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提奥》是一本由[荷]文森特·梵高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1-2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一):明亮是他的主题
上下册拿到手上沉甸甸的。
刚想打开封面,发现原来是书在里面要抽出来的。
感觉就像从某人书桌上抽出一本他信守堆放的那叠书中的一本一样。
看着烫金的封面,决定好好保存,不要压坏了封皮。
书本身的装帧很别致,
表面的朴素与内部的华丽形成强烈的对比。
打开首页,
全页上方一副明亮的画,定下了明亮的主题。
特别的,
梵高与弟弟各自的文字用不同的颜色给出。
贯穿其中的点评又以另一种颜色呈现。
不得不提下这点评,
贯穿其中交代了时代背景与梵高及弟弟前后的境遇。
让相同的文字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
是本好书,
可见编辑的用心与认真。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二):评测 | 来说说为什么这么多关于梵高的书里面要推荐这一版吧
写这个评测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位豆瓣的朋友发豆油问为什么推荐188这本。和88的梵高手稿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梵高迷,的确是买了不少关于梵高的书,可能之后我要拍个照,证明一下。
市面上有很多种梵高书信、亲爱的提奥、梵高画册,梵高传。
梵高书信,大多都只有梵高的信件本身,中英文的都有。黑白印刷,没有图或者少量的图。
对于这类书籍,不了解梵高背景的人,读了可能还是不了解。因为这里只有梵高写给弟弟的信,弟弟回给他的信,他全部丢失了。并且有一些时期的信,梵高的弟媳也没有公开。所以这种,对想了解基本面貌的梵高迷,不是很推荐。
然后就是其他人写的梵高传,比如渴望生活这一类。这种就是其他人眼里的梵高。客观性和真实性,稍有折扣。
很多人提到的88的梵高手稿,它的主题是分析梵高绘画风格的发展了。相对来说,更加偏重技法。
推荐188这本,因为这个版本就是梵高博物馆出的一生中要书信的精选集,在书信之间,梵高博物馆的专家解释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梵高有什么影响,串联起了梵高的一生。 相对来说就是很可观的事实呈现,而不是其他人臆想的梵高的一生。 然后里面的图就是随着书信提到的画配的。
这就和梵高手稿的主题很不一样。
然后从内容量来说,亲爱的提奥里面排版更加密集,内容更丰富,梵高手稿就相对稀疏,其实内容没那么多了。
个人来说是觉得亲爱的提奥更适合想要了解梵高一生和大致画图轨迹的一般读者。当然也有出版物里面会有的一些小瑕疵,但整体而言,对喜欢梵高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会很喜欢的。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三):是因为他爱艺术,还是艺术爱他呢
《亲爱的提奥:梵高传》 100%
你知道一个焦虑、沮丧、疯狂的疯子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么?
他写:
「 外面是蝉在歌唱,几乎要爆炸,叫声非常刺耳,比蟋蟀的叫声要大十倍。烧毁的草地展现出可爱的古金色调,南方最美丽的城镇也伴随着曾经骚动的梯田成了没有生气的城镇。事物在减少和衰落,蟋蟀也遵守着苏格拉底的规则,它们肯定是在用古希腊语歌唱……」
「日本的绘画中有一些岩石、小树和遍地的野草。有时自然是华丽的,秋天的色彩是辉煌的,绿色的天空与黄色、橙色以及绿色的树叶相互映衬,蓝紫色的土地上是枯萎的野草。但雨水又给一些植物带来最后的一丝活力,它们开始绽放一些蓝紫色、玫瑰色以及蓝黄色的小花。让人悲伤的是不能把它们画出来。」
「我现在仍然在画星空下的柏树,这是最后的一次尝试。夜晚的天空,月亮没有散发光辉,纤细的眉月从地球投射的阴影中出现,一颗星星空中闪耀,你是否喜欢深蓝色天空中云彩间玫瑰色和绿色的柔和光辉呢?路旁是高挑的黄色竹竿,后面是小旅馆浅色的窗户,还有一棵非常高的柏树,非常直,也非常阴郁。」
「 我被广阔的平原所吸引,它映衬着山,像无边的海。微妙的黄色、嫩绿色与蓝紫色的耕地和杂草地,盛衰有常的绿色豆科植物,天空下的一切都是精妙的蓝色、白色、粉色和蓝紫色。
画这些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非常平静了。」
这些段落写于1989年,梵高开枪自杀前的最后一年。
他倾诉他书写,他毫不避讳自己精神上的重大痛苦与疯狂,但每每写到看到的风景,画出的风景,字里行间都是抑制不住的温柔。
