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提奥》是一本由[荷]文森特·梵高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1-23,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一):见字如面——真正读懂梵高
“他就像是一株过早发芽的植物,经不起霜冻,于是在寒夜被连根冻死。”——1882年9月3日,星期天上午。 这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他提到另外一个职业画家赫拉德.比尔德斯的时候写的话。他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有忍不住心酸想哭的感觉。尤其是在被梵高字里行间的坚持和激情所打动的时候,我总能想起临近他人生结局的最后杰作——那幅麦田上的群鸦。那天他中了一枪,是怎样忍着剧痛踉踉跄跄地回到住所的?最后又是怎样昏昏沉沉,痛苦地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的? 悲伤的结局早已预知,当我们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看待一个“疯狂的天才”的挣扎的一生的时候,难免不生出一种悲壮感。
【如果你只听说过关于梵高的只言片语】
梵高的名字如雷贯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画是全世界最贵的。我在高三看的第一本人物传记也是关于梵高,但是那篇传记远没有这本《亲爱的提奥》来得亲切,第一本传记没能让我真正了解他。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没能让我了解他。
他在我心里依然是一个偏执的疯狂的天才画家。可能“疯子”“天才”“画家”这种有冲击感的又简单的标签,依然构成了我对梵高的认知的全部。
但真正地让我了解到梵高作为一个天才同时又是一个凡人的一生的,只有这本《亲爱的提奥》。 别人都说他是疯狂的天才,但读了这本书你会知道,梵高真的不是疯子。 关于职业他是这么说的:“你越早在某个职位上或某种行业中努力奋斗,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你就越会遵守固定的规则,你的个性也会越强。但这并不是说,你会变得思想狭隘。我们最好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因为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如果你能做好一件事,能把一件事了解透彻,那你也会触类旁通,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 试问能说出这样一段话的人,怎么会是疯子?这样的领悟在两三百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啊。 梵高其实是一个非常可爱而又热情的人。他喜欢阅读,喜欢雨果,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喜欢色彩缤纷的世界。
他的思想太过超前深邃,所以与这个庸俗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又不愿意屈服,所以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里苟延残踹着。 “有的无所事事者懒惰,毫无个性,这是他们天性卑劣所致。你也可以把我当作这种人之一。但有的无所事事者却是厌恶自己的,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有所作为。他们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他们的手脚被束缚起来了,因为他们被囚禁在了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缺乏有所作为的体验,因为恶劣的环境将他逼入了绝境。这样的人有时候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会本能地感觉到:我肯定是有用的!我的存在是有理由的!我知道我可以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我有什么用呢?我能发挥什么价值呢?我的身上肯定有独一无二的东西,它是什么呢?这就是另一种无所事事者。你也可以把我当作这种人之一。” 读到这一段还挺痛心的。有种人没有办法麻痹自己,他们渴望找到自己,渴望意义,就像生命渴望阳光一样。却常常不得不在永夜里彷徨,否则又怎么会夜夜失眠,连人生的黑夜都比别人长呢。
【还是从头开始读梵高吧】
故事的最初,梵高在家庭关系的帮助下进入了艺术品交易行业。从他和弟弟的通信中,我惊讶于原来梵高也是有过这么一段意气风发,年少气盛的时光的。他在信中热情地和弟弟谈论各个画家的作品和各种流派,推荐弟弟读书。但我们都深知这段短暂的轻松的时光不会持续太久,梵高很快就迎来了他人生阴霾密布的开端。 梵高工作不久后,开始厌倦了艺术品交易行业,并且沉迷于宗教,一心只想做一个福音传教士。说真的,我要是梵高的父母,我一定很头疼。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家里给你找关系安排工作你不要,你要去做牧师。好吧,那也支持你。梵高的父亲为了他,找了各种关系花了很多钱,才让他进入了学校学习神学。然而梵高怎么可能就这样停止了“造作”的一生呢,他极度渴望到人群里去,向那些穷苦的劳动人民传播上帝的福音,根本不愿意留在学校。所以就是读书不好好读,就要找工作,结果人家根本不要他。 对此,他在书信中写道:“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适合我们的,值得为其献身的工作和职业。” 这个时期的梵高还在一个寻找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路上。 其实在工作失意的时候,梵高会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担心自己会给父母带来负担,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自己在外面混得不好都会感觉愧对父母。
