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薇薇安·梅耶》是一本由童加涵 / 薇薇安·梅耶 Vivian Maier / 王瑞著作,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柔脊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一):书的实物照片
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包括薇薇安20多岁时的自拍照
《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二):人生赢家薇薇安同志
我觉得我越来越能理解薇薇安为什么在有生之年没有发布过一张照片,为什么把创作这件事藏得这么深。
只有把这件事藏起来的时候,创作才能回归到创作的本质。
她不用担心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被大众理解。不被大众理解的话人会被打击,轻则抑郁几日,重则放弃摄影;要是被过度认同可能又会形成我执最终失去自我。
但是为什么薇薇安选择沉默创作,来钱的路是给人当保姆,而不是做纪实摄影相关的工作或者嫁个有钱人被包养什么的?
不在那个专业行当之中,便不用被行当里的价值观和套路所困扰所影响。这里说的影响其实是积极的一些互动。比如说身边儿有人关注到你做出来的东西,询问你的爱好和心情,而创作这件事这么私人,如果你说我的爱好是搞个人创作,我的爱好是搞纪实摄影,总觉得自己是个傻逼。当保姆的话就没有那么多北京朝阳大妈之类的来管你的闲事儿,询问你的思想品德。另外你有这点儿手艺,你是想做艺术家,不是想做给人打工的。
被包养的话便是更无望了。被包养首先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上,你要艺术创作,普通社交都会侵蚀你,“亲密关系”对你的影响就是翻云覆雨了。除非你万分幸运,包养你的人是个懂艺术的人,它甚至不用懂你的艺术,但是他得懂艺术创作的状态和为此做的“无用”的聚合。然后他还得使劲支持你,产生“理解”或者“同情”是最高要求,最起码的要求是:他得不让你觉得你每天对牛弹琴。然后就是要有默契的认知和审美。如果这些都达不到,然后他还是一个对文学艺术人类思想与美没有感知力,没有审美能力,没有需求的土豪金,那你就完了。一般来说你就会陷入一种一直碰壁的围墙里,你创作的勇气和动力会逐渐被消磨,后来你想说也张不开嘴了。
啊,“搞艺术之难多在艺术之外,需要劈波斩浪才能游到艺术的门口。”
《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三):宿命的光影与垃圾堆
大约2002到2003年间,我在大学里念编辑出版专业,学校当时也安排一些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其中一门是摄影基础课。老师发给我们一些海鸥、凤凰的单反相机,配的都是50毫米的定焦镜头,而胶卷需我们自己买。
尽管这位老师手里有最新型的数码单反和粗壮的镜头,但他并不诉说器材的重要。彼时柯达公司仍大行其道,他鼓励我们去买一种随处可见的,四只胶卷加一枚塑料相机合起来售卖的柯达套装,一套99元。这枚相机的一切功能,仅只于按下快门。对摄影者唯一的要求,就是框下眼前的事物,按下去。老师认为,镜头后面的眼睛,而非对镜头的追求,才是最值得培养的。
在摄影方法上,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记下的。我只模糊地记下他的一句话:无限接近你的拍摄对象,你要拍人,就想尽办法凑上去。
那个时候,诺基亚功能机盛极一时,好一点的数码相机也就500万像素。你拿着相机在街道上凑近拍摄对象,人们会好奇地看着你的相机,然后笑眯眯地冲你招手。
时光飞快。
去年在德国,闲暇时间多,又买了胶片相机来玩。我仍记得老师说的那句话,于是将镜头向人们脸上去聚焦。但取景器里目见的,是各种敌意、谨慎与拒斥。不论德国还是国外,手机已经在生活中取代了相机,自拍杆成了最新的生活美学,而隐私成了摄影者的新敌人。就像摄影诞生之初,人们担心灵魂被照相盒子摄取一般。
所以,当我看到《发现薇薇安·梅耶》一书中,梅耶的那些照片逼近人的面部,而人们却毫不避讳自己真实的状态被摄入相机,心中迅即起了一丝激动。
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也作薇薇安·迈尔),一个毕生在芝加哥富人区做保姆的女人,她去世之后,她所拍摄的大量照片才为世人所关注。
薇薇安·梅耶自拍照
《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四):万物静观皆自得
标题引自书中收录的王瑞所撰文章《摄之如饴:薇薇安.梅耶的拍照人生》。确如此言,我觉得薇薇安终其一生,几乎每日从取景器阅人观物,拍照十余万张,并不是打算告诉他人什么。我读薇薇安,如同刚好路过某个自言自语的人身边,不知不觉被其所言吸引,就一路听了下去。
薇薇安是一点一点引起我关注的。最早是因搜集街拍摄影作品,在网上一通乱搜,薇薇安的“保姆摄影师”头衔给我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印象。后来看了马洛夫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对薇薇安那谜一样的身份和性格留下深刻印象。