是因为他爱艺术,还是艺术爱他呢?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四):活着的意义
那样崇拜他的画,并一定会崇拜他的人生,原来再伟大的人也和任何人一个平凡人一样,挣扎在孤独与彷徨中,《梵高传:亲爱的提奥》中说,我惟一焦虑的是,我怎样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有用?难道我就不能目标专一,做出一点成绩吗?在决定要做一名画家后,他在画上写下自己的孤独,他感叹:我聊可自慰,我的生活终究有了一个目的,我承认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做点什么?在我心底有某种打算,那么下一步怎么办呢? 梵高没告诉我们怎么办,他所做的是行动,大量的做画、学习,在画《夜咖啡馆》时为了观察夜间的徘徊者和自己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改在白天睡觉。真实,脚踏实地,他的成功来源于一步一个脚印。他说,要把握事物某一特征并能掌握其最基本的真实,就必须像我现在所做的,在同一视点画它三次。就像面对一座花园,要想掌握这里各种事物的真实特点,必须长时间地观察并描绘它们。在做《寝室》这幅画时,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我将整天反复画这幅画,可是你会看出,这一观念有多么单纯。从这些书信中,我惊讶于每幅画的完成,经过了反复构思、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参考、长时间的思考,然后是日复一日地在大自然里习作。《橄榄园》就是这样完成的,在致提奥的信里,他写道,这个月我一直在橄榄园画画。他们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画出来的园中基督对我触动很大。。。在这严寒但太阳光却强烈的日子里,我从早到晚一直在果园里忙碌。 从过去到现在痛苦也许是共通的。梵高写道,不管绘画怎样令人生厌,不管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怎样不顺利,如果谁选择这种手艺并热情地去探索它,他便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忠实可靠的人。社会使我们的生存朝不保夕,从而使我们显得软弱无力。。。即便是梵高,他本人也在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所以我们也是这样的痛苦,亦不足为奇。。。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五):梵高传
上下两册,一暗一明。读完后就好像自己跟着他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孤独,他的穷困潦倒,经受各种疾病的折磨,自己的作的画一直得不到画商的青睐,但也不愿意为了能够卖出去,就妥协自己,但即使这样,在他的信中提的最多的还是我要工作,不停的工作,把所有的是都用来工作,是对绘画的疯狂的热爱,才会把磨难都不放在眼里。在这些信里,他不是伟大的画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着生活,为着能够画下去,有着各种烦恼的普通人,拼着命去画自己想画的作品。同时他又有很好的绘画审美,有自己喜欢的、敬仰的画家,并努力想向他们靠近。了解画家非常多,同时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专业学过绘画,但从没有停止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但他最幸运的是有一位一直不离不弃支持着他的弟弟,没有他就没有梵高吧,提奥是他的弟弟,默默在背后的支助者,是艺术上的倾听者,是烦恼的诉说着,即使有过几次大大的争吵,观点不同,但提奥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依靠着他的哥哥,从这里来看,梵高不是孤独的,是非常幸福的,毕竟一生有几个可以为你做到这样呢。
前期的梵高想做的是一个农民画家,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人等,这个时期他的作品,色调都是有些灰暗凝重。去了巴黎,了解了印象派画家后,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色彩的应用一下子就是飞速的发展,明亮、鲜艳成了这时期作品的特点。当翻开下册,眼睛都为一亮,后期的作品越发成熟,对色彩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看着那些作品越看越感觉是享受,越是惊叹,画中呈现的是另一种理想的世界。最后突然之间中断了自己的生命,有些突然,又觉得是必然,结尾在惋惜难过中合上这本书,这几天看着盛开的越来越灿烂的油菜花田,枝头鸟儿们的欢唱。偶尔间青蛙的呱呱声,在春天里渐渐醒来的乡村,我想如果梵高在,他会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六):人人生而有翼,为何你我只能匍匐前进 ~评梵高传
