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先生》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的先生》精选点评:
●作者还是求面面俱到了,不易。夏鼐与董作宾部分较略,主要是梁思永与傅斯年的篇幅大。李约瑟的资料好,关于李济的性格描绘生动。
●和《南渡北归》一样,史料收集详实,但作者感情更丰富。
●结合史料,当时'时代背景,会更了解民国时所谓“大师”的性情。
●复盘,基本轮廓,对于当时一部分
●终是在kindle上读完了这部纪实作品。先生风骨令人神往,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不应只记住功臣名爵,更应不忘那些在战火中依然能够潜心向学的文化大师,是他们保住了中国文化的根。
●上学期看的书太少了。满脑子都被眼前的难题
●流落至李庄的中研院史语所众人对国民政府的战时动员竟无一响应,由此可见做学问的重要性。嗯,文人风骨。
●两条线,一条讲李庄本地人,一条讲下江人。最感兴趣的倒是“吃人记”和“剿匪记”,李庄几大家族地主最后的命运真是悲惨。知识分子最后的命运更是一声唏嘘。
●和南渡北归较多重合,那时的风骨、那时的自尊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重讀。畢。李庄啊!【京東閱讀】 /讀完後依次認出封面上的你們(自左往右,自上而下):梁思永、梁思成(小上)、林徽因(小下)、傳斯年、夏鼐(小左上)、游壽(小左中)、董作賓(小左下)、李約瑟(小下中)、陶孟和(小下右)、李濟(大右上)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一):李庄,在风雨坎坷的那一辈人中,只能是回忆了
通过严谨的调查,详实的记录。作者跟我们讲诉了1940~1946年,那段艰苦的岁月。
由于日军进犯,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一大批高等学府不得不西迁中国内陆。进驻了川南古镇李庄。由于物资匮乏,信息闭塞,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本来条件良好的环境中迁徙李庄。面临着身体适应以及继续完成伟大研究事业的双重任务。
从刚来此地的舟车劳顿,当地百姓的不理解,到打土匪安定教学环境。再到这位学者为了生活与事业对困难生活作出的多种努力。傅斯年、林徽因、梁思成、老金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不愿意屈服的故事。
希望从此书看到故事情节的读者,很抱歉的告诉大家,这样的行文并不多。作者只是通过各种史料的考证,来追溯这段真实的历史。
临近整部书的尾声,当看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批学者如愿回到他们朝思暮想的家乡,但是又割舍不下几年奋斗,与这块土地朝夕相处的情谊。那山,那水,还有那人,在他们风雨坎坷的一生中,可能永远只能成为回忆了。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二):说一说爱情
战争、流离、家破、人亡
这是一本苦难之书,从第一章开始,梅校长看到身上长满癣疥的士兵,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传记的沉重,然而,我却要说说这本书写到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是思念、是欲望、是得与不得的忐忑,是若近若离的情绪,是飞蛾扑火的勇气,这是徐志摩的爱情
所以当一切顺利,我们两个带着踩着所有人的脊背和痛苦走到婚姻的殿堂,空虚便开始填充这无聊的人生。
林徽因是真的智慧,她知道,那个为了她水里来火里去的男人,能带给她的,除了才女们的倾羡,客厅里的谈资,就是冷落和无尽的空虚,因为他给不了她一个世界,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带着满身的才气,空虚。
陆小曼证明了选择空虚,即便有优渥的生活、络绎不绝的爱慕、虚荣的娇慢,人生仍然一无是处。
在烂漫的夕阳下,看着毛驴背上的梁先生,林徽因脸上露出疲惫但温暖的微笑,佛光寺在山脚展露出沧桑然而不失巍峨的檐角。“徽因,我跟你说过,这是真正的唐代建筑,比奈良的还要早!”
这才是我最向往的爱情。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三):有机会可以去李庄走走
随手从小姐妹那里拿回的书,本来是毫不感兴趣的内容,对那段历史不能说一知半解,应该说是一无所知。翻了一下简介,既然是关于(古建筑和考古)祖师爷的,那就快速看看吧。(李济是谁啊?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据说是中国考古界的大拿) 之前只知道西南联大和昆明,李庄没听过。这是抗战时期高校和科研机构内迁地之一,主要有同济大学和营造学社、史语所、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李庄是四川宜宾长江沿岸的一个小镇,因川盐而兴盛,历史上经历过张献忠屠川和小打小闹的匪患。时代的巧合让这个小镇在抗战时期接纳了大量的国之名士。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极差,很多学术大师和亲属得了重病甚至不治而亡。他们却依然研究不辍,贡献出了近代中国非常重要的古建筑和考古学术成果。梁思成夫妇和其弟梁思永身患重病无法医治却仍投身研究,史语所的考古学家们多番周折把数量巨大的考古标本运到李庄潜心钻研,童第周夫妇自费花6万元巨资购买显微镜到田里捉青蛙仍然发表出国际水准的学术论文。 乍一想,兵荒马乱的抗战年代,饭都吃不饱,命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搞什么学术研究。但若放在历史尺度上看,当时的中国不仅科技研究落后,对于自己的历史渊源都无任何系统的认识,整个西方惟欧洲文化中心论。古建筑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对于系统解答中国人从何而来为何称其为中国,对于建立民族自豪感确实很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研究亦为抗战、内战、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动荡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和实物。 很有意思的一个插曲是,史语所刚搬来时,因研究人类头骨被当地人传言吃人,搞得人心惶惶。后来研究机构为和睦邻里,提出办个展览,向当地民众解释他们正在做的事。专家们亲自上阵为民众热情解说,由此化解了矛盾。 作者在李庄调研,在上海台湾美国等地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于一些在历史研究上有争议的地方也通过历史文献比对进行了考据,也引用了很多书信等证据,看得出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只是有的时候又知音体上身,写出诸如:他终于忍不住流出了滚烫的泪水这种无语的描写。使得全书风格不甚统一。 书名也取得一言难尽,以为是本八卦呢。 看完全书最大的想法是,有机会去到附近可以去李庄实地看看。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四):《那时的先生》读后感
首先谈谈标题。作者自己在“代后记”中提及,此书原名《李庄往事》,颇确切的名字,却被出版方嫌弃“狭小了些”,遂改为《那时的先生》。为吸引眼球而行标题党之实,倒也无可厚非;不过若因此为读者所诟病,也就怨不得别人——书中的的讲的只是李庄一隅之人事,标题却颇有隐含全国之意,如此置其他先生于何地?
