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夏目漱石》是一本由[日]夏目镜子 口述 / [日]松冈让 整理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精选点评:
●镜子真的是一个直率贴心的好“恶妻”。
●书的装帧很喜欢
●参观过漱石在熊本的故居。如果早读了这本回忆,当时应该会有更多的感受
●谨慎又粗疏,克制又任性,顽固又开放,世故又可爱,善良且正直,漱石是注定“伟大”的人。非常珍贵的回忆录,看完以后觉得要重新审视一下夏目作品中的夫人形象了。要感谢夫人做了那么多果断的决定啊。
●初次见面,嫌弃镜子牙齿不整齐还脏兮兮,后来又嫌她爱睡懒觉。但两人分隔两地时,又埋怨镜子不经常主动写信给他。感受到夏目漱石的可爱,也体会到镜子独特的个性,以及逆境时的无怨相伴。可能就像那句“今晚月色真美”一样吧,没说出爱,却溢满了爱
●夏目真是多灾多难的率性先生
●编了好多本夏目漱石的书,再回头来看这本《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发现夏目笔下人物的别扭、纠结、多疑,正是他自己性格的投照。从他娶了一位大大咧咧的妻子,热衷俳句来看,幽默机智是他的一大乐趣来源。他又是一个慷慨的热心朋友。钞票上的文豪顿时生动了起来。辛子老师的翻译很妙,活脱脱是镜子夫人的口气。熟悉夏目作品的话,这是一本读起来趣味横生的书,不时你会发现,哦原来这本小说里的原型是这个人啊
●⭐️⭐️⭐️➕⭐️⭐️⭐️➕⭐️⭐️⭐️➕⭐️⭐️⭐️
●夏目溯石先生备受精神衰弱与胃病的折磨,其夫人亦是如此。
●像是陪着他们过了一生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一):真实的夏目,可爱的“恶妻”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说起夏目漱石,实在有点惭愧——除了翻过《我是猫》外,对他其他作品一无所知。单就《我是猫》而论,可能是阅读的时机不对,也没给少年的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之前曾给孩子妈买了本特制的《我是猫》作为小礼物,但她好像没什么阅读的兴趣,最终还是我先抄起开读,翻了几页,还是找不到什么感觉。正巧看到旁人推介这本《我的先生夏目漱石》,想着先看看作家生平,可能对读小说有些帮助。这一读,可就不忍释卷了。
这书实在太鲜活、太有趣,也太令人感动(看到夏目临终前为妻子誊写自己的诗、告诉儿女可以哭,居然有泪在眼眶)。随着夏目镜子的口述,能真切体会到她的幸福、快乐、困窘、屈辱和哀伤;能看到一个认真、严肃甚或混账但又正直、风趣的钢铁直男——夏目漱石。
从相亲到为夏目办完葬礼,二十多年间的坚持与隐忍真是令人敬佩,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俗不可耐的俗语: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二):这部回忆录是一道妻子亲手烹调的家常菜肴
刚开始看这本书没多久,就有一种感觉:这就是一道妻子亲手烹调的家常菜,味道很简单,层次感远远比不上餐馆,但是有种非常简单直接又直指人心的味道。
刚看夏目老师的书,会觉得很惊奇,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思想跟我这么多年对日本人的印象完全不同,虽然话不算锋利,却把话说得透透的,除了书里对日本的细节描写,我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日本作家写的书。也许只是我文学知识太浅薄。
看完《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就感觉果然是夏目老师的妻子啊,虽然二人在文学素养上面相差甚远,但精神方面有种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相似感。书里把对家里一般来说不好对外人的话都说出来了,就好像让一个外人品尝最日常的家庭菜味道一样,品尝属于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口味。不要说是凡事直说三分的日本人了,中国人也没有能这么将自己家庭本味呈现出来的作家,多少总是要先加点盐或者糖,又或者先飞水,就像“素颜妆”一样,总是要修饰一番。这本书将“修饰度”降到了最低,看到很多无比真实的细节,而且还是受大家喜欢的夏目老师的细节,他的稳重,他的神经质,他的慷慨,他的不贴心,每一章都看到“真实”。在这个手机相机都默认自带美颜的年代,简直可贵得感人。当然,镜子夫人对夏目老师的感情也是相当的感人。她从最初一个富裕家庭的长女,成为当时还只是英文教师没什么钱的夏目老师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陪伴他神经质还有身患胃病的长久岁月。如果不是她内心有满满的爱,估计是做不到的。
