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一):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的着的人千里难寻
这两天失眠得厉害,或是湿气太重的缘故,实在睡不着就爬起来,昨晚凌晨终于合上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在我的清单里,却一直没读,也是最近肉泥推荐的书单里刚好有这本书,它的排序就靠前了。两日的失眠,莫名其妙的失眠难道是为这本书么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二):疑问
我最大的疑问是,曹青娥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书中没有任何解释,就直接从改心跳到了青娥。这不符合全书细细推理,层层剥葱,慢慢递进,缓缓落脚的文风。另外,读此书太难入局了,稍微粗糙一点的读者都难以终章。结构上的个体微观呼应似乎很绵密,但作为长篇小说在宏观上的呼应却令读者失望。不值8.9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三):絮絮叨叨非常有趣
二十三岁那年买了这本书。买书不是喜欢看书,而是当兵的日子太闲,人闲了就想找点事做。大学毕业之后应征入了伍,入伍不是因为喜欢部队,而是不喜欢找工作,不喜欢找工作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了工作之后又不想去那个地方工作。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要想活着便不得不吃饭。毕业了不能再吃家里的闲饭,于是捧起了国家的饭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四):杨百顺到吴摩西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绕,人物有点纷杂,但说的都是理,个人有个人的理,一直在说,说的着,说不着,话不投机半句多。前半段出延津记,又分改名后的吴摩西跟未改名的。145页之后出现的吴摩西才发现书中兜兜转转已经过了二十年,这里开始主线鲜明起来,后来丢了巧玲,又带出来回延津记没想到最后回的不是巧玲而是几十年后的牛爱国,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五):说不清,道不明
刘震云本人的成熟之作 的确像是一幅生活百态图,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所谓的小人物和草根的故事,却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惊讶于作者的构思,成功的做到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把握及前后事件的联梳理,以一个地点为基展开了几十年,几代人的成长变迁,看似轻松的话语隐含的是无尽的心酸……透过这本书,看到了苍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六):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
按说创作要“文以载道”,但到底中文之美还是要体现在文字上。刘老师本著作文字返璞归真,和所创作的故事内容与所道之理是很合衬。表达也流畅清晰,但论文学,多少与审美相钩连,既然是虚构就成全受众的观赏心理。故事是好故事,结构也够恢宏。而读后,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要显得值得,这就差些美感体验了
刚读不适应刘老师的语言风格,读罢便觉相当震撼。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七):倾诉之难
《一句顶一万句》讲了人生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婚姻”,一个是“友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交,总是离不开表达。讲到说话,有的人爱说,有的人不爱说,有的人说话一针见血,有的人说话絮絮叨叨却离题万里越说越乱;讲到说话,有的人说话论理,有的人说话蛮缠;讲到说话,有的人在一起一辈子都说不到一块,有的人见面五分钟就觉得说得着说着得劲儿。话呢,得说;理呢,得讲;气儿呢,得忍;事儿呢,也得办。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八):一部让人心里憋屈的好小说
唠唠叨叨地说故事。作者的句子看起来没一点感情色彩,但是越读越觉得心里堵得慌,想哭,但却没有爆发点。
杨百顺变成了吴摩西,让人难受,但是哭不出来;巧玲丢了,让人想打作者,但还是哭不出来。到了上部的最后,吴摩西说出“我叫罗长礼”的时候,我哇地一下哭出来了——这好像是那个小小的杨百顺,第一次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书的好处,大概就是作者用的那句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知道,倒不出来。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九):一句顶一万句
题目“一句顶一万句”,刚看到时,不知道什么意思,直到看完整本书,才隐约体会出简单话语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一句顶一万句”,便是人说一句话便像说了一万句一样,让人感觉啰嗦生烦。书中的一切人,事无不围绕着说话而产生各种关系,矛盾。说话,不是简单的发出声音便可,作者关注的说话是深入内心灵魂的交流,在书中,人物之间可能有着亲密的关系,但不能交流到一起的痛苦使得生活陷入一种灰暗贫瘠的状态里,甚至连最简单的对话都做不到,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十):写尽了乡镇人的世态人心
一句顶一万句我已经看完一遍了,现在在看第二遍,看第二遍觉得第一遍的时候更加精彩。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后我留在城里了,回老家少,但仍然思乡,但只是思乡而已,无法长时间还乡,为什么?因为在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了各种互相拆台,对自己有利但看到对别人有利就不干的人,也有因为一斤肉闹得永远不往来的实际例子等等,书中的各种人心人性仍然活在现实中且活灵活现,这本书写尽了乡镇人的人性人心之百态,语言也是经典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