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详谈:杨浩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31 00:4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详谈:杨浩涌》是一本由李翔著作,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详谈:杨浩涌》读后感(一):持续迭代 终生学习

  

这本书读起来挺轻松的,阅读体验如同和朋友对话一般。大概分四次看完,主要的收获还是在前面的访谈。

记下一些重要的体悟:

1 真正的护城河:B端行业效率提升,C端消费者价值创造;其他所谓的资本,都不能成为让投资人晚上睡好觉的护城河。B端行业效率可以体现在上游集采优势,运营匹配效率(建仓、周转),下游获客成本,而其实只要B端行业效率提升了,自然能让利给消费者

2 品牌势能:每年几亿广告砸钱是为了让水一直烧开,不然90度的水不温不火,没法滚。当然,这可不是纯洗脑,瓜子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到毛豆“三包”,本质打的是性价比和售后服务

3 新零售本质在于数据能力建设:盒马全部线上销售,积累的是生鲜大数据,倒逼供应链效率提升,前期养店时间长,大概8-12个月;而杨浩涌做线下,也是为了丰富数据,但他家店更多是线上获客,所以对选址要求更低,但革新了传统,做了智能钥匙柜监控看车记录,RFID条形码跟踪异地还车,数字化停车位强化店铺运营标准

4 认知迭代:杨浩涌提到每次和某大牛聊天,都以双方认知变化为喜悦。真正求智慧的方式,是在任何结论后都加上一句“for now”,只要活得够久,总有颠覆的一天。在非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放下二元对立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持黑白。但啥是大是大非,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详谈:杨浩涌》读后感(二):关于读李翔《详谈—杨浩涌》一书的读后感

  

2021年读的第四本书《详谈—杨浩涌》,去年读了此系列读物的第一本左晖,很期待此系列第二本书会是谁,对赶集网和瓜子二手车都没有尝试体验过,缺乏用户视角的感受,对于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启发我思考的地方。

1、双边效益

属于网络效应的一种,平台上一方的增加,会让另外一方获益增加,从而导致另外一方的数量也增加。正负效应同理。

2、二八法则

20%的商品占80%的销量,先确保90%的体验是同质化的。

3、商业模式的本质

*提高行业效率

*消费者获益

4、行业壁垒

*前端是服务

*中间是品牌

*最后是数据

5、头部优势

这个月拿到的融资2.5亿,下个月就打出去。为的是头部优势,只有具备头部优势才好拿下一轮的钱。

6、沸水效应

水烧不到100度,烧到95度就是浪费。烧到95度只要不继续烧就没了,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烧到100度,只有很小很小的火,水会持续沸腾。

7、企业家的视角

*用户视角

*终局视角

*财务视角

8、创业

创业是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深渊,永远面对不确定性,随时被“挂”。嚼玻璃因为你不愿意去做,而你必须去做,不管害怕不害怕,你都得去。

理论这东西,越高端、越抽象就容易准。跟团队讨论事情,越具体、越场景化,有价值的概率就越高。

“活久见”你虽然有信仰,一定要活久才能看见。

  《详谈:杨浩涌》读后感(三):互为因果的护城河与势能

  

在链家的左晖之后,李翔老师第二本书的访谈对象依然选择了一个低频的行业——车。实话实说,我对于车几乎是一无所知,在翻开本书之前,我对于瓜子的印象仅仅是“一个恼人的电梯广告”。而当看到瓜子和毛豆竟然还是同一家公司的时候,着实让我这个小白惊讶了一阵。

在赶集之后二次创业的杨浩涌,看起来是一个营销高手。他提到的“沸水理论”很有启发性:持续的做广告投入,直到消费者对于品牌形成认知,如同持续的加热让一锅死水沸腾起来。然后就可以减少投入,仅保持这个沸腾的状态即可了。这个理论并不艰深,赶集和瓜子都是这样拉高了自己的品牌首次提及率。但作为一个营销人,心中好生羡慕,因为在一个行业赛道里,一直投放广告直到品牌达到沸点,能够支撑这部分燃料钱的企业,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钱,亦或说资本,我们又一次回到了这个话题上。从访谈的内容上来看,杨浩涌对于资本堆积出来的行业优势是谈不上赞赏的。“由资本开启的战争,最后都会由资本终结。”相较于外卖,打车这种资本参与的野蛮肉搏,他更加强调企业本身的护城河,“资本挑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无法在用户端产生差异化的竞争。”

护城河,这是在本书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一个词汇,也是杨浩涌的创业方法论。在他看来,护城河有三个层次:先是很强的线下组织和管理能力,然后是品牌,最后是数据和算法。这三个词,给人的直观感受上,就是相对宏观的概念。所以杨浩涌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势能。一个企业要形成势能,才能更加安全,拥有更加稳固的护城河。