他在信中写到:“ 如果我给你和家里人带来了烦忧和负担,如果我自己毫无用处,不受欢迎,对你们来说纯属多余,那我最好不要同你们在一起。” 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因为他不知道的是,他这辈子从这里开始会一直是家人的“负担”,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们也没有达成真正的和解。梵高的父母无疑是爱他的,哪怕在他一次又一次地辜负父母的苦心的时候,在他决心要去学画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是给他买了衣服和颜料,并且去看他。 但梵高第一次伤透了父母的心,是他和一个妓女的爱情脑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在父母眼里跟妓女这样的下等人混在一起,无疑是让整个家族蒙羞。但在梵高爱上这个妓女这个点上,我并不认为他接受一个生病的怀孕的妓女是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爱情。 而是彼时穷困潦倒像一条街头野狗一样孤独的他,需要救赎。这个妓女就是他的救赎,一个被踩到社会底层的人去拯救另外一个比他更可怜的人,也许才能让他找到一丝被需要的感觉。他渴望被爱,渴望被需要,渴望能够帮助别人拯救别人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然后现实又是这样的事与愿违。 梵高在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大概有点像我们普通人面对的“选择爱情还是选择面包”的问题。也许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纠结的选择,忠于内心的情感还是臣服于现实。但对于梵高来说,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也没有选择。他只能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所以离开艺术品行业也好,离开神学学校也好,他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只是一直在寻找自己,想要弄明白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事业奉献自己一生的热情。
【梵高与我们永在】 我们都是庸人,庸人如何能明白一个人燃烧的灵魂可以有多炽热,而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我有时候觉得,或许死的不是梵高,而是我们的一部份死了。内心的渴望死了,肉体也将腐朽。或许死在寻找自我,寻找自由的漫漫长路上,或许死于现实与命运的无情夹击下,又或许还奄奄一息地苟且着。 而梵高,化作了星夜的漫天星光,燃烧他作为一个人类的热情不屈的灵魂,永永远远地照亮那些还在夜里迷惘挣扎的后者,留给我们永恒的温暖与希望。
上下册拿到手上沉甸甸的。
感觉就像从某人书桌上抽出一本他信守堆放的那叠书中的一本一样。
看着烫金的封面,决定好好保存,不要压坏了封皮。
书本身的装帧很别致,
打开首页,
全页上方一副明亮的画,定下了明亮的主题。
特别的,
贯穿其中的点评又以另一种颜色呈现。
不得不提下这点评,
让相同的文字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
是本好书,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三):永远的文森特•梵高[纯文]
永远的文森特•梵高
《亲爱的提奥——梵高传》一书,主要录取了荷兰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从梵高的信件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凡人形象。书的最后,提到梵高在弟弟提奥怀中长逝后,提奥悲痛欲绝,在巨大的悲伤下,第二年也紧步哥哥的脚步,抑郁归去。足以见,兄弟二人是多么的感情至深,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连接?
本书,图文并貌,配以信件中提到的各幅绘画作品图片,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梵高一生的心路历程与艺术经历。再次,要格外感谢译者的细致工作与不懈努力,呈现出了此书完美的样貌。在书中,译者不失时机地插入了对信件背后生活背景的总结,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寥寥数笔,便交代出了梵高人生里一段又一段的际遇。
一般人心目中的梵高形象是疯狂的,那么到底梵高是不是一个冷血的疯子?让我们走进书中一起去聆听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去走进梵高先生的内心世界吧?
