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一):《少数派报告》读后记
PKD的《少数派报告》读完,里面的9个短篇延续了他一贯的阴郁风,就像书的封面封面一样黑暗无底……不得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阅读时脑子里会一直蹦出:What the fxxk? How can that be? OMG等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二):第二代
菲利普 K 迪克,仅仅72页的小说《第二代》看得我昨晚毛骨悚然 里面很多情节细思极恐 人类之间发生战争,人类创造了机器,机器想取代人类,机器创造机器,机器之间发生战争 PKD老爷子这次真的让我震惊,而且他那个时候出现机器人这个概念还没多久(苏联都还没解体) [建议去看看由PKD老爷子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银翼杀手》《时间规划局》《菲利普K迪克的电子梦》]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三):评《少数派报告》
妙得很妙得很。除了《死者的话》这一篇不合胃口,其他都超级有趣。《第二代》、《战争游戏》的结局是预料中的精彩,《冒名顶替》是意外的反转,《电子蚂蚁》、《全面记忆》是看到有人立flag就知道结局的会心一笑。设定十分喜欢,唯一可惜的是每一篇之间除了地名外没什么关联,原本有点点想看到每个单元组成一个异世界的人生百态,有关联的人物之类的。迪克很会写悲喜交接的情节,用诙谐的语言体现出一种实际上偏悲情的内核。翻译得十分舒服,读着很连贯。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四):短小精悍
短篇的科幻小说鲜有佳作,但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确实质量很高,更何况是六七十年前的作品。《少数派报告》是里面最好的故事,在1950年代能想出这样的创意,实在让人佩服。《全面回忆》的idea也很不错,但是故事设计得没有《少数派报告》完整,高开低走,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前面三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都很精彩,故事完整而且设计巧妙,从头到尾都能一直抓住读者,阅读体验很好。
《啊,当个布洛贝尔人!》和《电子蚂蚁》的精彩程度稍逊一些。故事依然很完整,不过情节相比较而言略为平淡,起伏不多。
《战争游戏》和《死者的话》算是垫底的作品了,读起来很生硬,像是敷衍了事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来说质量很高。不花心思去追求技术细节和逻辑严密,直接用一个大胆的设定作为背景,展开一个精炼的故事,以大胆的想象和紧凑的情节让人折服。短小精悍,称得上是短篇科幻小说的典范。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五):《少数派报告》
电子蚂蚁(哲学,关于“存在”的本质问题); 少数派报告(未来的多变性,政治集权); 战争游戏(细思极恐,思想影响); 《冒名顶替》(太巧妙了,让机器人骗过了自己,最后让他怀疑自己导致本能的说出爆炸口令。外星人更多的是利用了人性中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让人类本能的害怕的去探究真相,而这导致了爆炸的发生,这无法避免,只能说,这脑洞真的合理而又精彩。) 规划小组; 第二代(悬疑); 就《第二代》这一篇作者就不断设下坑: 1.苏联求和是否是真的? 2.第二代是什么样子? 3.苏联存活三名士兵中谁是第二代? 4.美军基地是否被入侵了? 5.如何去往月球基地。 我看到克劳斯是机器人之后,我看到篇幅,就知道不对劲,不会这么简单,我想到,关于机器人的信息是苏联人说的,如果信息本身就是错的呢?果然,最后反转。
全面回忆(记忆); 啊,当个布洛贝尔人(讽刺); (排名按喜好程度。)
死者的话;(总感觉刚进入故事高潮,就突然没了。)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六):创意的密集轰炸
本来我是一个不喜欢短篇集的人,但是这本书给我一种享受。我想起有人对刘慈欣的评价,他把很多可以扩展成长篇小说乃至系列小说的点子,奢侈地压缩在一篇篇短篇故事里,对读者进行密集轰炸。这本书就带给我这样的感觉。而且,这本书还给我们带来两部电影《少数派报告》和《全面回忆》。
《冒名顶替》是一个让我感觉有点夸张的故事,成千上万个一模一样的人,简直比丧尸围城还惊悚。结局也让我好一顿猜,到底是不是呢?无论怎样结局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战争游戏》的真相大为处乎我意料之外,那不正是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吗?