夏目老师过世后12年,她回忆起这样多的细节。或许多少还是有“回忆滤镜”,但还是让我感受到她对夏目老师的深厚感情,同样的,也感受到夏目老师对妻子对儿女的深厚感情。
夏目老师逝世于1916年,这本回忆录写于大概1928年,能在那样一个还很传统思想的年代,真的很感谢镜子夫人和她的女婿给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看见夏目老师和他家庭的真实写照。非常感谢。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三):“夫人滤镜”下的夏目漱石
不得不说,一代文豪夏目漱石,对于日语专业出身的我而言,却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 说来惭愧。为了应付考试,作家生卒年,生平,代表作背得滚瓜烂熟,作品却从未细读,看着作者介绍里那张西装笔挺,表情严肃的相片,我想,嗯,夏目漱石大概是个严肃,认真的人。 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却意外地发现他风趣,稚气的一面。尽管全书的叙述都是带着“夫人滤镜”的,不过从镜子夫人那淡淡的语气,我依旧能够体会到,她对于丈夫那深深的爱意。 全书分为64章,在我看来,宛若一部64集大型家庭连续剧。全篇采用顺徐与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啊这样一来突然想起泰坦尼克号,不过那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这里无非讲的就是生活。 生活中的夏目漱石,会十分耿直地取笑自己的夫人牙齿丑陋,文化水平低。极爱干净,还喜欢穿女性的漂亮和服。十分摒弃博士学位,不喝酒,不抽烟,时而贪吃,但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又满脸不屑。爱写俳句,作画,看书,基本零花都用来买书。 结婚后几年,虽偶有摩擦,却总算是温馨又幸福的。不知是归因于镜子夫人那淡淡的语调,还是因为与印象中的夏目漱石差别太大,看书看着看着就不由得咧嘴笑了起来。 譬如,夏目吐槽朋友的唱腔。 “虽说我自己也没觉得唱得有多好,但你听听奥先生唱的,那声音就像在洗澡水里放屁一样颤悠悠的,看看他那副唱腔,我可是一点没输给他。” 真是既大胆又形象的比喻啊。 又譬如,夏目嫌弃自己太穷说想赚钱。 朋友一听,半带开玩笑地说, “这样的话,带点钱来送给你?” 夏目却答,“我要的不是这种钱呀,是想最好能继承一笔世袭的祖传家产呢。” 原来夏目还有这么稚气的一面啊。 后来的生活,正如镜子夫人所言,“留洋成为一个转折点”,留洋回国的夏目漱石,患了“精神衰弱”,发病时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再加之时常疾病缠身,整个家庭的氛围顿时急转直下。 不敢想象平日里温而尔雅,沉默寡言,偶尔风趣的夏目发起脾气来打人的样子。看到这我的心也不禁揪了起来。 再后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文学巨匠之如夏目漱石,也还是在他50岁的那一年因病去世。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了解到了一位在百科的作家介绍,以及作品中绝不会出现的夏目漱石。之前仅有的严肃认真的形象立即变得多元化,立体了起来。我想,今后再读夏目漱石的作品之时,定会有一番崭新的理解吧。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四):难有定论的文豪家事
稍稍涉猎日本文学的读者,想必对夏目漱石不会陌生,这位明治维新时期的文豪,不仅自己创作出大量小说杰作,比如《我是猫》《草枕》《心》《少爷》,还因为培养了一批所谓“漱石门下生”而闻名日本文学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芥川龙之介。按照今日的世俗理解,夏目可谓非常成功,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声名远播。不过,若注意到《我是猫》中的细节的话,可能发现夏目漱石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幸福,因为他娶的是“恶妻”镜子。