小时候的梵高,和你我一样,一样地活泼调皮,充满对大自然的好奇与天真。长大成人后,梵高开始从是的第一份工作是艺术品交易公司的职员,他便从此开启了一生与艺术的不解之缘。在工作中,梵高不断加深着对艺术和艺术家的理解,同时也开始了对宗教的信仰和狂人崇拜,甚至后来辞去交易员工作后,当了一段时间的牧师。在他放弃成为牧师后,他再次重新选择了生活的方向,这一次,梵高先生决定以后以绘画谋生。
书中最令人感动与心碎的故事,莫过于在他开始艰难谋生后,第一次经历了情感的“炼狱”,何以言之?当常人在“不!不行!绝对不行!”的表白拒绝后,一定会识趣离去,而炙热的梵高先生却一直深陷在这痛苦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加上生活的贫困压力和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向往,文森特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情感的重击,而面对现实,他却是:
“继续爱她,
直到她也爱我。
越是见不到她,就越是思念她。”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单恋对象的有力拒绝和亲人的一致反对和极力劝说,甚至连父亲的责骂也未能让他放弃执念。这样的人,会是早期的精神病人吗?有谁能知道,时间,能否冲淡梵高心头的一切悲伤?引用梵高先生自己的话作为答案: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谁说了算?道理还是我?是道理为我而存在,还是我为道理而存在?我之所以会不讲道理,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无论我的行为是对是错,我都没有选择。那面该死的墙太冷了,我需要女人。没有爱,我不能、不要,也不必活下去。我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充满激情的男人,我必须有女人,否则我就会冻僵,变成石头,或者说,我就会被击跨。”
……
文中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读者去发掘,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阅毕此书,掩卷而思,如若我有上帝的能力的话,一定让我可爱的文森特 梵高先生重新来过,啊,可怜的人,少受些折磨吧!可转念一想,我又怎么能忍心去打扰他呢?天空之下,谁不都是在默默叙写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呀!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四):亲爱的文森特
一、超级IP——梵高 2017年年末,2018年年初,梵高成为了跨年大IP,在这个IP潮流滚滚而来的时代,梵高也被IP化,成为了IP界的一股清流。梵高生前并未取得与其成就相对称的社会地位,从梵高的作品等不难得知梵高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远超过一般人,长久以来被压抑的自我表达欲望令其创作出了诸多伟大的作品来表达自我的内心。而人们对于其生前生活的探索未曾停歇过。
梵高自画像2017年12月8日上映的《挚爱梵高·星空之谜》,使梵高再次成为大热IP,电影被定义为“传记类动画影片”,整个电影超过65000幅手绘,对于一部启动资金仅有550万美元的电影来说,从7分钟的短片扩充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无遗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源自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油画家们对梵高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无私。电影采用了众筹的思路,召集了125位涉及15个国家的油画师们共同完成,整个制作周期长达七年。 而电影所打出的宣传语是“治愈你的孤独”,切中了被信息洪流包裹而越发孤单的现代人的痛点,治愈的方式并不是展现生活的美好,而是展现了堪称孤独之王的梵高的生活,梵高死后与弟弟同葬并在生前与弟弟的信中写道“如若没有你的友情,我一定早已自杀”,其中所包含的孤独之意可见一斑。甚至对于欺负他的流氓,他的态度不是厌恶与拒绝,而是承受,宁肯受人欺负也不愿彻底无人问津。
《挚爱梵高·星空之谜》宣传海报然而这样一个孤独的人内心却有着对世界无限的挚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心中的火无遗是火热的,无论是《向日葵》还是《麦田里的日落》,其中所蕴含的热情之饱满令人难以忘怀。一个内心充满生活挚爱的人却总被孤独造访,当这个人还是一个传世大师的时候,总会令孤独的人重燃生活的热情。
梵高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梵高的IP之下,除了一部“此生只会看到一次的电影”,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内容,比如,梵高与其愿意为之留在这个充满孤独的世界的弟弟之间的书信集——《亲爱的提奥》 二、亲爱的提奥——画作+书信+手稿 《亲爱的提奥——梵高传》是天津出版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一本书,与市面上其余书籍不同的是,这本号称梵高博物馆官方解读版的书不仅仅是一个书信集,而是进一步包含了画作与手稿内容。将内容覆盖的广度大大的进行了提升,能够耗尽数倍于书信集的精力、资源来筹备这本书,相信出版社与编辑们也都是“挚爱梵高”之人,书籍之精美、装裱之用心堪称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一个版本。关于画作的信息与书信内容相互交织在一起,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对于梵高艺术作品与其当下思想波动能够互相印证。这可能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梵高生前生活单调孤寂,其与外界的思想交流有迹可循的只有作品与对外通信,而对外通信中绝大部分都是其与提奥之间的来往书信,画作+书信+手稿,可能是梵高留给这个世界的全部。这本书堪称是解读梵高的最好介质之一。