再后来,陆陆续续总能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我熟悉的拍摄角度。当然我不敢说我和她有相同的观看之道,而是说她的作品洋洋大观,冷不丁你会在自己拍过的照片中,惊喜的发现她也曾有类似的视角。薇薇安的照片全都没有出版,很多在生前没有冲洗,所以这些照片也都没有名字。
当发现图书馆有一本专门讲述她的书,立刻借来看,就是此书。这本书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文字,讲述薇薇安被发现的经过,专家找到的薇薇安家族史,薇薇安作品商业化过程和版权争议,以及对薇薇安现象折射出的美国街拍摄影史的评论。可以说,这些文字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它们从幕后对薇薇安的影像为什么以及怎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做了初步却条理清晰的诠释。后面的照片反而成为了注解,因为数量相当有限。现在随便在网上搜索,都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的薇薇安作品。应该说,此书的出现,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薇薇安世界的后门,让我静悄悄地观看到很多其所以然的幕后故事。
然后,又在网上顺藤摸瓜,找到了BBC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薇薇安》。
“我不认为她喜欢这样,对她的探究太多了,探究于她是谁,她是什么......我不会去摄影展,去看他人对薇薇安的解读,因为对薇薇安,我有自己的解读”。芝加哥的相机商店老板,一位曾经受薇薇安邀请看过她底片的受访者这样说道。
是的,薇薇安眼中的世界蔚为大观。十六七万张底片,一座大城市的十几年,怎么可能有一个角度、一个总结来概括?正如上述那位相机店老板所言:“也许我悟到了什么,但那一定是真实的吗?也许那只是他人对真实的另一种解释。”
世界是一个谜,自己也是一个谜,摄影则是连接这两段的一段隧道。薇薇安作为一个极少和被人分享、从来没有公开发表作品的业余摄影师,为我们证明,照相,不仅仅是用来向他人展示用的,也可以是用来与自己对视的一种生活方式。
薇薇安仔细地观察着她所在城市,记录着那些落魄者、被抛弃者、工人、小孩,就好像在观看一出戏剧。同时,她也在观察中反照自己。
别问我凭什么自认为知道她的想法,喜欢拍照的人,大概就喜欢由己及人地推想另一个喜欢拍照的人。
当我把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就渐渐地沉浸在薇薇安的世界里,想象她如何日复一日地端着禄来慢悠悠地走在芝加哥的大街小巷里,观察着各色人,一天拍一卷胶卷。她一定是从这些拍摄对象中,看到了自己真实的一部分,看到了自己梦想的一部分,看到了自己惧怕的一部分。总之,她对外在世界和内心深处的体悟,都融入进了走动和观察之中。定格拍下的照片只是这些走动和观察的沉积物罢了。
《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五):如何成为一名保姆摄影师
在美国的芝加哥,一个保姆去世前后,她租用的仓库里由于没有继续付租金,她的私人物品,被打包拍卖。
私人物品中的一些照片引起注意,引来一些赞美和注意,于是她的数以千计的照片、胶片和影片也开始被大众注意到。她是谁,她为什么不冲洗这些照片?她靠什么谋生?
此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薇薇安梅耶现象,我猜几乎收录了当时能有的关于薇薇安梅耶的所有文章。综合起来可以解答了上述一些问题。
她的谋生职业是保姆,在休息时间里拍了很多照片。在一个为她提供了暗房的雇主家里,她冲洗了部分照片。在这个雇主家的工作结束后,她后来的雇主家可能都没有暗房(这个是我脑补的)。如果没有冲洗的条件,而这些照片洗出来都变成一个搬家的负担,那么我可能也不冲洗。
虽然她成为保姆有家学渊源,但是看到有说她做的三明治有被吐槽过。突然觉得很可爱。
不用依靠家庭和外界的认可,靠自己的热爱也能充实活完这一生。
做什么也好,别为着得到赞赏第二部分是她的作品选,按主题进行了分类。我是摄影小白,但是细看她的作品觉得真有趣味。如果能像她一样记录下周围的世界,就算最后作品没有被世人发现,应该也不枉世间走一遭。
封面是她的自拍最弯的脊梁《发现薇薇安·梅耶》读后感(六):所有美好与不美好 我都看在眼里 也都记录下来
她生于曼哈顿,却在芝加哥生活, 并带着奇怪的法国口音。 她活到83岁,死在养老院里。 她终生未婚,没有子嗣,却留下十五万张底片。 对于世界来讲,她是个迷; 对于崇拜者来说,她是个神。 她的摄影作品睿智、犀利、直击人心。 她就是保姆摄影师Vivian Maier 薇薇安·迈尔。
2007年的盛夏,芝加哥。
一名叫做约翰·马卢夫的地产经纪人正在写一本关于芝加哥建筑历史的书,为了搜集资料,寻找灵感,他参加了一场旧物拍卖(Storage Auction),花380美元买下一个箱子,而箱子里有四万张底片。
