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
日期:2021-04-03 02:26: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是一本由钟华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一):分布式架构不是中台架构

  翻了下前后,本书介绍的是分布式架构,不是中台架构。

  所谓的业务中台觉不仅仅是SOA服务的聚合和治理,而是要业务可视,业务可配,业务可管,业务可控,业务可沉淀... 而这些方法论和沉淀,书中并没有涉及,也难怪,作者是中间件技术团队的,并不是业务平台的。

  后续我准备联系业务平台的同学,出一本真正的业务中台实践的书,请大家期待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二):开阔眼界的一本架构书

  1. 这本书和《尽在双11》有部分重叠,行文风格也差不多,不过这本书更集中介绍的是共享服务体系搭建这一部分,相比于前者对技术的阐述更深入一些;

  2. 我收获比较多的部分主要包括:SOA和共享服务的原理和意义、分布式服务框架HSF的设计和实现、异步化原则、柔性事务的实现等;

  3.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它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战略和整体架构的高度,对于开阔眼界和思维颇为好处,过一段时间翻出来再读读也许又有不一样的收获。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三):对于中台战略不错的解读

  对于阿里这些年技术发展以及最近两年中台战略的很好的总结,作者架构经验丰富,进入公司之后的信息输入,有了这本书,很不错的实战参考。

  1、中台战略的起源以及公司的实践;

  2、业务中台的基础,共享服务体系的构建;

  3、共享中心的设计体系(高内聚低耦合,数据相对完整,业务可以运营,具备长期迭代优化特性);数据拆分实现数据库的能力扩展;异步化机制的引入;缓存体系的构建;数据化的平台运营能力(服务治理、日志采集分析等等);平台稳定性能力的构建;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四):业务催生下的技术架构

  买之前看评论说有点偏技术,不过还是能看懂。冲着后半句话还是买了,果然比较偏技术,属于技术架构。确实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跳过了。但总体思想能理解。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无论是产品架构还是技术架构,都是为业务服务的,也都是业务催化的。也只有在BAT这样的业务体量和互联网氛围下才能这么快完成这样的架构,形成行业领先的技术沉淀。这是很多传统转型的公司都做不到的。小公司就更不用说。而这套架构复制到其他公司也未必行得通,还是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没能有机会见识到这样的体量,看看书长长见识也是好的。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五):企业中台可能是企业转型的一把双刃剑

  技术渣,所以先看概念和框架,企业中台在目前大型企业转型中十分常见,是不是所有企业都有ali的土壤可以使中台带来彻底的深层次的效益提升和企业转型的抓手引领变化这个不得而知,但凡是都是双刃剑,认清行业顾客国家政策国际形势企业深耕,才是关键之本。

  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建立中台来获取转型的机会,但转型的本质不是社会性风口。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六):abcde

  1.针对这类场景问题,最常用的是采用“异构索引表”的方式解决,即采用异步机制将原表内的每一次创建或更新,都换另一个维度保存一份完整的数据表或索引表。本质上这是互联网公司很多时候都采用的一个解决思路:“拿空间换时间”。也就是应用在创建或更新一条按照订单ID为分库分表键的订单数据时,也会再保存一份按照买家ID为分库分表键的订单索引数据,其结果就是同一买家的所有订单索引表都保存在同一数据库中,这就是给订单创建了异构索引表。

  2.建议采用仅仅做异构索引表,而不是数据全复制,同时采用两次SQL请求的方式解决出现全表扫描的问题。

  3.如果在“尽量减小事务边界”与“数据尽可能平均拆分”两个原则间发生了冲突,那么请选择“数据尽可能平均拆分”作为优先考虑原则,因为事务边界的问题相对来说更好解决。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七):中台介绍

  由于公司也在推行中台战略,加上老板也经常挂在嘴边说,于是还是简单看了下,毕竟一些核心的经验,作者也不会在书里说很多,而且就算作者说的东西,如果自己不亲身在实践一下,也很难有较好的理解。

  就我自己而言,感触颇深的是阿里内共享平台的演变,最开始各种受业务的欺压,因为业务的产出确实更容易出成果,而且对老板的要求也较高,就算中台的汇报人对业务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从业务的角度来娓娓道来,但归根结底,还是得落在自己的主要范畴内,如果老板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逻辑,看清楚其中的重要性,就不会有意识的强调,也不会真金白银的去投入,底下干活的人自然能察觉其中的差距,也就不会那么有动力的做好。对于底下做事的同学也需要有点耐心,就像阿里一样,可能最开始拆分天猫,去支持服务时,业绩可能没那么明显,等到聚划算,菜鸟等一大堆业务都冒出来时,其价值才会大放异彩,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八):把握中台战略思想 实现企业架构转型

  中国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十余年时间,遇到了传统企业几十年IT化、信息化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也完成业务和经验的沉淀,形成了诸多的成功解决案例。如今在“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传统企业纷纷加入到互联网转型的浪潮中,也遇到了互联网企业当初遇到的问题。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案例,少走弯路,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是摆着众多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书分享了阿里的中台实施过程中共享服务体系搭建、技术选择、组织架构等内容,启发广大企业架构师、IT技术人员爱好者对所在企业中台架构转型的深刻思考。当然就如书中所说,中台建设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只有懂得本企业、本行业的专业人员,才能在深入思考后,设计出符合本企业需要的共享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将架构转型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效益。

  对于类似于本人(非科班出身)的人员来说,此书值得再读。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九):厚中台轻前台

  在传统以买卖为核心的商业领域中,阿里巴巴将商务和支付两个重要的业务场景在用户体验为前提下实现了融合,无论在商业模式还是技术基础上都是以互联网为核心驱动力。

  互联网提供了群体式且实时的沟通方式,让信息障碍逐渐消亡,对所有以渠道、价格、库存等信息为主要载体的商业模式颠覆;与此相应的技术基础从主机模式、集中部署等模式向轻量化、分布式转变,才能实现转型的战略方向。

  书里提到「厚中台轻前台」的架构思想并非创新之举,但是以共享服务的平台思想实现中间件平台的强适用度,的确是在吃透了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下的大作。

  本书第一部对企业通病分析的鞭辟入里,实有切肤之痛;第二部分开始介绍中台搭建和演进过程,虽然闭环的覆盖面有了,但在我看来总有些presales的意味在...;第三部分的能力输出就是reference case...除了业务模式转变和客户转型的决心好像还缺少干货...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十):过年的一道好菜

  过年的一道好菜,用了一个春节假期刚好读完这本书,不得不给本书一个五星好评。原因很简单,足够的干货,又没有意思赘述。看书如见人,想象中作者一定是一位严谨的工程师风范,愿意娓娓道来在碰见种种问题时的思考还有实践过程。技术书可贵之处就是:实在,不装

  为什么打五星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约能够看到阿里在这几年迅速扩张时的技术跟进,从最早百兆war包开始一步步重构到现在的共享中台服务,告诉你的是历史,学到的是思考。本书在前半部分都是能够看到这个这个主脉络,读者也可以带着问题看看自己的认知大概在阿里什么阶段,一个好老师带引着一帮没啥见识的小孩子回顾了一下人生。

  本书后半部分风格不统一,应该不是同一作者,但是也无妨,略微偏技术,且很多有点面向海量数据下的技术考量,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不像是构架师的工笔。瑕不掩瑜,为了前面的章节,一边大呼过瘾,一边摩拳擦掌,好书会有代入感,这本书就仿佛把我带入了阿里的技术高层并且纵观了阿里的技术革新。感谢作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