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1 00:3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摘抄

  《时间,快与慢》是一本由[德]马克·维特曼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快与慢》精选点评:

  ●人说“我没有时间”,实际上是在说“我没有灵魂”或“我没有生命”。是不是德语的表达就是没那么美化,总之德国人写的科普心理学书籍有种和美国人写的不一样的味道。

  ●心理学的时间感,是对时间流逝的快慢和时间持续的长短的感知。现在时间价值,及时享乐;未来时间价值,延迟满足。

  ●草草浏览了一下,可读性还是可以的。

  ●论文式的构架,主要内容是时间的感受和时间的本身之间的冲突

  ●可能是由于最初的创作目的并非成书,篇章结构并不明晰。 一些关于时间概念问题让人有顿悟感: 焦虑与压力的另一成因 从活在当下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系 人体生理机能如何感知时间 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时间长短是可以变化的(非物理角度) 我们,即时间

  ●我的等待时间能力不是很好呀,惆怅……

  ●以研究为基础,理论性强。

  ●´_>`书是好书,我不是好读者。对关于时间的心理学好多资料,很棒的。

  ●没有想到这本书评分这么低,在我看来是很棒的作品,虽然有些地方翻译确实有点小问题。但是我十分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也解答了我内心的许多关于时间关于本我的困惑,也把我早有感受但从没表达过的部分描述了出来,这种感觉超级棒。

  ●论文,理解,可实践性不强。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一):《时间,快与慢》有感

  比较理论的一本书,初读时甚至感觉有些章节有些矛盾。比如经历越多的人,活得越长这一章节中所说每天重复做一些没有刺激性的事务性事情时,脑子里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就会感知时间越来越快。而在时间快到了这一章节中又提到日复一日的例行工事般的生活使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低,回忆越来越少,感官上又觉得时间变慢了。

  但是整本书读完后又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作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身感知的时间快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时间的快慢。整本书从理论出发告知我们人生是否精彩取决于自己主导时间的能力。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二):【读家教练Ⅱ级】

  〖树评〗 《身体知道答案,因为它是神的殿》 当今时代, 我们通常认为钟表是 将时间定量化的唯一手段。 但是在古希腊, 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 将时间明确分成了两类 ——机械、物理上的时间流逝 称为“克罗诺斯时间”, 而人类内心、主观感受上的时间流逝 称为“凯罗斯时间”。 如果用身体活动度量时间的话, 主观性感知的凯罗斯时间反而更客观。 世界即事件网络的变化和生发, 在镜像宇宙的游戏中复杂而转瞬即逝。 不同速率运转的时钟不显示同一时间, 但每个时钟的指针 都相对于其他指针在变化。 人生方程里不包含时间变量, 但包含相对于彼此正在变化的变量。 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 不如说取决于你感知的身体构造。 现代日历和钟表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测量的不是心理时间而是社会时间, 因为人类行为和态度必须适应社会, 衍生出改变人类心智的各种替代品: 鸦片,咖啡,茶和糖缓解压力约束。 想象内在于真实, 通过身体的协同作用, 构成更富现实性的世界。 而日常活动的时间表是 为了更好地适应他人的行为 而不是自己身体,四季更替 和昼夜轮换的天然节律。 将身体投入无时间限制 无意识的丰裕仪式之中, 与万物的生长融为一体, 心流会提升你的学习力。 就像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使你的身体更健康, 你也可以通过英子树读 刷新知识技能触发行动: 永远把时间和金钱投资给自己。 你的个人资本是身体能量, 心理能量和情感能量, 而你的目标是提高能量回报率, 激活身体大脑的积极反馈回路。 在工作生活中体会到 愉悦感和充实感的人, 身体运动的持续性也比较高。 如通过控制身体来控制内心, 身体运动的连锁反应: 促进活跃度的提升后, 幸福感和满意度提高, 带来高生产力与收益。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三):人无力控制时间,但可以控制自己