大家都爱梵高,在梵高死后。其活着有多边缘化,死后就有多强的聚光性。
我不懂画,但我也爱他的向日葵、星空和花卉作品。我喜欢色彩,我也最喜欢黄色,然后我觉得那星空是宇宙。我对梵高是全然的崇拜。
这是梵高生命燃烧的轨迹记录,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在与生活的挣扎中活出生命的绚烂。梵高尽管是生活的失败者,对此他自己心知肚明,甘心情愿,但却是生命的最好提升者。从对生活专注且深入细微的观察中,他体验捕捉到了生命的饱满。他似乎全然舍不得浪费精力于生活中“谋食”,而只是不断地观察世界,观察生命,从而“创造世界”,“创造生命”。
这本书,关于生活,梵高的凄惨有目共睹,没啥说的,当代人都是千年狐狸了,看到那样的一生,善良的能给个叹息;
可关于生命,这本书对于被生活弄得千奇百怪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倒是有满满教育意义。那都是他生命的积淀~“不断朝“成为诚实的人“的目标努力是对的,但你必须明白,要做到这一点,你得首先成为“崇尚内在精神的人.......重返自己的工作,不再困惑与动摇“(第37页),“只要埋头苦干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第391页)。梵高是被生活的泥沼淹死的人,但在死之前,完成了生命的飞翔;我们大多数苟活到终的人,是被生活吓着了,被欲望诱惑,被恐惧与贪婪裹挟的生命只能在生活的泥沼中爬行。
这是本面向大众读者的书,关乎成长,关乎生命。意义在于再一次警醒你我审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本面向所有已在和正在走向绘画者的书。书中记录了梵高关于为何以及如何绘画的大量阐述~ “我自己并不追求让它们更能取悦于人,或者表现的效果更丰富。我追求的是表达更严肃,更阳刚的东西。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143页)。这也许就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和画匠的区别,这也是生命和生活的区别。这本书信集更是有其他艺术鉴赏类书籍的作用,但比它们更高明的是他从生命的高度,从包含文学在内的多种角度揭示了如何鉴别、欣赏与热爱艺术。
我本来对梵高之死耿耿与怀,梵高的画在其生前已经得到认可,但是他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窘困的生活和大强度的作画耗尽了他的生命力,那些明知他的价值却故意贬低的人是卑劣的,尤其是他的医生。作为梵高的崇拜者,我想痛斥猎杀了梵高的人性的恶来缅怀安慰忧伤离世的灵魂。那但看了这本书,我改变了看法。人性善恶都是跨越空间超越时间范围的永存,不能说,因说不尽。我不懂画,那没能通过画看清楚的梵高在这本书遇到了。他是那个没有喝下有着疯狂之毒的生活之井水的人。现实中他是那个被生活所抛弃的人,事实上他是那为数不多的与生活的战斗中胜利的人。这本书信集让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七):永远的文森特•梵高[纯文]
永远的文森特•梵高
《亲爱的提奥——梵高传》一书,主要录取了荷兰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从梵高的信件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凡人形象。书的最后,提到梵高在弟弟提奥怀中长逝后,提奥悲痛欲绝,在巨大的悲伤下,第二年也紧步哥哥的脚步,抑郁归去。足以见,兄弟二人是多么的感情至深,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连接?
本书,图文并貌,配以信件中提到的各幅绘画作品图片,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梵高一生的心路历程与艺术经历。再次,要格外感谢译者的细致工作与不懈努力,呈现出了此书完美的样貌。在书中,译者不失时机地插入了对信件背后生活背景的总结,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寥寥数笔,便交代出了梵高人生里一段又一段的际遇。
一般人心目中的梵高形象是疯狂的,那么到底梵高是不是一个冷血的疯子?让我们走进书中一起去聆听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去走进梵高先生的内心世界吧?
