭州也有不少科技企业、研究实验室都在积极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区块链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在技术领域确实是一个创新甚至革命,但是我认为它更多只能在技术层面进行探讨。现在很多人研究区块链之上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未来能否取代纸币成为法币,这样的场景至少近十年应该不会真的全面应用。因为货币作为法币本身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它更关系到政治与社会,它不可能脱离监管与控制,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在应用层面真正做到“去中心化”。因此,像比特币、以太币可以作为资产来进行投资玩一玩,要想成为法币,不是得收收野心,被盯上反被捣毁就不好了。但世界上也不是没有国家正尝试给它合法货币地位(如加拿大),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是拭目以待吧。
推荐关注区块链在物联网、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
以及,以后一定要让孩子学好数学。
《区块链》读后感(十):区块链的扫盲之作,差强人意
正如其他评论中提到,这是为了迎合热点临时拼凑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半天也没把区块链的原理梳理清楚明白。虽然编者诚意欠奉,但是好在也过滤整理了很多相关的材料,对于想要对于区块链有初步了解的人也够用了。
区块链,其实是前两年大火的比特币的底层支持技术。比特币经过一轮炒作与衰落风波之后,开始逐渐被大家冷落,毕竟现在是信用货币的时代,比特币要推翻信用货币建立新的价值标的,还是很难的。但是,铸就比特币的一个技术基础却给大家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就是在交易合同中“去中心化”的概念。
中心化的概念,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最为广泛的社会行为方式。政府算是一个最大最重要的中心,用来协调各项社会事务。央行也是一个中心,所有的货币都是通过央行发行。支付宝、银联是交易结算的中心,所有要结算的钱,都是要通过这个中心中转。好比是农村的赶大集,大家都到一个中心化的地方来,能够省去很多沟通和交易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高,现实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降低到很低的程度。比特币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试验。一般的通过银行交易转账也好,刷卡也好,只要把钱付给银行,剩下的就交给银行处理了。比特币实现的是点对点的交易,没有中间方,不经过第三者。这个技术高明的一点是,每次交易都将会被广播,让所有使用比特币账户的人知道,也就是说,除非有人能够控制了全网51%的用户,交易是不可能被伪造或者篡改的。(粗糙的举个例子,我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话,没来的及撤销,留了记录,大家都看得到,除非我把群里一半以上人的微信记录都改一遍,不然大家就会证明,我确实在微信群里说了这句话)。当然比特币还有高深的加密技术,但这不是区块链关心的问题,主要我也不太懂。
在比特币的情境下,所有的交易记录就叫做账本,账本实时更新,一本记录满了,再写下一本,每本账本叫做区块,一本接一本构成的所有的交易记录就叫做区块链。
区块链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安全性和不可伪造性。在一个中心化的交易场景下,如果中心被黑客攻击,或者出现故障,全网的交易安全都会收到影响,但是在去中心化的情景下,只要保证大多数用户不会被劫持就好了,用户数越多,交易就越安全。
在各类的交易领域,区块链的优势显而易见,安全,不可篡改;构建成本低,不需要建设大型的处理中心,只要开发轻量的个人客户端就可以。证券交易所、清算中心、支付宝、银联、甚至央行都可以被去中心化。
除了金融领域之外,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的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各类合同,也就是所谓“智能合约”,就是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额不可伪造,历史纪录无法撤销的特性,减少大家打官司扯皮的可能。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高效靠谱,应用广泛,前景广阔,甚至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就请拭目以待吧。
:最近看的几本书,从K.K的《失控》到《隐形的visa:面向未来的混序组织》,都在讲“去中心化”,“自组织”等概念,也许多年之后回顾,这两个概念开启了一个时代,而我们身处其中,尚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