《 啊!当个布洛贝尔人 》情节新奇有趣,结局讽刺,但是丈夫的转变感觉不合情理,为了钱变成他最讨厌的样子?不符合前面对他性格的描述啊。
《电子蚂蚁》的结局,有庄周梦蝶之感,到底是谁在谁的世界之中?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七):向预言悖论让步
先说少数派报告,因为自己好不容易理清了逻辑,比起影评应该更像写给自己的备忘录。 首先整个故事里的先知系统,其实不是绝对正确的。它的正确性建立在没人会看到预知结果并试图改变行为的基础上。这一基础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者说除了局长之外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成立的。但一旦局长参与进来,整个先知系统就有了漏洞,只要局长不停读报告,不断改行为,先知就需要用不同时间线预测新一轮结果;这是个永远没有结尾的循环,也是著名的预言悖论;但是只有三个先知,故事中的局长意识到了这个死循环,并用自己的方法结束了这个循环:即履行第三份报告内容。 整个故事让我混乱的原因就在于,当下科幻读物一致给我一种嗜求绝对正确性的印象—系统要是有漏洞就是错误的,应该被替换。然而这个故事恰恰相反,即使系统有漏洞,但只会对一个人(局长)产生漏洞,是可控的,所以不必取缔。 局长最后让步给了预言悖论,应该就是让这个故事不落俗套的一大原因。至于少数派报告这个标题,其实只是拿了错误概念当标题而已,这个概念在故事最后已经被推翻了,不必要纠结。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八):简单有力
《第二类》,改编成电影《异形终结》。没什么环境描写,但特别有带入感,荒芜的末世如在眼前。主人公经历的算是暴力杀戮式的奇点吧。
《冒名顶替》,巧妙的顶替和巧妙的口令设置。
《规划小组》,改编成电影《命运规划局》。这么个规划方法,属于典型的杀鸡用牛刀,但牛刀的操作精度又远远达不到杀鸡的需求。不管是谁在做规划,都得疲于奔命地打补丁。然后,本文的核心还不是命运规划,应该是河东狮吧。
《少数派报告》,改编成同名电影。
《战争游戏》,巧妙地毒害儿童。
《布洛贝尔人》,对孟德尔定律的误读令人发指,女人追逐爱情、男人追逐事业的安排也属上世纪的陈词滥调了。
《死者的话》,设定不合理,动机太突兀。阅读体验最差的一篇,不知道为何要入选。
《全面回忆》,改编成同名电影(两次!)。和《少数派报告》、《第二类》一样,都采用了连续反转的情节设置,为电影改编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核心冲突。
《电子蚂蚁》,山中花树,一时明灭。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九):少数派报告
早上七点钟,闹铃响,但是你被保险推销员拖延了时间,当满怀着老板不会因为你错过早上例会而炒你鱿鱼的期待迈进公司大楼,却发现一楼保安对你视而不见,通常他会跟你微笑着道个早安,而你豪不察觉的轻拍他肩膀的动作竟然让他的肢体变成四散的灰尘,踏上台阶,你背后的大楼墙体开始坍塌,你飞奔向会议室,那里布满了身着白服,忙碌工作的奇怪的人,他们说着你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你是个尚未被堕化的人……
逃跑出大楼的路上,你不禁发问:
这个世界是真的吗?
我是谁?
我是否真实存在?
我的记忆是否出现偏差?
到底哪个人是仿生人?
我是活着还是死了?……
你总算跑出公司大楼,避开那群奇怪的人,你在对面街角看过去,大楼依然完好无损的存在着,春天的太阳照在光溜溜的玻璃上反着暖洋洋的光,一旁有秩序的等红绿灯的人们满脸狐疑的看着你的狼狈模样。
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而有序,你是那个发现了真相的少数派?还是大脑错乱的精神病患?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十):经常产生各种脑洞的人十分适宜阅读
这个作者的银翼杀手之前在影院上映过,作为一个没有看过前面系列的观影者表示……完全不知道电影在说什么,看少数派报告的时候,才发现电影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继承的特别好,不同于阿西莫夫那种对科技发展充满一定程度的希翼,作者提出了很多对科技发展与人性的悲观看法,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角度。
感觉作者大大蛮厉害的,每个故事都给我一种感觉,好像我突然闯入了平行世界的频道,硬生生的看到了一段故事,每个开始都让我摸不着头脑,却很快跟上作者的节奏感受一个个科技时代背景下的故事,作者的笔力实在让人佩服,故事写的十分硬汉,节奏把握相当紧凑,每个故事最后都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些故事看完让人凉森森的,明显对于未来科技与人性充满悲观的预见,总觉得跟英剧黑镜的气质有些相似,荒诞黑色。
很多故事其实也是曾经自己一瞬间的脑洞,比如科技发展到终极,如何判断自己身边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像黑客帝国一样,躺在营养胶囊里面,通过控制大脑感知获得所有假象呢?如此种种,作者的笔力干脆又生猛,看完全书十分过瘾,又觉得后背发凉,好看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