小时候的梵高,和你我一样,一样地活泼调皮,充满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天真。长大成人后,梵高开始从是的第一份工作是艺术品交易公司的职员,他便从此开启了一生与艺术的不解之缘。在工作中,梵高不断加深着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同时也开始了对宗教的信仰和狂人崇拜,甚至后来辞去交易员工作后,当了一段时间的牧师。在他放弃成为牧师后,他再次重新选择了生活的方向,这一次,梵高先生决定以后以绘画谋生。
书中最令人感动与心碎的故事,莫过于在他开始艰难谋生后,第一次经历了情感的“炼狱”,何以言之?当常人在“不!不行!绝对不行!”的表白拒绝后,一定会识趣离去,而炙热的梵高先生却一直深陷在这痛苦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加上生活的贫困压力和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向往,文森特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情感的重击,而面对现实,他却是:
“继续爱她,
直到她也爱我。
越是见不到她,就越是思念她。”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单恋对象的有力拒绝和亲人的一致反对和极力劝说,甚至连父亲的责骂也未能让他放弃执念。这样的人,会是早期的精神病人吗?有谁能知道,时间,能否冲淡梵高心头的一切悲伤?引用梵高先生自己的话作为答案: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谁说了算?道理还是我?是道理为我而存在,还是我为道理而存在?我之所以会不讲道理,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无论我的行为是对是错,我都没有选择。那面该死的墙太冷了,我需要女人。没有爱,我不能、不要,也不必活下去。我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充满激情的男人,我必须有女人,否则我就会冻僵,变成石头,或者说,我就会被击跨。”
……
文中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读者去发掘,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阅毕此书,掩卷而思,如若我有上帝的能力的话,一定让我可爱的文森特 梵高先生重新来过,啊,可怜的人,少受些折磨吧!可转念一想,我又怎么能忍心去打扰他呢?天空之下,谁不都是在默默叙写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呀!
静静的聆听,静静的欣赏,梵高星在夜空里闪烁着微光。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八):亲爱的提奥,你永远的文森特!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村子,他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流产了,他是第二个孩子。他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最大的弟弟叫提奥,和他一样红头发、蓝眼睛,只是体形偏小。文森特的父亲是牧师,而他选择的职业和父亲没什么关系。在他四伯父引荐下,他在16岁就成为了一家艺术品交易公司最年轻的职员。在他工作三年后,他开始给他大弟弟提奥写信,提奥陪伴着梵高度过了人生的关键时期。
书中的第一封信是文森特的回信,只有简短的三段话,表达了对弟弟提奥的关心和不舍,同时也隐约流露出自己最近心情郁闷,但成熟的哥哥依旧对弟弟送上最亲切的问候。
第二封信来的晚了些,时隔三月。文森特先是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获知弟弟进入和自己相同的行业,而且是同一家公司。这让文森特十分欣喜,但这封信也只有简短的两段话。信中提到自己要和弟弟经常写信才行。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就好比现在我如果有个弟弟,和我一样学的计算机专业,我也会有很多话跟他聊。只是那时通信不发达,没有QQ和微信,也许书信是交流想法最好的方式吧。
第二封信后面是一大段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这个让我有点懵。此时我才看到第五页,时间是1874年1月。我翻了下着第二本书的尾页,最后一封信是1890年,也就是说这后面的26年梵高一直在坚持写信,由此可见他对弟弟妹妹是关心备至。
看到第三封信,我体会到了文森特在新年到来的喜悦心情,他很高兴能收获弟弟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喜欢的画家如数家珍,就好像我以前对数码的痴迷,能够说出各大厂商和产品型号一样,所以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写在这里。我想,在痴迷的喜爱事物的程度上,我或许和他有些类似吧。后面我将会挑选一些特别的书信,写下我的读后感。
