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3 02:4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的读后感大全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一本由唐晓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精选点评:

  ●有趣。

  ●行文故作口语化,显得很啰嗦,又混杂着大量专业名词和史料原文,估计孩子是不会喜欢读的。

  ●封面就喜欢的不行 给孩子的大世界观

  ●前面几章特别好,对我来说就是把实际地理与我们从小在书本上感受到的那个中国联系了起来,后面几章太一般,对成年人来说太显,但小孩子又不一定中的会阅读兴趣

  ●显得不是很有条理,感觉有点拼凑痕迹,但作为青少年(15岁左右)的课外兴趣读物还是合适的。

  ●念初中时地理课,不愿记、背,考试不及格。九月去四川,选来选去,挑了这本书一同旅行,当是补年少时的地理课~

  ●给儿子买的书,自己先看。 当散文看,还是可以的,比较散碎,通俗易懂,一天看完。

  ●缺少趣味性。

  ●带着目标看书果然很快,一个下午简要翻完了。以唐老师的书,接受信息是有门槛的,有些地方孩子看不懂,看得懂的又觉得说的浅了。对我来说是新视角,以后旅行结合当地情况读一段应该蛮有意思的

  ●历史地理通识读本,干货不多。看历史结合地图效果更佳。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一):历史与地理的结合

  只要能认全字,孩子就可以读了。年纪小点孩子的读的时候,大人可以陪读,帮助解释一下。

  这本书大人也可以看,简单易懂,又很有意思。想简单了解历史的,或是入门推荐一下。历史发展往往跟地理是分不开的。

  本书通过地理和历史结合,不同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特别推荐给孩子看,能帮助引起孩子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二):适合成人看

  《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说是给孩子看的,然而读起来并不轻松(毕竟我还只是个宝宝呀),不懂得什么叫“道德隐喻”,也无法体会“兰生幽谷”。作者自己也很矛盾,前面还在说:“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些诗词很快就会学到”,过几章又忘了:“我们都学过一元二次方程”。

  除了不切题以外,本书拥有社科类科普读物的全部优点:有用又有趣!本书为我脑海中残存的一点考古学知识做了订正,让我在读历史时不自觉地关注地理背景。

  同时,本书拯救了我等等等的旅行时光,并激发我开始做旅行图文笔记。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三):94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 作者是诗人北岛的朋友 北岛曾建议他写一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说的到底是地理 地理的历史部分。通俗的讲 就是在一块土地上 自然状况的历史 以及由于自然状况影响下所发生的人文历史 就叫历史地理。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 从早期的部落 华夏文明六大发源地的六个文化区所组成的文明核心区 到中国的长江黄河。 长城内外 早期按照天然山川划分的区域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的力量不断增大 相较于自然来说 人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统治上的地理区域划分。从禹迹九州到五服 再到后来秦朝的郡县 直到明朝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都是很明显的证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然环境下 天然的山河会把人群隔开 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语言 饮食习惯 服装特色 产生交通 建筑 宗教 军事防卫等各种文化的不同 他们都是在地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完整有机体。随着文化的发展 文人墨客也在山水游乐中留下许多诗文轶事 印证了地方特色的同时 它们都成了人文历史地理的一部分。 自然山水划分的自然区域 在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强烈的文化而认同 是和谐的 但是在群体与群体之间就容易发生争端。历代统治者都将行政区划划分成犬牙交错的状态 形成一种相互间的牵制 赢得国家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自然历史地理和人文历史地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适用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完整 人文地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的。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会产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上 中西方建筑又会因为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的不同而表现得截然不同 中国皇城的天圆地方和希腊高高在上的帕特农神庙 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讲地理不能不讲地图 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地图是刻在木板上面的。历朝历代对地图都很重视 行军打仗以及疆域划分都离不开地图 但是中国的地图精确绘制一直到清朝才有一些实质性的发展 归功于对西洋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康熙帝。在他统治期间 最大的中国地图 皇舆全览图成图。 地图不仅仅客观地反映了地理方位 同时也是人们看待事物独特的视角下主观的表达方式。比如一副世界地图 中国美国和联合国所画出来的样子 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学好了历史地理对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明了一个地方什么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在经济基础上产生争端的时候 解决争端的方式 包括战争会在什么样的地理形态上发生。换句话说 有些事情就不可能发生在别处 因为别处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比如草船借箭就只能发生在吴越水乡而不可能发生在秦岭一带。 从阅读方面讲 本书是框架型的书 有了这样的底层框架 在上面如何建设和装修都会心中有数。因为每本书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相应地被安放在这个框架的特定位置不至于成为一盘散落的珠子。

  ——Susan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四):《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