这些底片的内容让马卢夫十分着迷,继续买下同一个人的储物仓。要知道这种储物仓一般都附有协议:那就是停止缴费多久之后,储物公司就有权利处置其中的物品。这一次的收获包括:十万张底片和幻灯片,上千卷尚未冲洗的胶卷,还有不计其数的收据、信件、剪报和便签,但是唯独没有关于这些东西主人的任何信息。
是谁拍下了这些照片?为什么要拍?如果是出于兴趣,那么这个兴趣未免过于庞大;如果是出于功名,显然,没有冲洗的胶卷,没有展览的照片又能给主人带来什么功名呢?这是马卢夫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寻找这位神秘摄影师的旅程。
如果你漫步在五十年代的芝加哥富人区
你也许会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神情严肃的女人,正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散步。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不显露身体线条的宽松男式衬衫,这个装扮一看就是保姆,也是当时芝加哥富人区常见的景象。唯一不同的是:她脖子上经常挂着一架Rolleiflex相机。
她一边照顾孩子,让他们别跑远,一边小心审视周围环境,谨慎地按下快门。等下回到家里,在她锁起的保姆间门后,她会小心翼翼取出拍完的胶卷,放进箱子。Another day,another roll. 又过了一天,又拍了一卷。然后,她也许会在小小的保姆床上舒展身体,考虑一下明天拍什么。
这个女人就是薇薇安·迈尔,马卢夫买到的胶卷的主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在好奇心驱使下,马卢夫开始寻遍当年薇薇安的雇主,希望能够从他们嘴里得知关于薇薇安的信息。可是有的人就是这么神秘,尽管与薇薇安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了这么多年,但是他们能说的不过是:一个尽职的保姆,孩子们都喜欢她,有点怪,很注重隐私。
每住进一个人家,薇薇安就提出唯一的要求:给保姆间的门装上锁。那是1959年,一年之后的夏天,另一位隐士般的创作者将获得美国身份,正式开始她的新人生,我说的是张爱玲。张爱玲前半生繁华,后半生则恨不得消隐不见,与她相比,薇薇安则是个彻头彻尾的隐士。
看看她遍布芝加哥的住址就明白,那么多年,那么多家庭,但是,人们对她的理解只是个保姆,人们永远不知道那关着的门后面迸发出的灵感,以及那个小小世界中的多彩有趣,耐人寻味。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为什么不出版摄影集?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无从得知。不自信?没有资金?没有遇到伯乐?或者压根从心底里就不想出版呢?你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活在聚光灯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聚光灯带来的财富。薇薇安也许就是这种人。
天才摄影师 1948年到1949年间,薇薇安开始使用一架柯达布朗尼盒式相机(Kodak Brownie Box Camera)拍摄建筑和人像,那是在法国的尚普索地区。而她真正的摄影生涯是从1952年开始的,在纽约大都会,她获得了法国小村庄无法给予的灵感。
她开始使用Rolleiflex 3.5相机:这个相机的好处是隐蔽。很难想象,如果大镜头的长枪短炮伸在脸前,被拍摄对象会摆出什么样的姿势,作出何种表情。如今,在北京和成都的太古里,我们见识了太多如shoot and run一般的摄影棍行为,这就更反衬出薇薇安·迈尔的可贵:我在拍你,但是你最好不知道。
薇薇安甚至也不遵守当时人们对女性摄影的期待:暨所谓的优雅及女性化。相反,她从打开的车窗里偷拍街边昏睡的男人,口水淌了二尺长。她的作品不体现性感,但是绝不是不关注性。她拍摄堕胎广告牌,成人用品店,脱衣舞俱乐部以及去看咸湿小片儿的男人。
薇薇安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仰拍,也就是说相机位置很低,这给她的人物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丝伟岸和幽默。她的摄影风格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咔哒咔哒按快门,而是冷静考量、取景、删除不必要因素,然后,致命一击。咔哒,于是,风土人情就凝固在了黑白胶片中。
薇薇安刚到纽约时,曾经去一家血汗工厂做过缝衣工,但她很快发现这工作不适合她。倒不是因为不能吃苦,只是没有时间拍照。几经辗转,最终她决定,保姆才是最合适她的工作:有吃有住,还能陪孩子们玩,有大把空闲时间,可以有私密空间,保姆间的卫生间正好做暗房。
在薇薇安带过的孩子记忆中,初夏是出去散步的时节。保姆薇薇安推上童车,左挂一个包,右挂一个袋,脖子上是她珍贵的Rolleiflex,偷偷去走一些妈妈不让走的”冒险“路线。孩子们都喜欢她,因为她与众不同,是个特立独行的Nanny。
