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是一本由郭敬明 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样是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我个人比较喜欢张悦然。喜欢她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态度。
在众人极力自谦自傲的时候,张悦然有点傻傻的说,我想成为一个作家。
我很好奇,我想知道郭敬明团队的人员们将怎样把握这个并不好把握的主题,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图不错,文字华丽,但是没有打动我。或许我不再青春,我想要的是一些实在的东西。表演固然也有价值,但是表演对于读书的人来说,并不是正确的对待文字的态度。
这当然只是我的看法。很多人曾写下,有时候看一本书,不过是为了与一句话相遇。如果抱着这样的宽容,这本书也可以看完。并且不用太用力就可以看完。
但是想走的长远,对待文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既然你卖的是书,而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商品。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二):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
手捧着,还未翻开一页的书,好奇地猜疑缠绕于外的五根橡皮筋有何之用,而四根是黑色,一根是红色。拆下,扉页,让我明了,这是一本不寻常的书。我用了上半夜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可下半夜却无法入眠,我在思考,到底是书中的什么使我仰天叹而泪纵横呢?
这是一本记叙“少数派”的书。然何为“少数派”?书中诠释着——有自闭症患者,有聋哑人,有着LGBT人群,有精神分裂,亦有爱滋病患者,这是在网络上充斥着的本书介绍。不知是谁何时开始,以论理、道德,或以自己为标准或是凭借,认定孰是孰非,如此,人们的歧视、唾弃、憎恨,以至于他们懊恼、疯狂,然不知所措却与世长辞;他们的生活没有光明,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唯一的是在深夜里街边的路灯给予最后的光照。
然本书意在何?是意在声援这些“少数派”吗?是号召我们关怀这些少数派吗?我更愿将其理解成对人权的呼唤。
事实上,少数派并非如此的“少数派”,他们不仅仅是这些所谓心理或生理有“缺陷”的人们,比如,有灾民,有自由摄影师,有杂技演员,有流浪艺人。他们拥有他们的思想——那是伟大的——然而却无法告之于世,因为这种思想会让他们被孤立——可是他们依旧坚持。人心叵测,本来只是少数人的厌恶,可惜社会缺乏对如此人的保障,人云亦云,久而久之,社会开始厌恶这些人群。
通过各种媒介,我们了解与我们不同身份的、极少数的人群,但一旦与他们相亲生活,才发现原来和常人一般,和你同样有喜欢的东西、厌恶的东西,同样有着梦想,为之奋斗的目标;只不过是在一些层面与你有着不同,比如财富,比如他喜欢的人的性别,比如他的器官是否好使,比如他是否喜欢和别人多说话,比如,比如。他们时而一无所有,却坚持生活在阴影之下,倒不如说是早将生死置之于事外,甚至不再奢望他人的同情,因为他们只为满足自己——这不是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物质可以满足的。
少数派们被孤立,他们就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呐喊,挣扎,却依然继续他们的“少数行为”。“变态”、“神经病”、“哑巴”、“脑残”、“妖精”……多少的“爱称”充斥于他们的耳边。然而,或许这只是我们无心地出言,却哪知在他们内心是何种巨大的打击……
我合上这本书,心想自己被辱骂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别人意见不一之时,或许仅仅只是三人行而两人论,自己被排除在外时,其实我们就瞬间变成了少数派。你可能因为一个好奇的想法,被人取笑,可你经受不了,便放弃了,进而再次跟随“主流”。那不过是一时的少数行为,得到的也不过是一时的打击;然而他们呢?每个人都会突然进入“少数派”,我们亦有感受别人的排斥,然而自己却又是如何对待与自己更不同的少数派?
突然脑前浮现一个词——“遗憾美”,真容得住斟酌。
或许这本书不会让所有的人流泪,可我流泪了,我变成了少数派。我厌恶别人的唾弃,可我依旧泪流。
“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到时候,咱们就是平等的。”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三):少数文字与少数人
。。。。。。。。。。。。。。。。。。。。。。。。。。。。。。。。。。。。。。。。。。。。。。。。。。。。。。。。。。。。。。。。。。。。。。。。。。。。。。。。。。。。。。。。。。。。。。。。。。。。。。。。。。。。。。。。。。。。。。。。。。。。。。。。。。。。。。。。。。。。。。。。。。。。。。。。。。。。。。。。。。。。。。。。。。。。。。。。。。。。。。。。。。。。。。。。。。。。。。。。。。。。。。。。。。。。。。。。。。。。。。。。。。。。。。。。。。。。。。。。。。。。。。。。。。。。。。。。。。。。。。。。。。。。。。。。。。。。。。。。。。。。。。。。。。。。。。。。。。。。。。。。。。。。。。。。。。。。。。。。。。。。。。。。。。。。。。。。。。。。。。。。。。。。。。。。。。。。。。。。。。。。。。。。。。。。。。。。。。。。。。。。。。。。。。。。。。。。。。。。。。。。。。。。。。。。。。。。。。。。。。。。。。。。。。。。。。。。。。。。。。。。。。。。。。。。。。。。。。。。。。。。。。。。。。。。。。。。。。。。。。。。。。。。。。。。。。。。。。。。。。。。。。。。。。。。。。。。。。。。。。。。。。。。。。。。。。。。。。。。。。。。。。。。。。。。
我能说我对这本书很失望吗?
明明是那么好的主题,那么好的标题
却写了那么烂的内容。。。
你有真正走进少数人的身边,写下他们的内心吗?
反正我没看出来,也没感受到
《少数派报告》读后感(四):这毕竟不是一本社科类书籍,宽容些吧。
首先声明一下,我绝对不是来替郭敬明说好话的。
没有仔细看读过此书的人的评论,一眼扫过发现好像大家都觉得这书...没有给读者那种想象中的震惊,震撼,或者说是激起各位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悲悯之心。但是各位请注意,说到底这书还是只是文学书籍。所谓“少数派”只是这本书文学创作的一个命题,就像是小学的命题作文。而不是要通过大量的真实的活生生的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的悲惨经历来让大家流眼泪,来唏嘘感叹社会的不公。只是想唤起大家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毕竟不是《新周刊》或者《博客天下》那样的杂志。不是要论证什么。文学杂志而已。如果看完之后能够从中获取养分岂不很好?就像《豚》的后记,你如果不看的话,你会知道白鳍豚的种群现状吗?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的吧。所以不要那么苛刻,宽容些,理智些来看这本书就好,不要把它想象成柴静的《新闻调查》。也不要把它想象成白岩松的《新闻1+1》。文字给你的感触才是这本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