具有艺术感的书籍封面书信+画作+手稿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梵高在信中写道“厌倦了风景画和光影效果时,我就会去画人物......不过,我越来越对人物形象感兴趣了......实事求是地说,人物画家在我心头激发的是冷静的尊敬,而不是温暖的共鸣”,附上其同时期的人物画像《海滩上的船和散步的人》。二者互相印证,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艺术家内心的映射,探索内心思想表达与同期作品,就像梵高刨开自己的内心来向你解读作品。这其中的乐趣与只有少数人有幸体会到的考古、考证类工作相似,从多个渠道中解读真实的个体,其中的蕴含的乐趣足以令人在其中磨灭一生的时光。
书信与手稿、作品交织在一起然而这样的阅读享受背后,是对梵高无限的惋惜,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之外,在现实社会中的梵高按照世俗的眼光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不符合主流审美的相貌、羸弱的身体、渴望却未曾拥有过的爱情、不曾体会过的友情、甚至精神疾病一直缠绕着他,更谈不上社会地位,其唯一拥有的大抵就是源自其弟提奥的亲情。梵高的作品在当今已经价值千万美元、亿万美元,然而在生前,他与财富相距甚远,全部的经济来源都是提奥对他的资助,尽管在当时他的画作不能创造财富,他却拥有惊人的创作热情,物质上的要求非常之低,常年工作十余个小时,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天气条件下,这也带给了他对于色彩、光影的本质感悟,他一直坚信自己的艺术是无价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作品中饱含的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挚爱,然而直到梵高离奇死亡之前,他都未能收获到一丝一毫。梵高受尽了生活的不公,却仍然拥有着对世界的热爱,仍然保持着纯洁的心灵与善良的行为,甚至在贫困到无以为继之时仍然收留更加贫困之人,他曾收留一个怀孕的妓女,帮助其抚养孩子,直至无以为继。 与电影一样,书籍的很多部分都会令人热泪盈眶,生活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热爱、挚爱,梵高也值得被更多的人解读、获得更多的怀念,虽然这一切,对梵高的一生都不再有意义,但是对于每一个怀念他的人,一切都是美好的起始。 三、你永远的崇拜者
书籍背面所节选的一段话亲爱的文森特: 时间荏苒,离你所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句话——“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话的意思有多重,我想对你讲的是其中的一重意思既对一个人的评判并不源自这个人自身,而是穿越滚滚岁月长河、不被时代所拘泥而产生的。在古老东方的大多数人眼中,你是一个事业卓越、个性十足、影响重大的艺术巨匠。你的历史地位之高可以比肩诸多名人。总之,你是传奇中的传奇。以上这些说法是被大部分人所认可的,而你的赤子之心不仅仅以你所期待的形式——你的作品来呈现,还有一些你所未曾接触过、想象过的形式传递给了远比你期待中更多的人。 ...... 在想象中,向你鞠躬。 你永远的 崇拜者 附:有趣的梵高IP周边
深圳电影点映宣传图梵高作品《星月夜》同款咖啡电影官方衣服电影官方衣服模特上身照作者:强仔 时间:2018年1月2日 书评:亲爱的文森特——首评《亲爱的提奥——梵高传》 文原创
《亲爱的提奥》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梵高的一生仿佛总是以悲情色彩充斥着,任何词语都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在这本《亲爱的提奥》里,梵高把自己内心所有的绽放和枯萎都展示的透彻,梵高细腻而又柔软的内心会一次次打动你,而也是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内心一点点枯萎,被生活和情绪击垮,直至死去。
梵高的一生充满挫折,他工作不认真被解雇,他想做牧师遭到拒绝,他与妓女模特相恋遭家人反对,他和家人的关系也极差,二十七岁的他才开始学习绘画,天赋虽渐渐显露,却在长达10年的创作期没有任何收入,基本靠弟弟提奥救济才得以生存,他学画时与导师争吵,作画时与好友艺术家争吵,割掉自己的耳朵,后来住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他的一生中,鲜有能走入他内心的人,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书信成为他和唯一的知己——他的弟弟 ,交流的主要方式。
正如欧文·斯通所说:“世上只有一个人理解梵高,鼓励他从事创作,向他提供使他坚持绘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金钱,对他有着永不枯竭的亲爱之情。这种亲情梵高比什么都更需要。这个人就是他的胞弟、一生的知己提奥。”
梵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贯穿了整个人生,孤独也与之相随。全世界似乎只有提奥一个人能理解他。他爱着提奥,爱着艺术,爱着却又收到伤害。无法卖出的画作、无法触摸的家人,都让他陷入了更深的苦闷和忧愁。苦痛中不得不寻找希望,他称这种态度为“积极的忧伤”,孤独,贫穷和悲观主义,成为了一个人的原罪。