  地理作为学科来讲,我一直学的不好,常识方面亦然。

  抛开偏专业方面的知识,单就国内国外的山川地势、海陆接壤、位置关系等自然、人文情况我也是一头雾水;我喜欢看历史,而历史的学习与上述这些知识密不可分,相关知识的缺乏,在我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

  由于基础差,再加上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是个孩子,于是就选择了这本看似“初级入门向”的书来做启蒙。

  不过看完之后,感觉的确很符合书的名字……虽然也有一些我并不掌握的内容,但我所急需了解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太多。

  下一步还有几本地理相关的书要看,慢慢学习吧。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读后感(五):为孩子也为父母,补上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这一课

  木子/文

  小时候吃荔枝,印象最深的是听大人讲“妃子笑”的故事——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欢心,命令用快骑千里传送荔枝,让她在北方京都仍然能吃到新鲜的南方荔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首诗画面感如此之强,经母亲一句句讲解,眼前立刻浮现出一骑绝尘快马冲进长安城的景象。从此,这首诗连同“妃子笑”这个名字,成了我对唐朝的最初印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进入中华文化浩瀚宝库的领路人,确实是功不可没。

  当然,只从这个角度了解中华文化,似乎还是太单一了。童年的我对这个故事还有很多好奇,我想知道,那时从产荔枝的南国到京都长安到底有多远?快马要跑几天?据说要日夜不停地跑,那马累了怎么办?换马换人,是谁在路上等着信使……这一连串的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解答。大人们热衷于让我们背诵古诗文,给我们讲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故事,但很少带我们看地图、讲故事真实发生的场景,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日后我只对文学情有独钟而觉得历史和地理索然无味。

  长大后,读到一些对这个典故的考证,才发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很考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储备。首先,从哪里采摘的荔枝?当时盛产荔枝的有广东和四川,广东岭南荔枝更有名(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此佐证,你看,又是诗!),后人一度认为杨贵妃吃到的荔枝产于那里,但后来经过地理测算,从岭南到长安两千多公里,再快的飞马也要十来日方能到,荔枝早就不新鲜了。而从四川的涪州,也就是今天重庆的涪陵地区到长安将近一千公里,八百里加急应在两三天内到达。这才发现,读历史,还需要从地理上去认知真相,这样才能还原事件现场,读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历史。

  至于执行递送任务的驿传系统,那更是一套复杂的组织结构,关系到疆域辽阔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国古代的驿传系统很完善,保证了庞大的社会体系稳定地运转。这个系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初步成熟,到唐代,与境外各国的交流频繁,对交通的需求日益上升,驿传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在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倒没有考证“荔枝道”的细节,但是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汉代一处大驿站的遗址复原图,这是在甘肃敦煌市发现的,叫悬泉置,是一座方形小城堡的规模,遥想当年,这里接待了多少丝绸之路上的行者,连接起广袤大地上的交通和政治经济繁荣。

  一个“妃子笑”的故事引出这么多史地背景知识,而这往往是我们忽略给孩子讲解的知识体系。说起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除了能屈指数出多少个朝代、多少个历史人物,如果还能讲一讲华夏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作为大地域文明是怎么大起来的,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差别是如何形成文化风俗的……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最核心部分,是我们认识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路径。为此,北大著名历史地理教授唐晓峰先生专为青少年撰写了这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作为了解华夏文明的入门读本。

  这里的“历史地理”,指的是历史中的地理,它今天已经发展成一门学科,是研究文明的一种方法。它并不是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地理上“复盘”文明发展的历程,把华夏历史的推进和演变,汇聚在辽阔的大地上,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中,呈现立体的和动态的中国历史。经过这种方法的连贯,许多以往略知一二的文史知识就变得完整和丰满了,进而构成我们对中华文明认知的体系。

  翻阅这本书,会发现地理一点都不枯燥,大地上发生的故事都是有生命的。比如知道禹迹、九州是华夏的代名词,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原来它们代表了早年华夏的地理范围,九州顾名思义就是华夏有九个州,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区。“州”这个字从甲骨文起就有,指水泊中的陆地,那就是古时候人群的居住地,所以古时地点都以州命名。

  而“州”周边的那些水泊,也沉淀着很多故事,著名的如华北平原上的“梁山泊”“白洋淀”……这样一来,九州就不只是一个枯燥的地理名词了吧。再比如,围绕着另一种标准,还有一种分区方法:五服。那是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

  “五服”表现了古代人的地域价值观:中心具有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观体现在整个华夏文明史中,你到今天还能感知到。还有,山水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文化,中国人的地理知识里面包括一个美学角度的概念:名胜,这与当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相关度。

  如果你对这些知识点或者这套话语体系还比较陌生,那么,确实应该补上华夏文明的历史地理这一课了。而且,引导孩子进入这个认知世界尤为重要。让孩子们不仅仅从文学中认识中华文明,还要从历史的源头、从华夏大地开始他们的知识之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