有一天,某个薇薇安照顾的孩子自己骑车的时候被汽车挂倒了,孩子趴在地上,人们围在周围,母亲匆匆赶来,第一句话是”啊,还好不是狗被撞了“,而我们冷静的薇薇安在干什么?拿着相机一通猛拍。对于她而言,什么车祸,惊慌,悲伤,不存在的,她的世界是由咔哒咔哒咔哒组成的。
如果你认为薇薇安只拍摄日常生活,那么你错了。她几乎是最早的摄影记者了,记录着身处的各个时代的特征:五十年代是休闲郊区生活;六十年代是大社会变革;七十年代则是深度动荡。她带着相机,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不停拍摄。
不同于戴安·阿布丝的中年顿悟,薇薇安几乎是为摄影而生的:从主题到构图,始终走在同代人前面。35岁的戴安·阿布丝师从莉赛特·莫德尔,并决定要拍邪恶的东西,于是她的镜头里开始出现变性人。跛子,残疾人,死人,垂死的人,文身人,侏儒,裸体主义者等等。
要知道,戴安出生于大富之家,18岁结婚,22岁生子,39岁和丈夫分居,46岁最终离异,48岁自杀。这个轨迹,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天才的轨迹,少年富足,青年丰发,中年顿悟,最终不要等到终老。然而,薇薇安·迈尔不一样。她只是如实地记录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特别是普通人的一切。
那些在街头玩耍叫嚷的穷孩子,那些在后巷抽烟的厨子,那些在街边闲聊的黑人女仆,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躺椅上四仰八叉的醉汉,她的摄影不仅是摄影,更是一部摄影历史书。有人对着镜头微笑,有人怒目而视,有的孩子哭得泪眼婆娑,有的则大笑露出豁牙。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呈现着城市中具有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
薇薇安的一个癖好是拍摄报纸:垃圾桶里被揉成一团的报纸,人们手上正在阅读的报纸,过街时夹在胳膊下的报纸,小睡时候枕在头下面的报纸。报纸是人和时代的联结,某个人,某件事,通过当时印在报纸上的故事,以某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联结。
薇薇安也录音,那种很严肃的录音。想好问题,认真提问,彷佛一个街头采访者。水门事件期间,她问一个朋友:你对这事儿怎们看?朋友回答:为了国家大局,这也不错。薇薇安立即反唇相讥:什么国家大局,其他政客应该引以为戒。
薇薇安也追星,作为一名资深电影爱好者,她经常徘徊在影院外,带着相机等待,她拍过奥黛丽·赫本以及爱娃·加德纳,二人在镜头下有从未见过的质朴。大概是因为摄影者本人并为将她们作为大明星来拍摄,而是作为某个场景的一部分,或者摄影者人生的一部分来呈现。
七十年代,薇薇安开始大量追踪名人事件背后的故事:比如,她曾完整追踪肯尼迪家族的故事,水门事件,还有芝加哥政坛风云。最终,她搜集报纸,拍摄照片,录制街头采访录音,也录下自己对这个事件的评价,薇薇安永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时间的流淌,最终,她也成了她搜集的故事的一部分。
薇薇安上了年纪之后,几兄弟一直轮流照顾她,帮她住进养老院,放佛是美国桃姐的故事。那时的薇薇安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忘记了自己储存在迷你储物仓里的东西,忘记付费,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拍卖以及约翰·马卢夫的意外收获。
至于男女之爱,在薇薇安所有的记录中并没有踪迹可循,但是能让她对着镜头微笑的人,此生总该有一两个。可能从未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存留于世,但是,这种事情,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镜头能捕捉的瞬间,毕竟有限。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切放佛又回到了最初:那个坐在公园长椅上高大、古怪的女人变成了老妇人。人们以为她无家可归,其实她在银行里有21000美元存款;人们觉得她籍籍无名,其实在五个储物仓里,藏着她对这个世界的馈赠。
2009年1月,约翰·马卢夫把买到的底片冲洗出来,放上博客,标注:薇薇安·迈尔-五十年代,瞬间引来无数关注。三个月后,薇薇安·迈尔去世,她的死亡证明上写着她生于法国,父母一栏上写着不详。简斯·伯格斯兄弟把她的骨灰撒在北岸的树林里,她最爱带小时候的他们到这里摘草莓。
一位著名的口琴吹奏家有一群学生,他们个个都是出色的音乐家,技艺精湛。有一天他带领他们去看蓝调音乐家Kim Wilson的表演,Wilson吹了一首Little Walter,其中个学生马上表示不屑:
I can play that. The teacher responded; "But would you?"这也正是薇薇安带给我们的思考,她照片里的风景都是日常,我们不缺日常,缺得是从日常里发现美的眼睛。感谢薇薇安带给我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