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4 04:4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1000字

  《品尝的科学》是一本由[美] 约翰·麦奎德(John McQuaid)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一):满足好奇心的一本书

  关于“辣”,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是四川火锅里上下翻腾的红辣椒?是辣子鸡丁、水煮肉片、麻辣香锅?还是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又忍不住夹起一块的纠结? 以前我觉得自己知道不少。但读了John McQuaid的《品尝的科学》后,我才发现——关于辣,我确实一无所知。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二):快来看,这里有一座巨无霸式的餐厅

  文/小灰灰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三):写给吃货的有趣的科普读物

  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及吃货,这本书倒是值得一读。我本人是无法看进去任何食谱以外的美食书的,尤其是散文、随笔之类的,这本书却刚好和我的胃口。作者很会讲故事,里面很多古往今来与品尝相关的各类学科的轶事,生物学的、考古学的、心理学的等等,穿插起来也不突兀,反而妙趣横生。但是,整本书读完多少还是有些失望,虽然结论大致与预想的无二,但内心还是很希望能有些让人惊艳的论点的。整本书充其量是一本旁征博引的味觉发展简史,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有趣但不够惊艳。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四):“吃”的学问

  文/初晓

  酸、甜、苦、辣、咸,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品尝到这其中的滋味。只因每天我们都要吃,也只有吃,我们才得以生存。如今网络十分发达,只需要轻轻一搜,便可搜到许多菜谱,做出无数道美味。似乎,这些年来,人们对吃也越发讲究了起来,可这“吃”东西究竟从何开始?人们的味觉究竟为何不同?为什么有人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另外一些人闻都不愿意闻?

  别着急,让《品尝的科学》这本书来告诉你答案。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五):基因里的五味神

  我一贯非常爱看吃食类的书,远有唐鲁孙,中有蔡澜,近有殳俏,读他们的书如同开席,但我最喜欢汪曾祺老先生。汪老不专写吃,但信笔拈来,就是滋味。他的笔下曾写过一位在国子监当过差的祭酒老人,老人的说法儿是:“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哪五味?讲酸甜苦辣咸,也就是我们的味觉。但每个人对味觉的追求各异,你好这口儿大白菜,可能上不了别人的神坛。而这味觉的神坛,实际上是基因带来的选择。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六):你觉得苦,多半是因为你没有办法调出甜

  有些食物虽然没有吃过,但是看过别人描述的精致,就像惊鸿一瞥,看了就再也忘不掉。

  想起电影《返老还童》本杰明在船上回忆起他推荐的鱼子酱和伏特加混合在一起吃,他说“不要一次吃完,小口吃,含着鱼子酱,再喝一口伏特加,简直是人间美味。”于是鱼子酱和伏特加的搭配就令我神往,总是在想混合在一起怎样一种美味,是绵柔芬芳还是荡气回肠。

  所以当看到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的得主约翰·麦奎德在《品味的科学》里面对味觉探讨的深入,更是对味道的调配充满了好奇。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七):品尝的科学,一本为吃货正名的科普书籍

  这是一本讲述味觉发展史以及饮食科学的发展前沿的一本科普书籍。 作者约翰·麦奎德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他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这是一本为吃货而正名的美食书籍。

  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让人成瘾?

  为什么有些让人感觉厌恶,但另一个人却非常喜欢觉得很美味?

  从古至今,味觉的发展进化,成就了我们人类灿烂的文明,今日大众对于极端美食的迷恋,能说明大脑的什么事情?隐藏的味道知觉如何避开障碍到达我们的器官和系统?

