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8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一):灵魂的交流
7《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从沙俄流亡到德国,又从德国流亡到美国。不知道为啥对他字里行间的流亡情绪感同身受,很巧的是我潜意识里的自己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所以很喜欢每个平平淡淡的字,语句,文章。然而让我更喜欢的是作者的构思与描写手法,颇有拉美的魔幻色彩。描写一个人死之前短短几秒大脑却构思了一个世界,一个令死亡者可以接受的世界。俄国有这样伟大的作家却只能流亡于他国,是俄国人民的幸与不幸。读书的意义就是能接触到这些慰藉心灵指导人生真正意义上灵魂交流的书籍,而不是被人洗脑的宣传染色。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二):记录想法(更新中)
3月初开始看这本书,看到月中感觉迷迷糊糊,读完这个故事忘了前一个故事,关键看得还很想睡觉。用来记录一些必要点,以防忘记。
《木精灵》
下面一段可以看得出这篇文章绝不是在声讨环境恶化。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当年的俄罗斯,曾是你的灵感,曾是你风月无边的美丽,曾是你青春永驻的魔力!如今我们全都走了,走了,被一个发了疯的检查员赶出家园,亡命天涯。
我怀疑这是有所隐射并且证据确凿。
《这里说俄语》
俄:你是真的恨我。
《声音》
男主放弃了与有夫之妇的恋爱。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三):短篇分篇杂感
上部
1.《木精灵》
给故乡的森林以意识,从森林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从故乡逃离,终究会被故乡的魂魄找上门来。流浪,流浪。
2.《这里说俄语》
哈哈哈哈哈,读完忍不住笑容。第二个故事和第一个完全不同。且不去思量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大段的絮絮叨叨就是俄国的语言风格。虽然不让囚犯谈政治,但是囚犯才不会抱怨伙食不好吧。马丁一家的行动就充满了政治意味,彼佳出于良心的犯事情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喜欢这篇,五星!
3.《声音》
他和她的内心都回荡着爱着对方的声音。他觉得爱着她的现在就是彼此的永恒,而她想永远拥有他。男人总是只想享受现在,防范着可以预见的麻烦,而女人则是错把现在的欢愉当成往后生活的预告。内心的声音不同,乐声总会嘎然而止。
4.《振翅一击》
振臂一呼!
5.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四):勘误
五星是给作者的,不是给此版本的。
今天刚开始看,就发现有错别字。如果还有,会继续更新。
不知道出版社的编辑会不会看到,就先放在这儿吧。
P8 “快快”应为“怏怏”据说要凑140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五):迷失于纳博科夫的描写。
纳博科夫长于描写,介于传统小说与意识流之间的繁复描写,他调弄光线明暗、时间的溯洄逾进、视角内外置换,着墨于色彩与无关之物,呈现印象派风格与感光胶片融合的画面,用通感将易逝的瞬间钉成珍藏标本。当他施展这一技法,就如透过手上小块彩色玻璃,观察一个灰白的世界,所见万物变得蕴藉含情,「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但当他不加收束地使用这写作秘诀,则使我多次失神在那冗长的呓语、纷杂的琐屑和昏沉的迷梦中。
本书包含纳博科夫早期到晚期的全部短篇,这些小说的主题大约是 —— 颠沛流亡的灵魂、怀念故国与旧日、惨淡沦落的边缘生活、浅貌深衷的爱、凄楚的别离。不得不吐槽的是,纳博科夫提起落寞的流亡人士,那些光影斑驳的庄园中的旧时光,时常如怨妇般对苏维埃冷嘲热讽,几乎贯穿这本书始终,很膈应人,他并未忠实于自言艺术绝不与政治挂钩的守则。
整本内容质量参差,风格结构迥异,还有些实验性作品,阅读体验不统一,不能一概而论。最有触动的三篇是《菲雅尔塔的春天》《声音》《倒霉的一天》。
( 短评写不下,发成长评 )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六):最后一本
“时光流逝,她在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沉寂。过去的点点滴滴,真切的小小回忆,都不知不觉消失了,或是一桩一件地消失,或是三三两两地消失,就像一幢房子窗口的灯光,随着人们入睡而逐渐熄灭。”
如此这般轻描淡写三两行带出的画面感,简直处处可见。到底是有多细腻的内心,才能写出如同强迫症患者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从最初在大学报亭里85折买下的艳黄色封皮的《洛丽塔》开始,到后来被湖蓝色《绝望》里对强迫症丝丝入扣的描写震惊得一塌糊涂,再到后来被最长篇《爱达或爱欲》里疯狂的文字游戏癫狂得欲生欲死,除了崇拜得五体投地,我不知道还能再怎么形容这么一个在我出生前就已逝去的文学大家。在我心里他是无人能够超越的最佳作者。理应在墓碑上悬挂诺贝尔文学奖章的唯一人。但他的文学价值又岂止是一块世俗的奖牌能够衡量?
