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由[苏] 高尔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精选点评:
●感觉《在人间》最好
●在三部曲中,我最推崇的当属《童年》,这也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外祖母的博爱,仁慈乐观的形象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状况影响了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状况同时影响着这个社会。
●又温暖又哀伤的气息,是我最喜欢的俄罗斯作品。
●感觉我这个年代的人,不是那么喜欢苏俄文学。以前学到高尔基,托尔斯泰这些人,在听到对他们的介绍,似乎都被一种讨厌的强加的意识形态观念束缚,让人没法自由自在地去读。我现在才读了《童年》,不先入为主,忘记以前的观念,只觉得阿廖沙是那么可怜又可爱,在顽强地成长着。俄国的那片寒冷的土地,孕育出了一个坚韧的民族。
●可以。
●一个单纯,坦诚,幸运的人 总之,我们大家都在过着一种卑鄙龌龊的生活! 有时,在这样的一刹那间,我觉得整个的世界,像一只硕大的囚犯船,这船儿像猪一般,被一只无形的轮船,慢慢地拖到不知什么地方去。
●虽然看到后来,已经记不太住新人物的名字..常常和作者的感慨和困惑共鸣。天真无邪,口无遮拦的童年,做着苦工又渴求知识的少年,同情劳动人民,愿为众人抱薪的青年。最震惊的部分是那句口吻平淡的:“这年十二月,我决定自杀” 在这之前,本以为主人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可是,泥潭中却还抱有希望的人类啊,撑不住就在那一瞬间。
●没有看过别的译本,但是这个译本真的很棒。喜欢这部作品,虽然阿列克谢的外祖父对他很粗暴,但是却教他识字,尽管外祖母对他很温柔,但是也有对他发火的时候。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
●《童年》印象深刻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一):心心念念了很久,再次购入
这是一篇偏向个人感官的评论。
以前买过人文出版的三部曲,是分开三本的软皮平装本,装帧朴素,纸质“环保”,非常便宜,我这种纸张木浆有挑剔的人本来是不喜欢这种如同盗版的书,但因为内容深得我心,翻来覆去看了N遍,上厕所也带上翻一两页,喜欢得不得了。没想到搬家加上时间流逝。竟然不知遗失到哪里去了。
马上又要搬家,想到新房里的书架,觉得该添置基本爱书了,立马冲到亚马逊下了单。
依然是人文版,现在是三合一,封面是硬壳但精细度不高,设计风格有点上世纪八十的年代感,内页纸张适中,摸起来有手感,颜色略黄不刺眼,排版是刚刚好,阅读感很舒适。就是觉得书本略重,大概是纸页克重比较高。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书籍,纸张薄而坚韧,不透,印刷清晰,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大概因为他们的上班族习惯闲暇时间抽空突击阅读,所以小说做得比较轻便
最后说句内容吧,我记得几年前看到个帖子,评选度过的最闷的世界名著,提名高尔基三部曲的真不少,只能说你之砒霜我之蜜糖,这本书也许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但主人公的命运之路是很精彩的,各色小市民阶层人物刻画也很形象。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二):悲惨世界
总感觉小时候我看过这三本书的某一本或者某几本,但是年代太久记不清了。重读一遍,收获还是不错的,重点是对于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很有帮助:为什么俄罗斯人如此野蛮粗暴,却能诞生这么多顶级文豪?
有不少人认为,高尔基是苏联版的鲁迅。或者,鲁迅是东方版的高尔基。两者的相似之处确实还不少,都关注本国国民的精神世界,对本国民众的麻木和劣根性痛心疾首,鞭辟入里,笔锋如刀。高尔基面临的情况应该更惨烈,俄罗斯人不仅麻木,而且残暴,尤其擅长酗酒、殴斗,喝酒往死里喝,打架也往死里打。
《童年》:高尔基的童年真是惨,父亲早逝,母亲跑路,周围的人没几个是正常的,因为正常一点的比如小茨冈都被弄死了。一家人互相算计也就罢了,往死里算计就超越了一般家庭伦理剧的范围了,着实让我瞠目结舌。唯一的亮光是他的外祖母,感觉是托尔斯泰理想中的东正教道德模范。
《在人间》:高尔基四处打工的经历。俄罗斯人的思维真是让外人无法理解啊,基本上就是沉浸在酒和色之中,醉生梦死。而且问题在于,大家都习惯这种状态,没有人想要改变,嘴里喊着“好苦闷啊”,身体依旧诚实的奔向妓院和酒馆。高尔基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爱读书,于是可以独立思考。
《我的大学》:高尔基并没成功上大学,而是进了社会这所大学。这个时代的俄罗斯正流行革命,高尔基也没有例外的参与了进去。俄罗斯的工人生活在城市,视野相对广阔,还有点追求,所以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但是农民的愚昧就无以言表了,高尔基的下乡活动以同志被农民砍死、据点被烧毁告终,灰溜溜的走了。
但从这三本作品来看,高尔基虽然擅长写景,人物形象塑造的也还可以,但是行文比较拖沓,枝蔓缠绕,我觉得高尔基的文笔还是不如鲁迅的。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小学的时候,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读。不可否认,她们给我的影响深之又深。当很多年之后,我问其中一人,问她是否还记得这本书时,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很可惜,在我童年之时,我只读了《童年》,因当时着急还书,故匆匆借还。后来我渐渐长大,有些变了,有些没有变。当我又想起了这本书,想起我的童年,才再次去借了它;当我即将踏入人间,当我渐渐成长,要去面对我并不想面对的一切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虽然这三本加起来很长很厚,但它很好读,并非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之类的书一样,很多人读不下去。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从小与外祖母住在一起,在他的整个童年里,外祖母给了他无限的关怀与爱,如若没有外祖母对他的关心,或许高尔基的人生道路也会有所不同。