  我们综合所有生物味觉的进化史来看,生物进化更多的是与自然选择、环境生存等各种变化造成的,每一个生物为了生存,自然是不断地寻找美食,让身体变得灵活,让认知变得越来越清晰,大脑也由简单变得更加复杂,感受到的味道也自然变得更加丰富。最初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让自己得到温饱,如今的我们有了更多种类的食物选择,去满足我们体内各种的需要。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八):做为一名高级吃货,只会说“好吃”远远不够,学会科学的品尝,让吃也变得高大上起来

  做为一名吃货,当你不再满足于口腹之欲,想为吃再找一些更高大上的谈资时,《品尝的科学》将会是你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作者将一些比较专业、普通人接触少的知识用讲故事的方法一一道来。

  做为一名好吃之人,很早之前我就知道味觉地图。较早之前的科学家认为人舌头上味觉感知系统分布在5个区域,舌尖为甜味,舌根为苦味,舌两侧前段为酸味,两侧后段为咸味。

  都是普遍流传的知识,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因此有时吞药片的时候我也尽量把药片放舌尖上,然后一口水将药片吞掉。虽然也觉得还是有点苦,但想想如果放舌根可能更苦。

  可是,翻开这本书,才看到第3页,书中就说“或许波林(味觉地图绘制人)是要夸张阐述论点,也可能不是有意为之,总之结果就是他让感官上的微小差异巨大化了。......它是'传话'失真所产生的......产生了一幅比世界地图上各国国界还要分明的味觉分界图。”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九):当我们在谈吃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吃什么

  盛夏几日,都在北京晃荡。从南方城市到的北方城市,从一下火车就深刻感受到了太多的异同。火车不知途经何地,眼前出现大片大片的麦田,煞是扎眼,昏黄的一片。据说到了收割的季节,这样的麦田都会变成金黄色。

  北方的朋友们要请我吃饭,无一例外都犯了难。

  无他。南北饮食习惯体系相差巨大。食物是客观且可以测量的,然而,对于味道的感应每个人都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看法。像我这种自小单一饮食脾性的人,对于许多食材,无可抑止地排斥抗拒。多年不见的朋友邀约我去品尝京城赫赫有名地"炸酱面",早听闻"炸酱面"这一响当当的菜肴,然而,一进馆子,全身的感官都在提示我,以我本身淡然无味的饮食体系而言,我未必习惯这样的菜肴,落座,首先瞧见的是桌面篮子里摆放的蒜瓣,再一瞧,邻桌落座首先把手伸向了蒜瓣,轻巧一剥,直接放入口中,呼啦啦地一碗巨量的炸酱面,口腹之欲得到满足。我在旁看得眼泪都流了下来,蒜瓣熏的。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十):One world, one table

  #他山# 2019年第一本读完的书:《品尝的科学》,满足。 【“独乐浪费指数”(只有自己读就浪费了这本书)】:4/5 【“必读原书指数”(听“每天听本书”之类的节目不得要领)】:4.5/5 【“世界新观指数”(打破“习以为常”,获得看日常事物新角度)】4/5 【“温故知新指数”(可以作为工具书反复查阅)】4.5/5 好的科普书,绝不是用幼稚的插图+故作幽默的语言强装有趣的浅显,而是阅读过程中会一轮一轮地引发你内心感叹“是真的么→原来是这样啊+作者讲述的方式真有意思”,读完让人不满足于当“知道分子”更想当“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了: *213个有出处的注释,64本参考书目汇集成287页成书。数十个行业大触(不乏Nature常客)贡献内容,普利策奖作者贡献输出,这个组合真实棋逢对手、仿佛将遇良才。279篇论文的作者向本书作者传送真气,作者再传给我,信息量太大,让我老老实实做了7页A4的读书笔记。 *9个有趣的章节,横跨4.8亿年,聚焦最近600年,覆盖文化、科学、经济,娓娓道来很多你习以为常,但其实不明就里的问题:他比我能吃苦是因为我娇气?甜味、薯片上瘾的原理?辣度是怎么测出来的?百事可乐为了争取市场有多拼? *这本书还有别的打开方式:a.猎奇味觉实验大全b.食品|食谱尝试:沙漠玫瑰香料饼干,亚克西。 这本书已经被两位友人借阅,预计第一季度有去无回。所幸上海图书馆及区县馆副本充足,可以借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品尝的科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