文森特有段时间很迷宗教,在信中说自己全家都是基督教的信徒,他妹妹都说他虔诚过了头。在这段期间的书信中,大多都是关于圣经和教堂,很少提及画家和艺术。这些让他渴望和他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牧师。直到他搬到了阿姆斯特丹后,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开头就提到石版画,以及他房间里面的悬挂的作品。他有两个好习惯,一个是散步,一个是阅读。阅读他会写很多笔记,梳理学过的内容,并且将自己读的书推荐给提奥。一年后,他放弃了神学学习,开始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向,因为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是永恒不变的。新的一年并没有让父亲理解自己的行为,还让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变得糟糕,这一年和亲爱的弟弟提奥书信断绝了。可即便如此,提奥的来信依旧会让文森特心情好转。
1879年,文森特放弃了成为牧师的想法,决定以画家的身份谋生。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文森特的绘画技巧突飞猛进。在1881年的夏天,他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他的表姐。他的表姐已是孩子的妈妈,即便如此,文森特还是按捺不住对她的感情,向她告白了,然而事实如同她的口气一样冰冷。即便如此,文森特还是死缠烂打,最终导致自己在亲戚中臭名远扬。文森特的单相思是执着的,并且表示自己只会爱她一人。后来文森特去找了她表姐,得知表姐躲着他去了别处后,发现在自己的行为和道理之间矛盾了。随后的书信中没有提到他表姐和女人。后来他去了海牙,专心研究绘画技巧,在这里收获了良师益友。后来他和一名画家意见出现了分歧,导致他们之间关系变糟。后面他的生活变得窘迫,需要弟弟提奥给他寄钱。与此同时,他和一名叫克里斯蒂娜的女子在一起了,与她相依为命,并且考虑到要和她结婚。克里斯蒂娜不嫌弃文森特穷困潦倒,文森特也不嫌弃她怀孕带疾。直到孩子的出世,文森特依旧怀着喜悦的心情。接下来的生活,文森特和其他画家的交流越来越少,更喜欢和大自然交流,期间他会把自己的心得写给提奥。
到了1883年8月份,文森特感觉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可能活不过十年。所以他要在将来剩余的生命中抓紧时间,多为世界留下自己的画作。后来文森特和克里斯蒂娜分手了,他把原因归咎于克里斯蒂娜软弱善变,只听她专制的母亲的话。和弟弟提奥的关系也变得恶化,因为他觉得弟弟好像父亲二号,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写信,只是写信的对象由弟弟提奥变成了他的朋友范拉帕德。由于生活依旧窘迫,不得不依靠弟弟的救济改善经济状况,文森特在1884年10月又跟弟弟联系了起来。
文森特的判断没有错,所以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自画像,和大名鼎鼎的《星空》。在书的最后,说梵高是用枪自杀。和网上推断的一样,我也觉得他的死有些奇怪,不像是自杀,因为想他这样写了一辈子信的人,是不会连遗书也不写的。对此我和他的画家朋友们一样,对此感到惋惜。还好他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这些都是无价之宝。还有那一封封真挚的书信,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画家平凡的一生。我始终觉得,梵高是一个固执的人,他人很难撼动他的想法,即便曾经沉迷于宗教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上,即便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道理向左,但他还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艺术的追求上永不止步。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做不到他那样创造伟大的作品,至少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两个好习惯,一个是阅读,另一个是写作。就像我现在写这篇书评一样,随着一页页的翻过,不知不觉随着指尖,静静的淌出我的感悟。也许我也该想他那样,定期给朋友亲人写信,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信息发达的时代,信就变得尤其珍贵。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信息孤岛,那么连接起来就是一片大陆。相信看到这里,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物超所值。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九):见字如面——真正读懂梵高
“他就像是一株过早发芽的植物,经不起霜冻,于是在寒夜被连根冻死。”——1882年9月3日,星期天上午。 这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他提到另外一个职业画家赫拉德.比尔德斯的时候写的话。他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有忍不住心酸想哭的感觉。尤其是在被梵高字里行间的坚持和激情所打动的时候,我总能想起临近他人生结局的最后杰作——那幅麦田上的群鸦。那天他中了一枪,是怎样忍着剧痛踉踉跄跄地回到住所的?最后又是怎样昏昏沉沉,痛苦地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的? 悲伤的结局早已预知,当我们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看待一个“疯狂的天才”的挣扎的一生的时候,难免不生出一种悲壮感。