后来的高尔基,去做学徒,去做船工,去一所“人间”的大学,他一直游转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育,更多的是社会的粗鄙。可是,无论在哪里,高尔基总能遇见内心真正善良的好人,遇见不停鼓励他读书的好人:“好事情”、斯穆雷、“马戈尔皇后”等人。
是所有人都能在漫天黑暗里看到微弱的星星么?还是深陷泥潭也不会忘记寻找星星。
《我的大学》的结尾,读起来让人愤怒不已,封建观念、奴性似乎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着。“在当时俄国社会不怕农民沉默,就怕农民从众,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美德,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味的愚昧和盲目、卑鄙和势力让农民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他们无坏心,只是缺少了思想,也是大众的一个共性而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四):成就和堕落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高尔基在苏联,属于文坛执牛耳者,从我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看,他的地位应该高于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地位。这套书既然是这位苏联国师在苏联建国之后的追忆之作,不可避免地要加上许多阶级斗争啊,革命熔炉啊这样的意识形态。但是令我不解的是,在2000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的百城十万读者票选世界十大名著中,《童年》高居第三位。
按照常理说,西方组织的评选中,一般会使一些阴招,乘机售卖他们的价值观,就像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写出《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这样的带有对政权含沙射影批判作品的作者;也像在苏联解体后,疯狂鼓吹写出《古拉格群岛》的索尔仁尼琴。高尔基嘛,一般来说,西方只会宣传他在苏联建国后的特权生活。
可是,《童年》这本书却成了世界十大名著。一方面,这可能有平衡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许这也正说明了这部作品实在是太优秀,以至于脱离了政治恶斗的窠臼。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一部一以贯之的心灵成长史。它们是高尔基对旧的俄罗斯底层社会的不灭印象。书的第568页,高尔基有一句撕心裂肺的感慨:“人们这样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眼泪、太多的恶意、太多的死亡,高尔基才会如此苦闷,以至于走上自杀的道路(虽然未遂)。
在书里,他是这样说的:“我也像是被什么人拖着,推向一个倒霉的角落里,使我看遍了种种丑恶、伤心的事件和奇形怪状的人们。我已经看够了。”人在这样的绝境中,是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是助纣为虐的。然而,高尔基没有,他反而越挫越勇,最后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我读高尔基的自传,我在想着,是什么把他从沉沦中拉出来,是一个懦弱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大人物呢?
我想,起码有两个因素,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第一个因素,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在一个自小丧父,又时常被暴虐的外祖父殴打的原生家庭中,高尔基的童年苦痛,很大程度就是来源于这个家庭。但是,在这昏晦中,却有一道微光,始终照耀着他,指引着他,鼓励着他,这就是他的外祖母——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有着善良的品格而且又深谙人性的社会底层妇女。正是她对高尔基的影响,使高尔基才会那么嫉恶如仇,保持自己的善良,不被社会的泥潭拖下水。
第二个因素,是高尔基的阅读。高尔基在回忆中,多次提到书籍对自己的影响。他说:“我不喝酒,也不和姑娘们胡搞,书籍代替了我这两种心灵上的陶醉,但是书愈读得多,就愈觉得不愿去过那种一般人所过的在我看来毫无意味、毫无必要的生活”。书籍给高尔基带来了生活的寄托,使他不断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在向死而生,在虚无中寻找意义。阅读无疑能够提供一张低廉而又持续有效的赎罪券。高尔基得益于书,成名于书。他的一句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还被刻在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中。
原生家庭和书籍改变了高尔基的人生轨迹。但是在革命成功后,在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以后,高尔基却渐渐成了他原来所唾弃的那种人。据罗曼罗兰说,他见到有一百多个人在伺候着高尔基;他的每一句话,都要反反复复斟酌;他有诸多的别墅,过着奢侈的生活。他成为了新的权贵。
因为童年的困难,成就了高尔基;而因为这些成就,高尔基又堕落了。
Y ZJMR
2020.2.4