  马克•维特曼的这本书体现了德国人的性格:古板、冷静和严肃。这种性格导致《时间,快与慢》并不是一本耐读的书,尽管有的观点是不错的。读完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时间虽然由上帝控制,但自己可以改变对时间的感知。

  一、控制即时满足,实现长远目标。现代社会是充满阶层和身份焦虑的社会,我们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即时满足,注重快速反馈、现实奖励,喜欢刺激和冒险,有感知当下、感受生命的能力;但沉迷于快乐、忽略风险,使他们难以实现社会认可的目标。一般说来,赤道附近的人们更容易即时满足,比如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非洲人。另一种是延迟满足,牺牲现实导向的享乐和即时满足,围绕长远目标点点滴滴提升能力,总体上朝气蓬勃、自由乐观、追逐未来;但未来视角、忙忙碌碌使他们容易焦虑,对现实生活感受较低。一般说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更接受延迟满足,更在乎十年寒窗、一朝题名的快乐,但我们也要给自己的内心和感受留下一点空间,从而学会控制外来压力和消极因素。

  二、控制消极情绪,实现长久发展。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性格、社交和情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人被负面情绪控制时,就会高估事件持续时间,使人冲动而具有侵略性,诱发暴力行为。人没有明确目标时,就会觉得人生无意义,从而沉默不行动,这种无聊不是放松和休息,而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浪费时间。人拥有积极情绪时,就会集中注意力,让生活充实丰富,从而赢得发展时间和空间。据说长寿者就是那种控制消极情绪,专注于当下的人,而不是向死而生者。

  三、控制时间感受,实现长期规则。从心理学视角讲,主观感受和时间感受紧密相连。专注使人物我皆忘,工作需要多节奏多任务处理事情,衰老使人们对经历过的事情麻木不仁,他们体察不到时间流逝,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反之,期待者盼望未来而无法忍受现在,无聊使人处于独处的孤独,发烧时新陈代谢加快使生物钟更快,他们觉得时间变得很慢。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就可以用专注而非期待、工作而非无聊控制对时间的感受,发挥唯一可以作出长期规划物种的优势,精确测算、精细分割、科学布局当前生活,为科技成果井喷、现代社会形成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四):做个现充,时间变长

  

第一次读的解读时间的书。

然后发现,这不是一本劝人珍惜时间的鸡汤书,反而是一部学术书。在看似灌汤的章节名称下,是无数心理学家关于“感知时间”的呕心沥血。

回想了下,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尝试理解“拖延症是怎么耗尽我的时间的”这个要命的问题。毕竟书名叫时间,快与慢。难道说在我明知自己在拖延的惶恐和不安中,时间会减速吗?在DDL到来之前,总感觉度日如年。

还是有些收获的,书中不少实验都挺有趣,作者偶尔也会跳脱晦涩的学术语气来点小幽默。

书中讲到可能很多人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为啥玩手机的时候2小时一下就没了,而平板支撑的1分钟却这么长这么长?为啥感觉高中3年过得很快,大学4年过得更快?为啥有的人是早睡早起,一到晚上就困得不行,而有的人无论如何都熬夜,并且深夜是他们最精神的时候?

最有意思的应该是明白了“延迟满足”并不一定大于“享受当下”带来的幸福;低意义甚至无意义的焦头烂额对时间的浪费甚至不如窝在宿舍里闲鱼一天。

第五章《长短人生》里有句话说:

经历越多的人,活得越长。

所以就是,想要长命百岁,就做个现充。天天奥利给!