【如果你只听说过关于梵高的只言片语】
梵高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画是全世界最贵的。我在高三看的第一本人物传记也是关于梵高,但是那篇传记远没有这本《亲爱的提奥》来得亲切,第一本传记没能让我真正了解他。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没能让我了解他。
他在我心里依然是一个偏执的疯狂的天才画家。可能“疯子”“天才”“画家”这种有冲击感的又简单的标签,依然构成了我对梵高的认知的全部。
但真正地让我了解到梵高作为一个天才同时又是一个凡人的一生的,只有这本《亲爱的提奥》。 别人都说他是疯狂的天才,但读了这本书你会知道,梵高真的不是疯子。 关于职业他是这么说的:“你越早在某个职位上或某种行业中努力奋斗,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你就越会遵守固定的规则,你的个性也会越强。但这并不是说,你会变得思想狭隘。我们最好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因为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如果你能做好一件事,能把一件事了解透彻,那你也会触类旁通,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 试问能说出这样一段话的人,怎么会是疯子?这样的领悟在两三百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啊。 梵高其实是一个非常可爱而又热情的人。他喜欢阅读,喜欢雨果,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喜欢色彩缤纷的世界。
他的思想太过超前深邃,所以与这个庸俗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又不愿意屈服,所以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里苟延残踹着。 “有的无所事事者懒惰,毫无个性,这是他们天性卑劣所致。你也可以把我当作这种人之一。但有的无所事事者却是厌恶自己的,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有所作为。他们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他们的手脚被束缚起来了,因为他们被囚禁在了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缺乏有所作为的体验,因为恶劣的环境将他逼入了绝境。这样的人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会本能地感觉到:我肯定是有用的!我的存在是有理由的!我知道我可以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我有什么用呢?我能发挥什么价值呢?我的身上肯定有独一无二的东西,它是什么呢?这就是另一种无所事事者。你也可以把我当作这种人之一。” 读到这一段还挺痛心的。有种人没有办法麻痹自己,他们渴望找到自己,渴望意义,就像生命渴望阳光一样。却常常不得不在永夜里彷徨,否则又怎么会夜夜失眠,连人生的黑夜都比别人长呢。
【还是从头开始读梵高吧】
故事的最初,梵高在家庭关系的帮助下进入了艺术品交易行业。从他和弟弟的通信中,我惊讶于原来梵高也是有过这么一段意气风发,年少气盛的时光的。他在信中热情地和弟弟谈论各个画家的作品和各种流派,推荐弟弟读书。但我们都深知这段短暂的轻松的时光不会持续太久,梵高很快就迎来了他人生阴霾密布的开端。 梵高工作不久后,开始厌倦了艺术品交易行业,并且沉迷于宗教,一心只想做一个福音传教士。说真的,我要是梵高的父母,我一定很头疼。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家里给你找关系安排工作你不要,你要去做牧师。好吧,那也支持你。梵高的父亲为了他,找了各种关系花了很多钱,才让他进入了学校学习神学。然而梵高怎么可能就这样停止了“造作”的一生呢,他极度渴望到人群里去,向那些穷苦的劳动人民传播上帝的福音,根本不愿意留在学校。所以就是读书不好好读,就要找工作,结果人家根本不要他。 对此,他在书信中写道:“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适合我们的,值得为其献身的工作和职业。” 这个时期的梵高还在一个寻找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路上。 其实在工作失意的时候,梵高会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担心自己会给父母带来负担,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自己在外面混得不好都会感觉愧对父母。