在7个多小时的绿皮车上,终于在陌生人的东倒西歪中读完了最后的不到200页,至此,再也没有未读的纳博科夫的文字了。如果他是追求文学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那么在燃尽的余韵中,剩下的就是我要坚持下去的路。实现梦想的过程从不容易,时刻做好准备,勇往直前直到永恒的彼岸。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七):流亡者
这部短篇小说收录的大部分作品的时间段大部分属于离开俄国之后与到达美国之前,地点多数是在德国。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流浪者之歌。作品大多数描写得对象都是离开革命之后的俄国人,他们大都属于因为革命而被迫离开俄国的人,他们的生活由之前的一种对象安宁满足变成漂泊贫困的,他们怀念过去更多于展望未来。
乡愁,带有被赶出家门的人的那种愤恨,集中体现在《我们这里说俄语》这一短篇中,我觉得这也是全书最有构思的故事——驱逐他人出国门者也被他们人困于国门之外。受害人的身份对调过来,精神上的折磨,无处为家(无家可归)与四壁为伴(无法离开)的错位对比,这是充满讽刺的报复。
全书基本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写照,充满不安,实在只能从文字上去理解,无法真正做到感情上的体会,际遇的不同。大部分的短篇都不存在很强的故事性,以抒情为主,没有太多出人意料的情节,总体是淡淡的哀愁和不满。全篇最打动我的,是风景(景物)的描写。纳博科夫对颜色和光线的描写虽然少,但是每一出现我都觉得非常具有艺术的视觉效果,像文艺片的慢镜头,纯粹的艺术感,在《倒霉的一天》里有较为集中的体现。。虽然,我都不能断定这些效果对小说本身的发展有何作用,但是“美”就足够了。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八):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书评
多篇小说间,有情节的重复,比如:亲人重聚,结尾有人突然死去,决斗,情场失意的男子等。但是还是体会到了纳博科夫文字的美。 印象极深的一段是,描写透过七彩玻璃碎片组成的窗户向外望时,每种色彩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让人怀疑纳博科夫是否真的有站在这样的窗前朝外望去。
纳博科夫的小说结尾常常有人突然死去。主角突然陷入自己的意识或臆想。比如参观博物馆那一篇。
也有一些温柔惆怅的时刻。比如主角在角落里等待自己心爱的人,最终无功而返;最终自我安慰周围世界中的一些快乐。
还有分散多年的亲人重聚的场景。儿子见到母亲,弟弟见到哥哥。被拜访的人似乎都坐立不安,对于这多年后的重聚不如预期的欢欣鼓舞。
经常会有决斗的场景。 被妻子背叛的丈夫向情敌发起决斗挑战,却在决斗前落荒而逃,躲进旅馆,在旅馆中幻想情敌临阵脱逃,妻子回到自己身边。 儿子意外发现父亲要与他人决斗,坐立不安。最终发现决斗完父亲安然无恙,情绪崩溃
还有很多单恋或者被抛弃的男性。有为妻子出轨而决斗的丈夫,有年少分手写信。魔术师的妻子不堪忍受丈夫日常生活中系法的戏弄,故意出轨侏儒来报复丈夫。不想侏儒竟信以为真,并最终送上性命。 有很多对于景物的描写,其中当然不乏对于蝴蝶的描述。迷恋蝴蝶翅膀的花纹,前肢,触须。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九):无关紧要的悲欢
关于上册
三个时间段的读后感
(一)刚开始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本书。 有的篇目像小提琴舒缓而悠扬的篇章缓缓流过心上,有的如同色调温暖极易融化的黄油,甚至有的像天上不知何时闪现又何时消失的流星。 很奇怪,每个篇目都不一样,像是织布机随意摆动织就的纹理,没有道理却又有独属于自己的韵律。 抽象的感觉难以形容,我尽力想把它传达出来,但语言却显贫瘠。
(二)大概读了一半? 我看到作者在书中写: “人的悲伤欢乐也许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阴暗和光明可以同时在一个大活人身上上演,多少琐事可以和谐共处于特定的某一天,特定的某一时刻,共处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别无二致。” 我想我明白了一点作者想要展现的东西。 这几个短篇里,有失去儿子的父亲,有失去妻子的丈夫,当他们的悲伤于纸上铺展而开,那种生命的不真实感仿佛浸透了生活。然而一天之中,一刻之内,一切并不会因你的悲观停滞,时间仍在固执地前行,你与各种琐事同处于一个空间。
(三)读完了 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把这本短篇小说集子读完。 读完一看,还有一本(下)等着。 里面有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大部分小说叙事性不强,而且偏意识流,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读下来真的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但是无可否认,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是这趟旅程不虚此行。纳博科夫如同一位魔术师,通过文字的组合将各种抽象的情绪、变幻的景象、荒诞的境遇铺展开来。你会惊讶的发现,那些作者本人所见的瑰丽景象,真的借由文字媒介于读者脑海重构,多么奇妙的链接!
下现在还没开始读,我要缓缓。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十):下定决心要自sha的人就是一尊神
北京—华沙,看了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
其中的一篇《振翅一击》,看了三遍。
一个英国男人因为结婚七年的妻子出轨后suicide,抑郁了半年。妻子死后当晚他就想艳遇复仇,没有机会。
半年后,想zisha的他滑雪时遇到一个滑雪很棒并时刻绽放快乐的女人,就住他隔壁,却依然没机会和她发生什么故事。
一晚,他回房间时发现女人房门上插着钥匙。
他当然进去了,睡着的女人被惊醒,冲出房门,男人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大天使从窗外闯了进来。
关键就在于,那天使的样子被纳博科夫写得像要猎艳或杀人的恶魔。
缠斗过后,他把天使锁在衣柜里,和那女人在自己房间过了一夜。
依然什么也没发生,女人平复惊恐后睡着了,而男人写了一晚遗书。
第二天,男人醒来发现女人不见了,也不见柜中天使的综影。一切像一场梦。
滑雪比赛开始,女人依然是不可思议的欢快样子,从雪坡上“带着一声温柔的口哨声,她从蹦床上腾空而起,向前飞去,挂在空中一动不动,钉在半空中的十字架上。紧接着……”摔死了。
男人和一个言必聊圣经、希望男人zisha时自己能在现场的朋友一起诡异的上楼了。
故事结束,诡异吧?
看了三遍,就是想知道纳博科夫是怎么想的。
然后找到标题中那句话,再加上相貌的描述对比,我猜,那个大天使就是那位对神无比忠诚的朋友,的内心物化。
我竟然,把纳博科夫的文学当成神学和哲学来拆(猜)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