当下经受了女性主义思潮洗礼的读者,面对“恶妻”、“泼妇”之类的标签,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厌恶感,这不仅因为它们往往将复杂的女性简单化、妖魔化,还因为它们藏在它们背后的是男权社会的话语体系,男性始终在单方向地凝视、评判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夏目不免也得经受女性主义理论的检视。在镜子出版了《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由她口述,长女婿负责整理——以后,这种检视显然是必要的;特别是夏目掌握了文字,这一有力的塑造自我形象的工具,而镜子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失声”状态。
因此,《我的先生夏目漱石》毋宁可以算作镜子的自我辩白。同预想中的“恶妻”形象不同,镜子在讲述家事时呈现或塑造的自己,即便算不上夏目理想的妻子,至少也是值得尊重的:同多数日本女性一样,她也是在强大的传统和有限的经验之间学着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从天真的少女逐渐过渡到需要操心一日三餐、唠叨丈夫和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家庭主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镜子其实不乏亲善(宽容打扰自家的外人子弟)、可爱(喜欢睡懒觉),甚至风趣(能够不时说出妙语)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根据镜子的叙事,真相可能相反:非但不是镜子“可恶”,反而是夏目不时发作的精神衰弱(与时常出现的胃病彼此“助力”)让后者偏僻乖张,想象出一个“恶妻”,而他眼中的可恶,其实也不过是未能事事服从(当然,镜子远非持女性主义观点的先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未能凡事做到尽善尽美,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不难看出,镜子本人对夏目除了最初的一见倾心,很多时候还带有崇拜的情结,特别是夏目识文断字、交友甚广,尽管偶尔也会为此苦恼。
不管怎样,抛却围绕他们的种种争论,可以发现,夏目一家的生活称得上幸福美满:丈夫是为人尊重的老师兼作家、妻子是主妇,二人共同育有几个子女(虽然一个幼女不幸夭折)。尽管他们的日子远非富足,搬家常得担忧租金,有时还得找人周转,讲究的和服也没有几套,但也必须承认,在镜子的操持下(她不仅懂得节省,还有一定的理财能力),他们并不至于挨饿,家中往往留有剩余,后来还资助了岩波书店的创始人。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为文豪夏目的妻子,尽管在俳句这门诗艺上缺乏造诣,但是与镜子共同经历的生活片段,后来大都成了夏目不少小说的题材,比如前面提及的《我是猫》《草枕》,而细读那些小说的读者发现的,可能非但不是痛彻心扉的婚内孤独,反而是一种深得生活的要旨后的从容、恬淡与反讽式的幽默,当然,也有很能引起共鸣的愤激处。
俗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是平民百姓的家事,还是文豪家事,其实都不例外,何况夫妻间的事,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毕竟七年之痒、相看两相厌类似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在夏目和镜子的故事中,虽然在精神疾病发作的时候夏目曾闹过离婚,但最终仍然不了了之,显然远非仇敌。随着夏目先离镜子而去,他们之间的故事也划上了句号,兴许真相永远不为人知,但他们,也仅仅为尘世间又一普通夫妻吧,有相互嫌恶和指指点点,也有恩恩爱爱,以及你侬我侬。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五):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声明:标题非原创,取自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重印的刘振瀛先生翻译的《我是猫》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是吴树文先生写的介绍漱石生平创作的标题。)