他热爱艺术,在信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追寻:“所有伟大人物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公开表达了这一点。他们比我们常人想的更深入,工作的更努力,寻觅得更认真,也爱的更多。他们已经驶入了生活的深海。如果我们要有所收获,也必须深入大海即使彻夜工作一无所获,我们也不要放弃,而要在天亮时再次下网。”他对生活的炙热和向往,与他柔软的内心一起显露出来,此时的他孤独又明亮。
而后的日子里,他意识到工作与对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在度过了痛苦的神学学习之后,他决心重新选择生活方向。在选择了传道工作又被解约之后,梵高开始对自我产生深刻的怀疑,迷失方向、无能和生活的重量统统席卷着他的内心,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仿佛是弟弟的一个拖累。
“如果我给你和家里人带来了烦扰和负担,如果我自己毫无用处,不受欢迎,对你们来说纯属多余,那我最好不要同你们在一起。如果我不得不一直回避你们,那我将陷入无尽的悲伤和绝望之中。”
孤独感让他备受折磨,他与弟弟提奥的通信中断1年,此时他与家人关系也陷入僵局,期间他独来独往,情绪低落,孤独感让他备受折磨,在信中他这样写到:和别人一样,我也需要友情、亲情和亲密交往,我又不是街头那些水泵或灯柱,是铁打的或石头砌成的,倘若如此,没有这些,那我也能熬得住了。
梵高的生活太难了。他捉襟见肘,处处碰壁,生活无以为继,有时自食其力,大多数时候受朋友的接济才能继续生活。他无法坦然,但依旧全力以赴。他更努力的创作、读书,沉迷油画,却没有人走进他的内心,就如同他信中所说: “你能从一个人的外在知晓他的内心挣扎吗?你的灵魂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但从来没有人来你身边取暖。路人看到的只是烟囱里飘出的几缕黑烟,然后就走开了。那现在我能做什么呢?我只能守护着内心的火焰,在我自己里头撒上盐,耐心等待。”
1879年,梵高正式开始学习画画。他前往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学习,数月后久离开了,他给自己制定了自学方案,开始接触素描和临摹,钻研解剖和透视知识。拿起画笔, 这个温柔固执又细腻的人,终于迈出了理想的第一步。他在表姐夫的画室学习素描和油画,并创作了他最初的几幅静物油画。此时,他已经完全依靠弟弟邮寄生活费来度日,一开始他对自己信心满满,虽然抑郁依旧折磨着他,但是内心的能量也在一点点被唤醒。
梵高后来搬去与父母同住,当时正值欧洲工业化时期,梵高却对田间农民简单朴实的生活倍加颂扬。他与父母关系非常不好,在于父亲发生冲突之后被赶出了家门。生命中的灯火一点点被熄灭,他得到的爱又少了一分,他的孤独和内心的缺失,让他轻易把感情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他爱上了他的表姐。梵高在1877年他给提奥的信中写到
“现在你应该明白,我打算不遗余力地接近她,而我的目的就是:
继续爱她
直到她也爱我。
越是见不到她
就越是思念她。”
爱情对他来说太难了,忍受着亲人的排挤唾骂,他日日夜夜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陷入进退维谷。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爱呢?这世间太阴暗,太复杂,太过于循规蹈矩亦或是纷繁肮脏。
这世间配不上文森特。
他的灵魂饱受折磨,纵使有弟弟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洞。他的画风愈发压抑,黑暗、深邃的天空已失去了原有的唯美,带着一种死神来临的压迫感。
他在给提奥的信中挣扎道,“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跛着走。……我担心,我是否变成了你们沉重的负担……那时候,回到这里再开始工作,画笔几乎从手中滑落下来……可是,从那时起我画了三张大的作品。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汹涌而来……”
他说,“不安的天空下面是大片延伸的麦田,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器量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希望你能马上看到这些画,我认为这些画会把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话告诉你,把我在乡下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你。”
在他的书信当中,悲伤、痛苦、抑郁和对生命的欢喜并存。他的周身散发着不一样的气息,他坚硬又柔软,向外,尖锐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内,敏感如触角,将自己深深包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压迫着梵高,也成就了梵高。
从1872年起到逝世,梵高短暂的一生写下了给提奥的800多封信,他热切地渴望倾诉,他倾诉着对艺术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他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他追求的,是生命的真实。在他去世的百年之后,世人爱他的画作,爱他的思想,爱他的一切甚至是割去耳朵的容颜。世人久久凝视他的艺术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世人给了他充盈的爱,却是在他自杀之后。
读完全书,震撼与遗憾并存。震撼梵高的思想之花如此纷繁,遗憾处于那个时代的他,除了提奥没有人能读的懂。他的忧愁随着生命一起陨落,世人只能暗自悲伤。正如他临死时所说:“生命是有限的,悲伤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