他在信中写到:“ 如果我给你和家里人带来了烦忧和负担,如果我自己毫无用处,不受欢迎,对你们来说纯属多余,那我最好不要同你们在一起。” 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因为他不知道的是,他这辈子从这里开始会一直是家人的“负担”,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们也没有达成真正的和解。梵高的父母无疑是爱他的,哪怕在他一次又一次地辜负父母的苦心的时候,在他决心要去学画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是给他买了衣服和颜料,并且去看他。 但梵高第一次伤透了父母的心,是他和一个妓女的爱情脑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在父母眼里跟妓女这样的下等人混在一起,无疑是让整个家族蒙羞。但在梵高爱上这个妓女这个点上,我并不认为他接受一个生病的怀孕的妓女是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爱情。 而是彼时穷困潦倒像一条街头野狗一样孤独的他,需要救赎。这个妓女就是他的救赎,一个被踩到社会底层的人去拯救另外一个比他更可怜的人,也许才能让他找到一丝被需要的感觉。他渴望被爱,渴望被需要,渴望能够帮助别人拯救别人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然后现实又是这样的事与愿违。 梵高在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大概有点像我们普通人面对的“选择爱情还是选择面包”的问题。也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纠结的选择,忠于内心的情感还是臣服于现实。但对于梵高来说,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也没有选择。他只能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所以离开艺术品行业也好,离开神学学校也好,他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只是一直在寻找自己,想要弄明白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事业奉献自己一生的热情。
【梵高与我们永在】 我们都是庸人,庸人如何能明白一个人燃烧的灵魂可以有多炽热,而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我有时候觉得,或许死的不是梵高,而是我们的一部份死了。内心的渴望死了,肉体也将腐朽。或许死在寻找自我,寻找自由的漫漫长路上,或许死于现实与命运的无情夹击下,又或许还奄奄一息地苟且着。 而梵高,化作了星夜的漫天星光,燃烧他作为一个人类的热情不屈的灵魂,永永远远地照亮那些还在夜里迷惘挣扎的后者,留给我们永恒的温暖与希望。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十):从前只见浓烈的烟,如今识得赤诚的火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亲爱的提奥》
对很多人来说,梵高身上的标签大概是星空、天才、疯子、自杀,我也只是一直肤浅地喜欢他的作品,临摹他的画、参观“不朽的梵高展”、去影院膜拜《至爱梵高》、多年来将《星夜》作为豆瓣和qq头像,对他坎坷情路和短暂一生唏嘘一番,如此而已。过年在家读《亲爱的提奥——梵高传》,才算是识得了他内心赤诚的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果麦的这套书,由1872至1890年间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件构成,并根据时间线配上画作。在这19年间651封信中,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这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事实上原文是,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后,1880年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你能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知晓他的内心挣扎吗?你的灵魂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但从没有人来你身边取暖。路人看到的只是烟囱里飘出的几缕黑烟,然后就走开了。”
这时他27岁,在这十年前,17岁的梵高作为最年轻的雇员进入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古庇尔和西的海牙分公司,随后的七年,调任布鲁塞尔分公司、伦敦分公司、巴黎总部。21岁他爱上房东女儿但遭到拒绝,对宗教热情日益高涨,对艺术品交易越发反感,被解雇后,23岁的梵高渐渐将生活看作一场朝圣之旅,而上帝就是他的“牧者”。
梵高痴迷于宗教与阅读,在与提奥的信中时常摘抄莎士比亚、雨果的思想,接下来的三年,他做助理牧师、学习神学、传播福音,但考神学院太难,于是放弃了。
终于,在26岁的时候,梵高决定成为一名画家。他说“失望消耗了我的精神能量,命运禁锢了爱的本能”,他也写“一只春天里的囚鸟非常清楚,自己肯定是有用的”,在绘画代替宗教成了他的职业后,梵高“希望这看似徒劳的奋斗是分娩前的阵痛”。
●“我将贫困潦倒,但我就是要做画家”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梵高被父母嫌弃,还好做画商的弟弟提奥答应给予他资助。在接下来若干年的来往信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浓烈的热情,以及与之相对的生存境况的窘迫。