势能与护城河之间并没有充分必要的推导关系,在我看来,更像是太极的两个板块,互为因果。因为企业具有一定的势能,所以在量上有一个基础的保证。这个量的保证,让企业获取数据,升级算法成为了可能,才能进行后面的精细化运营和管理。于此同时,量的基础又保证了企业能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进行品牌投放,以达到前面所说的“沸水效应”。品牌和数据算法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推高了企业的势能,从而使上面的过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显然,这一套互为因果的理论不能成为一个通用的创业方法论,我们把视角换到一个高频消费的场景就能看的很明显。杨浩涌前面谈资本时候提到的打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行业混战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形成“用户端差异化的竞争”,这就是一场资本的博弈。可是当和平年代到来的时候,滴滴无论在运营能力,还是在品牌,亦或是数据算法上,都形成了同行难以突破的壁垒。资本挑起的战争确实是由资本终结的,可也正是资本,构筑起了企业的护城河。

杨浩涌在访谈中拿滴滴举例,来说明平台模式的艰难。一方面要撬动消费者端,一方面要撬动商家端,如果这两端中任意一边出现明显的漏洞,竞争者就会趁虚而入,整个模型也就轰然倒塌了。滴滴最早期的时候,让自己的员工上街拿着钱循环叫车兜圈子,每一个做平台的企业都经历过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艰难起步时刻。而回到他所说的“护城河”与“势能”,除开手头有一大笔资金的“明星创业者”,又有哪个品牌不是在解这道平衡的难题呢?这不是平台企业的命门,这是所有消费品牌的共同困境。

  《详谈:杨浩涌》读后感(四):《杨浩涌》阅读笔记

  

记录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想想自己在退休后,沐浴在日光下,坐在椅子上翻看这些曾经的记录,这是自己生命的痕迹,也是珍贵的回忆,那么此刻的我,正在记录这些值得铭记的时刻。

采访、记录和研究的目的是对抗遗忘,让后来的人可以做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而不至于陷入重蹈覆辙或者重新发明轮子的怪圈中。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说目的。提问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是激发对方更多的表达和阐述。他/她能够把问题视为一个线索,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好的表达出来。提问是为了更好的激发,问题是思考的锚。

杨浩涌说,构建公司的护城河分为三层:

线下的组织和管理品牌数据和算法

任何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都是提升行业效率的

消费者要因此而受益

放在个体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别人聪明,但别人不坚持,别人坚持,但花费的时间没有你多,别人花费的时间多,但是从来不思考。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复杂系统,那需要目标清晰,坚持去做,不断思考。

你有新车,但你没有二手车;你有二手车,但你没有车后服务;你有车后服务,但你没有线下店;你有线下店,但我比你大、选择更多、价格和服务更好。如果你只有资本,那是最弱的。我觉得竞争优势不能只是资本,团队执行力、算法也是,做得更重的也是,然后你也有协同效应,有生态里的其他成员来支持你也是,所以企业要构建更多的服务。

以终为始,回头走路!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目前的情况是什么?想想达成这个目标去倒推自己都需要付出什么,分成那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需要做到怎样的程度。

创业者应该具有的几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终局视角。就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想清楚它最后是什么样,倒推回来要做什么。终局是跟市场格局相关(个人目标)的。拥有终局视角的好处是,不管是面对竞争,还是面对阶段性的挑战,你都会更加坚定,更加从容,不会去纠结到底是该这样还是那样。 第二个视角是消费者视角。想不清楚的时候,从用户和消费者的角度去看,你就会变得无比坚定。

掌握同样的信息,不同人对于信息价值的发掘是不一样的。

劣势群体往往因为掌握不了必要的相关信息而错过很多机会或者选择的往往是那个性价比最差的选项。

不管是人、货还是场,当你掌握更多数据的时候,你一定有办法比那些掌握更少数据的人达到更高的效率。

向有结果的事和人学习。没有经验,未曾做过这件事,你去问其这件事的相关问题,那可能只是想要借他人之口去说出你想要的答案。就像投资股票,你把真金白银实打实的投进去和你去模拟炒股那是那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陌生——熟悉。你明白感觉的变化过程。当你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周围都是不曾见过的面孔,你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距离感。一周,两周,三周,接触多了,这个人性格如何,是善谈还是友好,爱好如何,基本情况你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了解,一开始的神秘感也就慢慢消失了不见了。

成长的标志是什么? 刚开始做的时候,你见到一个传统零售的人,都会觉得又学了很多新的知识,挺有收获的,因为他说的那些东西你没有想明白,觉得挺有道理。可能到了一定阶段,你再去见这些人,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会让你变得惊讶了。摘录

你在进入一个行业时,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要抬头看,看到整个市场的格局

好的人是借势,厉害的人是造势。造势就是说你利用资本的力量去创造更多的势能;借势的意思是说,你本来就领先,你拿到更多的钱回来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未来的商业是数据驱动的,谁能拥有更大的数据,谁就更有可能成功。

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

不怕大的变化,就怕他不变。大的变化不管是好的坏的,其实都是机会。说实话,最怕的是不变,不变的话新公司很难有机会,

广告市场是一个风向标。你对未来比较有信心,你广告就硬,这是一个信号。广告是蛮反映市场信心的,因为打广告的效果不会一下反映出来,是有一定未来预期的。

万亿赛道其实没有多少。如果你去看会发现,一万亿的话,需要实际人均每年消费 1000 元。用人均 1000 块钱去看,符合万亿赛道的,无非就是教育、汽车、生鲜、服装、餐饮和医疗。这些万亿赛道上的头部公司,都有机会发展到市值千亿美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详谈:杨浩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