█一些书摘:

1.时钟见证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效率的飞速提高,更见证了了每个人适应时间的挣扎努力与频繁失败。

2.我们的时间体验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即时间,我们的时间感可以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我们自己。

3.自由、朝气蓬勃的人,不是那些一直选择延迟满足的人,而是那些能够理性的决定是及时享乐还是延迟满足的人。——第一章《时间的短视现象:关于等待能力》

4.某些事情在长期未出现之后突然又出现的第一天,往往会让人感觉非常特殊,致使我们会更强烈地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以及周遭的环境。——第三章《被感知的当下:当下的3秒》

5.经历越多的人,活得越长。——第五章《长短人生》

6.不,我们拥有的时间并不短,但我们浪费的却不少。我们被给予的时间已经足够多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好好利用时间,那么我们必将成就大业。 ——(古罗马)塞内加《生命之短》

塞内加的观点似乎说明,生命很短,或者说因为我们总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生命,所以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但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窝在沙发上虚度周末。塞内加不是贬低无条件的工作态度,他只是从反方面告诉我们,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比如从事的职业,会吞噬掉我们,妨碍我们去做本可以让生活和内心都更加丰富充实的事情。——第五章《长短人生》

7.只有我们真正知道如何利用生命,生命的长度才是有意义的。——第五章《长短人生》

8.对时间的管理,本质上是看一个人会不会巧妙地处理自己和自己的感觉。——第六章《时间盈亏:本我与时间》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五):《时间,快与慢》|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是个永恒的话题。

它会使一切瓜都水落石出,搞不好还会给你附带一个果盘,我不吃瓜,因为我有时连觉都睡不好。

所以很早之前,我就在纠结是早睡早起好,还是晚睡晚起好。

但我发现我错了,过多的纠结根本没用。研究显示,一般年轻人都喜欢晚睡晚起,且大多数都在23点之后入睡。

我也不例外,除了少数奋斗的时间里“被迫”早起,大多数时候都是晚睡晚起,典型的猫头鹰型人格。就像下面的人群一样

近几年,我也一直在尝试向“云雀型”转变,但始终没能成功。我仔细分析了下,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没动力。

有句特鸡汤的话: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很可惜,我发现自己特俗,似是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根本找不到起床的原动力。

有什么需要我主观上6点起来做的呢?看书、学习、还是打游戏、看电影?

都没有!

冬天的早上躺着是最舒服的。而且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闹钟响了再睡,睡了再响,持续2-3次,因为我感觉这种“闹后再睡”的舒服程度简直还要放大一百倍。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经常早起的家伙。比如,大学时代的舍长,他每天基本6点左右就起床,然后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电脑桌前,倒腾来倒腾去,也不知在忙啥。

人是舒适性动物,绝大多数人不会与自己的天性对抗,就像早起这件事一样,尽管有时候更加利己。

晚睡晚起者在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上不如早睡早起者好,后者也更有可能在决定及时享乐还是延迟满足时保持理性,从而在更大概率上成为自由、朝气蓬勃的人。

关于这一点,周末晚睡晚起的群体,体会尤甚。

你会发现一天的时间很短,几乎做不了什么。

更进一步地,当你感叹时间越来越快,也说明你开始老了。因为一般成年人要比儿童感觉到时间过得快,年纪越大,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种感知速度在60岁将达到顶峰。

简单地说,若是人心有所系,与外界互动明显,比如沉浸在学习中、工作中、游戏中无法自拔,时间也会变得更快,这也是心流的意义。

当一个人开始工作后,生活基本都是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起床上班、下班回家、洗漱睡觉,然后第2天再起床,再上班下班。

每天这种同样的程序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本什么都留不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能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少,因此形成了对时间的主观感受:时间变短了。

那么,如何让时间变长?

一个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比那些按部就班平淡生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时间的延长。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轻了我们在时间上的负担。但是省下的时间并没有让我们感觉时间变多了,相反,我们都在哭诉“没有时间”,其原因就在于科技让我们一天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省出来的空闲时间,又再次被新的工作和约会所填满。

如果,能把新的工作和约会玩得飞起,突破舒适区,丰富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许就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长度了。

私以为,这也许就是早起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像一个少年,只有当他获得了好成绩,他才能明白只有好好学习,考试才能有好成绩,遗憾的是,多数人都没有取得过“好成绩”。

---关注公众号【克里斯丁】,获取更多精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间,快与慢》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