几乎在每一封信中,梵高都与提奥分析探讨学习素描、水彩、石版画、油画的进步,交流对当时其他画家作品的理解。梵高也曾与矿工们生活在一起,画出《吃土豆的人》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接受救济时候,还有心怜悯别人,为矿工买衣服和食物,以至于自己长达几天只能以咖啡度日,是一个真正真善美的人。
梵高生存境况的窘迫不仅来自于物质上的寒酸,还有爱情给予的重击。房东女儿、新寡表姐都拒绝他后,他同情遇到怀有身孕的妓女西恩,还打算在孩子出生后与她结婚。“贫穷不能阻挡我们孤注一掷。风暴与黑夜或许会降临,但危险和对危险的恐惧这两者哪一个更糟?我宁愿选择现实,也就是危险本身。”步入而立之年,邻居玛戈又与他有一段无果之恋,女人似乎始终是梵高的阿喀琉斯之踵。
重重压力下,梵高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即提奥中断对他的资助,而幸好即使爱情屡战屡败,亲爱的提奥弟弟始终陪伴支持他。梵高创作了大量油画和水彩练习,但一幅都没有卖出过,他像西西弗斯周而复始却又徒劳无功地推动巨石一般,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画手。
●“只有站在画架前面创作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
33岁的梵高前往巴黎,他第一次摆脱了米勒和其他乡村画家的束缚,全身心投入到城市场景的描绘中。巴黎两年,他与贝尔纳、高更等画家成为朋友,打入了小团体,作品也第一次在独立画展上展出。搬到阿尔勒后,梵高始终惦记着同十二位印象派回家组建画家协会的计划,也多次提出希望与高更同住,以更好地切磋画艺。
这期间,梵高创作了很多我们熟知的油画,比如《夜间咖啡馆》《黄房子》《向日葵》《卧室》等等,《红色葡萄园》成为他生前唯一售出的作品。然而,美术观点上的巨大分歧导致他与高更矛盾越来越深,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他割下自己的耳垂,高更匆忙返回巴黎,梵高精神开始不正常,必须接受治疗。
在接受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和圣保罗的加谢医生治疗期间,梵高写道:“只有站在画架前面创作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
精神上的问题,可能反而使梵高的灵魂更加不受束缚,他的作品色彩更加明亮,尽管多次发病,他仍然进行了井喷式的创作。《鸢尾花》《星空》《盛开的杏花》《麦田上的鸦群》成为经典,高更也开始写信表达对他作品的喜爱——“当今的艺术已经成了被冰冷的计算左右的生意,而你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坚守了初心”。
可惜,也许正是因为他看清了世界的荒诞性,37岁的梵高最终一个人走向麦田,扣下扳机,选择回到上帝的怀抱中。《至爱梵高》中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从前我只见过他浓烈的烟,读完信件,终于识得他内心赤诚的火,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在他死之后才成为经典的作品和割耳垂、喝颜料的奇闻,还有对艺术无比崇敬的赤子之心,更有终其一生都伴随他的善良与纯粹。
●“在想象中同你握手”
梵高的作品太超前于时代,他的一生都被父子关系、穷困潦倒、坎坷情路和精神疾病困扰。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天才作品,都是他死前三年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完成的,而那时,距离他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也仅有六七年而已。在短暂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而在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生命最后的烈火燃烧出约70幅油画。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造思特里克兰德,他丢下股票经纪人的身份,舍弃世俗标准下的“成功人生”,放弃“六便士”而跟从内心选择“月亮”式的活法,辗转多地最终客死塔希提(大溪地)。艺术观念的差异,虽让梵高与高更有过不快,但对至美的无限追求,最终还是使得他们殊途同归。
这个名利皆空、偏执又孤独的灵魂,在世时始终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如果他活得久一点,可能可以等到声名大噪的那一天。在《神秘博士》第五季中,博士带着梵高穿越回到2010年的法国奥塞博物馆,馆内人很多,博士问馆长:“你认为梵高在艺术史上处于何等地位?”馆长说:“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穿越来的梵高流下热泪,终于与这个世界和解。
梵高与提奥的信中,结尾总是这样一句——“在想象中同你握手”。在他身后“天才=疯子”的消费浪潮中,我很想在星夜下的罗纳河岸边,对他唱一句“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再道一声“在想象中同你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