如仅仅标题有问题也就算了,岳南先生书中有几点实在让人不吐不快。
一是岳南先生想象力略嫌丰富。比如序章写到梁思成送别梅贻琦时的细节描写,便让读者(本人)十分尴尬。坦白而言,此书较《南渡北归》一书已经少了很多私货,但作为纪实文学,还是应当能避免则避免。
二是关于李庄的历史,发散稍显过多。虽则先生们也在李庄遇上土匪,但笔者着实对李庄祖辈的故事无甚兴趣,徒费我几许书币!
三是书中充斥大量引用资料原文,多是傅斯年先生书信,到了中后段尤其明显——也可能是读书的前半部分时兴趣犹在,连引用的文献都仔细阅读。不知其他读者是否每信必读,我是着实觉得无用甚至不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为了凑字数嘛!
最后谈谈收获。其实此书不妨视之为傅斯年先生传记,读后这个大胖子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加高大起来。首先自然是霸气,这点已为大众熟知。唯其霸气,方能带领史语所在如此艰巨之条件下,在学术上成就许多不朽的功绩。另一点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其细心和“世故”,对搬迁事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安排),对昆明官场形势洞若观火尽力周旋,对所里同仁工作生活的悉心照料... 每读到这些地方,便会想到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傅先生54岁便逝去,也许跟其长期劳心劳力不无关系。人无完人,书中也提到傅斯年的傲气和霸道,对部分青年学者有不公平之处。然则瑕不掩瑜,正是由于傅先生的苦心经营,这些先生和青年学者们才有一隅可安心读书。
有一点颇为遗憾的是,关于林徽因先生的爱情故事,此书仍直接采用当今市面流传的说法——据悉某些言论最初源自梁思成先生继室林洙。如能对此考据以正视听最好,若无确凿证据,还是不要跟风随意引用。
《那时的先生》读后感(五):那时的先生
记得少时阅读《围城》,看到方鸿渐、赵辛楣一行五人战时结伴去三闾大学上任的旅程时真是满怀欢乐,后来才明白钱钟书先生是举重若轻的幽默高手,将一段万分艰辛的旅程写得如此趣味横生,而在战时的辗转与困顿则要困苦得多。岳南先生的这本《那时的先生》亦是从一段旅程开始,却充满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之感与切身处地之忧。
日军侵略的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大地最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个人面临最艰巨艰难选择的时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对个人对民族造成巨大的影响,做为一代学人大师则更是如此,《那时的先生》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组立体的群像:霸气中又不乏圆滑的傅斯年,兼济天下的建筑大师梁思成,略显严苛的李济,坚持自我的才女游寿,伤感的诗人林徽因,他们文以载道,学富五车,却又饱含着对于家国与民族的热爱,所以他们不离不弃,宁于艰险中辗转奔波,困顿中不改其志,战乱中笔耕不辍,他们不仅要克服困难继续学术研究,更要在战乱的环境、飞涨的物价夹缝中求生存,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失去自我的幽默感与生命力,在西南一隅的李庄依然绽放出光彩。在他们因战乱而遽然改变的生活轨迹中展现的是中国学人的坚韧,是人性的魅力,是宽广的胸襟,更是民族的风骨。
岳南先生具有很强的考据能力,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兼顾事件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段以李庄为中心的历史剪影,上至清末,下至文革,大至学校搬迁、同济之争、傅李之争,小到“研究院吃人”事件,药品短缺、粮食不足的情况都有详实的史实资料以及生动的叙述,同时作者亦不避讳学者之间的纠缠纷争,童第周出走同济,同济校长的假公济私,史语所的纷争,让读者看到大环境下人性的另一面,这一面也许不易暴露人前,却是无法回避的人性之私,也是作者力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更加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作者也对于李庄的历史,战争的走向有着一定的描述,力争为我们展现出一段完整的李庄时代史。令读者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将最后一章定名为:抉择,将诸位先生之后的命运一笔带过,独留一段浓墨重彩的李庄岁月,或许在李庄的短暂停留不足以渲染出这些人一生的风霜,却是一个独特的转折点,这之后的他们,或身世飘萍,或深陷各种运动,这是时代的悲歌,也是个人的悲剧,但是我想不论是在江湖之远的李庄夹缝中生存,还是在庙堂之高时的高处不胜寒,或是之后无法预测的命运之轮来临时的无措,他们应该都不会后悔,因为所有的抉择都是基于对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发自内心最深处的热诚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