首先,很感谢为这本书付出的人们,让读者对夏目漱石有了更多了解,不仅仅是作为作家和教师的身份,还有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样子。而且以妻子的视角回忆夫妻生活,种种生活细节都使得夏目漱石这个人鲜活丰满起来,同时,也让读者对漱石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文如其人,此为一例。
夏目漱石:一面是沉郁寡言的怪人,一面是诙谐逗趣的江户儿。
漱石的小说多少都带有自传性色彩,因为他写作就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提取素材的,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看到了从另一个角度写的《我是猫》,也可以这么说,以人的视角再看这群“盛世逸民”,因此很多处能联想起《我是猫》的地方我都会心一笑。而夏目漱石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剂:有时爱恶作剧、挖苦别人,厚脸皮不承认错误但会反省改正,对世俗人情有着某种洒脱豁然,实际上格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分,对自己承诺的事情会负责到底。另一面呢,则是病态、暴力、粗鲁到令人畏惧,其中缘由既有幼年成长对心灵损害的后遗症,也有后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加重的精神衰弱。 此外,就是作为平常的明治时代男儿,夏目漱石不免也持有大男子主义,这也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从他的小说和夫人的描述中都能证实,漱石的理想型是传统的贤惠温柔的淑女,而镜子却和理想型“相去甚远”。虽说如此,但漱石从来都没有逾矩之事,会赞赏漂亮女人却从没越轨(但分辨女人主动靠近的意图的能力还是有点弱hhh),可见,漱石对“夫妻”这个概念始终抱有绝对的忠诚,对自己的身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镜子的眼中是一个能托付一生的男人。
夏目镜子:恶妻之名是过去人们对女性的过分苛责。
以前对镜子夫人的了解仅限于一点资料,更多的是来自小说的描写,尤其是《道草》——完成了大部分我对镜子夫人的想象。这一次读回忆录,倒是映证了以往的印象。 一直觉得,这一对夫妻有点强强联合的意味,或者说,像漱石这么强势的人,也只有镜子夫人这样的女子才能镇住和支撑起他吧。但往往人们对夫人的认知首先是从“恶妻”开始的,私以为这是对女性很恶劣的评价了。无非是因为镜子并不像传统的贤妻那样对丈夫呵护备至:常因为晚起床而没有给丈夫做早餐、会与丈夫顶嘴、不够细心体贴,而且外貌也并不出众。想起《道草》里有一句“妻子”说的话:“光是名义上因为是丈夫,就得强迫人家去尊敬,我可做不到。如果想得到尊敬,最好在我面前能表现出受人敬重的品格来,丈夫之类的头衔,即使没有也不要紧。”(p355)非常能够传达出夫人鲜明强烈的个性形象。而且夫人出身于富贵人家,自身的教养也不差的,不如说原来的家庭培养了她非凡的见识和气魄,使得镜子性格中是带有一股韧劲的。不得不说,夫人特有的品质已经比大多数人都要优秀了:对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始终维护这个家庭。也正是这样,漱石在写作之外的生活才能得以安定吧。 关于夫妇俩相亲的场面,真像有某种注定的命运,也许正是彼此耿直的特性互相吸引着对方吧。两个人有着相似的倔强和不服输,却又能暗中反思自己以关心对方渐渐形成某种契合——夫妻同心的另一种表现,不外乎如此。
最后,读回忆录这一性质的书,看尽一生的悲欢聚散,总是忍不住唏嘘感慨。因为,才发现,这样一个热爱着文学的人,在通过多年创作后意识到自己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属于自己的文学观的人生阶段,心上还惦记着正在连载的小说之时,溘然长逝。更让人难受了。人生之无常,总是人无法预料和把握的。遗作《明暗》已经呈现出新的创作气象,而作为读者的我难免会可笑地惋惜:要是有时间能让他多写一点就好了。 愿先生安然。
小小吐槽一下错别字:p187——
(个人习惯,看到错别字总觉得膈应,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了。明明看书速度不算慢却还是能看到,绝对不是故意挑拣的。哎可能心里还是想尽善尽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